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貝勒
大貝勒代善
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從克
撫順城,敗明援軍。四年,在
薩爾滸戰役中,多立戰功,繼取
開原、
鐵嶺、敗蒙古牢賽兵。八月克葉赫
西城。六年,從破瀋陽、
遼陽。十一年(1626年),與諸子立
皇太極為汗。
天聰元年(1627年)五月,統兵圍
錦州,敗明援軍。三年十月,從皇太極征明,趨京城、下
良鄉。五年,圍困
大凌河城,敗明軍四萬,生擒監軍
張春。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死,八月,與諸王貝勒擁世祖
福臨即位,以
鄭親王濟爾哈郎、
睿親王多爾袞同輔政。在四大貝勒中阿敏、莽古爾泰先後被革去大貝勒之職,惟有代善表現乖巧,對皇太極誓表忠誠,風光一生。此外代善在順治時曾大義滅親殺死鼓動多爾袞自立為帝的子孫碩托與阿達禮。 在
努爾哈赤諸子中,代善一系還是最顯赫的一支。在清朝
世襲罔替的八大“鐵帽子王”中,代善祖孫三代就占了3個,即代善首封的
禮親王爵,其子
岳託首封的
克勤郡王爵,其孫勒克德渾首封的
順承郡王爵。
二貝勒阿敏
1619年,參加
薩爾滸大戰。後出征朝鮮。其後數年,數次出師進攻明境。但因
桀驁不馴,不遵上命,燒殺搶掠,於天聰5年(1631年)6月被皇太極削爵囚禁,十年後病卒。
三貝勒莽古爾泰
莽古爾泰(
滿語:ᠮᠠᠩᡤᡡᠯᡨᠠᡳ,
穆麟德:
Manggūltai,
太清:
Manggvltai;1587年-1633年1月11日),清太祖
努爾哈赤的第五子,
四大貝勒之一。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受封為
和碩貝勒。1619年,參加了
薩爾滸大戰,先隨清太祖在薩爾滸全殲明總兵
杜松所率的六萬之軍,復又南下殲滅
劉綎部四萬餘眾。
1620年受命追襲明軍,直至
渾河。1626年攻擊喀爾喀巴林部,獨自率兵渡河,斬俘甚眾。太宗即位後,數次進攻明軍,屢立戰功。1632年卒。死後被揭發有謀上之罪,被追奪其封爵。 和
阿敏,代善,
皇太極並稱四大貝勒。
四貝勒皇太極
皇太極(
滿語:ᡨᠠᡳ᠌ᠵᡳ,
轉寫:
Hong Taiji,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明天啟六年(1626年)在瀋陽繼後金汗位。次年改元
天聰。他對內大力推行
封建化的改革,加強
中央集權;對外相繼征服了蒙古和朝鮮,並多次帶兵攻打明朝,將西部邊界擴張至
錦州、
寧遠一線。
皇太極除了發展實力之外,也不斷發兵入侵明朝。1636年,遠征
蒙古的
察哈爾部,被
漠南蒙古部落奉為“
博格達·徹辰汗”(“天賜聰慧”的可汗,即“天聰”義譯)。同年改國號大清、年號
崇德,在
瀋陽稱帝,正式建立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又改
女真族名為
滿族,定
滿語為國語。仿漢制(重用漢人
范文程),立百官。此後又以朝鮮國拒絕朝賀為由,大舉南下侵略朝鮮,迫其臣服,將
明朝在清朝後方的這一個重要盟友勢力剷除。
1643年,皇太極逝世。其弟
多爾袞與長子
豪格爭奪皇位,最終由第九子
福臨(順治帝)繼位,由多爾袞攝政。
背景和終止
努爾哈赤時代的國家制度,以議政會議為核心,八旗制度為骨幹,基本上是對部落舊制的改造。國家制度需要進行相應的變革。這種變革,是以皇太極即位為開端的。
加強汗權。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是經過議政會議諸王推舉而繼承汗位的,當時諸王均享有很大權力,尤其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和碩貝勒,均年長於皇太極,曾與他並稱“四大貝勒”。皇太極臨朝時,三大貝勒並坐左右同受臣屬朝拜。皇太極不能不為結束旗主並立、事權不一的局面竭盡全力。首先,擴大議政會議人選。在八旗各設總理旗務大臣,與諸王共議國政,以達到分散諸王權力的目的。
1629年(天聰三年)廢除四大貝勒按月分直政事的舊制,改以諸貝勒代之。1631年(天聰五年)頒行的《離主條例》,在裁抑八旗旗主特權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條例》規定,凡八旗貴族犯有私行採獵、隱匿戰利品、擅殺人命、姦污屬下婦人等罪愆,準其屬人和奴僕告訐。告訐屬實,準予離主。1632年,取消“凡國人朝見,上與三大貝勒俱坐受”的儀式,改由皇太極一人“南面獨坐”。與此同時,藉故囚禁阿敏,處罰莽古爾泰,二人先後死去。三大貝勒中僅剩代善一人,對皇太極唯命是從。皇太極執掌正黃、鑲黃、正藍三旗,在八旗旗主中形成舉足輕重的實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