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76年
美國費城退伍軍人協會會員中曾爆發
急性發熱性
呼吸道疾病,經研究,發現一種
細菌命名為嗜肺軍團菌。隨後,許多有關細菌暫被列入這一屬,且追溯研究發現早在1943年即有軍團人員病的病例。現已提出了超過30種軍團
桿菌,至少19種是人類
肺炎的病原。其中最常見病原體為嗜肺軍團菌(占病例的85%~90%),其次是L。micdadei(占5%~10%),再次是L。bozemanii和L。dumoffii。此類細菌形態相似,具有共同的生化特徵,引起類似疾病。
嗜肺軍團菌冷卻水、冷凝水中嗜肺軍團菌特徵描述
專性需氧,在自然界可長期存活,如在
蒸餾水中可存活139天,自來水中可存活369天,對
熱和一般消毒劑敏感。
菌落特徵為灰白色,有光澤,濕潤,圓形,凸起,並有特殊臭味。
革蘭氏染色不明顯,多用
鍍銀法或Giemsa法染色。
細胞膜結構
雖然是革蘭氏陰性的有機體,可是它巨大的感染力是來自於它獨特的細胞外膜小葉上包含有
脂多糖抗原。
血清不僅用於血液凝集的研究,還可用於直接觀察螢光標記過的組織抗體。患者體內的特殊抗體可以被螢光抗體間接檢測。這項測試也已成功套用於酶聯免疫吸附法與微量
凝集試驗。
發病機理
嗜肺軍團菌是一種細胞兼性
寄生的細菌,可入侵
變形蟲,或是人類的巨噬細胞內。該菌的感染力在抗體和血清
補體存在下大大提高(但並非絕對需要兩者存在)。該菌會因噬菌作用被
偽足包裹進入
巨噬細胞,之後,菌體被細胞產生的
自噬體包裹起來,這卻阻止了
溶酶體的溶解。在這層保護之下,細菌大量繁殖。該菌利用一種型為IVB的
分泌系統分泌的名為Dot/Icm(
細胞器運行缺失/細胞內繁殖)
宿主入侵效應蛋白。這些效應器可以提升細菌在
宿主細胞的存活力。該菌會在
培養液里由II型分泌系統產生一種大小約為39kDa的
金屬蛋白,這種蛋白對某些
組織培養的細胞有毒害。II型分泌系統也是完全毒化作用的必需。[1]
嗜肺軍團菌1976年,美國
賓夕法尼亞州的
費城舉辦了一次退伍軍人會議,參加者中超過200人發生
肺炎,其中34人遇難。經查明,這次事件的元兇是一種當時尚未發現的細菌——嗜肺軍團菌(該病也因此命名為
軍團病)。這次事件反映了嗜肺軍團菌並非小面積的人與人的傳染。
基因組
2004年,三種類型的嗜肺軍團菌的
基因序列已被成功測定,這為從分子生物學層次了解嗜肺軍團菌及
軍團菌屬鋪平道路。對180種嗜肺軍團屬的
DNA序列改變的基因比對檢測證實了其基因具有高塑性以及頻繁的
突變頻率。更詳細的有關其
生活周期的資料是來自於對生活在其自然
宿主——卡氏棘阿米巴之中的嗜肺軍團菌的
基因表達分布的研究。研究發現了嗜肺軍團菌的生活周期分為兩段,而且深入研究了其可感染、可複製的特性。
微生物檢查
用BCYE培養基分離細菌,再根據
肺炎特性、
菌落特徵、生化反應作出鑑定,但往往結果出現較晚。
現已發現嗜肺軍團菌有15個血清型。其中,嗜肺軍團菌血清1型(Lp1)與人類疾病關係最密切,其次為血清4型(Lp4)和6型(Lp6)。關於血清凝集法用的診斷血清方面,推薦天津生物晶片生產的嗜肺軍團菌全套診斷血清產品。
可將標本用一隻螢光標記抗體進行直接螢光實驗,既特異又可做出快速診斷。
可用ELISA、RIA及乳膠凝集等試驗檢測標本中該菌特異性抗原或用PCR技術檢查該菌核酸進行快速診斷。核酸擴增技術,即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其基本原理是設計、合成兩條寡核苷酸,作為引物,對應於待測病原微生物某一段特異性序列的兩端,然後在體外模擬DNA體內複製的過程反覆擴增,使靶序列放大上萬倍甚至上百萬倍而被檢測出來。
1)常規PCR:鑑定標準是通過電泳來判斷是否有擴增的核酸片段以及擴增產物的大小是否正確。
2)實時螢光PCR:通過對實時螢光PCR反應的每一個循環產物進行螢光信號的實時監測來判斷分析。
防治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