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通達

四海通達

2021年9月27日上午,“四海通達——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段)文物聯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開幕。

展覽由海絲保護和聯合申遺城市聯盟、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博物館協會主辦,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市海絲申遺辦、各聯盟城市申遺辦承辦。展覽共展出來自廣州、南京、寧波等31家文物收藏單位的383件文物精品,為歷年來參展城市最多、文物覆蓋範圍最廣且展出文物較精的海絲主題聯展。展出文物包括了不少近年新出土的考古材料,展覽同時吸收了學術界關於海絲研究的新成果。展覽分“港通四海”“貨達天下”“異寶西來”“海事千年”和“交流互鑒”五個部分,力圖為觀眾朋友們呈現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綿亘萬里、延續千年”的宏闊歷史圖景、“交得其道、千里同好”的生動人類故事。

該展覽也是南越王博物院成立後的首個大展,展現了融合後的新氣象和新征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海絲申遺項目組也為本次展覽的策劃提供了專業技術諮詢。展覽將持續至2022年1月10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海通達
  • 舉辦地點:廣州南越王博物院
  • 舉辦時間:2021年9月27日
  • 結束時間:2022年1月10日
背景介紹,展覽開幕,展覽內容,港通四海,貨達天下,異寶西來,海事千年,交流互鑒,舉辦意義,

背景介紹

2018年4月3日,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第一次聯席會議在廣州召開。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海南等9省市自治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文物部門代表,廣州、寧波、南京、揚州、漳州、莆田、江門、麗水、陽江、福州、煙臺、北海、滄州、汕頭、三亞、湛江、潮州、南通、連雲港、蘇州、淄博、東營、威海等23市參加會議。24個海絲申遺城市代表共同簽署《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章程》,見證海絲保護和聯合申遺城市聯盟正式成立的歷史時刻。
截止2022年3月已有28座城市加入,分別是:廣州寧波南京漳州莆田江門麗水陽江揚州福州煙臺北海滄州汕頭三亞湛江潮州南通連雲港蘇州淄博上海東營威海長沙澳門青島惠州
“四海通達”從參與本次展覽的各大城市出發,以櫃外圖文展示的形式展現了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重要港口城市,這些城市在物資、技術、人口、購買力等方面為跨板塊航行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將中國與世界連線。“四海通達”堪稱是中國海絲申遺城市聯盟的一次巡禮,22城精品文物齊聚廣州,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直觀、立體了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機會。

展覽開幕

2021年9月27日上午,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副司長張磊、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燕海鳴、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劉曙光、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二級調研員何斌、潮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四級調研員蘇懷傑潮州市頤陶軒潮州窯博物館館長李炳炎等出席“四海通達——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段)文物聯展”開幕式。
9月27-28日,由海絲保護和聯合申遺城市聯盟辦公室、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主辦的“海上絲綢之路:港口、航線與貿易”學術研討會亦在廣州舉行。此次研討會得到學界及各海絲遺產保護和申遺聯盟城市的大力支持,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上海大學西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廣州大學等高校,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專家學者,廣州、南京、寧波等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城市聯盟代表近百人參加會議。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瑜梅,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副司長張磊在研討會致辭,劉曙光理事長作題為《文化強國建設與海絲申遺》的主旨報告,安家瑤、瀋陽等20餘專家圍繞港口與航線、瓷器貿易、沉船研究、海絲遺產保護與申遺等課題發言並做交流探討。

展覽內容

“四海通達——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段)文物聯展”著眼於海絲在東西方不同文明板塊之間經濟、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傳輸融合中發揮的紐帶作用,多角度呈現了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發展和繁榮歷史變遷的全貌,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傳承的視角下,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覽分“港通四海”“貨達天下”“異寶西來”“海事千年”和“交流互鑒”五個部分,力圖為觀眾朋友們呈現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綿亘萬里、延續千年”的宏闊歷史圖景、“交得其道、千里同好”的生動人類故事。
“四海通達——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段)文物聯展”著眼於海絲在東西方不同文明板塊之間經濟、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傳輸融合中發揮的紐帶作用,多角度呈現了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發展和繁榮歷史變遷的全貌,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傳承的視角下,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港通四海

“港通四海”從參與本次展覽的各大城市出發,以櫃外圖文展示的形式展現了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重要港口城市,這些城市在物資、技術、人口、購買力等方面為跨板塊航行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將中國與世界連線。“港通四海”堪稱是海絲申遺城市聯盟的一次巡禮,22城精品文物齊聚廣州,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直觀、立體了解海絲歷史的機會。

貨達天下

“貨達天下”羅列了古代中國的對外輸出商品——絲綢陶瓷茶葉,琳琅滿目的外貿商品承載著鮮明的中國元素,在遙遠的國度吹起了一股底蘊悠遠的“中國風”。外銷絲綢產品在明清時深受西方追捧,種類多樣、工藝精美;茶葉貿易見證了古代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的歷史,“南海Ⅰ號”沉船遺址出土瓷器見證了宋元時期茶風盛行並影響至海外的文化現象;瓷器是海上絲綢之路上交易的大宗商品,浙江福建沿海地區是我國瓷器主要產地,唐代的上林湖越窯青瓷和長沙銅官窯瓷器、宋元的德化窯白瓷和龍泉窯青瓷以及明清時期的青花瓷見證了古代中國貿易陶瓷盛景。
四海通達
龍泉窯青釉荷葉蓋瓷罐 元代 原龍泉縣戌寅年墓出土

異寶西來

秦漢時期,南海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貿易逐漸繁盛,來自東南亞南亞西亞的香料、玻璃珠璣等貿易品開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中國,廣州北海等地出土的許多文物即為明證。唐宋時期,隨著“廣州通海夷道”成形,市舶機構進一步完善,海外的人員和商品持續輸入,揚州地區出土金銀器、廣州康陵出土南漢玻璃器等體現了海外商品的持續輸入。明清時,西方工藝品也成為了時人追逐的潮流。“異寶西來”,不僅充盈天子國庫,也行銷市井之間。
四海通達
裂瓣紋銀盒 西漢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海事千年

從國家到民間,海貿管理、設施支撐、技術保障以及精神庇護等為締造和平繁榮的“海事千年”提供了層層保障。歷朝歷代自上而下的管理機構為外貿提供了和平穩定的交易環境:唐宋時期設立了國家導向的海貿管理機構——市舶使(司),明代鄭和下西洋開啟了官方海外貿易的鼎盛時期,及至乾隆時僅保留廣州口岸一關,展出的多件外銷畫如十三行風景玻璃畫令人仿佛置身繁華商行之中。展覽還著重介紹了各歷史時期特徵典型的港口、碼頭遺址,這些基礎設施為共生共榮的海洋貿易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人類航海知識和航海技術的發展與革新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持續繁榮提供了技術保障的同時,涉海人群也創造出祈風和祭海等典禮儀式祈求航海安全。
四海通達
唐韓愈《南海神廣利王廟碑》拓本局部

交流互鑒

海上絲綢之路是溝通中西方“交流互鑒”的重要橋樑,外來宗教隨著貿易交流傳入中國,並與中國本土宗教相互交流和碰撞,紡織、制瓷技術的外傳和金銀器製造的輸入讓中西技術進行互補融合,此外,貿易交往還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帶去了極具東方特色的香料文化、醫藥文化和中國文化等。一批批海外來客帶著異域的宗教、藝術、文化和科技通過海路進入中國,也使中國的文化和觀念通過海上航路廣為傳播。

舉辦意義

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大大增進了東西方之間的交流,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海上絲綢之路是經濟貿易之路、技術傳播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和平友誼之路,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
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歷史文化財富,研究、保護、利用好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對於傳承人類文明、促進國際人文交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面對這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絲寶庫,海絲聯盟城市有責任和義務積極開展海絲史跡點保護和聯合申遺工作。此前,經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這為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下一步的保護與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經驗基礎,也為今後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領域的國際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鑑。
未來,28座海絲聯盟城市齊心協力,為落實“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再添新的助力,書寫全新一頁海絲華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