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姓家譜

吳姓家譜

吳氏宗族的族譜,從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國早期文字,及史類文獻對家譜起源的考證,吳姓家譜家譜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姓家譜
  • 外文名:Genealogical tree of Wu family
  • 最早起源:先秦時代
起源,遷徙,中國,海外,字輩,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名人,

起源

吳姓人物早在炎帝黃帝時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吳權的,他的後代是中國樂曲的發明者。那個因為勇敢剽悍,善於狩獵而以“吳”為稱號的原始氏族,在堯舜以前的活動,《尚書》、《春秋》、《國語》、《史記》等經典史書都記載闕如,只有以廣博、繁雜著稱的宋人羅泌《路史·國名紀》中,才以吳權的氏族為第一個吳氏族。《路史》說,吳權是炎帝之臣。可見吳人最初是從屬於炎帝、黃帝部族集團的。《山海經·海內經》記載了一個有趣、奇異的故事:吳權的妻子叫阿女緣婦,她與炎帝的孫子當時為黃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姦懷孕,三年後一胎生3子,分別叫鼓、延、殳。鼓和延傳說是鐘的發明者,也是樂曲的最早發明創製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齊姓等族的始祖。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吳姓歷史上記述的遠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約在今陝西北部),以姬為姓。公劉下傳數代到古公疍父時,中原已進入殷商時期,這時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擾,在古公(顫-頁)后稷父率領下被迫離開豳地繼續遷徙。周人一路南遷,他們爬過梁山,渡過漆水、沮水,到達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一帶)。
三千多年前,陝西岐山一帶,有一周族部落,首領被稱為周太王(古公亶父),《詩經·宓宮》中有歌頌他的詩句:“后稷之孫,實維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周太王生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全都非常賢能。其三子季歷娶殷商摯。仲氏之女太任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中國古代被公認為賢婦人,為周族的興盛起過重大作用。太任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為周滅商打下雄厚基礎的周文王。昌品德高尚,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古公亶父甚至把振興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孫子昌身上,有時當著眾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鬱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今江蘇無錫一帶)被越國所滅,其王族支庶子孫不忘亡國之恨,便以國名“吳”為姓,泰伯也就成為了吳姓的得姓始祖。
秦漢時期是吳氏得姓後第一個發展時期。吳亡國後,吳姓後人流亡到江西婺源、安徽歙縣一帶,並有北遷至山東、山西等地者。在秦末漢初,吳姓族人參加起義,因功,多被封王,出現多個名門望族,如南陽吳氏、陳留吳氏、河南吳氏等,榮極一時,為吳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時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吳姓族人得以進一步發展,由於吳姓有女在漢末嫁於吳國君主,成為皇族,生孫權、孫策等人,並在吳亡後,入仕於兩晉,屢出名人,知名於世。南朝時,“延陵季子”之後的吳姓人發展至湖北中部一帶,逐漸興旺,同時形成了著名的武昌郡望。在秦漢時期遷居山東等地的吳姓族人,有一部分遷居四川成都一帶,仕蜀後逐漸成為當地名門。至隋唐時期,吳姓先後出現了陳留、濮陽、渤海三支著名家族,陳留望族起源於遷居山東吳姓一支,東漢末年以後,雖歷經戰亂,但仍作為當地的大族得以不斷發展,並出現了以《貞觀政要》的作者吳兢為代表的一批名人。濮陽吳姓為東漢大司馬吳漢之後,歷漢魏兩晉南北朝,由於始終為皇親,名人佳人輩出,所以濮陽吳姓盛極一時,地位一直顯赫。同時渤海吳姓也由於名人不斷而著稱於世。到了宋元時期,吳姓族人由於各種原因,出現了北方吳姓大量南遷並在南方大發展的情況,因此北方吳姓漸衰,南方漸旺,並且在此時期,“延陵季子”的後人,鹹陽吳姓、紹興吳姓等一大批族人,逐漸顯貴,歷代為官,家族不斷擴大興旺,並在以後逐漸分出安徽寧國、浙江嘉興等望族。到明清及近現代時期,吳姓名人大量湧現,家族分布進一步廣泛,人口增多,還出現了除大陸以外,向東南亞及海外廣泛遷徙的現象。吳姓分布極廣,現以江南一帶為多。目前吳姓人口列全國第十位。

遷徙

中國

秦漢之前
古代的吳國,位置是在現今江蘇省無錫縣一帶,此地也是吳姓發源地。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孫壽夢的時候開始稱王,國勢也日益強大,國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帶。與此同時,吳姓首先向北臨近的齊、魯之間迅速遷徙繁衍。這一帶的吳姓,多為壽夢第四子季札之後。其後遷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吳姓子孫在亡國之前,有過一些零星的外遷活動。如與鄰國爭霸時,有少數吳姓子孫在戰爭中被俘,被迫流亡他國,遠離家園。公元前537年,吳楚交戰,厥由(吳王壽夢的第5子,季札之弟)受命前往敵營犒勞楚師,偵察敵情。一至楚營,便被抓住。楚人本擬殺他祭鼓,厥由大義凜然,嚴辭斥敵,使楚人折服,結果不辱使命。楚國撤兵,但厥由也被帶回楚國。此後,他流亡楚國,娶妻生子。後代以名為姓,形成吳姓的分支——厥由氏。又如夫差的兒子吳姑蔑,在與越人作戰中被俘;吳亡前數年,夫差的太子吳友和王孫彌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國。
秦漢時期
吳芮屬吳征生這一支,父親自楚遷居廬山。秦朝時,吳芮以才能出眾,當上了番陽(今江西鄱陽東)縣令。他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為“番君”。秦末農民起義。吳芮縱觀天下大勢,知秦必亡,遂率領當地越人起兵回響。後轉戰西北,與項羽等入關破秦,立下汗馬功勞,項羽封他做衡山王。漢朝一統天下,分封功臣,吳芮被封為長沙王,建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市),食邑3千戶。自此,吳姓宗族中吳芮一支又自江西遷到湖南。可惜命不長,吳芮做長沙王還不到一年,就於當年6月過早地去世,葬在臨湘,諡號為“文王”。(傳見班固《後漢書》卷三十四) 《廣東通志》說,吳霸後裔興旺,五嶺以南,特別是廣東一帶的吳氏大部分是吳霸的後代。
魏晉隋唐時期
魏晉至隋唐的七百餘年間,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戰爭頻繁,南方則相對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遷,吳氏宗族也在南遷之列。據唐林寶撰寫的《元和姓纂》記載,這期間的吳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吳郡、武昌、濮陽、渤海、陳留等地,並呈南興北衰之勢。
自吳允承回遷吳郡奉祀先祖吳太伯三代之後,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吳氏家族成為割據江東的孫吳政治的國戚,孫策、孫權兄弟的母親吳國太便出自吳郡吳氏。
吳姓在中國南北方都得到巨大的發展,並逐漸在許多地方形成當地一大郡望。其中南陽吳氏,為漢初長沙王后裔吳復興所開基,其後子孫繁衍各地,形成許多吳氏望族分支。但就其繁衍的勢力和分布的密集程度而言,在魏晉以後,吳氏北上繁衍明顯的緩和了許多,基本上是以中國南方一帶為其繁衍的地區,這是與北方連年戰亂,民不聊生有著密切的關係。據史料記載,吳氏子孫在江南分支開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井、奉化、溫州、臨海、平陽、臨安;江西的興國、石杭;福建的莆田、福州、漳州、泉州、汀州;廣東的潮州嘉應州南雄;廣西的梧州、南思等地,如廣東潮州府潮陽縣賀隴鄉吳氏著存堂天元世下一支,就是季札後裔在吳國滅亡後,隨戰亂不斷遷徙而來。至唐代,應募墾殖銅盂,始定居下來。其開基大都在秦漢以後,其中浙江、江西等地在隋唐之前;福建、廣東等地在唐以後。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吳姓已遍布全國。上代的一些吳姓大宗仍保持興盛局面,季扎次子吳征生一支在兩宋產生了科舉官宦世家吳相家族,濮陽吳氏的一支經輾轉遷徙後形成根深葉茂的汝南——太原吳氏,渤海吳氏成員南遷江南後落地生根,在兩宋時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吳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吳姓正宗季扎四子吳子玉一支延陵吳氏開始復興。隱姓達千餘年的季扎長房後裔洞庭濮氏於南宋初年複姓歸宗。這一時期,由於民族關係問題的存在,宋金長期對峙,產生了影響深遠的吳氏軍事世家甘肅水洛吳玠吳磷家族。以上吳姓望族都很重視世系傳承,其歷史淵源十分清晰。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吳姓的分布更為廣泛,自上古保持世系傳承不亂,代有顯貴的世家大族幾乎絕跡。這時期吳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時期的單家發展而來,並從地區分布上呈同姓異宗交叉分布,如廣東潮州府賀隴吳氏,雖自漢唐後世居本地,因歷代的戰亂和災荒,發展極其緩慢,及至明萬曆後到清乾嘉年間,始繁衍成吳氏著存堂一族。吳姓的遷徙多是由於戰亂、災荒、析居任官、政府組織移民等諸多原因引起的。例如,明清時期的江西南昌吳氏雖號稱諸樊、夫差後裔,但其先祖卻是來自安徽歙縣的流民,定居南昌後,繁衍成當地大族。江西德興建節的吳氏則是唐末為避黃巢兵亂而遷來的。江西戈陽吳氏在五代戰亂時,從金陵(今南京)遷來的。湖南益吳氏主要有三支,九都沖吳氏其先祖吳世春、吳永鑒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來湖南益陽經商,從而定居益陽,後裔繁衍成益陽九都沖吳氏。泉峰吳氏,其先祖在元初遊學湖南,而定居益陽,後世繁衍成益陽泉峰吳氏。夾流溪吳氏則是明初從江蘇、江陰縣遷居湖南益陽夾流溪,據其家譜記載,到清乾隆時,這支吳氏已傳了13代。

海外

自公元前473年吳國滅亡至今兩千餘年,吳姓子孫不僅在祖國內陸往復遷徙,而且還遠播國外。早期吳姓主要遷往鄰國越南、日本、朝鮮,後來又陸續遷往南洋諸島繁衍生息。近代由於西方列強入侵,中國國門被打開,中西經濟文化的往來加強,一部分吳姓子孫遠遷歐美各國。而今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浪潮,吳姓子孫已遍布全球。
日本
日本與吳國故地隔海相望,國破家亡之後,吳國王室的一些倖存者,到達了日本島。此後,他們便在這裡扎了根。他們給當時落後的日本帶來文明的種子,因而不久便建立起威望和地位,成為當地民眾的首領。這一批優秀的吳姓族人,在日本備極興旺。它的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
近世以來,大批吳姓子孫移居日本,成為日本華僑、華裔的重要一支。如著名日籍華人圍棋大師吳清源,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越南
越南和中國一衣帶水,在民族獨立前曾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統治轄區。吳姓人遷往越南的時代很早,春秋末年越滅吳,大批吳人南遷,加入越人隊伍,後來越國滅亡,吳人又隨越繼續南遷,大約在秦漢時期到達越南地區。秦漢以後,內地吳姓人因做官、經商、從軍等原因陸續有人遷居越南。唐中期,渤海吳氏裔孫吳納任官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舉家遷到越南北部,此記載也見於唐元和年間林寶編撰的《元和姓纂》。
朝鮮
朝鮮與中國東北相鄰,自夏商以來就是中國的附屬國,吳姓人到達朝鮮地區早在戰國時期就開始了。據《後漢書》記載:東漢陳吳氏裔孫吳鳳官任樂浪郡(今朝鮮平壤地區)太守,舉家遷到朝鮮。此後的歷代王朝又有不少昊姓人遷入朝鮮,今天他們已完全融入朝鮮民族,成為朝鮮吳姓的一部分。吳姓在今天朝鮮143個姓氏中為20大姓之一。
東南亞
吳姓人移居東南亞一帶始自元明時期,那時東南亞叫南洋。菲律賓的吳姓華人家族主要來自福建沿海地區,也有來自廣東、台灣地區的吳姓人,但遷移時代較晚。據統計,19世紀末期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大約有五萬多華僑華人,其中吳姓人口位居第七。20世紀以來,吳姓人的影響逐漸擴大。1904年成立的馬尼拉商會,吳克誠是發起人之一,他是自福建晉江移民到菲律賓的。後來,吳克誠成了當地維護華人權益運動的領袖。抗日戰爭時期,菲律賓華人組織了“菲律賓華僑抗敵委員會”,成員中有吳姓人吳道盛等人,其下屬抗日游擊隊福建隊的指導者也是吳姓人吳揚。由此可見吳姓人在菲律賓的影響。
移居歐美
當西方列強的大炮轟開中國封閉的大門後,吳氏宗族成員便開始走向歐美。
在當代美國華人社會中,吳姓宗族的發展之快,勢力之強,人才之多,又遠在他姓之上,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其中,美國華人中的吳姓風雲人物有祖籍浙江餘杭的吳家瑋,他是第一位華人校長一一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校長,1984年全美華人協會會長。祖籍浙江餘姚的吳仙標,1984年當選為第一位美國華人副州長——德拉瓦州副州長。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位女會長、著名物理學家、科學院院士、美籍華人吳健雄。美國華人任職最高者廣東客家籍華人吳達和,任美國夏威夷州州長,第一位華裔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男配角吳漢。

字輩

  • 湖南省
渤海吳姓湖南醴陵分支字派為:(目前已到了“奇”字輩)
廉讓開祥遠,友恭發慶長,亨嘉逢康泰,運會際明昌。
傳家宜忠厚,立品尚端方,自從名永定,勳業振綱常。
繼先貴務本,耀祖重安邦,循法顯道哲,守信添誼良。
華藻蘊繁士,英才紹宗光,言功建樹偉,奇志賢聲揚。
  • 貴州省
畢節大方吳姓字派為:威作學國耀,尚善少之芳,世永賢如起,曾元培德昌 。
正安吳姓字派為:世傳萬古,嚴漢承宗,太廷忠興,典型的有正安縣市坪鄉刀塘苗寨4000餘人,全部為苗族吳姓。
都勻市基場鄉山西移居部分字輩:順啟富發祥,文龍邦永進,得賢千萬寶
  • 四川省
成都:金堂,青白江,廣漢的雲山祠吳氏(源自福建南靖永溪村)家族世系排行:邦國紹文治,明良上世逢;純修征澤厚,顯耀受恩崇;先德昭仁讓,貽謀本敬恭;克誠敦孝友,萬代永興隆。
都江堰(灌縣)吳家大冬水吳氏家族世系排行:“春仁啟碧玉,泗天作俊佳,守太宏先治,肇懋方明昌。金光照江海,鵬征星宇開,福利壽喜旺,榮華富貴祥。”
都江堰大觀、街子交界處沒頭河吳氏一脈世系排行:(九十一世起:)來元應芳升,伯肇永維興,國家光玉(裕)澤,文士慶庭登。
遂寧市仁里鎮樓子溝村吳姓家譜字譜:光明仕尚章,紹啟萬事昌(不詳)
南充市儀隴縣新政鎮三清村吳姓家譜字輩(源自福建省龍巖州漳州府何家碑):文忠子仕茂,洪發顯榮昌,德大增光遠,興安永長祥。截至2018年2月,已傳到德字輩了。
  • 廣東省
潮州府潮陽縣河隴吳氏著存堂(十七世起):......文、克、至、盛、承、先、恢、統......
葫峰吳氏一支家譜字派 立定揚明聖、家聲克振興、繼承榮耀祖、奕世顯朝廷、宏開善述作、衍慶展文英、應樹鴻偉志、永期更日新、愛國忠良勇、安幫賢豪卿、成名標史冊、晉祿正廉清、讓德崇先烈、友遜紹綸珍、禮儀相傳習、信義乃本根、敦宗舉孝道、和睦發祥禎、謙光能受益、修齊典模稱、萬年懷同緒、億兆享平升。
普寧市船埔鎮種德堂吳氏字輩(當地第七世起排):敦宗正穆,俊秀用章,紀常名鼎,奕季聯芳。2001年續排增十六字輩:毓仁貽衍,德讓智傅,冠翰崇沛,宏振光華。其中“用”字輩相當於全國吳氏第101代。
  • 河南省
商城縣一支家譜字派(一百零一世起):聞學傳宗,忠孝允從。世承先志,家慶國封。德為仁積,道以義隆。貽謀祖澤,紹業天功。長開佑啟,遠裕寬宏。迎祥保太,本懋枝榮。芳名百代,光耀大同。顯揚輝蔭,景際雲龍。良善登科第,英才著玉京。聖賢帛統緒,倫紀守和平。克信詩書禮,源尋雅頌聲。延陵陪宇宙,渤海滿懷瀛。
  • 安徽省
阜陽市阜南縣中崗鎮吳姓家譜字輩:金鳳德明廣照憲慶霖祥宣帝
阜陽市阜南縣中崗鎮吳姓歷史變遷:先祖泰伯發祥於春秋時吳國(江蘇無錫一帶),隨後遷居山東棗莊,為泰伯十九世孫壽夢第四子季札之後,隋唐時遷居濮陽郡(治所在今河南濮陽西南,開基始祖為廣平侯吳漢的裔孫吳遵。)宋元時屬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太原吳氏,明代屬潁州,清代屬阜陽縣,解放前後屬阜南縣黃崗,後遷居中崗。初以耕作為生,世代繁衍生息。
  • 其它
吳氏思源堂一支字輩:“國士登來世文章啟今時德原澤宜遠材高功應奇英倫光前列敘余炳忠夷家庭修法則為政樹鴻猷一本樂昌順封賜記岐周”。
吳氏三讓堂一支字輩:“忠厚傳家遠行親繼澤長衣冠登相位黼黻發榮光”。
吳氏一支字輩:“傅經立大本翼德守朝儀光裕宜師厚承先慶履綏”。
吳氏三在堂一支字輩:乾坤多清淑、鐘毓挺英奇、崇仁敦善本、秉義啟宏基、榮先綿厚澤、濟世應昌期、傳之億萬載、統緒昭創垂。
乾派:“宗伯文仲起汝邦大德與祈天錫瑞裔耀裕慶家聲秉禮遵和睦懷仁啟顯榮同期崇克讓祖□永為程”;
坤派:“丹桂碧蘭香秀連清芝芳英貞榮翟淑婉毓琳琅孟傳名訓正湛著今儀良宜室賢相助□成家義有方”;
吳氏一支字輩:“傳經立大本翼德守朝儀光裕宜師厚承先慶履綏”。

郡望堂號

郡望

吳姓重要的郡望有延陵、渤海、濮陽、陳留、汝南、長沙、武昌、吳興等八個吳姓的郡望
延陵縣:西晉時分曲阿縣置縣。
濮陽郡:晉代時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改為郡。此支吳氏,其開基始祖為廣平侯吳漢的裔孫吳遵。
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吳氏是季扎的後裔,為東漢吳恢之族所在。
長沙郡:秦時置郡。此支吳氏系季扎之後,其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王吳芮。

堂號

堂號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還有三讓、讓德、種德、世德、仁德、至德、著存、秀聚、忠義等。
“三讓”堂號典故出自吳姓遠祖太伯和仲雍三辭王位傳說。傳說周太王古公父年事太高,想傳位於孫子昌,但是昌系三子季歷之子,很有顧慮,憂心忡忡。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知道父王的意思之後,便相繼向父五表示自己無意作繼承人,這為“一讓”。接著,他們以上山採藥為名,故意出外避讓,為昌立為繼承人封號提供機會,此為“二讓”。周太王逝世時,太伯和仲雍回來奔喪時,三弟季歷又以王位相讓,他們再次推辭,並遠出東南吳地不再歸來,此為“三讓”。聖人孔子對“三讓”之傳說十分讚譽,稱“可謂至德也”。
三門吳氏宗祠,家族網三門吳氏宗祠,家族網
"延陵堂":季札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後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後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
至德堂:孔子對泰伯的謙讓精神十分敬佩,感嘆道:“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在孔子看來,泰伯的品德已達到了極高境界,人世間再也找不出什麼言語來形容他的美德了。因而泰伯被稱為“三讓王”,援引孔子的贊語,吳氏的總堂號稱為“至德堂”。
著存堂:明清時代,文化處於成熟發展階段,祠堂成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徵。為滿足報本返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為報祖德而興建,用祖先的血緣紐帶連線族人,加強凝聚力,同時,寄託美好祝願和對後代之鞭策勉勵。

名人

吳起(公元前?~前381年):衛國左氏人(今山東定陶)。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吳廣(公元前?~208年):字叔;陽夏人(今河南太康)。著名秦朝末期農民起義領袖。
吳芮(公元前241~前201年):江西省餘干縣人。著名秦漢之際長沙王。
吳漢(公元?~44年):字子顏;南陽郡宛人(今河南南陽)。著名東漢將領,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吳隱之(生卒年待考):字處默,吳質六世孫;濮陽鄄城人(今河南濮陽)。著名晉朝清廉重臣。
吳猛(生卒年待考):字世雲;濮陽人(今河南濮陽)。著名二十四孝之19(恣蚊飽血)、晉朝道士。
吳兢(公元670~749年):汴州浚儀人(今河南開封)。著名唐朝大臣。著有《吳氏西齋書目》、詩二首等傳世。
吳道子(公元680~759年):畫聖。畫史尊稱吳生,因唐玄宗賜名道,又名道玄;唐朝時期河南陽翟人(今河南禹州)。
吳元濟(公元783~817年):滄州清池人(今河北滄州)。唐憲宗時叛藩首領。
吳充(公元1021~1080年):字春卿;浦城人。著名宋朝大臣。吳充與其父吳待問(禮部侍郎),兄吳育,世稱“吳氏三賢”。
吳潛(公元1195~1262年):字毅夫,號履齋;原籍安徽寧國,隨父徙居新市。著名宋朝文學家。
吳與弼(公元1391~1469年):字子博,號康齋;江西崇仁人。著名元末明初學者。著作有《康齋文集》、《日錄》等。
吳貞毓(公元1618~1655年):字元聲;宜城鎮人。著名明朝末年抗清大臣。
吳承恩(公元1500~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山陽人(今江蘇淮安市)。著名明朝文學家,名著《西遊記》作者。
吳承恩,吳姓,家族名人吳承恩,吳姓,家族名人
吳偉業(公元1609~1671年):字駿公,號梅村;江南太倉人。著名明末清初詩人。著有《梅村集》、《梅村家藏稿》、《綏寇紀略》、《春秋地理志》等傳世。
吳三桂(公元1612~1678年):字長伯;錦州總兵吳襄之子。著名明末清初將領。
吳文鎔(生卒年待考):字甄甫;江蘇儀徵人。著名清朝重臣。
吳其濬(公元1789~1847年):字淪齋,別號雩婁農;河南固始人。著名清朝政治家、科學家。著有《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共二十二卷,收集植物八百三十八種,《植物名實圖考》,共三十八卷,記載植物的分布涉及中國的十九個省。
吳敬梓(公元1702~1754年):字敏軒;安徽全椒人。著名清朝文學家。
吳敬梓,吳姓,家族名人吳敬梓,吳姓,家族名人
吳沃堯清代著名小說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八月(公元1728~1796年):又名吳世寧;吉首平隴人。著名清朝苗族起義軍領袖。
吳歷(公元1632~1718年):原名啟歷,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江蘇常熟人。著名清朝畫家。
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
吳大澄(公元1835~1902年):字清卿,號恆軒,又號愙齋;江蘇蘇州人,後客居上海。著名清朝金石學家、文字學家。
吳沃堯(公元1866~1910年):字小允,又字繭人,後改趼人,因住佛山鎮,別署我佛山人;廣東南海人。著名清朝末年文學家。
吳汝綸(公元1840~1903年):字摯甫;安徽桐城人。清朝末期散文家、教育家。
吳作棟:新加坡前任總理,現任國務資政
吳邦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
吳官正: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原書記
吳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原副總理
吳啟萬:中華歷史文化傳承發展聯合會主席、世界華人投資聯合會主席
吳階平:九三學社中央前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前副委員長
吳亮星: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區人大代表
吳京:中國大陸武打演員
吳奇隆:台灣著名演員,歌手
吳宇森:香港導演
吳楊雨:內地歌手
吳雨霏:香港歌手
吳亦凡:內地歌手、演員
吳君如:香港演員
吳浩康:香港歌手、演員
吳孟達:香港演員
吳鎮宇:香港演員,前名吳志強
吳彥祖:香港演員
吳啟華:香港演員
吳大猷:物理學家、教育家、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
吳伯雄:中國國民黨原黨主席
吳敦義:台灣前南投縣縣長、前高雄市市長、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國民黨秘書長、現任台灣“行政院長”
吳鴻麟:吳伯雄之父,台灣政治人物
吳惠良:1961年4月生,湖北武漢人,畢業於武漢大學,當代文化名人,《漢字字型鑑賞辭典》編委會主任兼主編,感動中國七大藝術封面人物之一,新中國國禮藝術大師,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內實力派藝術家。
吳德林:男,字平心,號煜焯,漢族,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中崗鎮人,1935年5月3日生於阜南縣苗集鄉劉小莊馬塘,國中文化程度,當代思想家、書法家。中共黨員。1949年9月1日至1951年7月1日在阜南縣中崗鎮國小讀書。1951年9月1日至1954年7月1日在阜南縣中學讀書。1954年9月1日至1958年10月在山西省陽泉礦務局工作,先後擔任幹事,團委書記,局機關報編輯部主任。1958年11月至1962年4月在青海省西寧煤礦機械廠工作,擔任團委書記。1962年5月至1994年12月在青海大通礦務局工作,先後擔任團委書記、處長、黨委書記等。其夫人徐雲英,漢族,1938年2月13日生,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中崗鎮人,國小文化程度,優秀中共黨員,先進工作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