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體清文鑒

一部有滿、藏、蒙、漢4種文字對照的辭書,沒有注音和注釋,正編和補編的卷,部,類、則等編排及數目基本與《五體清文鑒》同,辭彙總數1800條左右,它是在兩體清文鑒的基礎上補編而成的。四體清文鑒的成書年代未見具體記載,約編於乾隆三十六年至六十年(1771一1795)之間,後於19世紀初葉完成刻本。刻本分“殿版”、“四體合壁文鑒”和“御製四體清文鑒”等。殿版刻本當時流傳不廣,現已失傳。“四體合璧文鑒”刻本在北京嵩祝寺天清番經局有存,內容與“御製四體清文鑒”正編的內容出入不大,只是在漢字旁邊加有滿文的對音,並增加了索引8卷及滿、蒙的目錄l卷,而沒有補編,版面設計比殿版緊湊,是一種普及版,當時流傳很廣,現仍可找到存本。目的主要是為滿族人學習其他民族語文之用。從清文鑒的編譯方法來看,最初是用滿文編出條目,然後再用其他文字翻譯出來。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完成了滿文編寫的清文鑒,後又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開始編滿蒙文鑒,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完成。到乾隆時又編了《兩體清文鑒》(乾隆三十六年完成)和《三體清文鑒舟(乾隆四十四年完成),嗣後又組織人編了《四體清文鑒》和《五體清文鑒》。清文鑒因系皇帝組織人編的,參加人員均系當時的著名學者,固有一定權威性,同時它也保留了當時的對譯特點,譯文均較準確恰當,雖無現代辭書的釋文,但對研究語言的發展和翻譯清代檔案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