國學簡介
在如今這個充斥著各國文化的時代,我們父母更應慎重選取培育幼兒的適當文化知識,從紛繁的文化雜燴中給我們孩子最好的、最純的、最精的。而國學,我們五千年文化精髓,是我們孩子成才的必備,是我們父母給與孩子最有愛心、期待、價值的豐碩禮品。
《三字經》,是我國知名度極高的兒童讀物,流傳廣泛,家喻戶曉。
《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難於確定。清代人多認為《三字經》是宋儒王應麟所作,不管《三字經》的作者是誰,都不影響這部書的價值,因為《三字經》有著豐富的內容。近代經學大師章太炎說:“其書先舉方名事類,次及經史諸子,所以啟導蒙稚者略備。”也就是說《三字經》是一部內容全面的啟蒙讀物。
《三字經》的內容分為六個部份,每一部份有一個中心。
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後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
從“為人學,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並舉了黃香和孔融的例子;
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介紹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識,有數字、四時、四方、五行、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方方面面,一應俱全,而且簡單明了;
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介紹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式,這部份列舉的書籍有四書、六經、三易、四詩、三傳、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諸子的著作;
從“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講述的是從伏羲神農至清代的朝代變革,一部中國史的基本面貌盡在其中;
從“口而誦,心而維”至“戒之哉,宜勉力”強調學習要勤奮刻苦、孜孜不倦,只有從小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長大才能有所作為,“上致君,下澤民”。
《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見聞”。訓導兒童要先從國小入手,即先識字,然後讀經、子兩類的典籍。經部子部書讀過後,再學習史書,書中說:“經子通,讀諸史”。
《三字經》最後強調學習的態度和目的。可以說,《三字經》既是一部兒童識字課本,同時也是作者論述啟蒙教育的著作。 《三字經》用典多,知識性強,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小兒語》,明代的呂得勝所撰。呂得勝,是河南寧陵人,字近溪,生活在嘉靖時。他很關心兒童的教育工作,主張兒童有知識時,就要進行正確教育。當時民間流傳一些兒歌,如“盤卻盤”、“東屋點燈西屋亮”之類,他認為這些兒歌對兒童固然無害,但對品德修養以及後來的發展也沒有什麼好處。於是他編寫新的兒歌,用來代替舊的兒歌,是以成此書。
《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採用四言體斧正,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便讀來順口,易學好記。《百家姓》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它所輯錄的幾個姓氏,體現了中國人對宗脈與血緣的強烈認同感。姓氏文化,或譜牒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是世界上“尋根意識”最重的族群。《百家姓》在歷史的衍化中,為人們尋找宗脈源流,建立血親意義上的歸屬感,幫助人們認識傳統的血親情結,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據。它是中國人認識自我與家族來龍去脈
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獻基礎藍本。在傳本《百家姓》中,我們看到的既有古“姓”,也有今“氏”。中國人的姓氏流變,就在這一部小小的《百家姓》中了。
《千字文》,全名為《次韻王羲之書千字》,梁周興嗣編撰。《千字文》相傳為梁武帝蕭衍命周興嗣取王羲之碑拓一千個不重複的字,編為韻語而成。《千字文》知識豐瞻,音韻諧美,非常適宜
蒙童記誦、學習,成為千百年來傳統的經典蒙學教科書。即使在今天,閱讀並學習《千字文》,對於青少年感知傳統文化與文明,了解中國歷史,體會漢字傳情達意的準確與精美,認識古人的智慧,一窺國學堂奧,都是入門的捷徑。《千字文》為孩子們提供了最為濃縮的國學精神。閱讀並理解《千字文》的孩子,與沒有閱讀過《千字文》的孩子,在文化構成與精神養成方面的不一樣的。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
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
四書五經”。《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是中華儒學不可分割的一部經典!
《弟子規》,清代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李毓秀,字子潛,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動是教書。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也結合他自已的教書實踐,寫成了《訓蒙文》,後來經過賈有仁修訂,改名《弟子規》。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
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對兒童言語行動提出要求,教以應該怎樣
待人處世,通常的核心思想是孝弟仁愛。《弟子規》淺顯易懂,押韻順口,內容又符合封建倫理,是以極有影響,清代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幾乎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弟子規》所能提供的精神資源值得重視。傳統不可割棄,《弟子規》對於賡續本土文化命脈,涵容古老文明,對於今日青少年人格的養成養正,都是有意味的基礎讀物。
《朱子
家訓》本為
朱柏廬教育子女所用,他在家訓中要子女
安分守已,勤勞節儉、敦睦人倫、慎冬追遠,將古代聖賢理想用平白的話語說給子女們聽。這可以看作是儒學齊家思想在一個具體家庭中的實踐。所謂訓,就是訓誡、準則。這些準則,從整體上看,體現了儒學的觀念形態,立身正大,從容靜氣。中國舊學的齊家之說,此為最通俗的讀本。由訓誡而提出的立身之法,為士林所重。本書由於它的深刻、精警,而又明白如話,發人深思,故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的一些話語,迄今已成為漢語中的常用成語,為百姓所樂道。
《增廣賢文》為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目。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書名最早見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該書對人性的認識以“
性本惡”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親情被金錢污染,“貧居鬧世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友情只是一句謊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尊卑由金錢來決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法律和正義為金錢所操縱,“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世故導致
人心叵測,“畫虎畫皮難畫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惡難辯,“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增廣》把社會諸多方面的陰暗現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陳列在讀者面前。《增廣》絕大多數句子都來自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戲劇小說以及文人雜記,其思想觀念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儒釋道各家經典,從廣義上來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的普及本。不需講解就能讀懂,通過讀《增廣》同樣能領會到經文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
優勢
《國學啟蒙寶典》由頂級專家團隊專為0~13歲的兒童度身定製,精選了國學中的
經典之經典,內容豐富、文字優美,並配合生動有趣的動畫效果,完全符合孩童的認知模式和接受水平。通過對裡面內容的學習,可以讓孩子兼備知禮、謙遜的美德與溫文儒雅的氣質,並從中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全面提高記憶、邏輯、社交、創造等各項潛能。 張述任、朱季海、釋果寧等國學大師及孫惠波、李翰君、孫雲曉、陳逸梅、
馬麗等著名兒童教育專家經過5年多的時間傾情奉獻的國學啟蒙寶典,針對當今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認知模式和接受水平為0-13歲的孩子量身打造。
學習理由
為什麼孩子從小就要開始學國學呢?因為學國學不僅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
道德品質,可以提升孩子的儒雅、淳靜氣質,而且可以儲蓄孩子豐富的語言知識。語言具有一種儲蓄的功能,從小接受的知識,一點一滴積累在腦海里,漸漸成為潛移默化的“常識”;運用時,便可以任意支取、對答如流。古人提倡的“厚積薄發”,就是這個道理。
國學
經典,是蘊涵常理常道、教導人生常則常行的書。少年兒童誦讀
經典,就如同師從賢哲,從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從高起點展開人生。從小教導兒童誦讀
經典,不僅符合兒童學習的天性,而且自幼就開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薰陶,奠定一生儒雅人格的基礎。讀古之人,與聖賢為伍,是一個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現,可以提示人們不要墮入俗流。
我們對孩子科學的引導,是希望孩子在生活中秉承孔子的仁義精神,學會謙和待人、謹慎待己、勤學好問這樣的優良品行。我們從積極正面的方向來培養孩子對國學的熱愛,並非是機械地恢復舊學,而是希望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培養他們的剛健人格,使他們成為內外兼修的中國少年、未來精英。
大師與國學
1918年,一代奇才南懷瑾先生誕生於浙江溫州樂清縣一個世代書香之家,從孩提時起即接受嚴格的傳統私塾教育。到十七歲時,除精研四書五經外,涉獵已遍及諸子百家,兼及拳術劍道等多種中國功夫,同時苦心研習文學書法、詩詞曲賦、醫藥卜算、
天文曆法諸學,每得其精髓而以為樂焉。這位孜孜以求的好學青年,為深入探究宇宙人生的奧秘,不畏艱險,跋山涉水訪求多位岩穴高隱之士,虛心求教,學到了許多不傳的法門和秘學。 後來人們尊稱他為國學大師,一度名列‘台灣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 季羨林先生於一九一一年八月六日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併入臨清市)官莊。季先生六歲離家,到濟南去投奔叔父。
從那時起,就開始在私塾里念《
百家姓》、《
千字文》、《
三字經》、《四書》等
經典。叔父對季先生期望極大,要求極嚴。他親自給季先生講課,選了一本《課侄選文》,是些關於理學的文章。叔父並沒有受過什麼系統教育,但是他絕頂聰明,完全靠自學,經史子集都讀了不少,能詩,善書,還能刻圖章。他沒有孩子,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季先生身上。他嚴而慈,對季先生影響極大。根據叔父的要求,季先生在正誼下課以後,參加一個古文學習班,讀了《左傳》、《戰國策》、《史記》等書。國文念《古文觀止》一類的書,要求背誦。國中畢業以後,在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就讀。山東大學的校長提倡讀經。在高中教讀經的有兩位老師,教《書經》和《易經》。教國文的老師是王昆玉先生,是一位桐城派的古文作家,有自己的文集,他對季先生的影響極大。第一篇題目為《讀〈徐文長傳〉書後》作文受到王昆玉先生的高度讚揚,批語是“亦簡勁,亦暢達”。季先生在吃驚之餘,對古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認真鑽研《韓昌黎集》、《柳宗元集》,以及歐陽修、三蘇等的文集。 95歲的女國學大師、大德居士葉曼,仿佛被時光遺忘了,要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她精神矍鑠、明眸善睞,一口標準的北京話讓人倍感親切。為孩子和年輕人推薦書目,她說:“《
三字經》和《
千字文》,這是開門書。涵蓋了中國
歷史。我六歲就開始讀書,讀的頭一本書就是《左傳》。國文紮實讓我終生受益”。葉曼先生在北大就讀期間,選修了胡適的“中國
哲學思想史”、陶希聖的“中國古代社會史”、錢穆的“中國通史”、聞一多的“楚辭”。這些大師級學者的課程,為她日後得以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在世界各地介紹中國文化的精髓打下深厚基礎。大學畢業後,葉曼與同年考入北大的同學,當年的全科狀元田寶岱結為伉儷。後隨丈夫輾轉世界各地。曾於輔仁大學任副教授,主編過《婦女雜誌》,以葉曼信箱為讀者所稱頌。接觸過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不同西方宗教,又研學佛教、道家、儒教,對東方和西方文化、
哲學與宗教有獨到的見解。
專家談國學
“中華文明以其頑強的凝聚力和雋永的魅力,歷經滄桑而完整地延續了下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它的許多珍貴品質,許多人性和民主性的好東西。比如,強調仁愛,強調群體,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天下為公。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世代相傳。所有這些,對家庭、國家和社會起到了巨大的維繫與調節作用。”—— 溫家寶總理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
“中國可以成為一個經濟大國,也可以成為一個科技強國,但最根本的,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對於本民族文化的珍視是一個國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中華古詩文
經典誦讀工程正在將文化的種子撒播在孩子的心裡,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華秋實,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將來必會凸現,為這項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會使安放我們靈魂的精神家園更加美好。”—— 季羨林(著名國學大師,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我四歲時,就讀父親所作的詩,五六歲上私塾還是讀古文,大概在十一歲時,我已經能夠自己看古文書了。我看《綱鑑易知錄》,又看《御批通鑑輯錄》,並點讀《資治通鑑》。這便是我研究中國
歷史的第一步。”—— 胡適先生(近代思想家)
適用人群
適用於0-13歲大腦黃金髮育時期的兒童
大腦生理學家們發現,兒童的智力和性格在0—3歲間就完成了60%,這三年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孩子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3—6歲間完成了80%,6—8歲間完成了90%,8歲以後的發展則漸趨緩慢,到13歲左右,大腦發育最關鍵的敏感期就基本結束了,這就表明孩子的聰明與否到七、八歲已基本定型了,如果我們不能把握這個關鍵時期,那么當他們年齡越大,啟發培養他們就會越費力,效果也就越差。
專家推薦幼稚園、中國小國學啟蒙指定教材
截止到2008年底,我國0-13歲的兒童約有24000萬,大約有2500多萬的兒童在學國學。0-13歲是兒童記憶力發展的黃金時期。經過近幾年的實驗證明,兒童進行國學
經典誦讀2-3個月後就會發生明顯改變。從開始的每天記憶20-30個字,到每天很快就可以熟記100-200個字。許多兒童不用一年就可以把一萬六千字的《
論語》熟背,其記憶潛能在國學
經典誦讀中得到開發,幾萬字的古文背誦對他們來說都不是難事。實踐證明,有多動症、感覺綜合失調甚至自閉症的孩童,學習國學一段時間後,境況會大為改善。
增進親情
兒童誦讀國學
經典,在孝親、禮儀、個人修養方面都得到提高,在家能夠孝順父母、尊敬長輩;父母和孩子一起誦讀國學經典,是最好的親子活動,讀經典不止是孩子進步,家長也跟著一起進步。教學相處能促進兩代人的溝通與共樂,並形成良好的家庭讀書氛圍。孩子從國小習和誦讀中華文化
經典,有助於思想品質、
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不斷地提升,並能自覺抵禦不良風氣的毒害,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操。
提高潛力
記憶力——有效提高生字量
認知力——繼承先輩積累的文化寶藏
表達力——學習純正流利國語,提升語言能力
邏輯思維力——提高語文成績和寫作能力
社會交往能力——最好的人生嚮導,提高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
自省力——提高個人品味修養
創造力——用學到的知識改變生活
中國近現代的許多偉人,如政治家毛澤東、朱德、周恩來,文學家魯迅、
郭沫若、錢鐘書,科學家錢學森、蘇步青、竺可楨,華人首富李嘉誠等都是在少兒時期奠定了堅實的傳統文化基礎,這在他們成才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古往今來,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文人墨客,他們多是從小熟讀中華
經典,長大後才會善用中華經典,
治國安邦,正如宋代開國宰相
趙普標榜過的那樣“用半部
論語治天下”。教育專家統計,凡參加過國學教育的少兒,無論在智力提升、知識積累、品行修養、才藝開發等方面都大大高於同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