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歷史源頭:原始思維與原始文化新探

漫長的歷史源頭:原始思維與原始文化新探

《漫長的歷史源頭:原始思維與原始文化新探》是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文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漫長的歷史源頭:原始思維與原始文化新探
  • 作者:劉文英
  • 出版時間:1996年1月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775 頁 
  • 字數:596.0千字 
  • ISBN:9787500418399
圖書簡介,圖書目錄,

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項歷史性的基礎研究,它離現代產業技術很遠,也離商品市場很遠,根本不可能帶來看得見的物質利益或經濟效益。但是,它會把您帶到一個陌生的、奇異的,然而並非虛構而屬真實的時代和世界。只要您對人類文化有興趣、只要您對哲學和思維學有興趣、只要您對任何一門人文科學有興趣,那么,無論您贊成不贊成作者的觀點,您都會從中有所收益。當然,這是一種思想上、理智上和精神上的收益。
中國人常說,樹有根、水有源。人類思維和人類文化也有它的歷史源頭,這就是原始思維與原始文化。人類的道德規範、宗教信仰、藝術創造這些文化現象到底是怎樣產生的,人類的科學知識和哲學思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人類怎樣創造了語言符號系統,人類怎樣成為自覺的主體,人類怎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思維方式……,所有這些問題,只有首先弄清了人類文化的源頭,進而弄清了人類思維的源頭,才可能有一個清晰的、確定的答案。但是,這個源頭實在太長了。人類的文明史不過四千年、五千年、六千年。無論如何誇大,絕不會超過一萬年。而原始思維與原始文化的歷史竟然長達三百多萬年。所以,本書特別題名為“漫長的歷史源頭”,我想大家不會見怪的。
西方學者研究原始思維與原始文化時,有人常把“原始的”當作一個相對概念。凡是在他們看來那些“低等的”、“落後的”、“野蠻的”民族,都是“原始的”。甚至凡是他們以外的一切民族,都被認為是“原始的”。這種情況的出現,既有理論上的粗疏與混亂,更有一種固執的、狹隘的民族偏見在作怪。本書把原始思維與原始文化嚴格限定為原始人的思維與原始人的文化,或人類在原始時代的思維與在原始時代的文化。所謂人類的原始時代,就是由考古學所確定的人類製造和使用石器的時代,包括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也可以由社會學限定在私有制和國家產生之前的公社時代,包括沒有婚姻規範的血緣家族公社時代,和具有婚姻規範的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時代。這兩者是一致的。至於我們說的原始人,就是人類學所確定的包括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的“直立人”、早期智人、以及使用石器而屬於氏族社會的晚期智人。在人類學的概念中,晚期智人也包括文明人或現代人。由於本書經常要把原始人的思維與文化同文明人的思維與文化進行比較,所以我們對晚期智人做了上述的限定。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歷史上都曾經歷過以石器工具和氏族社會為特徵的原始時代,現代西方那些已開發國家並不例外。目前世界上還有極少量的人群部落尚停留在那個原始時代,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人類祖先都是從那種原始狀態、而且實際還要落後得多的原始狀態下走過來的。這是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每個具有科學教養的文明人或現代人,都不必為此而感到羞愧。這正象每個成年人,都不必為他們開始是嬰兒、幼兒而感到羞愧一樣。
我們非常尊重西方學者先前在這一領域所做的大量工作,以及他們業已取得的許多成就。但是,本書不是介紹西方某個學者或學派的工作,也不是對他們的理論、觀點做註解。而是站在一個中國人的立場上,用一個中國人的特殊眼光,來闡述一個中國人的特殊看法。不是個別問題上,而是一系列重大問題及整體上的特殊看法。我不敢說我能代表中國人,但我完全可以代表我自己。我覺得,一個中國人不僅可以和中國人進行對話,也可以和西方人進行對話。
本書共分四編,我想簡略地談談我的意圖和看法:
第一編是根據原始文化所提供的材料,考察原始思維的發生、發展和基本特徵。讀者將會發現,我們的重點始終放在原始思維上。究竟什麼是思維或思維是什麼,目前在哲學、心理學和其他有關學科中尚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各家各派的理解有時分歧很大。我們企圖在反映論和實踐論的基礎上引進現代系統科學的“內反饋”這一概念,從人類大腦的內反饋,來把握思維活動的本質特徵和活動機制,並進而由此綜合諸家學說中的合理因素。在我們看來,高等動物到底有沒有思維的萌芽,不能抽象地討論,而應該看它們的大腦活動有沒有內反饋的萌芽。人類原始思維的發生,實際也就是人類大腦內反饋的發生及其穩定和經常化。在原始思維的發展中,同樣可以看到內反饋的信息載體或思維符號的變化,以及內反饋和外反饋的關係的變化。我們認為,原始思維既然是一個經歷三百多萬年的歷史過程,再也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籠統地去看待了。當然,具體地劃分它的發展階段和區分它的發展水平,是一項十分困難的工作。但這項工作遲早總得有人來開始。本書不自量力,已經做了一次大膽的嘗試。請讀者看看,我們所堅持的原則、我們所運用的方法、我們所援引的材料以及我們所做出的概括,是否有根有據、是否言之成理。關於原始思維如何把握對象,通常只提到模擬、象徵和借喻。本書認為它的基本形式是意象,尤其是類化意象,而具體方式則十分複雜和多樣。對於意象本身,至今似乎還未見到有人做過認真的分類。請讀者特別注意我們對實象、靈象和情象的劃分。由於原始思維以意象作為基本要素和形式,其具體操作的一切方法都是意象性的。為了說明這一點,本書引用了大量的實證材料,讀者對原始人的意象運作會進一步有具體的了解。說到原始思維有沒有邏輯結構,我們認為,無論簡單地回答“是”或“否”,都是不恰當的。實事求是應該說,既沒有清晰的、明確的邏輯結構,同時又有一種模糊的、潛在的邏輯結構。正是由於這種矛盾性的特徵,原始思維最後才有可能走向邏輯化。原始人為什麼常常“用人格化的方法同化自然力”,在原始人的精神中為什麼存在著一種強烈的“人格化的欲望”,他們為什麼相信“馬那”、“靈魂”的普遍存在,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一種“自我體驗的模式”,在他們頭腦中自發地、不自覺地、又非常突出地發揮著作用。
第二編是第一編的繼續,旨在具體考察活動與動作、社會交往、語言系統、潛意識等因素在原始思維中的作用。皮亞傑曾強調活動與動作在兒童思維中的作用,我們認為這同樣適用於原始思維,但要具體區分生產性活動與動作、象徵性活動與動作、符號性活動與動作三者的歷史變化和不同作用。社會交往不但會形成一種社會性的“思維場”,而且會產生一個社會性的“思想庫”(具體表現為“意象庫”)。至於原始人的思維符號,正是以交往手段為基礎,並隨著交往手段的變化而變化。符號學今天在西方已經成為一種專門性的學問,遺憾的是,它幾乎完全脫離社會交往,並只關注符號的形式功能。根據我們對原始思維的研究,這裡迫切需要注入一種社會的和歷史的觀念。語言系統從屬於思維系統,反過來,它又通過辭彙和語法而制約著思維活動。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覺得有必要提醒一些哲學家,再不能把語言僅僅限定為音節語言了。手勢語言在原始思維中的存在,是一個客觀的歷史事實。手勢語言和音節語言一樣有辭彙、有語法,因而同樣是一種語言系統。這兩種系統在歷史上“同源”,然其行程卻“不同步”。手勢語言曾一度大大超過音節語言,而正是手勢語言的“指物”、“指事”的功能,從外面給人類的音節信號注入了思想的意義。我們認為,長期糾纏不清的音節辭彙的起源問題,在這裡已經找到了一把鑰匙。關於潛意識在原始思維中的特殊作用,人們現在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實際上,由於原始人的自覺意識尚未得到充分發展,其潛意識的作用要比文明人突出得多、強烈得多。原始人極其特異的想像力,他們對神靈的虔誠信仰,以及他們的直感直覺,都與潛意識的活動機制和心理體驗有密切的關係。至於客體觀念和主體觀念,則又回到了原始思維的整體特徵。原始人的客體觀念和主體觀念已經有了一定的分化和發展,但兩者仍然常常糾纏不清而表現出幼稚性。近年來,中國哲學界曾討論過人的主體性和主體觀念。在我們看來,人的主體性同樣不是一種抽象的、不變的特徵,而是一種具體的歷史的特徵。這裡特別應該注意區分自在主體與自覺主體、集群主體與個人主體,及其歷史演變的過程。
第三編則轉換了一個視角,從原始思維的特徵、機制及其歷史變化,再回頭來看原始時代和原始人的各種文化現象。關於原始道德、宗教、藝術的分類描述,現在已經積累了十分豐富的材料。但是,從現象上的“如何”進到思維上的“為何”,目前人們所做的工作還很少。在我們看來,如果不上升到“為何”,就不能真正理解“如何”。例如,在道德問題上,原始人不可能一開始就有明確的規範意識,而規範意識就涉及到意象肯定、否定的能力,意象類化、整合的能力,以及意象推演的能力。原始人為什麼總是通過善神、惡神或英雄、魔鬼的形象來表達他們的善惡觀念?因為他們尚不能對善惡做出抽象的規定,而只能用具體的、多少類化了的意象來把握。在宗教問題上,如果說最初的神靈觀念是“馬那”之類的話,那么最初的神靈就應該是一種形象模糊的“混沌神”,而非所謂“瞬間神”。西方一些學者所謂“瞬間神”,其實質仍屬於“個體神”,而所謂“專職神”則屬於“類化神”。“個體神”由“混沌神”分化而來,“類化神”由“個體神”演變而來。還有不同類型的“組合神”,則由“個體神”的意象或“類化神”的意象拼接而成。關於圖騰崇拜的原因,至今仍然眾說紛紜。要是我們從原始思維去考察,那么,一切圖騰動物或植物,都不過是表示氏族血緣的一種靈象。圖騰崇拜實質是血緣崇拜。當群體血緣尚不能用概念來把握時,原始思維便不能不“遠取諸物”,用一種具體的物象來表示,由此圖騰形象也就成了祖先的偶像。圖騰的標識功能正來自圖騰形象與氏族血緣的歷史聯繫,以及圖騰形象彼此之間的排他性。至於原始藝術中的反映與“投射”、具體與“抽象”,直接就是思維問題。對此不從思維角度去分析,將永遠弄不清楚。說到“科學的萌芽”,當然首先以原始人從實踐生活獲得的“實象”及其經驗性智慧型為基礎。但我們認為,在原始神話和宗教巫術當中的有關“情象”和“靈象”,也以特殊的方式包含著若干“科學的萌芽”。我們對“哲學的萌芽”問題有些偏愛,這一章的分量特別大。因為現在的一些哲學史的著作,涉及這方面的內容實在太貧乏了。如果將來有機會,我們想把這部分獨立出來,專門作為一個小冊子。那樣的話,就可以大量引用一些具體材料,並可以在理論上充分展開。
第四編是討論原始思維與原始文化後的“餘論”。我們想要強調的是,原始思維之走向邏輯化,有其內在的根據和歷史的必然性;但從原始思維中所產生的,不限於邏輯思維,而是文明人的多種多樣的思維方式;原始思維作為一種歷史形態已經不存在了,然仍能看到它的某些殘餘和影響,這就是文明時代所謂“野性的思維”。
本書既對原始思維做了縱向和橫向的考察,又從原始思維分析了原始人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自然涉及的問題很多、學科很多,而且往往是一些學科中的難點和焦點。因此,儘管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仍常常感到力不從心。我清醒地知道,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思想水平有很大的局限性,那些難點、焦點問題不是輕而易舉地就可以解決的。但是,目標既然已經明確,任何嚴肅地、認真地嘗試和探索,包括成功和失誤在內,都是有價值的。我衷心希望本書能作為一個討論的對象,我願意誠懇地與各方面的專家和讀者對話,我不會拒絕任何人的批評。如果它能有助於深化原始思維與原始文化的研究,我將會感到心慰。
還有幾個具體問題需要說明。一是本書插圖較多,可能給排印工作增加了困難。但這屬內容所必要,可以為我們的討論提供一些具體的、直觀的材料。而原始人的有些繪畫和圖畫符號還有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我想讀者和我一樣會很喜歡的。這些插圖大多是從有關著作中直接採選來的,有些則是由我製作或拼接而成的。拼接有時難免比例不統一、不協調,這種插圖請只作為一種示意圖來參考吧。二是本書引用的譯文材料較多,譯名不統一常使人很傷腦筋。同一人名、族名既然同見於一書之中,我不得不選擇一種譯法把它們統一起來,這樣和某些譯著的譯名就可能有出入。為了慎重起見,我儘可能用括弧加注原文,請讀者注意。另外,書後只附了一個參考書目,按理還應再編一個人名索引和詞語索引。由於全書篇幅已經夠大和一些技術上的困難,目前只好暫缺,俟以後修訂時再補充。
1995年4月於天津

圖書目錄

  • 自序
  • 緒論
  • 第一編 原始思維的發生、發展和基本特徵
  • 第二編 諸種因素在原始思維中的作用
  • 第三編 從原始思維看原始文化
  • 第四編 餘論
  • 主要參考書目
  •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