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崇禎四年(1631年),以會試第一,殿試第二,榮登榜眼,歷任
翰林院編修、東宮講讀官、
南京國子監司業、左中允、左庶子等職。明亡絕意
仕途,辭官歸里,寫下了不少憫時傷世和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詩篇,如《
避亂》、《讀取史雜感》《
琵琶行》《
圓圓曲》《蘆州行》《
捉船行》《
馬草行》等。
清《四庫提要》中對他詩作有極高評價。代表作為《圓圓曲》。
社會經歷
吳偉業的詩歌多傷世感慨之作,有強烈的時代特質,史稱“
詩史”。他的歌行是“元白”之後的又一個高峰,在繼承發展“元白體”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後人稱為“梅村體”。他的七言歌行婉轉流麗,以當時的事件入詩,往往在無事可敘的地步峰迴路轉。《永樂宮詞》從田妃入宮專寵到病逝,題面已盡,忽然側面入筆:“宮草明年戰血腥,當時莫向西陵哭”。他的《圓圓曲》《松山哀》《悲歌贈吳季子》都是以當時發生的政治事件為題目,大膽地刻畫明末清初人民的苦難和當時政治的嚴酷。以史實入詩在整個清代吳偉業堪稱獨步。
明神宗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五月二十日,吳偉業生於
江蘇太倉,吳偉業年少聰慧,體弱多病。童年就讀於同鄉
王在晉家的私塾。當時南昌的
李明睿在王家教書,認為吳偉業日後必成大器,勸其父將偉業轉投當時的古文大家張溥。
張溥以治學嚴謹而著稱,張溥書齋叫:七錄。張溥讀書必要手抄,每本書抄一遍朗誦一遍,六七遍後就能記得。吳偉業在少年就遇到這樣的一位老師,不能不說他是幸運的,對於他以後的治學之路張溥有不可磨滅的影響。當時張溥和
張采組織復社,這個組織是東林黨之後,
江南文人又一次大型的集社運動,而吳偉業作為復社十傑之一而得以嶄露頭角。
崇禎三年秋吳偉業和當時復社的很多成員,去南京參加省試舉第十二名,那一年復社人員大批入選。崇禎四年二月會試,考中第一名,主考官
周延儒是吳偉業父親的朋友,李明睿也是吳家世交所以有作弊的嫌疑,這個問題一直鬧到崇禎哪裡去才算解決,其實這主要是當時復社和以
溫體仁為首的浙黨的鬥爭。崇禎閱卷後批了八個字:“正大博雅,足式詭糜”。這才堵了悠悠眾人之口。同年八月更大的榮譽降臨在吳偉業的身上。
崇禎皇帝特地賜假歸娶,這樣的榮耀對於新人的吳偉業是光宗耀祖的大事,據說這樣的事情在整個明代也就發生過兩次。
爾後的幾年裡,吳偉業重回京師,也深得崇禎器重。雖然復社中人升浮不定,吳偉業還是安定的。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母親病重歸里,沒有想到這一別
北京就是改朝換代。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
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在
煤山自殺身亡,吳偉業得訊後幾欲自殺,為家人所阻。為此大病一場。他的好友王翰國約他一起出家,王翰國就是願雲和尚,聽說國變後慟哭別廟,焚書出家。吳偉業以捨不得家人為由拒絕,從此看出吳偉業的痛苦是真實的。此後的很多年吳偉業就在家鄉太倉過著半隱居的生活。
而歷史終究難以個人意志為轉移,順治十年江南初定,清朝吏部侍郎
孫承澤推薦吳偉業出來做官。說他堪為顧問之職。他的兒女親家
陳之遴和大學士
陳名夏也極力推薦。吳偉業被召之前受錢謙益委託,調和當時的社事,當時慎交,同聲二社積習很深。順治十年吳偉業召集兩社人等共舉
虎丘大會,他想集九郡的人才,兩社的同志成立一個象復社一樣的組織,虎丘大會雖然還算圓滿,就連歸莊這樣的人也都參加了,但是裂痕依舊,在大會上有一個少年投函梅村:“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語婁東吳學士,兩朝天子一朝臣”梅村默然無語。
此時的吳偉業進退維谷,就在吳偉業復出之說甚囂塵上的時候,同為出來參加鄉試的“明末四公子”之一的
侯方域致書規勸:不可出者有三,而當世不必學士之出者有二”。侯認為吳偉業蒙崇禎皇帝重恩,舉科名第一,這是第一不可出,短短數年吳偉業就被崇禎提升為大臣,這是第二不可出,第三
侯朝宗認為吳偉業再次出山官位清望都會有所損失,這是三不可出,此時候朝宗以自己的悔恨來規勸吳偉業,其用心不可謂不良苦。吳偉業也復書慷慨激昂表示:“必不負良友”。可是當路者是不會放過他的,威脅利誘一起襲來,吳偉業在父母淚水中準備出山,同時由於憂鬱又是一場大病:“問華佗,解我腸千結”?“浮生所欠只一死,塵世無由識九還”。從這些寫於當時吳偉業去北京的路上的詩詞可以看出當時他的心情是悲憤的,他個人的意願是不願意與清廷合作的。吳偉業在北京也不過做國子監祭酒的閒職,在北京他的第二任妻子郁氏過世,吳偉業更悲嘆:“爾死顧得歸,我留復為誰”?對於自己的這次失足吳偉業也毫不原諒自己:“竟一錢,不值何須說?人世事,幾完缺?”。同年吳偉業伯母張氏病故,偉業為其嗣子所以藉機乞假歸里,此時的吳偉業已無意復出,就在這時候好友候朝宗故去的訊息傳到北京,侯的心思與吳偉業有幾多相似,侯自認為自己的錯誤無可遁逃,年僅三十七歲的壯年而下世。回想當年侯朝宗的規勸吳偉業寫下:“生死總負候羸諾,欲滴椒漿淚滿樽”。侯朝宗在《壯悔堂記》自言:壯果能悔,其尚愈諸,猶但恐
余之不能悔也?吳偉業的悔與侯朝宗的悔幾多相似,可是真實狀況是壯果能悔乎?
順治十五年(公元1685年)這年吳偉業五十歲,他的兒女親家陳之遴革職問罪,以陳名夏陳之遴為代表的江南
士大夫再次失勢於朝廷,而同年的江南科舉案更是牽念很廣泛。被吳偉業譽為“
江左三鳳凰”之一的
吳兆騫被發配寧古塔,吳偉業寫詩贈送悲憤萬千:“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受患只從讀書始,君不見,吳季子!”。政治的
翻雲覆雨往往是吳偉業這樣的文人所沒有辦法明了的,對於當時的政治狀況吳偉業用手中的筆記下了一切,而好友的責難他也只能苦澀面對,在他五十歲生日那天,願雲和尚贈詩一首責備吳偉業當錯有負入山之約。“半百定將前諾踐,敢期對坐聽鐘聲”。願雲曾多次約吳偉業入山,吳偉業以雙親家小為念而拒絕,直到吳偉業故去前諾才踐,而“對坐聽鐘聲”不過只是願雲和吳偉業的夢想而已。
晚年的吳偉業專心著述,《春秋地理志》《春秋氏族志》都是在他晚年作成。用盡他半生心血的《梅村集》也付刊。他在給冒襄的書信中也提起晚年用心纂輯,說明吳偉業在晚年就為自己的後事做一一的安排。
康熙十年一代詩人吳偉業吳梅村在家鄉病逝,他留下遺言:“吾一生際遇,萬事憂危。無一刻不歷艱難,無一刻不嘗辛苦。實為天下第一大苦人。吾死後,斂以僧袍,葬我於鄧尉,
靈岩相近,墓前立一圓石,題曰詩人吳梅村之墓”。吳偉業在他的最後時刻依然是矛盾的,斂以僧袍,也是無奈的選擇。他的本意可能更願意以明朝的官服入斂,可是在當時的形勢下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清朝給他的官服他心靈深處是不願意穿的,墓前題字也是一樣的心態,而吳偉業又不愧為一位偉大的詩人。
直到現在人們對吳偉業的研究好像還是遮遮掩掩,就是他的故鄉
蘇州好像知道吳偉業的人也不多。打開
蘇州旅遊地圖,同時代的
顧炎武,歸莊,錢謙益,以及後來的
金聖歎的墓地,故居好像都歷歷在目。這些偉大傳奇的人物,構成
吳文化的瑰麗篇章,而關於吳偉業的點滴就很難找到。作為當時江左文壇的標誌性的人物,我們是不是該忘記他?難道就因為歷史緣故因人而廢言?沒有吳偉業的清初文壇是不完整的,沒有梅村先生的蘇州是不包容的。在蘇州光福
石壁山的梅村先生的墓不知今天還在否,但願蘇州人還能記得那位圓石題字做詩人的孤獨老人,那位到死都沒有原諒自己的偉大詩人!
代表作品
賀新郎·病中有感
萬事催華發!論
龔生天年竟夭,高名難沒。吾病難將醫藥治,耿耿胸中熱血。待灑向風殘月。剖卻心肝今置地,問華佗解我腸千結。追往恨,倍淒咽。
故人慷慨多奇節。為當年
沈吟不斷,草間偷活。艾灸眉頭瓜嘖鼻,今日須難決絕。早患苦重來千疊。脫屣妻孥非易事,竟一線不值何須說!人世事,幾完缺?
圓圓曲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電掃黃巾定
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
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許將
戚里空侯伎,等取將軍油壁車。
家本
姑蘇浣花里,圓圓小字嬌
羅綺。夢向
夫差苑裡游,宮娥擁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採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
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只有淚沾衣。熏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
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座客。座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
白皙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
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
蟻賊滿長安。
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遍索
綠珠圍內第,強呼絳樹出雕欄。
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娥眉匹馬還?蛾眉馬上傳呼進,
雲鬟不整驚魂定。
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專征簫鼓向
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
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傳來訊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
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舊巢共是銜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
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
一斛珠連萬斛愁,
關山漂泊腰肢細。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
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
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徑塵生鳥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賞析】
吳偉業擅長七言歌行體,這首《圓圓曲》被認為是其最優秀的代表作。此詩以
陳圓圓與吳三桂之間悲歡離合的故事為線索,展現出一幅明清之際的廣闊社會畫卷。全詩規模宏大,人物身世與國家民族的命運交織融會,既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又反映了當時的重大歷史事件。詩人運用多種結構手法,追敘、插敘、夾敘等互動為用,使情節曲折多變,富有傳奇色彩。其他如心理刻畫、歷史典故與前人詩句的化用、敘事中的議論穿插等,無不恰到好處。而蘊涵於全詩的歷史滄桑感,透露出濃厚主觀情思,增加了詩歌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