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推手

單推手

單推手的內容是:上肢與下肢的協調規範性,上肢講的是圈型,圈要圓而大。力度不增不減,臂要內外旋,圈又分為兩個半圈,四個區 ,歌訣日,前後虛自然中,前仰後俯左石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單推手
  • 來源:太極拳
  • 內容:上肢與下肢的協調規範
  • 作用:健身
太極拳介紹,心得和方法,

太極拳介紹

太極拳的定步單手推手看似很簡單,很多推手練習者因而不感興趣,甚至是不屑於練習。其實,定步單推手是所有太極拳推手的基礎,表現在其一、定步單推手包含著太極拳最基本的要領,這些要領主諒匙淚在定步單推手練習中可以得到尤其充分的鍛鍊;其二、正確的定步單推手能使人真切體會到太極拳中很多動作怎樣練才是正確的;有了這樣正確體會的太極拳鍛鍊才能保證具有太極拳特殊的武術與健身功效;其三、只有定步單推手鍛鍊成熟了,定步與活步的四正推手鍛鍊才能得心應手、散推也才能更接近太極拳鍛鍊,太極拳中很多動作的練習也才能夠保證是有血有肉之正確的,太極拳從推手過渡到散手與實戰才有了紮實的基礎。
有很多推手鍛鍊多年甚至幾十年的人推手技能停滯在低水平,定步單推手尚沒有成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此,一些練了幾十年推手的老前輩對於定步單推手仍然很重視您霉端而樂此不疲,也有很多推手愛好者經常練習定步單推手。但是,定步單推手練習中如果沒有自覺地意識到所應該追求的鍛鍊目的,僅僅投放很多時間從事,那么很可能練了幾十年僅僅只是肢體活動而已,健身效果與體操沒有什麼區別,對於提高太極拳獨肯影笑特的沾粘連隨武術效果那是隔靴搔癢沒有效果的;而有的人單推手練走了樣,丟失了真傳內涵,發生了錯誤,那么與真正的太極推手反而會漸行漸遠,還有些人在推手中摻雜什麼“氣圈”、“氣球”、“用意罩住對方”、“用意控制對方”、“用意攻擊對方””、“用神打人”、“神意氣內功”、“心腦不接內功”、“凌空勁”等等荒誕的意識,更是屬於將推手玄虛迷信化;必須明白:太極拳推手純粹是屬於一種特殊的武術技能,是完全可以用運動力學、生理解剖學解釋清楚的,推手與任何道、佛修煉功法都沒有直接的關係;脫離科學的鍛鍊,想入非非企圖得到什麼神秘法術,只會上當受騙,對於學習太極拳推手是絲毫沒有益處的;而又有許多人從外家拳的觀點出發,用外家拳主動用力的招法取代太極拳的沾粘連隨,歪曲地介紹太極拳推手,是將太極拳與外家拳混為一談了;從音像製品與網上視頻中可以發現如今很多人的單推手都存在著不正確之處,甚至是違反太極拳經典原理之處,而且還有是違反所有武術共性要領的,如果想通過這樣的單推手提高太極拳推手的水平那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太極拳單推手從外形動態上看的確很簡單,一般的練習一隻手的運動軌跡無非是在身前擺劃了一個個重複的近似圓圈,不是平圓圈的就是立圓圈的,或者就是8字形圓圈的;然而,按照太極拳經典的要求,以這樣反覆出現的手的圓圈運動順著對方之動不用力地將對方各種攻擊化解掉,這樣的單推手就不簡單了。學習的人往往會感到怎么越學練越覺得複雜、越學練越覺得難了。這種感覺其實是推手學習不斷深入與進步的反映。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定步單推手的外形雖然簡單,企踏茅然而由於推手最基本的要領都包含其中,因而是形簡而實不簡的。哲學家芝諾用圓圈表示圓圈內為已知的知識,圓周外為未知的知識,形象地反映了已知的越多,圓周越大,認識到的未知也就越多。所以,對單推手了解得越多,意識到所不知道的當然也就越多了。當然這些要領也並不是很複雜,認識清楚也是並不難的。但是,當這些推手要領即使理性上都認識到了也並不等於就是掌握了,只有這些要領形成了能夠不假思索的條件反射的肢體反應,如《楊氏老譜》所說的“無須有心之運用耳”,才可以認為是掌握了;但是條件反射的形成是需要有時間過程的;定步單推手被認為的所謂“複雜”與“難”實質上主要就是反映為需要時間過程,也反映了學練太極拳如果不得要領,所有動作都幾拔廈辣是看似容易卻又很難。或者說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是“不是高難度的高難度動作”。也就是說太極拳技能不是一般的技能
怎樣正確地學練太極拳推手,是很難用語言和文字完全表述清楚的,但體現其內在要領的一些規律性的具體內容又是必須用、也只能用語言和文字加以表述的;如果沒有語言和文字的表述指導,不經語言點明與反覆地提醒,僅僅投放很多時間體驗與人推手和反覆觀看別人推手的情況,一般的說,要想弄清楚推手各種內在情況和學會推手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太極拳“弗惟外之是鶩,而惟內之是求”與“余如不言,汝雖學三世,不易得也”是確確實實的。所以,推手要領與過程,尤其是外部觀察難以了解的內在情況的語言和文字總結與指導是必須重視的。

心得和方法

現將我對於定步單推手的心應和棵得和方法簡要地總結陳述於下:
一、必須明白的觀念

⑴必須明白定步單推手一般的平圓、立圓和折迭旬厚三類形式(雙方設為甲與乙):
①平圓:
甲推按乙的手臂向乙的胸部攻擊,乙則順甲之力加以化解使得甲的攻擊向自己的側方落空,同時以捋反攻擊甲,被捋的甲又可以用靠反攻擊乙加以化解,被靠乙則化解掉靠推按甲的手臂向甲的胸部攻擊,如此循環往復。
②立圓:
分為兩種,一種是甲推按乙的手臂向乙的頭上方下壓攻擊,乙順甲之力化解使其攻擊落空同時順勢向側下捋甲,甲可以用靠反攻擊乙,乙則化解甲的靠再推按甲的手臂向甲的腹下方攻擊,如此循環往復;另一種是甲推按乙的手臂向乙的腹下方攻擊,乙順甲之力化解使其攻擊落空同時順勢向側上捋甲,甲可以用靠反攻擊乙,乙則化解甲的靠再推按甲的手臂向甲的頭上方下壓攻擊,如此循環往復。
③折迭推手雙方都是一方從上向下以推按攻擊另一方的腹部,另一方化解使其攻擊落空同時順勢向側上方捋對方,再順勢向另一方的腹部推按攻擊,也循環往復進行。

⑵推手鍛鍊必須以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為指導。如《王宗岳太極拳論》、《十三勢歌》、《十三勢行功心解》、《打手歌》中都有重要、具體的適用於推手指導的原則,都必須認真遵循。推手練習首要的是體會太極拳所真正需要的“松”,鍛鍊隨人而動的掤捋擠按之沾粘連隨,使別人的攻擊“終不得力、處處落空”,從而“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這樣不用力地用很低體力消耗化解對方的攻擊,其次要追求不用力地用由腳而起的整體勁之掤捋擠按攻擊對方。在推手中使對方失去站立平衡靠的主要是不用力、不主動之沾粘連隨的結果。如果脫離了這樣的指導,認為“不用力”、“不主動”是錯誤的,因而改變了以上的推手形式,用外家拳跼部主動用力的招法加以取代,以外家拳的招法破壞對方的站立平衡強行推搡拖拉從而取勝,以此作為推手目的,這是與太極拳推手鍛鍊的宗旨背道而馳的。要明白在推手中摻雜入強推硬拉、擒拿、摔跤等局部主動持續用力的外家拳的招法是不可能學會太極拳推手的。
⑶必須認識到推手不是散手實戰而是鍛鍊,所以應該保證連續性,這就應該遵循一定的程式化和規定,推手無疑具有競技性,但這競技性是建立在一定的程式化和規定之上的;而推手又是散手實戰的模擬,因此不應該為了完成推手而象演戲樣的相互配合。儘管推手雙方在程度相差較大時,為了提高和鍛鍊一方的水平,另一方應該故意在時間等方面給對方化解的機會,但推手中競技性的攻擊是真實的,競技性的不用力的順人之動化解也是真實的;而且隨著推手雙方水平的提高,不僅雙方相互都不給對方化解的機會,程式化和規定也應該越來越少直至幾乎沒有程式化和規定,雙方所有的動作都是隨機發生無規律的,掤捋擠按也沒有了明白的區分,而且采挒肘靠也隨機摻雜其中,競技性的程度應越來越高。但在此之前是必須要有程式化和規定的。具體地說,這種程式化和規定主要表現為:
①在一定時間中應該確定一種單推手形式,比如是平圓的、立圓的還是其它的,尤其是對於初學者,混合練習應該到十分熟練後進行。
②定步只是相對於連續不斷移動腳步而言,並不排除偶爾調整移動一下腳的位置。有的人將定步理解為兩腳死死地站著不能有位置變化的遊戲規則,這是違反太極拳沾粘連隨原則的,因而是錯誤的。
③無論是平圓的、立圓的還是其它的,以推按攻擊對方,應該限定在胸腹頭正中部位,以右手相搭平圓為例,如果是將對方的手推向對方身體右側,那就起不到鍛鍊對方化解能力的作用,實戰中也不大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而有的人為了能夠取勝,將對方的手推向對方身體的左側,這樣無論對方是化解不了還是能夠化解,推手的連續就往往被破壞而中斷了;所以,一般練習的攻擊,不應該將對方的手推向對方身體的右側或左側。當然,在推手純熟後的活步中這種攻擊方向的限制是應該淡化與消除的。
④有的人為了取勝,將對方的手推向對方身體左側還採用外家拳坦克式的持續蠻力,全身肢體就象鐵鑄似的僵硬,這樣做更是不可能學會推手的。當然,到了一定層次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鍛鍊對方,但這應該也是活步推手的內容了。
⑤單推手必須只能用一條手臂,另一條手臂不能參加,有的人慣於時而用另一隻手參與協助,單推手就變成不倫不類了,也起不到單推手的鍛鍊效果了。
⑷如上所述,太極拳推手純粹是一種技能,技能是以技巧的形式表現的。所以初學時所參與意識的對象就是各種技巧,只有這樣才能漸漸形成可以不假思索的條件反射,有的人宣傳什麼推手中將自己的“意”打入對方體內、想像將對方發放出很遠,這樣可以獲得高超的推手技能,這些臆想性的思維活動對於形成各種技巧的條件反射是毫無用處的,純屬誤人子弟的自欺欺人之說,應該堅決加以唾棄。而對於技巧學習鍛鍊的重點則絕對不能放在技巧的探究上,因為這些技巧的實質都是太極拳“松”的表現形式,是由於“松”而不由自主、不求自得形成的,絕對不是主動用力地以技巧方法形成的;太極拳的技巧會千變萬化,然而很多技巧的實質都往往是身體同一些部位“松”的表現。如果以主動用力的方法形成這些技巧,那么對於追求太極拳推手技能是南轅北轍,越是這樣追求推手技巧,離太極拳推手技巧的掌握就會越遠。

⑸不用力與掤勁是推手所始終不可丟的。“不用力”首先主要體現於肩臂沒有局部主動的用力與主動,隨著水平的提高,還要追求這種不用力的範圍逐步由上身向下延伸擴大。而“掤勁”則表現為對於對方的重量性的阻力,然而這種阻力既對於對方沒有支撐性的頂抗,又對於自己身體的重心沒有影響,是一種半推半就的阻力,對於對方的攻擊僅僅是起到了緩衝與牽制的作用。這種掤勁的實質主要是一種可以被忽略的強度很小的局部紅肌的持續用力。對於初學者而言,做到不用力與具有掤勁都是很難的,一般都是要么一點掤勁也沒有,表現為輕飄無力和手臂可以被輕易牽動等從而形成“癟”,要么就是支撐性地用力阻止對方攻擊與強行用力作用對方,表現為僵硬頂抗與硬推硬拉,這樣的反應都是太極拳的大忌。而要漸漸獲得能夠不用力與具有掤勁,關鍵還是在於不用力的放鬆,要明白掤勁是由於不用力放鬆地練拳與推手練出來的,只有在練拳與推手中都緊緊抓住了不用力放鬆這一關鍵,不用力與掤勁才能漸漸都會具有。所以,在開始時要以追求不用力放鬆為主。
二、必須明白的具體動作要領
必須明白太極拳和推手所有動作都是由腳而起、上下相隨、相互都有關聯之整體性的,因此具體動作要領是不能完全分開來講述的。但為了有重點和有條理,大致地可分為腰腿步法、身法與手法三部分:
〈一〉腰腿步法
⑴定步單推手無論哪一手與對方相接觸,都有右腳在前、左腳在前和小開立步三種,這三種步法都要練習。以右腳在前、右手與對方相接觸的單推手為例(以下相同)。在定步單推手的一個化解、攻擊周期中,腰腿步法主要可以分為如下三個過程:
①後撤化解——當對方推按攻擊,隨著對方的推按,主要借對方之力,同時以右腳撐地之勁力推動身軀以左胯為軸右轉,身軀的右側發生向後移。雖然身軀的轉動存在著自己由下而上勁力的作用,但必須注意身軀絕對不應主動後退,應是被對方所作用而被動的;自己所作用的勁力只是暗暗的協助而已,這種勁力的主導是腰脊,兩胯都不套用力,漸漸達到兩胯關節就象是很靈活的軸承,是被動的十分靈活自動轉動的。而所謂的“以左胯為軸右轉”,身軀不是象門那樣的以左邊門軸為軸轉動,實質上就象自己與對方之間有一個圓柱,身軀是以左胯領先緊貼著這個圓柱弧形向左移動,因此身軀是左胯所載著是向前移動的。這種情況就是《楊氏老譜》所說的“能如水磨摧急緩”,兩胯載著身軀就是象牽水磨那樣的轉動。在這過程中,右前腿隨著蹬撐漸漸向伸直變化,當然不一定要達到伸直,但必須能夠達到伸直,也就是最大的轉身幅度必須能夠從正面朝向對方轉到完全朝向側面而達到90度,其效果就是要達到對方攻擊的方向即使幾乎沒有受到破壞改變,也必須使得對方“進之則愈長”而落空;轉身中左後腳漸漸屈膝,左膝是向前移動並下降;到變成右虛步時,身軀似乎是完全坐在了左後腳之上,其實,全身體重仍然是由右腳支撐著的,身軀的內在趨向是向前的。這時的右腳是形虛實實,左腳是形實實虛。這樣的好處是當化解需要時左腳仍然可以再提起後撤移步,而需要右腳後撤時由於身軀就在左腳之上,只要右腳撐地一消失,身體重心可以立即落在左腳,右腳也可以瞬間迅速提起後撤。這種轉身雖然身軀的右側向右後移動,身軀的左側卻是向左前移動的,因而身軀中軸線基本上沒有向後移動,仍然在兩腳的前後之間,這樣可以充分保證遊刃有餘的轉身幅度。有的人化解不了對方攻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發生了主動的身軀的左右側都整體後退,結果右轉身受到了限制。
②前進攻擊——當向對方推按攻擊時,自己身軀的向前移動,都必須是由左後腳向下蹬撐所引起,兩胯後撐,體重始終承擔於左腳;身軀的移動中左膝儘量朝向前,左後膝可略微下降再伸蹬,左腿就象是滾出去那樣,左臀紋溝最受力,從而引起右腿之膝是被動地前弓漸漸形成右弓步,兩胯必須沒有轉動的平移,身軀沒有任何的主動,由於兩胯的後撐而有向後的趨向,儘管步型由右虛步變為右弓步,其實身軀中軸向前移動極少,只是身軀中軸又恢復到了位於兩腳的左右之間了。形成弓步的整個過程中,外形方面右腳漸實,左腳漸虛,其實全身體重在左腳。因此右腳是形實實虛、左腳是形虛實實;而當弓步形成時也就是將勁力作用於對方時,則需要在後腳向後蹬的同時前腳向前撐。這種弓步應該至多前腳的小腿垂直,儘量膝蓋的前緣垂線在前腳踝凹之後。這樣的好處是對方采、捋、拖拉很難成功,同時根據攻擊與化解的需要,右腳還能夠迅速提起向前進步;並且最能保證沉著與勁力傳遞順遂。有的人弓步形成時體重全部由前腳承擔,身軀沒有向後的趨向,往往很容易受到對方之捋而失去站立平衡。
③不後撤化解——對方化解掉我的推按攻擊並捋我右臂,我的身軀即以右胯為軸左轉(也是牽水磨那樣的轉動),左胯內縮,左膝外開,身軀中軸偏向或位於右腳之上,準備靠或以靠反攻擊對方,兩腳此時是左腳蹬右腳撐。
④後撤化解——重複以上①的動作,同時左膝被轉身帶動向前向內轉動。
⑵在推手的任何時候,腳都是所有動作的起始部位,全身體重的下支撐承擔部位在兩腳中是在不斷變換的。這一點,牛春明先生的再傳弟子雪珍前輩是再三強調的,葉大密先生所說的“腳運用聯環形不停地動”應該也是指這樣的情況。
〈二〉身法
單推手的身法有這樣幾個規律
⑴化解對方的推按攻擊時,必需都要隨對方之動,動態地斂腹含胸一下,隨即恢復;這種斂腹含胸外形上不一定有反映,斂腹含胸的深度完全是根據化解的需要也就是由對方攻擊的強度所形成的;含胸時胸部橫的寬度會有弧形展開的效果;化解時手臂的動作都有含胸所引起的因素在內。如果沒有斂腹含胸,不僅不能順利完成化解,而且有的化解根本不可能成功。含胸時可以暗暗地吸氣從而有利於含胸的順遂。
⑵化解對方的推按攻擊時,必需要隨對方之動、借對方之力發生牽水磨般的轉身,轉身都是由腰胯承載著完成的,整個身軀不應有主動和用力;初學推手者的身軀一般只會門板轉動那樣的轉身,應該漸漸克服這種轉身,學會牽水磨般的轉身;初學推手者的轉身幅度需要大些,也應該大些,隨著水平的提高,當出現腰胯能夠被動地象牽磨般自動轉動時,轉腰的幅度就能夠漸漸變小時,也應該漸漸追求儘量小。因為在能夠化解掉對方攻擊的前提下,轉身越小,體耗越小,也越不易形成背勢。
⑶轉身變化必須與對方保持有一個相對位置的範圍。這個範圍,就象推手雙方之間夾著一個圓盤或扁圓盤,對方的兩肩寬度就是這個圓盤或扁圓盤的橫向直徑,我腰的轉動就是表現為我是緊貼著這個圓盤或扁圓盤左右移動,具體的為:
①化解對方推按攻擊的身軀右轉向左移動,左肩不能進入這個圓盤或扁圓盤之內,只能在這個圓盤或扁圓盤的外面,就象是時時都將對方裹“吞”在內似的;或者至少我的左肩外側與對方的右肩外側的弧線可以相連線。轉身是否正確的另一個檢驗標準是如果對方實施了肩靠,其肩部只能靠在我的肩內胸外的腋縫之上這個部位。而如果對方的肩部靠到了這個部位,由於對方肩靠之力的作用,我的身軀發生轉動,我右轉的左肩恰好能夠反靠對方的肩部使其失去站立平衡。如果對方的肩部靠到了我的肩部,就反映我的轉身發生位置錯誤或發生主動過快。如果對方的肩部靠到了我的胸部,就反映我的轉身不足,一般是發生了主動轉身而過慢了。轉身不正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右手臂發生了主動移動。右手臂發生了主動移動往往引起胸部的防線被打開了。如果不是這樣,我化解時的轉身左肩進入到了這個圓盤或扁圓盤之內,那么,我就很容易遭到對方的掤或靠的攻擊。
②化解對方捋的左轉腰身軀向右移動,右肩不能進入這個圓盤或扁圓盤之內,也只能在這個圓盤或扁圓盤的外面,也象是時時都將對方裹“吞”在內似的;或者至少我的右肩外側與對方的左肩外側的弧線能夠相連線。轉腰是否正確的標準的另一個標準是如果我實施肩靠反攻擊,我的肩部有可能靠在對方的肩部位,不會靠在對方肩內胸外的腋縫之上這個部位。如果不是這樣,我化解對方捋時的轉身右肩進入到了這個圓盤或扁圓盤之內,那么,對方就容易成功捋動我。
⑷當以推按向前攻擊對方時,不應該有腰胯的轉動,必須如楊氏拳譜所說的“打人如親嘴,手到身要擁”,也就是葉大密先生所說的“自身之三豎線必須保持齊頭並進,方能完整一氣”;攻擊時身軀都要放鬆沒有主動的局部用力,勁力都是腰骶部的後撐也就是命門後突傳遞上來引起拔背引起的,肩臂的運動方向與腰骶背脊的運動趨向是相反的。這樣的反應,不僅能夠充分傳輸全身的勁力,而且能夠有效破壞對方的捋、采與拖拉等。
⑸整個推手過程中使我的面部始終要“對”準對方的身軀中軸,以利於隨時攻擊對方,同時要時時借對方之力促使對方的面部和胸正中線朝向偏離我的身軀中軸。這樣可以有效保證化解與攻擊對方成功。
三〉手法
單推手的手法有這樣幾個規律
⑴手臂動力的規律

無論是哪一類單推手,肩臂的運動都不是局部主動的,肩、臂和手沒有向左右、上下、前後強行作用對方的任何主動,手的移動主要都是被對方所作用而被動的,其次都是被腰胯、腿腳所作用動而被動的。這樣,手臂才能是始終放鬆和自由的,不僅既能夠輕鬆地貼附於對方也就是“沾粘連隨”於對方,使得對方難以擺脫與我的接觸,就象粘上了爛泥甩不掉,從而有效地牽制了對方,又能夠自由地移動,隨時可以攻擊性的輕輕接觸對方其它部位;對方會既感到我的手臂有一定的阻力,阻力會隨著對方用力的大小而大小,這是由於不用力的放鬆所形成的;當對方用力小時,會感到我的手臂是有氣無力的;而當對方用力大時,會感到我的手臂十分沉重因而阻力很大;無論哪種情況,對方都始終感到既實實在在地接觸著我的手臂,又感到不能將力落實,推我的手臂就象是推浮在水面上的一條斷臂。這種情況反映了沾粘連隨。而沾粘連隨雖然表現於手臂,其動力與操縱在腰胯與腿腳。有點象踏腳踏車,看似控制車把手的方向是搭在車把手上的手,其實是腰胯與腿腳。具體的動力規律主要可以分為如下幾種:
①平圓單推手化解對方攻擊之手的後撤回捋——除了主要是被對方所推動被動地移動外,還有腰作用下的前方的右腿腳(有時也可以是後方的左腿腳)上傳的勁力(也就是“氣”)引起身軀以左胯為軸的弧形牽磨般右轉與含胸,從而對右小臂發生的拖拉作用與對右大臂的帶動作用;但是這種拖拉、帶動作用不能太大,必須只有在十分細細的體驗下才有微微的感覺,如果是自己明顯地感覺到,甚至對方也明顯地感覺到,那就是違反隨人而動的錯誤的主動了,從而就容易形成背勢,給對方可乘之機。這種自身勁力的傳遞與手腕的運動方向主要是相反的,即從俯視角度看,腰胯呈順時針右轉左移,右手腕卻是逆時針左轉右移。手臂受到對方與自己身軀之作用所引起的被動,小臂的被拖拉動表現於與大臂的角度容易發生變動,大臂的被帶動則表現為與胸部的角度幾乎是不變的。從解剖學角度說,肩臂肌肉的肌腹等全部鬆弛,肘關節的韌帶基本上鬆弛,但肩關節的韌帶是基本上不能鬆弛的。
立圓單推手中化解我的手被對方向上推按的捋——這種捋尤其能夠反映和體會太極拳所需要的“松”。這時手臂的內旋與移動幾乎完全是對方所作用動的,我軀體的沉著穩定、肩臂與肘關節的鬆弛起到了關鍵性的化解與捋的作用,我僅僅是右胯略微內縮一下加以配合,手的內旋轉動與移動的快慢完全決定於對方。如果我能夠做到了這樣的“松”,化解就會很順利,如果我的肩臂稍微有了主動和用力,化解就會發生頂抗而不順利。
③攻擊對方的向前推——手臂除了主要是隨對方之動隨動向前移動外,還有後方的左腿腳上傳的腰作用下的勁力,不論身軀是否有向前移動,身軀始終都是向後撐的,手不論是隨身軀移動還是離開身軀移動,身軀與手臂的運動趨向或方向始終是相反的。即身軀前移時手臂是被動地被推動的;右手離開身軀向前移動則是由身軀後撐的反作用所引起的;這樣處處體現了拳經所說的“有前即有後”與“支撐八面”;右手臂在攻擊的移動過程中,仍然是不用力的,是應被對方感到有氣無力的或者是沉重的;只有在對方不能化解被稱為“拿住”的瞬間,身軀後撐引起的勁力才傳遞至手臂。這樣才能使得對方感到我的發勁沒有先兆、猝不及防,同時我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省體力;由於這種方式發人的瞬間相互已經貼實,對方被發出時,接觸處就不會有衝擊性的疼痛。
④攻擊對方之捋的發勁——在將對方引進落空,也就是在我的手被對方推按至最接近我的胸腹部、對方的攻擊沒有了力可以落實,而且前方已經失去了攻擊目標的瞬間,如果以捋反攻擊對方,右手臂不能有向右方向的用力,只能有維持原狀的用力,也就是右手臂肌肉只有發生等長收縮,作用動對方的力量必須完全是由於腰胯轉動所引起的;手由手心向上或向內變為手心向下成為勾手夾持或抓捏對方手腕部捋采的力量也主要是腰胯轉動的勁力,而且是極短時間完成,一抓即放的。
⑵手臂運動軌跡的規律

從俯視角度看,右手臂在身前的運動軌跡似乎是一個圓圈。然而,分別以不同方法從俯視角度觀察,又有這樣幾個規律:
①無論是平圓的還是立圓的,多角度觀察,圓周線都是曲線。如平圓,圓周線是有上下S形波動的,不是在一個水平面上;而立圓,圓周線是有左右S形擺動的,不是在一個立面上,這是化解對方的攻擊轉身等所自然形成的,刻板地強求平圓在一個水平面上、立圓在一個立面上是錯誤的。
②以實際的空間而言,平圓單推手右手腕整個後撤回捋化解過程的運動軌跡是呈現為了一個半圓圈,而向對方攻擊推按前移過程的運動軌跡是呈現為直線的,如楊澄甫先生所說的“發勁須找到一直線方可發”,但是從化解至攻擊的一個周期,右肘的運動軌跡卻是一個圓圈。這樣可以有效地在攻擊中始終控制對方,也可有效地防止和牽制對方的捋、靠等反攻擊。
③平圓單推手中,以右手與自己身軀的相對位置而言,右手腕不論如何左右移動,總是在胸背正中連線的前延長線中;以兩肩連線為一邊作一個正方形,右肘則始終不進入這個正方形的區域。很多人的單推手都違反了這個規律性的要領,因而由於右手腕移動到這條直線的左邊而右肘進入右胸形成“匾”,或者右手腕移動到這條直線的右邊將自己的胸部防線打開形成“散”,而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是背勢的形成,給了對方的可乘之機。
平圓單推手中,以雙方的相對位置而言,右手腕始終主要是在自己的胸正中線與對方的胸正中線之連線上來回移動的,右手腕始終沒有離開過這條很短的在不斷變動的直線。
⑤以捋發勁攻擊對方的開始,我的大臂與肘的角度不能改變、右手腕在自己胸腹正中線的位置不能移動,隨即當對方被捋至其前進方向完全落空時,右手腕才能被身軀所甩動而離開胸腹正中線,因而發勁捋對方的右手腕的運動軌跡是一條S形曲線,前部分是逆時針的,後部分是順時針的。
⑶手的運動狀態變化規律

手臂在整個單推手中,始終反映為既被動又主動。具體表現為:
①右肘始終在胸部的前側外方,右大臂與右胸的角度基本上是不變的,與身軀相對而言,右大臂只有因為肘的下沉上浮而上下的移動,基本上沒有左右的移動。或者說大臂經常地就象是粗樹幹很不容易搖動,只能被身軀所帶動,有的情況下被移動立即就恢復到原來的形態了;小臂則比較容易被對方所作用動與被自己身軀所牽拉帶動而與大臂發生角度變化。自己的右手臂在與對方之間的空間始終要要占據儘量大的範圍,空隙之處儘量都要占據,就象葉大密先生所說的要“逢虛必補”。
②右肘始終在胸部的前側外方還表現為大臂下緣的上端部分與胸部總是有一個間隙,或者說右腋下總是有一個空隙,這是保證身軀能被對方所作用而被動地自動,從而發生沾粘連隨化解作用、自己的身軀不會接受落實對方攻擊力量的重要條件。這個間隙和空隙消失,沾粘連隨就會受到嚴重破壞,對方攻擊的力量也就能夠立即落實作用到了我的身軀了。
③在化解後撤回捋的過程之中,在相對最接近胸部時,左肩外側、右手腕與右肘的連線至少出現形成半圓形,甚至是內凹的彎月形,這是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所必然出現的外在現象,如果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反映化解對方的攻擊是右臂腕發生了外家拳的局部主動用力的強行硬性的橫撥作用了。
④手臂的內旋與外旋是由於手臂放鬆、身軀的位置移動和轉動等變化所引起的。化解之後撤回捋時,隨著身軀的右轉,右大臂和右小臂都發生外旋,手心會轉向上,右肘向下沉降,手指儘量朝向左上方,手心甚至朝向右肩部;攻擊前隨著身軀恢復正面朝向對方的向左轉,整條右臂發生內旋,右肘升起,手臂適當平的圓撐,手心變為向前,小指一側向上。如果不是這樣,其一反映手臂沒有放鬆,其二,化解時右肩臂會發生牽強感,攻擊時勁力的傳遞會不順遂。
⑤無論是化解還是攻擊時,右手臂應該始終儘量多地與對方手臂相接觸,就象“敷”貼膏藥,而且手臂總有一部分處於對方手臂之上,就象始終“蓋”在對方的上方;這樣化解時可以更有效牽制對方的肘部向我攻擊,攻擊時右手臂會有更多部位以掤攻擊對方的機會。
⑥攻擊對方時,從俯視角度看,右手臂必須呈弧形,攻擊除了手的推按,還有小臂的掤,右小臂的外側必須包圍住對方的身軀。對方如果主動強向拖捋我的右手腕,我的右手腕不應頂抗,應該隨其強捋而移動,隨之以小臂之掤或大臂與肩之靠攻擊對方。
單推手中手臂的以上這種情況充分反映了楊澄甫先生所說的“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反映了“由腳而腿,由腿而腰,如練一氣”。這後一句話反映了全身任何一個部位對下而言是被動地自動的,也就是不能主動地自動的,而對上而言又是主動的,也就是全身無論對己對人都似乎是既被動、又有主動的。再具體細緻地說,化解時與人所接觸的手臂部分無論對己對人都是最被動的,表現為既對人始終具有惰性的阻力,又沒有頂抗,能夠隨人而動,對方不能將力落實;這樣的狀態在攻擊對方未發勁之前也是如此;直至無論是推按還是捋之發勁的一瞬間,手臂對人才表現為主動,但對己而言又始終是被動的,越對往下的部位就越表現為被動。也正因為手臂對己的這種被動,才會有對人迅雷不及掩耳之主動的冷快絕倫。太極拳推手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在這樣既被動又主動的基礎上,如果丟離了主動,是那就不可能是太極拳推手;而如果丟離了被動,那就是形似太極拳推手的外家拳的操作了。
單推手還牽涉到了許多太極拳的要領與武術意圖;單推手肢體的外形變化,比如手臂活動位置的高低、寬窄與遠近、手臂內外旋的幅度、身軀移動與轉動的幅度、含胸拔背的幅度、腿腳屈伸的幅度等等都是沒有固定形態的,由於篇幅所限,不能都一 一盡述。然而以上所述的這些基本要領是不變的,凡是化解,都是隨人而動、借人之力的,攻擊都是一切均由腳而起的,都是“如練”而一氣呵成的,絕對不是有意識地進行主動的上下相配合。只有這樣的推手練習才是屬於太極拳推手的鍛鍊,才會有“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粘連隨不丟頂”的效果,與學會這樣的技能。
怎樣正確地學練太極拳推手,是很難用語言和文字完全表述清楚的,但體現其內在要領的一些規律性的具體內容又是必須用、也只能用語言和文字加以表述的;如果沒有語言和文字的表述指導,不經語言點明與反覆地提醒,僅僅投放很多時間體驗與人推手和反覆觀看別人推手的情況,一般的說,要想弄清楚推手各種內在情況和學會推手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太極拳“弗惟外之是鶩,而惟內之是求”與“余如不言,汝雖學三世,不易得也”是確確實實的。所以,推手要領與過程,尤其是外部觀察難以了解的內在情況的語言和文字總結與指導是必須重視的。

心得和方法

現將我對於定步單推手的心得和方法簡要地總結陳述於下:
一、必須明白的觀念

⑴必須明白定步單推手一般的平圓、立圓和折迭三類形式(雙方設為甲與乙):
①平圓:
甲推按乙的手臂向乙的胸部攻擊,乙則順甲之力加以化解使得甲的攻擊向自己的側方落空,同時以捋反攻擊甲,被捋的甲又可以用靠反攻擊乙加以化解,被靠乙則化解掉靠推按甲的手臂向甲的胸部攻擊,如此循環往復。
②立圓:
分為兩種,一種是甲推按乙的手臂向乙的頭上方下壓攻擊,乙順甲之力化解使其攻擊落空同時順勢向側下捋甲,甲可以用靠反攻擊乙,乙則化解甲的靠再推按甲的手臂向甲的腹下方攻擊,如此循環往復;另一種是甲推按乙的手臂向乙的腹下方攻擊,乙順甲之力化解使其攻擊落空同時順勢向側上捋甲,甲可以用靠反攻擊乙,乙則化解甲的靠再推按甲的手臂向甲的頭上方下壓攻擊,如此循環往復。
③折迭推手雙方都是一方從上向下以推按攻擊另一方的腹部,另一方化解使其攻擊落空同時順勢向側上方捋對方,再順勢向另一方的腹部推按攻擊,也循環往復進行。

⑵推手鍛鍊必須以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為指導。如《王宗岳太極拳論》、《十三勢歌》、《十三勢行功心解》、《打手歌》中都有重要、具體的適用於推手指導的原則,都必須認真遵循。推手練習首要的是體會太極拳所真正需要的“松”,鍛鍊隨人而動的掤捋擠按之沾粘連隨,使別人的攻擊“終不得力、處處落空”,從而“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這樣不用力地用很低體力消耗化解對方的攻擊,其次要追求不用力地用由腳而起的整體勁之掤捋擠按攻擊對方。在推手中使對方失去站立平衡靠的主要是不用力、不主動之沾粘連隨的結果。如果脫離了這樣的指導,認為“不用力”、“不主動”是錯誤的,因而改變了以上的推手形式,用外家拳跼部主動用力的招法加以取代,以外家拳的招法破壞對方的站立平衡強行推搡拖拉從而取勝,以此作為推手目的,這是與太極拳推手鍛鍊的宗旨背道而馳的。要明白在推手中摻雜入強推硬拉、擒拿、摔跤等局部主動持續用力的外家拳的招法是不可能學會太極拳推手的。
⑶必須認識到推手不是散手實戰而是鍛鍊,所以應該保證連續性,這就應該遵循一定的程式化和規定,推手無疑具有競技性,但這競技性是建立在一定的程式化和規定之上的;而推手又是散手實戰的模擬,因此不應該為了完成推手而象演戲樣的相互配合。儘管推手雙方在程度相差較大時,為了提高和鍛鍊一方的水平,另一方應該故意在時間等方面給對方化解的機會,但推手中競技性的攻擊是真實的,競技性的不用力的順人之動化解也是真實的;而且隨著推手雙方水平的提高,不僅雙方相互都不給對方化解的機會,程式化和規定也應該越來越少直至幾乎沒有程式化和規定,雙方所有的動作都是隨機發生無規律的,掤捋擠按也沒有了明白的區分,而且采挒肘靠也隨機摻雜其中,競技性的程度應越來越高。但在此之前是必須要有程式化和規定的。具體地說,這種程式化和規定主要表現為:
①在一定時間中應該確定一種單推手形式,比如是平圓的、立圓的還是其它的,尤其是對於初學者,混合練習應該到十分熟練後進行。
②定步只是相對於連續不斷移動腳步而言,並不排除偶爾調整移動一下腳的位置。有的人將定步理解為兩腳死死地站著不能有位置變化的遊戲規則,這是違反太極拳沾粘連隨原則的,因而是錯誤的。
③無論是平圓的、立圓的還是其它的,以推按攻擊對方,應該限定在胸腹頭正中部位,以右手相搭平圓為例,如果是將對方的手推向對方身體右側,那就起不到鍛鍊對方化解能力的作用,實戰中也不大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而有的人為了能夠取勝,將對方的手推向對方身體的左側,這樣無論對方是化解不了還是能夠化解,推手的連續就往往被破壞而中斷了;所以,一般練習的攻擊,不應該將對方的手推向對方身體的右側或左側。當然,在推手純熟後的活步中這種攻擊方向的限制是應該淡化與消除的。
④有的人為了取勝,將對方的手推向對方身體左側還採用外家拳坦克式的持續蠻力,全身肢體就象鐵鑄似的僵硬,這樣做更是不可能學會推手的。當然,到了一定層次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鍛鍊對方,但這應該也是活步推手的內容了。
⑤單推手必須只能用一條手臂,另一條手臂不能參加,有的人慣於時而用另一隻手參與協助,單推手就變成不倫不類了,也起不到單推手的鍛鍊效果了。
⑷如上所述,太極拳推手純粹是一種技能,技能是以技巧的形式表現的。所以初學時所參與意識的對象就是各種技巧,只有這樣才能漸漸形成可以不假思索的條件反射,有的人宣傳什麼推手中將自己的“意”打入對方體內、想像將對方發放出很遠,這樣可以獲得高超的推手技能,這些臆想性的思維活動對於形成各種技巧的條件反射是毫無用處的,純屬誤人子弟的自欺欺人之說,應該堅決加以唾棄。而對於技巧學習鍛鍊的重點則絕對不能放在技巧的探究上,因為這些技巧的實質都是太極拳“松”的表現形式,是由於“松”而不由自主、不求自得形成的,絕對不是主動用力地以技巧方法形成的;太極拳的技巧會千變萬化,然而很多技巧的實質都往往是身體同一些部位“松”的表現。如果以主動用力的方法形成這些技巧,那么對於追求太極拳推手技能是南轅北轍,越是這樣追求推手技巧,離太極拳推手技巧的掌握就會越遠。

⑸不用力與掤勁是推手所始終不可丟的。“不用力”首先主要體現於肩臂沒有局部主動的用力與主動,隨著水平的提高,還要追求這種不用力的範圍逐步由上身向下延伸擴大。而“掤勁”則表現為對於對方的重量性的阻力,然而這種阻力既對於對方沒有支撐性的頂抗,又對於自己身體的重心沒有影響,是一種半推半就的阻力,對於對方的攻擊僅僅是起到了緩衝與牽制的作用。這種掤勁的實質主要是一種可以被忽略的強度很小的局部紅肌的持續用力。對於初學者而言,做到不用力與具有掤勁都是很難的,一般都是要么一點掤勁也沒有,表現為輕飄無力和手臂可以被輕易牽動等從而形成“癟”,要么就是支撐性地用力阻止對方攻擊與強行用力作用對方,表現為僵硬頂抗與硬推硬拉,這樣的反應都是太極拳的大忌。而要漸漸獲得能夠不用力與具有掤勁,關鍵還是在於不用力的放鬆,要明白掤勁是由於不用力放鬆地練拳與推手練出來的,只有在練拳與推手中都緊緊抓住了不用力放鬆這一關鍵,不用力與掤勁才能漸漸都會具有。所以,在開始時要以追求不用力放鬆為主。
二、必須明白的具體動作要領
必須明白太極拳和推手所有動作都是由腳而起、上下相隨、相互都有關聯之整體性的,因此具體動作要領是不能完全分開來講述的。但為了有重點和有條理,大致地可分為腰腿步法、身法與手法三部分:
〈一〉腰腿步法
⑴定步單推手無論哪一手與對方相接觸,都有右腳在前、左腳在前和小開立步三種,這三種步法都要練習。以右腳在前、右手與對方相接觸的單推手為例(以下相同)。在定步單推手的一個化解、攻擊周期中,腰腿步法主要可以分為如下三個過程:
①後撤化解——當對方推按攻擊,隨著對方的推按,主要借對方之力,同時以右腳撐地之勁力推動身軀以左胯為軸右轉,身軀的右側發生向後移。雖然身軀的轉動存在著自己由下而上勁力的作用,但必須注意身軀絕對不應主動後退,應是被對方所作用而被動的;自己所作用的勁力只是暗暗的協助而已,這種勁力的主導是腰脊,兩胯都不套用力,漸漸達到兩胯關節就象是很靈活的軸承,是被動的十分靈活自動轉動的。而所謂的“以左胯為軸右轉”,身軀不是象門那樣的以左邊門軸為軸轉動,實質上就象自己與對方之間有一個圓柱,身軀是以左胯領先緊貼著這個圓柱弧形向左移動,因此身軀是左胯所載著是向前移動的。這種情況就是《楊氏老譜》所說的“能如水磨摧急緩”,兩胯載著身軀就是象牽水磨那樣的轉動。在這過程中,右前腿隨著蹬撐漸漸向伸直變化,當然不一定要達到伸直,但必須能夠達到伸直,也就是最大的轉身幅度必須能夠從正面朝向對方轉到完全朝向側面而達到90度,其效果就是要達到對方攻擊的方向即使幾乎沒有受到破壞改變,也必須使得對方“進之則愈長”而落空;轉身中左後腳漸漸屈膝,左膝是向前移動並下降;到變成右虛步時,身軀似乎是完全坐在了左後腳之上,其實,全身體重仍然是由右腳支撐著的,身軀的內在趨向是向前的。這時的右腳是形虛實實,左腳是形實實虛。這樣的好處是當化解需要時左腳仍然可以再提起後撤移步,而需要右腳後撤時由於身軀就在左腳之上,只要右腳撐地一消失,身體重心可以立即落在左腳,右腳也可以瞬間迅速提起後撤。這種轉身雖然身軀的右側向右後移動,身軀的左側卻是向左前移動的,因而身軀中軸線基本上沒有向後移動,仍然在兩腳的前後之間,這樣可以充分保證遊刃有餘的轉身幅度。有的人化解不了對方攻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發生了主動的身軀的左右側都整體後退,結果右轉身受到了限制。
②前進攻擊——當向對方推按攻擊時,自己身軀的向前移動,都必須是由左後腳向下蹬撐所引起,兩胯後撐,體重始終承擔於左腳;身軀的移動中左膝儘量朝向前,左後膝可略微下降再伸蹬,左腿就象是滾出去那樣,左臀紋溝最受力,從而引起右腿之膝是被動地前弓漸漸形成右弓步,兩胯必須沒有轉動的平移,身軀沒有任何的主動,由於兩胯的後撐而有向後的趨向,儘管步型由右虛步變為右弓步,其實身軀中軸向前移動極少,只是身軀中軸又恢復到了位於兩腳的左右之間了。形成弓步的整個過程中,外形方面右腳漸實,左腳漸虛,其實全身體重在左腳。因此右腳是形實實虛、左腳是形虛實實;而當弓步形成時也就是將勁力作用於對方時,則需要在後腳向後蹬的同時前腳向前撐。這種弓步應該至多前腳的小腿垂直,儘量膝蓋的前緣垂線在前腳踝凹之後。這樣的好處是對方采、捋、拖拉很難成功,同時根據攻擊與化解的需要,右腳還能夠迅速提起向前進步;並且最能保證沉著與勁力傳遞順遂。有的人弓步形成時體重全部由前腳承擔,身軀沒有向後的趨向,往往很容易受到對方之捋而失去站立平衡。
③不後撤化解——對方化解掉我的推按攻擊並捋我右臂,我的身軀即以右胯為軸左轉(也是牽水磨那樣的轉動),左胯內縮,左膝外開,身軀中軸偏向或位於右腳之上,準備靠或以靠反攻擊對方,兩腳此時是左腳蹬右腳撐。
④後撤化解——重複以上①的動作,同時左膝被轉身帶動向前向內轉動。
⑵在推手的任何時候,腳都是所有動作的起始部位,全身體重的下支撐承擔部位在兩腳中是在不斷變換的。這一點,牛春明先生的再傳弟子雪珍前輩是再三強調的,葉大密先生所說的“腳運用聯環形不停地動”應該也是指這樣的情況。
〈二〉身法
單推手的身法有這樣幾個規律
⑴化解對方的推按攻擊時,必需都要隨對方之動,動態地斂腹含胸一下,隨即恢復;這種斂腹含胸外形上不一定有反映,斂腹含胸的深度完全是根據化解的需要也就是由對方攻擊的強度所形成的;含胸時胸部橫的寬度會有弧形展開的效果;化解時手臂的動作都有含胸所引起的因素在內。如果沒有斂腹含胸,不僅不能順利完成化解,而且有的化解根本不可能成功。含胸時可以暗暗地吸氣從而有利於含胸的順遂。
⑵化解對方的推按攻擊時,必需要隨對方之動、借對方之力發生牽水磨般的轉身,轉身都是由腰胯承載著完成的,整個身軀不應有主動和用力;初學推手者的身軀一般只會門板轉動那樣的轉身,應該漸漸克服這種轉身,學會牽水磨般的轉身;初學推手者的轉身幅度需要大些,也應該大些,隨著水平的提高,當出現腰胯能夠被動地象牽磨般自動轉動時,轉腰的幅度就能夠漸漸變小時,也應該漸漸追求儘量小。因為在能夠化解掉對方攻擊的前提下,轉身越小,體耗越小,也越不易形成背勢。
⑶轉身變化必須與對方保持有一個相對位置的範圍。這個範圍,就象推手雙方之間夾著一個圓盤或扁圓盤,對方的兩肩寬度就是這個圓盤或扁圓盤的橫向直徑,我腰的轉動就是表現為我是緊貼著這個圓盤或扁圓盤左右移動,具體的為:
①化解對方推按攻擊的身軀右轉向左移動,左肩不能進入這個圓盤或扁圓盤之內,只能在這個圓盤或扁圓盤的外面,就象是時時都將對方裹“吞”在內似的;或者至少我的左肩外側與對方的右肩外側的弧線可以相連線。轉身是否正確的另一個檢驗標準是如果對方實施了肩靠,其肩部只能靠在我的肩內胸外的腋縫之上這個部位。而如果對方的肩部靠到了這個部位,由於對方肩靠之力的作用,我的身軀發生轉動,我右轉的左肩恰好能夠反靠對方的肩部使其失去站立平衡。如果對方的肩部靠到了我的肩部,就反映我的轉身發生位置錯誤或發生主動過快。如果對方的肩部靠到了我的胸部,就反映我的轉身不足,一般是發生了主動轉身而過慢了。轉身不正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右手臂發生了主動移動。右手臂發生了主動移動往往引起胸部的防線被打開了。如果不是這樣,我化解時的轉身左肩進入到了這個圓盤或扁圓盤之內,那么,我就很容易遭到對方的掤或靠的攻擊。
②化解對方捋的左轉腰身軀向右移動,右肩不能進入這個圓盤或扁圓盤之內,也只能在這個圓盤或扁圓盤的外面,也象是時時都將對方裹“吞”在內似的;或者至少我的右肩外側與對方的左肩外側的弧線能夠相連線。轉腰是否正確的標準的另一個標準是如果我實施肩靠反攻擊,我的肩部有可能靠在對方的肩部位,不會靠在對方肩內胸外的腋縫之上這個部位。如果不是這樣,我化解對方捋時的轉身右肩進入到了這個圓盤或扁圓盤之內,那么,對方就容易成功捋動我。
⑷當以推按向前攻擊對方時,不應該有腰胯的轉動,必須如楊氏拳譜所說的“打人如親嘴,手到身要擁”,也就是葉大密先生所說的“自身之三豎線必須保持齊頭並進,方能完整一氣”;攻擊時身軀都要放鬆沒有主動的局部用力,勁力都是腰骶部的後撐也就是命門後突傳遞上來引起拔背引起的,肩臂的運動方向與腰骶背脊的運動趨向是相反的。這樣的反應,不僅能夠充分傳輸全身的勁力,而且能夠有效破壞對方的捋、采與拖拉等。
⑸整個推手過程中使我的面部始終要“對”準對方的身軀中軸,以利於隨時攻擊對方,同時要時時借對方之力促使對方的面部和胸正中線朝向偏離我的身軀中軸。這樣可以有效保證化解與攻擊對方成功。
三〉手法
單推手的手法有這樣幾個規律
⑴手臂動力的規律

無論是哪一類單推手,肩臂的運動都不是局部主動的,肩、臂和手沒有向左右、上下、前後強行作用對方的任何主動,手的移動主要都是被對方所作用而被動的,其次都是被腰胯、腿腳所作用動而被動的。這樣,手臂才能是始終放鬆和自由的,不僅既能夠輕鬆地貼附於對方也就是“沾粘連隨”於對方,使得對方難以擺脫與我的接觸,就象粘上了爛泥甩不掉,從而有效地牽制了對方,又能夠自由地移動,隨時可以攻擊性的輕輕接觸對方其它部位;對方會既感到我的手臂有一定的阻力,阻力會隨著對方用力的大小而大小,這是由於不用力的放鬆所形成的;當對方用力小時,會感到我的手臂是有氣無力的;而當對方用力大時,會感到我的手臂十分沉重因而阻力很大;無論哪種情況,對方都始終感到既實實在在地接觸著我的手臂,又感到不能將力落實,推我的手臂就象是推浮在水面上的一條斷臂。這種情況反映了沾粘連隨。而沾粘連隨雖然表現於手臂,其動力與操縱在腰胯與腿腳。有點象踏腳踏車,看似控制車把手的方向是搭在車把手上的手,其實是腰胯與腿腳。具體的動力規律主要可以分為如下幾種:
①平圓單推手化解對方攻擊之手的後撤回捋——除了主要是被對方所推動被動地移動外,還有腰作用下的前方的右腿腳(有時也可以是後方的左腿腳)上傳的勁力(也就是“氣”)引起身軀以左胯為軸的弧形牽磨般右轉與含胸,從而對右小臂發生的拖拉作用與對右大臂的帶動作用;但是這種拖拉、帶動作用不能太大,必須只有在十分細細的體驗下才有微微的感覺,如果是自己明顯地感覺到,甚至對方也明顯地感覺到,那就是違反隨人而動的錯誤的主動了,從而就容易形成背勢,給對方可乘之機。這種自身勁力的傳遞與手腕的運動方向主要是相反的,即從俯視角度看,腰胯呈順時針右轉左移,右手腕卻是逆時針左轉右移。手臂受到對方與自己身軀之作用所引起的被動,小臂的被拖拉動表現於與大臂的角度容易發生變動,大臂的被帶動則表現為與胸部的角度幾乎是不變的。從解剖學角度說,肩臂肌肉的肌腹等全部鬆弛,肘關節的韌帶基本上鬆弛,但肩關節的韌帶是基本上不能鬆弛的。
立圓單推手中化解我的手被對方向上推按的捋——這種捋尤其能夠反映和體會太極拳所需要的“松”。這時手臂的內旋與移動幾乎完全是對方所作用動的,我軀體的沉著穩定、肩臂與肘關節的鬆弛起到了關鍵性的化解與捋的作用,我僅僅是右胯略微內縮一下加以配合,手的內旋轉動與移動的快慢完全決定於對方。如果我能夠做到了這樣的“松”,化解就會很順利,如果我的肩臂稍微有了主動和用力,化解就會發生頂抗而不順利。
③攻擊對方的向前推——手臂除了主要是隨對方之動隨動向前移動外,還有後方的左腿腳上傳的腰作用下的勁力,不論身軀是否有向前移動,身軀始終都是向後撐的,手不論是隨身軀移動還是離開身軀移動,身軀與手臂的運動趨向或方向始終是相反的。即身軀前移時手臂是被動地被推動的;右手離開身軀向前移動則是由身軀後撐的反作用所引起的;這樣處處體現了拳經所說的“有前即有後”與“支撐八面”;右手臂在攻擊的移動過程中,仍然是不用力的,是應被對方感到有氣無力的或者是沉重的;只有在對方不能化解被稱為“拿住”的瞬間,身軀後撐引起的勁力才傳遞至手臂。這樣才能使得對方感到我的發勁沒有先兆、猝不及防,同時我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省體力;由於這種方式發人的瞬間相互已經貼實,對方被發出時,接觸處就不會有衝擊性的疼痛。
④攻擊對方之捋的發勁——在將對方引進落空,也就是在我的手被對方推按至最接近我的胸腹部、對方的攻擊沒有了力可以落實,而且前方已經失去了攻擊目標的瞬間,如果以捋反攻擊對方,右手臂不能有向右方向的用力,只能有維持原狀的用力,也就是右手臂肌肉只有發生等長收縮,作用動對方的力量必須完全是由於腰胯轉動所引起的;手由手心向上或向內變為手心向下成為勾手夾持或抓捏對方手腕部捋采的力量也主要是腰胯轉動的勁力,而且是極短時間完成,一抓即放的。
⑵手臂運動軌跡的規律

從俯視角度看,右手臂在身前的運動軌跡似乎是一個圓圈。然而,分別以不同方法從俯視角度觀察,又有這樣幾個規律:
①無論是平圓的還是立圓的,多角度觀察,圓周線都是曲線。如平圓,圓周線是有上下S形波動的,不是在一個水平面上;而立圓,圓周線是有左右S形擺動的,不是在一個立面上,這是化解對方的攻擊轉身等所自然形成的,刻板地強求平圓在一個水平面上、立圓在一個立面上是錯誤的。
②以實際的空間而言,平圓單推手右手腕整個後撤回捋化解過程的運動軌跡是呈現為了一個半圓圈,而向對方攻擊推按前移過程的運動軌跡是呈現為直線的,如楊澄甫先生所說的“發勁須找到一直線方可發”,但是從化解至攻擊的一個周期,右肘的運動軌跡卻是一個圓圈。這樣可以有效地在攻擊中始終控制對方,也可有效地防止和牽制對方的捋、靠等反攻擊。
③平圓單推手中,以右手與自己身軀的相對位置而言,右手腕不論如何左右移動,總是在胸背正中連線的前延長線中;以兩肩連線為一邊作一個正方形,右肘則始終不進入這個正方形的區域。很多人的單推手都違反了這個規律性的要領,因而由於右手腕移動到這條直線的左邊而右肘進入右胸形成“匾”,或者右手腕移動到這條直線的右邊將自己的胸部防線打開形成“散”,而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是背勢的形成,給了對方的可乘之機。
平圓單推手中,以雙方的相對位置而言,右手腕始終主要是在自己的胸正中線與對方的胸正中線之連線上來回移動的,右手腕始終沒有離開過這條很短的在不斷變動的直線。
⑤以捋發勁攻擊對方的開始,我的大臂與肘的角度不能改變、右手腕在自己胸腹正中線的位置不能移動,隨即當對方被捋至其前進方向完全落空時,右手腕才能被身軀所甩動而離開胸腹正中線,因而發勁捋對方的右手腕的運動軌跡是一條S形曲線,前部分是逆時針的,後部分是順時針的。
⑶手的運動狀態變化規律

手臂在整個單推手中,始終反映為既被動又主動。具體表現為:
①右肘始終在胸部的前側外方,右大臂與右胸的角度基本上是不變的,與身軀相對而言,右大臂只有因為肘的下沉上浮而上下的移動,基本上沒有左右的移動。或者說大臂經常地就象是粗樹幹很不容易搖動,只能被身軀所帶動,有的情況下被移動立即就恢復到原來的形態了;小臂則比較容易被對方所作用動與被自己身軀所牽拉帶動而與大臂發生角度變化。自己的右手臂在與對方之間的空間始終要要占據儘量大的範圍,空隙之處儘量都要占據,就象葉大密先生所說的要“逢虛必補”。
②右肘始終在胸部的前側外方還表現為大臂下緣的上端部分與胸部總是有一個間隙,或者說右腋下總是有一個空隙,這是保證身軀能被對方所作用而被動地自動,從而發生沾粘連隨化解作用、自己的身軀不會接受落實對方攻擊力量的重要條件。這個間隙和空隙消失,沾粘連隨就會受到嚴重破壞,對方攻擊的力量也就能夠立即落實作用到了我的身軀了。
③在化解後撤回捋的過程之中,在相對最接近胸部時,左肩外側、右手腕與右肘的連線至少出現形成半圓形,甚至是內凹的彎月形,這是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所必然出現的外在現象,如果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反映化解對方的攻擊是右臂腕發生了外家拳的局部主動用力的強行硬性的橫撥作用了。
④手臂的內旋與外旋是由於手臂放鬆、身軀的位置移動和轉動等變化所引起的。化解之後撤回捋時,隨著身軀的右轉,右大臂和右小臂都發生外旋,手心會轉向上,右肘向下沉降,手指儘量朝向左上方,手心甚至朝向右肩部;攻擊前隨著身軀恢復正面朝向對方的向左轉,整條右臂發生內旋,右肘升起,手臂適當平的圓撐,手心變為向前,小指一側向上。如果不是這樣,其一反映手臂沒有放鬆,其二,化解時右肩臂會發生牽強感,攻擊時勁力的傳遞會不順遂。
⑤無論是化解還是攻擊時,右手臂應該始終儘量多地與對方手臂相接觸,就象“敷”貼膏藥,而且手臂總有一部分處於對方手臂之上,就象始終“蓋”在對方的上方;這樣化解時可以更有效牽制對方的肘部向我攻擊,攻擊時右手臂會有更多部位以掤攻擊對方的機會。
⑥攻擊對方時,從俯視角度看,右手臂必須呈弧形,攻擊除了手的推按,還有小臂的掤,右小臂的外側必須包圍住對方的身軀。對方如果主動強向拖捋我的右手腕,我的右手腕不應頂抗,應該隨其強捋而移動,隨之以小臂之掤或大臂與肩之靠攻擊對方。
單推手中手臂的以上這種情況充分反映了楊澄甫先生所說的“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反映了“由腳而腿,由腿而腰,如練一氣”。這後一句話反映了全身任何一個部位對下而言是被動地自動的,也就是不能主動地自動的,而對上而言又是主動的,也就是全身無論對己對人都似乎是既被動、又有主動的。再具體細緻地說,化解時與人所接觸的手臂部分無論對己對人都是最被動的,表現為既對人始終具有惰性的阻力,又沒有頂抗,能夠隨人而動,對方不能將力落實;這樣的狀態在攻擊對方未發勁之前也是如此;直至無論是推按還是捋之發勁的一瞬間,手臂對人才表現為主動,但對己而言又始終是被動的,越對往下的部位就越表現為被動。也正因為手臂對己的這種被動,才會有對人迅雷不及掩耳之主動的冷快絕倫。太極拳推手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在這樣既被動又主動的基礎上,如果丟離了主動,是那就不可能是太極拳推手;而如果丟離了被動,那就是形似太極拳推手的外家拳的操作了。
單推手還牽涉到了許多太極拳的要領與武術意圖;單推手肢體的外形變化,比如手臂活動位置的高低、寬窄與遠近、手臂內外旋的幅度、身軀移動與轉動的幅度、含胸拔背的幅度、腿腳屈伸的幅度等等都是沒有固定形態的,由於篇幅所限,不能都一 一盡述。然而以上所述的這些基本要領是不變的,凡是化解,都是隨人而動、借人之力的,攻擊都是一切均由腳而起的,都是“如練”而一氣呵成的,絕對不是有意識地進行主動的上下相配合。只有這樣的推手練習才是屬於太極拳推手的鍛鍊,才會有“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粘連隨不丟頂”的效果,與學會這樣的技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