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謨(1914年11月19日-1995年1月14日):字燕孫,中國文字、音韻、訓詁、文獻學家。北京人,祖籍浙江杭州。1932年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畢業後曾歷任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北京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國學季刊》、《中國語文》、《語言研究》編委,國語審音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語言學會副會長,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等。他在語言文字領域成果最為豐碩的當屬在文字、音韻、訓詁方面。1995年1月14日,逝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祖謨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北京市
- 出生日期:1914年
- 逝世日期:1995年
- 職業:語言學家等
人物經歷,人物成就,代表作,學術貢獻,學術兼職,學術成果,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14年11月19日,出生於北京。
幼年受父教,讀儒家基本典籍。
七歲入北京高等師範附設國小,跳級畢業。
11歲入北京師範學校,後轉入成志中學。
1937年回北平省親,因抗戰爆發,滯留家中。
1938年起在輔仁大學國文系任教。
1938年《廣韻校本》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周祖謨手稿
1947年改任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兼文科研究所秘書、圖書館專門委員、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編輯委員會委員。
1950年起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先後主講現代漢語、漢語史、音韻學、說文解字研究、語言文學要籍解題等課程。
1953年兼任中國科學院國語審音委員會委員,《中國語文》和《語言研究》編輯委員。
1955年受高教部委託起草《現代漢語教學大綱》。
1957年代理中文系漢語教研室主任。
1966年中華書局出版其著作《問學集》(上下)一書是他的代表作。
1979年被聘為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1981年被批准為第一批博士生導師,同年12月被國務院聘為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員。
1981年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和中國語言文學系講學。
1982年至1984年任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教研室主任兼研究室主任。
1984年古典文獻研究室改為研究所,任所長。
1984年出版的《唐五代韻書集存》是作者30餘年來蒐集、整理、考訂的總結性成果,總集唐五代韻書並考釋其源流的一部大書,為研究漢語單韻、辭彙、訓詁提供了重要資料。
1984年赴日本講學,並參加二十九屆國際東方學者會議。
1985年兼任全國高等學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委員。
1995年1月14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1歲。
學術生涯
周祖謨三十年代就讀北大中文系,師從沈兼士、羅常培,二年級即發表論文《說文解字之傳本》,其時北大遂有“前有丁聲樹,後有周祖謨”之說。畢業後考入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南京),有意追隨趙元任、李方桂,以加強語言學及方言調查的訓練;但未及一年,因母病北返侍奉,旋以抗戰爆發,南北阻隔,只得滯留北平。因此他在研究方法上,遂錯失親近審音派的機緣,而終為考古派的代表。
周祖謨治學,始終以音韻學為重心,而兼及文字、訓詁、文獻方面;其中尤用力於古語言學文獻的校理,為最顯著的特色。其論文根柢紮實,多有創穫,曾彙編為《漢語音韻論文集》,以後增補為《問學集》兩冊,台灣、日本皆有翻印,為當代引用率最高的漢語史著作之一。專著《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與羅常培合作)、《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對詩文用韻材料進行通盤清理,藉此重構上古音與中古音之間的歷史缺環;《廣韻校本(附校勘記)》、《爾雅校箋》、《方言校箋》、《釋名校箋》皆為古漢語文獻的最佳整理本;《唐五代韻書集成》集敦煌韻書之大觀,比勘異同,考訂源流,為中古音研究的基礎性文獻。此外尚有《洛陽伽藍記校釋》,亦遠邁前賢,為古籍注釋的高峰。
追溯上古音,須以中古音為初階;構擬中古音,必以《切韻》為樞紐;而《切韻》的音系性質問題,又為語言學史上一大訟案,至今未有定論。周祖謨於此,六十年代有《切韻的性質和它的音系基礎》一文,在中外影響甚巨;張琨雖不盡認同其說,亦承認此文為“最札實詳瞻”之作,以為可與陳寅恪《從史實論切韻》並列,為有關中古語音及《切韻》性質問題的兩大經典。
1932年,周祖謨同時報考清華英語系及北大中文系。當時清華的國文試題包括對對子,題為“孫行者”,周祖謨對以“胡適之”,頗為出題的陳寅恪所賞。周祖謨為清華、北大同時錄取,以學費原因而選擇北大。據說時任北大文學院院長的胡適聞之,多次傳言約請周祖謨一見,而周祖謨始終迴避。以後周祖謨向旁人解釋:胡先生道德文章為一代所宗,但與自己所學並非同一系統,驟然晉謁,有攀附之嫌,云云。然周祖謨以“胡博士”對“孫猴子”,已先有揶揄意味;又不願低首拜謁,或於胡適不無輕蔑之心歟?
淪陷時期,周祖謨承陳垣聘任到輔仁大學講授國文,得以勉強維持生計。當時他與輔仁同事余遜、柴德賡、啟功三人關係密切,並時常到陳(垣)校長處請益,啟功回憶:“不知是誰,偶爾在陳校長的書里發現一張夾著的紙條,上面寫著我們四個人的名字,於是就出現了校長身邊有‘四翰林’的說法,又戲稱我們為‘南書房四行走’。這說明四個人名聲還不壞,才給予這樣的美稱,要不然為什麼不叫‘四人幫’呢?”
人物成就
代表作
《問學集》(上下,中華書局,1966年)一書是他的代表作。其中收錄了他自1934年至1962年間撰寫的各種論文共44篇。對古音、等韻、《切韻》及以前的訓詁書等都提出了不少創見,陳述了他對漢語發展史、漢語研究史及歷史方言研究等諸多方面的獨特觀點,為後人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和可貴的研究線索。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是其研究漢語音韻的又一部重要著作。該書旨在探討自周秦音至《切韻》800年間韻部演變的過程。《唐五代韻書集存》(中華書局,1984年)一書是他幾十年蒐集、整理和考釋唐五代韻書的成果,其中集印了唐五代寫本和刻本韻書共30種,是總集唐五代韻書的一部大書。這對於研究古代文字的形體、音義,考察古人釋字的方法等都很有價值。《廣韻四聲韻字今音表》一書則列出了《廣韻》206韻的各紐反切,用漢語拼音字母注出今音,成為普及漢語音韻學知識、幫助讀者掌握運用《廣韻》研讀音韻或文學作品的工具。在古籍整理與校勘方面,他著有《廣韻校本》(上下,商務印書館,1937年)、《方言校箋》(科學出版社,1956年)、《洛陽伽藍記校釋》(科學出版社,1956年)、《爾雅校箋》(江蘇教育出版社,1984年)、《釋名校箋》(載《文史》第四十七輯)等。在文字改革運動和漢語規範化方面,他積極提倡普及語文知識,撰寫了不少論著闡述自己的觀點。《漢語辭彙講話》(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一書在漢語辭彙通俗讀物中影響比較大。他長期從事教學工作,在為祖國培養語言文字工作者方面做出了貢獻。
學術貢獻
總述
周祖謨1949年前主要從事中國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漢語史以及古典文獻學的研究。1949年後開始從事現代漢語辭彙和語法的研究,並進一步貫穿古今,研究漢語發展的歷史,同時注意語文教育的一些問題,在古典文獻學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音韻、訓詁貢獻
周祖謨在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方面用力最勤,取得的成就也最大。所著《問學集》和《語言文史論集》,包括語言、文學、歷史方面的論文90餘篇,集中了他關於古漢語聲韻部類和《切韻》性質及其音系基礎等方面的創見,論述了周秦至陳隋800年間韻部的演變過程,並考訂和評述了語言、文學、歷史方面的許多著作,創穫獨多。
《問學集》一書是他的代表作。所收論文、札記等對古音、等韻、《切韻》以及前代訓詁書均提出不少創見,是其學術代表作。書中對於上古音作了廣泛的探討,涉及聲、韻、調各方面;對於漢魏以下的聲韻也作了細緻深入的研究;在等韻方面,根據梵文《悉曇章》一類材料及現代語音學理論對“陰調”、“陽調”、“五音”、“轉”等傳統術語給予新的解釋;用現代語言學理論評述了中國古代眾多語言學著作的是非得失,輯錄了許多有價值的史料。
周祖謨治學注重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並從觀點和方法上衡量其得失,進一步利用多方面的材料鉤深致遠。主張理論性與實用性並重,認為要研究古代音韻,必須研究現代方言,除方言之外,還要重視歷史文化和歷代古典文學作品的研究。
周祖謨在高校教學50餘年,教學中注意指導學生如何運用知識,同時介紹研究的進展情況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他的辛勤教誨下,不少學生已經成為語言學界著名學者、教授。
古籍整理成果
周祖謨精通版本目錄學,對古籍涉獵很廣,加之音韻訓詁的專長,注意廣搜版本,比較優劣,在古籍整理和校勘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古籍整理與校勘方面,他著有《廣韻校本》、《方言校箋》、《洛陽伽藍記校釋》、《爾雅校箋》(江蘇教育出版社,1984年)、《釋名校箋》等。
周祖謨《方言校箋》
《方言校箋》一書,為《方言》的研究做了總結。周著以宋代李孟傳刻本為底本,參證清代戴震、盧文弨、劉台拱、王念孫、錢繹等各家研究成果,精心比勘,重新刊定,成為後出轉精的定本。吳曉鈴先生又為《方言校箋》編了《通檢》,附於書後,查閱方便。 《方言校箋》參照宋以前古書33種加以申辨,對原書的訛文脫字都依例作了訂正。
學術兼職
曾兼任中國語言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語言學會副會長,中國音韻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訓詁學研究會顧問,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顧問、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編委會副主任,《漢語大辭典》學術顧問等職。
學術成果
主要著作
《問學集》(上下,中華書局,1966年)此書是他的代表作。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
《廣韻校本》(上下,商務印書館,1937年)
《廣韻校本方言校箋》(科學出版社,1956年)
《洛陽伽藍記校釋》(科學出版社,1956年)
《爾雅校箋》(江蘇教育出版社,1984年)
《方言校箋》《釋名校箋》
《唐五代韻書集存》(中華書局,1984年)
《廣韻四聲韻字今音表》
《漢語音韻論文集》
《漢語辭彙講話》(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
《周祖謨學術論著自選集》
《周祖謨語言文字論集》
《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
主要論文
《陶刻孫本〈說文解字〉正誤》
《研究漢代詩文韻讀之方法》
《五代刻本〈切韻〉之韻目》
《從文學語言的概念論漢語的雅言、文言、古文等問題》
《關於唐本〈說文〉的真偽問題》
《讀王念孫〈廣雅疏證〉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