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教學法

嘗試教學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特徵是“先試後導、先練後講”。嘗試教學理論的學科理論依據,主要包括哲學基礎、教學論基礎和心理學基礎等三個方面。從哲學角度看,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要求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嘗試教學法
  • 套用學科:心理學
用嘗試改變注入式教學,教學論角度,心理學角度,從構想到自成一體,實驗嘗試,邱學華的論文,“嘗試教學理論研究”,明晰具體的課堂操作,第一步是準備練習,第二步是出示嘗試題,第三步是自學課本,第四步是嘗試練習,第五步是學生討論,第六步是教師講解,第七步是再次嘗試,

用嘗試改變注入式教學

嘗試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一開始就要求學生進行嘗試練習,把學生推到主動的地位;嘗試練習中遇到困難,學生便會主動地自學課本或尋求教師的幫助,學習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

教學論角度

嘗試教學法符合現代教學論思想的要求,改變了傳統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統一起來,引起了教學過程中一系列的變化,如從教師講、學生聽轉變為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學、先練,教師再講,從單純傳授知識轉變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等等。

心理學角度

嘗試教學運用了心理學中的遷移規律,重視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和生活經驗在新知識學習中的作用,使先前的知識結構改組,結合新學得的知識,使學生形成能容納新知識的更高一級的新知識結構。在多年的嘗試教學實驗過程中,邱學華認識到,如果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教學條件,學生的嘗試就能取得成功,而促進學生嘗試成功的因素很多,如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指導作用、課本的示範作用、舊知識的遷移作用、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師生多向的情意作用和教學手段的輔助作用等。這七種達到嘗試成功的因素,各有其獨特的功能和價值,共同組成一個整體結構,彼此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運動構成了一個動力系統。其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是中心,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學生主體作用通過課本的示範作用、舊知識的遷移作用、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和教學手段的輔助作用,來實現嘗試成功,而師生多向的情意作用則為上述因素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教學情境

從構想到自成一體

實驗嘗試

1951年,在農村國小當代課教師的邱學華發現,教師先講、學生聽懂後才練習的教學方式會使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且教學效果不理想。但由於缺乏經驗和教育科學知識,這一問題在當時無法解決。
1956年,邱學華考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系深造,畢業後留校做助教,一邊教書一邊到附小搞教學實驗,主要是讓學生先做題,然後教師再講,這便是嘗試教學的雛形。“文革”結束後,邱學華回到家鄉常州,在常州師範學校辦起國小數學教學研究班,培訓骨幹教師,決定進行系統的教學實驗,試圖證明“學生能夠在嘗試中學習”這一大膽的構想。小規模的實驗取得了成功,他最初的構想得到了證實。

邱學華的論文

1982年,在實驗的基礎上,邱學華反覆修改寫成論文《嘗試教學法的實踐和理論》,發表在當時文章觀點比較新穎的《福建教育》雜誌上,引起了國內學者的強烈反響,各地教育雜誌相繼轉載,各地教師紛紛開展實驗,從而在全國掀起了一股“嘗試熱”。但隨後在西安舉行的一次全國性的教學研究會上,一位國小數學界的權威人士公開指責邱學華的嘗試教學法,這一權威人士的話傳到了全國各地,一時間嘗試教學法受批判的訊息不脛而走,各地實驗紛紛下馬,有些教育雜誌也不敢再發此類文章。關鍵時刻,邱學華沒有膽怯,堅持自己的意見,並得到了江蘇省教育廳常州市教育局的支持和幫助。廣大教育實踐工作者相信實踐的效果,嘗試教學法以其觀點鮮明、操作簡便、效果顯著而贏得了大家的信服,實驗範圍不斷擴大。1985年4月,來自全國各地的四百多位代表參加了在常州舉行的全國協作區第一屆嘗試教學研討會。這次研討會在全國引起了很大反響,成為嘗試教學法發展的一個新起點。在此之前,邱學華還相繼撰寫出《再談嘗試教學法》、《三談嘗試教學法》、《國小數學嘗試教學法的實踐和理論》等文章。到此,嘗試教學法已得到教育理論界的認可。之後,在實踐的基礎上,邱學華為滿足廣大教師對具體操作方法和理論提高的需要,編寫了專著《嘗試教學法》。

“嘗試教學理論研究”

20世紀90年代之後,邱學華又開始思考,為什麼嘗試教學法在中國小各科都呈現積極的效果反應,這是否符合了某種教育規律?實踐充分證明,“學生能在嘗試中學習”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因此,邱學華萌發了把嘗試教學法升華為嘗試教學理論的構想,提出了“嘗試教學理論研究”的研究課題,使嘗試教學研究又邁入了一個新階段。2000年10月,邱學華完整地提出了“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的新觀點,形成了嘗試教學理論的核心。2000年全國第十屆嘗試教學法研討會之後,邱學華又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從學習論的角度研究“嘗試學習理論”。嘗試學習是學生主動探索的一種學習方式,同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一致,把嘗試學習的研究同新課程改革結合起來,使邱學華的研究工作又有了一個新的天地。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醞釀思考,到80年代正式啟動教學實驗,邱學華對“嘗試教學”進行了長達四十多年的研究與實踐。從“學生能夠在嘗試中學習”到“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觀點的提出,嘗試教學從無到有,從實驗到理論,在中國小產生了重要影響。

明晰具體的課堂操作

嘗試教學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已經建立了適應各種不同教學需要的教學模式體系,包括基本模式、靈活模式與整合模式三類。根據嘗試教學理論的實質和“先試後導、先練後講”的基本特徵,在教學實踐中邱學華逐步形成了一套基本操作模式,其教學程式分七步:

第一步是準備練習

這一步是學生嘗試活動的準備階段。對解決嘗試問題所需的基礎知識先進行準備練習,然後採用“以舊引新”的辦法,從準備題引導出嘗試題,發揮舊知識的遷移作用,為學生解決嘗試題鋪路架橋。

第二步是出示嘗試題

這一步是提出問題,為學生的嘗試活動提出任務,讓學生進入問題情境之中。嘗試題出示後,必須激發學生嘗試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可以先讓學生思考並相互討論解決方案。

第三步是自學課本

這一步是為學生在嘗試活動中自己解決問題提供信息。出示嘗試題後,學生產生了好奇心,同時產生解決問題的願望。這時引導學生自學課本就成為學生切身的需要。自學課本之前,教師有時可提一些思考問題作指導,自學課本時,學生遇到困難可以提問。同桌學生也可互相商量。通過自學課本,大部分學生對解答嘗試題有了辦法,時機已經成熟就轉入下一步。

第四步是嘗試練習

嘗試練習根據學科特點有多種形式。教師要巡視,以便及時掌握學生嘗試練習的反饋信息,對學習困難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學生嘗試中遇到困難,可以繼續閱讀課本,同學之間也可互相幫助。

第五步是學生討論

嘗試練習中會出現不同答案,學生會產生疑問,這時引導學生討論,不同看法可以爭論,學生在此過程中開始嘗試講道理,之後學生需要知道自己的嘗試結果是否正確,教師講解也已成為學生的迫切需要。

第六步是教師講解

這一步是為了確保學生系統掌握知識。有些學生會做嘗試題,但可能是按照例題依樣畫葫蘆,並沒有真正懂得道理,因此需要教師的講解。講解不是什麼都要從頭講起,教師只要針對學生感到困難的地方和教材的關鍵之處重點講解即可。

第七步是再次嘗試

這一步是給學生“再射一箭”的機會。
在第一次練習中,有的學生可能會做錯,有的學生雖然做對了但沒有弄懂道理。經過學生討論和教師講解之後,得到了反饋矯正,進行第二次嘗試練習,再一次進行信息反饋。這一步對學困生特別有利。第二次嘗試題應與第一次不同,或稍有變化或採用題組形式,之後教師可以進行補充講解。
以上七步是一個有機整體,反映了學生完整的嘗試過程,也是一個有序可控的教學系統。中間五步是主題,第一步是準備階段,第七步是引伸階段。由於實際教學情況的複雜多變,生搬硬套一種模式是不科學的,邱學華在實踐的基礎上又提出可以從基本模式中派生出許多變式,稱為靈活模式,如調換式,即把基本式中的某幾步調換一下;增添式,即在基本式上再增添一步或幾步,如在出示嘗試題以後可以增添一步學生討論;結合式,即當學生比較熟悉和適應嘗試教學以後,基本式七步就不必分得過於清楚,而是可以有機結合地進行;超前式,即由於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可以將基本式的前幾步提前到課前作為預習進行。
嘗試教學模式可以同其他教學模式整合,因而產生了第三類整合模式。邱學華認為,提倡一種教學法,並不排斥另一種教學法,它們之間不應該是對立的,而應該是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相互融合的。
當然,任何一種教學理論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運用嘗試教學理論中在具體的教學操作模式上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運用嘗試教學操作模式,學生要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因而它在國小低年級套用範圍較小;對於初步概念的引入課,一般也不適合於套用該操作模式;實踐性較強的教材也不完全適於套用該操作模式。此外,嘗試教學還存在理論基礎有待加強、在國小數學以外的學科運用模式還存在各種困難、理論實驗不夠科學、一些具體做法需要進一步思考等問題。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醞釀思考,到80年代正式啟動教學實驗,邱學華對“嘗試教學”進行了長達四十多年的研究與實踐。從“學生能夠在嘗試中學習”到“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觀點的提出,嘗試教學從無到有,從實驗到理論,在中國小產生了重要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