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無餘論》是唐代牛僧孺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善惡無餘論
- 作者:牛僧孺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散文
《善惡無餘論》是唐代牛僧孺創作的一篇散文。
《善惡無餘論》是唐代牛僧孺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善惡無餘論《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則其善惡之積,俱無餘也。不者,善人之子,不必皆惡,若慶必加於善人,殃必加於不善人,予恐慶殃之謬加也,力人...
大中祥符六年,以足疾不任朝謁,出權西京留守御史台,旋以本官分司,卒,年七十。充詞學典贍,唐牛僧孺著《善惡無餘論》,言堯舜之善、伯鯀之惡,俱不能慶殃及其子,充因作論以反之,文多不載。性曠達,善談謔,澹於榮利,自號「中庸子」。上頗熟其名,以疾故不登詞職。臨終自為墓誌。有集二十卷。
三.牛僧孺《善惡無餘論》對柳宗元《天說》的學習 95 第三節 牛僧孺的寓言創作對柳宗元的模仿與學習 97 一.體裁與內容的相同及相似 97 二.風格和語言技巧的相同 98 第四節《養生論》對柳宗元的學習及其所隱含的精神寓意 102 一.《養生論》對柳宗元的學習 102 二.《養生論》的寫作時間 105 第五節 繼承與呼應...
唐陸贊《論敘迢幸之由狀》(《翰苑集》卷一二)唐牛僧孺《善惡無餘論》唐李德裕《陰德論》(《李衛公外集》卷二)又《冥數有報論》(《李衛公外集》卷四)宋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九四二 孫奭《諫幸汾陰疏二則》(明楊士奇等《歷代名臣奏議》卷二八七)宋范仲淹《太子右衛率府率田公墓志銘》(《範文正集》卷...
作的影響 第八章 道教善惡報應觀與《道德經》一、道教善惡報應觀與《道德經》二、餘論 第九章 以《道德經》為根本的道教和諧思想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和諧是宇宙萬物的理想存在狀態 二、追求人與人的和諧 三、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四、追求人自身的和諧 五、道教理想中的太平社會 總結語 後記 ...
四、人文精神與人性善惡 五、論教育與弘揚人文精神問題 第三篇“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人我和諧”是傳統文化中的主要精華 二、“仁政”思想——“人我和諧”思想向政治層面延伸的成果 三、“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與“仁政”思想 四、“大丈夫”思想與“仁政”思想 五、“仁政”...
(五)新善惡 (六)倫理等級秩序與差序正義 四 道德平等主義與倫理差等主義和解的可能性 第三章 同情與血氣 一 現代同情道德 (一)休謨的同情道德 (二)盧梭的同情道德 二 克服同情道德 (一)理智的誠實 (二)同情與羞恥心 三 血氣倫理 (一)柏拉圖的血氣城邦 (二)血氣倫理在現代的復興與隕落 (三...
以其屬於教授之義,餘論所未嘗見(如《大論》、《顯揚》等未顯正教授故,皆隱沒此次第),宗師亦不及詳,所著《菩提道次第》雖依無著之義發揮,而定學次第論斷,但憑理推,先止後觀,終難盡恰也。由是本論教授(教授具四義,謂不顛倒、有次第、據教、實證)定學次第,翔實而談,極為可貴也。複次,...
一 善惡的道德評價 二 孔子與“仁者愛人”三 孟子與“居仁由義”四 荀子與“行義以禮”第七章 修養與道德人格 一 禮樂與道德教化 二 工夫與道德修養 三 聖人與道德人格 第八章 王霸之辨與政治實踐 一 “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二 “富而後教”三 德治、仁政與王霸之辨 餘論 參考文獻 ...
原始人為什麼總是通過善神、惡神或英雄、魔鬼的形象來表達他們的善惡觀念?因為他們尚不能對善惡做出抽象的規定,而只能用具體的、多少類化了的意象來把握。在宗教問題上,如果說最初的神靈觀念是“馬那”之類的話,那么最初的神靈就應該是一種形象模糊的“混沌神”,而非所謂“瞬間神”。西方一些學者所謂“瞬間神...
一、中立論的現代論調 二、中立論的謬誤 第二節 現代刑法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 一、民主和憲政的發展 二、“全球化”的深入 三、現代法治的基本使命 第三節 現代刑法的倫理立場 一、排斥民眾的是非善惡共識是無理的 二、尊崇民眾的是非善惡共識是現代民主、憲政的要求 三、尊崇民眾的是非善惡共識是現代刑法立法正義...
北宋·魏泰 著《東軒筆錄》 :“余居漢陰之鄧城縣,縣非驛傳之所出,而居地僻絕。其旦暮之所接者,非山林之觀,則田峻之語。舍此無復見聞矣。思少時力學尚友,游於公卿間。其緒言餘論者有補於聰明者,雖老矣,尚班班可記。因業摭成書,嗚呼!事固有善惡,然未嘗敢致意於其間。姑碌於實以示子孫而已。
先生正直剛明,嚴於善惡之辯如此,今去已遠,而其言存是,亦可以不朽矣。王夫之:故孝宗立,奮志有為,而四顧以求人,遠邪佞,隆恩禮,慎選而篤信之,乃其所得者,大概可睹矣……下此,則葉適、辛棄疾之以才自命,有虛願而無定情,愈不足言矣。黃宗羲:以餘論之,水心異識超曠,不暇梯級……其意欲廢后...
閱讀國學經典,可以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閱讀國學經典,可以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基本資料 作 者: 章太炎著 出 版 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10-1 字 數: 190000 版 次: 1 頁 數: 199 印...
又謂“程子言性即理也,今當言理即性也,不知性之即理,則以習為性,而混於善惡,以空為性,而入於虛無;不知理之即性,則求高深之理,而差於日用,溺泛濫之理,而昧於本源。性即理也,是天命之無妄也;理即性也,是萬物之皆備也”,亦與程朱一致。李光地為清初宋學代表,此書為其代表作,全面反映了...
王陽明的致良知說是自孟子以來性善論發展的成熟形態。其所謂良知主要有三層含義:道德標準、道德主體、存在自身。陽明認為良知是純粹先天的。實際上,良知的不同含義各有其來源。作為一個整體,良知是後天的,但這並不妨礙其在道德修養中發揮重要作用。陽明對善惡的相對性和絕對性有相當明確的認識。其所謂惡,一般指...
由此出發,形成兩大類思潮:“唯物論”和“理性論”,兩大派對宇宙的性質、構造、宇宙與人生狀態、人生行為規範、行為標準、人生目的、理想、是非善惡的判斷等問題上都存有明顯的分歧。作者認為,所謂道德規律就是風俗習慣,風俗習慣不同,道德規律也不同。兩派共同的錯誤便是各自將自己的理論推到了極端,因而都是不...
第九章文化的善惡 第十章文化的初因 第十一章文化的重心 第十二章文化的斷裂 第十三章文化的遷變 第十四章文化的互動結構 第十五章文化的四種形態 第十六章文化力量的雙重性 第十七章文化質量的偏執性 第十八章文化質量管理的六大原則 第十九章文化全面質量管理 餘論 “無機哲學”的終結與有機自然理論芻議 第...
第二節鬼戲與善惡近報 一、善惡近報——道教因果報應思想 二、獎善:《精忠旗》《雙釘案》等 三、懲惡:《硃砂擔滴水浮漚記》《玉玦記》等 第三節鬼戲與“陰惡”的女性觀 一、道教女性觀概論 二、陽善陰惡,男尊女卑:《呂洞賓度鐵拐李岳》《張巡許遠雙忠記》餘論 第一節概觀:中國古代鬼戲的傳統文化...
第五章 中國佛教的神不滅論 第六章 中國佛教涅*觀念的演變與發展 第七章 中國佛教對於“佛” 的涵義轉化與拓展 第八章 中國佛教淨土觀念的類別與轉型 第三編 心性論 小引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論思想概述 第十章 中國佛教心性論哲學範疇網路 第十一章 南北朝時代佛教三大心性論思潮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惡...
3.9 善惡之安立及其起源與歸宿 4 轉變 4.1 種性為法之無為因及其所包含之意義 4.1.1 種性為無為因 4.1.2 一切法皆是本有 ……5 四緣五果 6 五智九識 7 七位心所 8 法界五級 9 語言 10 空間時間 11 餘論 附錄1 七大緣起說之淵源 附錄2 從唯識四分到密教四分 附錄3 通達全體佛學研究次第 ...
這是積善得到好報的故事,也是善惡報應觀念在《列仙傳》中的生動體現。應該指出的是, 雖然升仙途徑各有不同, 但很多都是以服食作為基礎的。如赤松子能入火自燒, 似乎是修煉火化登仙之法, 但亦服水玉;關令伊是在服食基礎上與老子同游流沙而化胡成仙。又如上文提到的陵陽子明, 雖是得到了神仙的指引, 但得道的...
王陽明的致良知說是自孟子以來性善論發展的成熟形態。其所謂良知主要有三層含義:道德標準、道德主體、存在自身。陽明認為良知是純粹先天的。實際上,良知的不同含義各有其來源。作為一個整體,良知是後天的,但這並不妨礙其在道德修養中發揮重要作用。陽明對善惡的相對性和絕對性有相當明確的認識。其所謂惡,一般指...
三、善惡道德的絕對超越 第二節 因果報應的宗教道德調節 一、三世業報的善惡因果 二、六道輪迴的禍福流轉 三、因果自造的道德責任 第三節 止惡修善的道德實踐精神 一、積善求福 二、改過去惡 三、勤勉精進 第五章 無常無我——佛教倫理思想的主要觀點 第六章 本覺心源——佛教的佛性論 第七章 涅槃之道——...
第一節 道德教育的人道困惑:善惡行為的反向報償 第二節 道德實踐邏輯的異化:慾念本位與制度缺席所遭致的主體性的裂痕 第三節 德性教化的偏差:濃郁的浪漫主義情愫下知德與行德的錯位 第四節 基於“道德可教性”的責任推卸:學校教育萬能論的褊狹與缺陷 第二章 制度的釋義及使用範疇界說 第一節 制度概念...
二 個體主義與關係主義 三 從Kant談人性與善惡 四 餘論 什麼是道德?——李澤厚倫理學討論班實錄(2015)課 從與桑德爾的異同談起 第二課 道德心理結構:意志、觀念、情感 第三課 宗教性道德與現代社會性道德 第四課 道德與倫理的區分和聯繫 整理後記 附錄一 倫理學補註(2016)附錄二 舉孟旗行荀學(2017)
性論之矛盾 修為之方法 禮 禮之本始 禮之用 禮樂相濟 刑罰 理想之君道 結論 (二)道家 第七章 老子 小傳 學說之淵源 學說之趨向 道 德 道德論之缺點 因果之倒置 齊善惡 無為之政治 法術之起源 結論 第八章莊子 小傳 學派 世界觀及人生觀 理想之人格 修為之法 內省 北方思想之駁論 排仁義 道德之推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