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一以貫之:重讀孔子》是201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伍曉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吾道一以貫之:重讀孔子
- 作者:伍曉明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3年2月1日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353 頁
- ISBN:9787301220726
- 開本:16 開
《吾道一以貫之:重讀孔子》是201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伍曉明。
及馬丁·華萊士的《當代敘事學》等。目前研究方向為中國思想傳統及比較哲學。中文近著包括《吾道一以貫之:重讀孔子》、《有(與)存在:通過“存在”而重讀中國傳統之“形而上”者》和《“天命:之謂性!”——片讀中庸》。
五是指出了人際交往的高境界,就是天、地與人三者的有機融合,告訴我們天地人之道是人類共同的法則,主要是第十章的內容。圖書目錄 第一章 認識自己 文化典籍 一 孔子論“不患”二 孔子論“自省”三 各言其志 四 人皆有不忍人...
二十六.難矣哉!難矣哉!二十七.君子謀道不謀食嗎?二十八.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二十九.苟有過,人必知之 三十.吾道一以貫之 三十一.辭達而已矣 附:柳宗元《封建論》原文 白話文翻譯 附: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 ...
孔子的志業可以用“承禮啟仁”一詞來描述。他的深思構建了儒家的哲理。“仁”之一字,包含三個層次:人性向善、擇善固執、止於至善。這是“吾道一以貫之”的簡單說明。“善”的定義是“我與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唯其如此,孔子...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就是他的目的。倘若明白了它,則會覺得規範不是呆板的,而是活動的,又是“不逾矩”的,所謂“自然而然”地合於“道”。可惜,後世往往把規範看得最高,也看成是最終的。這讓我聯想到一些...
孔子並非不想成名成家,並非不想身居要職,而是希望他的學生必須首先立足於自身的學問、修養、才能的培養,具備足以勝任官職的各方面素質。這種思路是可取的。4.15【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
“朝聞道,夕死可矣”中“道“指”大道“,即宇宙本源,形而上的本體,同於”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一個道,也同於”吾道一以貫之“中的“道”。當然,亦可代表孔子學說中的“仁”的境界。[1]二、《文始真經》中 聞道之後,...
孝,盡心奉養並尊敬父母;恕,以自己的心推想別人的心;忠,指心態中正、立正糾錯;信,誠實,不欺騙,不懷疑。孝恕忠信是曾子最重要的儒家核心思想。有一天,孔子對曾參說了一句驕傲而獨特的話:“吾道一以貫之。”曾參說:“是...
忠誠、忠厚與寬恕。儒家的倫理哲學範疇,是孔子一生行道的原則。當孔子對曾參說到“吾道一以貫之”時,有的門人不夠理解,曾參就解釋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用“忠恕”二字作為孔子畢生行道的概括。忠...
[19]曾子:曾參,孔子的學生。一以貫之:《論語裡仁》記載孔子的話:“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意思是說,曾參啊,我的學說可以用一個根本的原則貫穿起來。至於這個根本的原則是什麼,孔子沒有說,他的學生們也就名自揣摩著去...
一、“忠恕觀”與“四端說”孔子在《論語》中提出“忠恕觀”。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其中“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恕”...
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孔子的高才弟子顏回病故,曾參就成了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公元前480年(魯哀公十五年),孔子呼而告之,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孔子...
《天命:之謂性!》是北京大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伍曉明 內容簡介 《“天命:之謂性!”片讀《中庸》》分上下兩篇,上篇分析“命”的意義結構以重讀《中庸》首句“天命之謂性”。下篇則從“誠”這一概念來重讀《中庸》中對誠的系統...
,予一以貫一以貫之,典出《論語·里仁》: “吾道一以貫之。”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貫穿在一切事物中,後泛指一種思想或理論貫通始終。 [1] 參考資料 1. 古代圍棋詩賦作品欣賞:蔡洪之《圍棋賦》_圍棋_ .興趣愛好網 [引用日期2015...
卜“命”與致“道” 先秦諸子學說在怎樣的人文分際上 第二講 老子 老子其人與《老子》其書 “道法自然” “有無相生” “上德不德” “復歸於朴” 第三講 孔子 孔子的生命情調 “仁”——“吾道一以貫之” ...
孔子的言說方式雖是“泛應曲當,用各不同”(《論語集注》),針對不同的具體人事情境而有不同言說,但其“道”卻是一以貫之,他對子貢說:“予一以貫之”D《論語?衛靈公》E。又對曾子也同樣說過“吾道一以貫之”D《論語?里...
這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正是將對自己、對親人的情感投射於外,愛人如己。樊遲三次問仁,孔子三次回答。單獨看其中的某一段,都覺得在情理之中;然而合起來看,要尋求它們之間的聯繫,卻總難免牽強,通而未通,似是而非。學者們多...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就是他的目的。倘若明白了它,則會覺得規範不是呆板的,而是活動的,又是“不逾矩”的,所謂“自然而然”地合於“道”。可惜,後世往往把規範看得最高,也看成是最終的。這讓我聯想到一些...
軸心時代卜“命”與致“道”先秦諸子學說在怎樣的人文分際上第二講 老子老子其人與《老子》其書“道法自然”“有無相生”“上德不德”“復歸於朴”第三講 孔子孔子的生命情調“仁”——“吾道一以貫之”“興於詩,立於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