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現狀
呂家莊村,位於河北省
晉州市馬於鎮,
集體經濟模式,原公社支書
高能權(已故)是核心人物。2004年,呂家莊村擁有5500多口人、6400多畝耕地,年
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3億元,集體公共積累和固定資產5000多萬元,集體存款2500萬元,集體流動資金14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670元。村集體有
桑塔納轎車3部,運輸車15輛,聯合收割機、拖拉機等上百台件,各種農機具全部配套,還購置了噴灌設施45台套,鋪設地下節水管道1萬米,灌溉實現了節水化,農業實現了
機械化,還實現了田間公路化、路旁林網化。 呂家莊村成立了10個農業
生產隊、一個果林隊,用於以工補農的資金達600多萬元。先後建成了3000多畝優質麥育種基地、2000畝穀子、大豆良種繁育基地、1000多畝的標準化鴨梨生產基地。村里聘請
日本專家來村傳授“三水梨”種植技術,這種梨品質好、價格高,每個梨賣到了15元。呂家莊村果園種植的鴨梨年年銷售到
澳大利亞、
東南亞等地,年年都有澳大利亞客人前來檢測梨果,定購果品。
呂家莊村出台了發展工業小區、養殖小區,鼓勵個體私營經濟實施方案,工業小區內已有13家個體企業入駐,形成了皮衣、
紡織、帽業等優勢產業。占地98畝的養殖小區已有36家養殖戶入駐,形成了養豬、養雞等規模化養殖。兩年前,
韓國投資者慕名來到呂家莊村,獨資創辦了制帽廠。
村莊建設
截止2004年,呂家莊村投資了1000多萬元建起了兩座高標準教學樓、幼稚園,學校配置了50台
電腦,水電暖、各種設施達標;村內所有街道全部硬化、
綠化、安裝上了高標準路燈;建起了3.5萬千瓦的
變電站一座;修建了
水塔,打了一眼300多米深的水井,常年免費為民眾供水;建起了衛星地面接收站,免費讓鄉親們看上了
有線電視;建起了農村保健站,村民醫療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誤診。
呂家莊村的民眾日常吃糧和用電等都由村集體統一補貼;65歲以上的老年人實行定期發放
養老金制度;65歲以上的老黨員實行了生活補助金制度,全村老年人實現了“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村里95%以上的農戶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呂家莊村還成為晉州市第一個電話村。
公社模式
呂家莊村老支書高能權的思考決定著呂家莊村的命運和未來。1982年,當“
包產到戶”的浪潮席捲全國的時候,隸屬晉縣東卓宿人民公社的生產大隊並沒有把地分了。老支書說:分了不沾(方言,指不行)。 如今只要走進呂家莊村,人們就會發現,工分、口糧和集體勞動這些
農村人民公社時期的印跡,至今仍是這裡5558名社員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呂家莊村從生產工具到騾馬牲口都歸集體所有,人們通常不叫“村民”,而叫“社員”。呂家莊村沿用著口糧的說法,上午把
麥子收下來,下午就分到各家,購糧款按照市場價從年底的分紅中扣除。呂家莊村從
幹部到社員家的房子都一般大,宅基地都是2分4厘(約160平方米),最後建成式樣相仿的2層小樓。呂家莊村有一望無際的麥田,成片的果園,時常能碰見社員們聚攏在一起,從事集體勞動。呂家莊村的這種公社模式對於中國來說,已經是久違的場景。
生產場景
2009年6月24日下午3點30分,呂家莊村第七生產隊的社員三三兩兩地騎著腳踏車,趕往村子西口的麥田集合。在呂家莊村,只要參加集體勞動就可以記
工分。當天要乾的活兒叫刮壩兒——30多畝地,每隔大約8米堆起一道土壩,以便澆地的時候能擋住水。生產隊長派來代班的人拿著記名的小本子,忙著給到場的23名社員派活兒。在呂家莊村,不管幹的是什麼活兒,只要出一次工,通常記10分。依據年齡大小記工有所不同。
呂家莊村第七生產隊,2008年1個工相當於15.5元,除此之外,乾好乾壞一個樣,乾多乾少一個樣。農忙的時候,人少些,春天沒活兒乾的時候,這個500多口人的生產隊會冒出130多個勞力,只要在地里待上10分鐘,記了工,就一鬨而散。幹活間隙,有人掏出了香菸,有人躲到陰涼處玩起了撲克牌。30多畝麥田,大概有3個標準足球場那么大,但不到20分鐘,社員們就草草乾完活兒收工了。帶班的對此早就
習以為常。
兩天后,這次集體勞動的“
後遺症”顯現了出來。一位社員被派到這片麥田裡澆地,水剛放出來,前天才刮出來的壩兒就頂不住了。這位社員一邊抱怨,一邊鏟土堵壩,另一頭該澆的地沒澆到,他還得用鏟子往上撩水。一個旁觀的社員把矛頭指向久不露面的生產隊長:他們當官的也不做活兒,也不露面,掙的錢頂兩個人,你說社員們能做好了?湊活給你刮上點兒就算清咧。
核心人物
高能權,1918年出生,1947年加入
中國共產黨,1948年任呂家莊村農會主任,1949年任
村長,1952年任副支書,1960年任村黨支部書記至2009年。作為91歲高齡的耄耋老人,村幹部一乾就是60年,黨支部書記在位近半個世紀,先後榮獲“河北省勞動模範”、“河北省優秀黨務工作者”、“河北省農民企業家”等多個榮譽稱號。有資料顯示,高能權是中國在職年齡最高、任職時間最長的
農村基層黨支部書記。
高能權年紀很大,但身體狀況良好,耳不聾,眼不花,思維敏捷,聲音洪亮,底氣十足。對村裡的每一個數字,每一件大事小情,都如數家珍,張口就來。高能權帶領呂家莊村堅持集體經濟道路,發展至2008年,已經擁有
集體企業10多家,汽車、運輸車、聯合收割機等車輛和農業機械上百台件,實現了灌溉節水化,農業機械化,田間公路化、路旁林網化,集體公共積累和固定年工農業總產值達1.3億元,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200元。
集體榮譽:
多次被評為河北省文明村;被評為紅旗黨支部;被評為小康示範村;被評為模範村委會。
社會熱點
星島環球網訊息(2009年7月29日):河北呂家莊村至今依然保留工分、口糧和集體勞動這些人民公社時期的印跡,村中的領導是一位91歲的老支書,老支書曾帶著大家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然而這個已經過棄的
體制儼然已經不再合適,面對現實,老支書感到力不從心,很難過。《
中國青年報》報導,近60年裡,高能權一直是這個村莊的最高領導人。如今,呂家莊村這位91歲的黨支部書記仍然每天準時出現在他的辦公室里。20多年前的一場車禍使他的右腿膝蓋處埋下了幾根鋼釘,以至於走路的時候,步伐緩慢,總是留下一串拖鞋在地上滑動的聲響。一位村幹部叮囑,如果他走路時低著頭,就先別打擾,那是老支書在思考。老支書的思考決定著呂家莊村的命運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