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山吳氏宗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陡山吳氏宗祠
  • 建立時間:建於清乾隆廿八年(1763年),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現吳氏祠為光緒廿八年(1902年)新建
  • 其他信息:有鄂東第一祠之稱
基本信息,簡介,特色,歷史傳說,鄂東第一祠,

基本信息

景點名稱:陡山吳氏宗祠
類型:祠堂
地址:黃岡紅安縣八里灣鎮東北的陡山村

簡介

吳氏宗祠原是紅安八里灣鎮陡山村吳姓人的家族宗祠,現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吳氏家譜記載,此祠始建於清乾隆廿八年(1763年),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現吳氏祠為光緒廿八年(1902年)新建,歷時兩年。一個家族的宗祠能完好經過幾百年滄桑而保存下來,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特色

整個吳氏宗祠為磚木結構,共三幢,依次為觀樂樓、正殿、寢殿。在觀樂樓與正殿之間為前院,中有一棵兩人合抱的桂花樹,為清同治年間栽種,今已一百好幾十年了,月桂飄香時,方圓十里都能聞到清香。
吳氏祠堂最令人吃驚的是它的雕功,凡可雕刻之處,都刻有先賢 勝跡、歷史傳說、戲曲故事、珍禽瑞獸、山川風物、奇花異草和各種花紋線腳,工藝精湛,造型生動,琳琅滿目,滿堂生輝,無不向來者展示著它那精湛的木雕藝術。院、廓、門、廳乃至欄桿、梁架、牆壁、窗戶、屋脊、瓦面,或彩繪神話人物,或陶塑珍禽異獸,或木刻山川風物,或石雕圖案花紋,題材廣泛,造型生動,形象逼真。其中,彩繪《八仙圖》、《太極圖》、浮雕《武漢三鎮》、《大禹 耕田》、《文王訪賢》、《群英會》、鏤空雕《金鼠戲葡萄》,陶塑《鳳凰》、《仙鶴》,石雕《獅子》等,尤為精細。堪稱紅安古建築一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和觀賞性。專家研究,吳氏祠的木雕藝術在湖北省民間雕刻中屬上乘水平,是當年木雕藝術流派“黃孝幫”的得意之作。

歷史傳說

據傳,抗戰中,一群日軍曾欲將此祠燒毀,當他們舉著火把闖進祠中時,卻被祠內的富麗堂皇震住了,紛紛熄滅火把,向吳氏祖宗牌位磕頭。
吳氏祠門樓上“家承賜書”相傳與朱元璋的關。1354年,朱元璋在陡山村附近遭到敵軍突襲,逃亡中遇到吳家讀書人吳琳(吳氏三世祖),吳讓他藏到自家陰溝,並在陰溝入口處布上蜘蛛網,這樣朱就躲過敵軍搜捕。朱元璋在吳家暫時落腳時,一日雪後初霽,吳琳信口吟道:“雪壓竹枝低,雖低不惹泥。”朱元璋忍不住接吟:“有朝紅日起,依舊與天齊。”吳琳由此斷定此人非等閒之輩,遂幫他收集散兵,重整旗鼓。朱元璋即位後,召吳琳入仕,官至吏部尚書。朱元璋還親筆題寫“開國天官里”的字樣賜予吳琳,讓他在家鄉建立牌坊。

鄂東第一祠

據《吳氏家譜》以及祠堂大樑上的文字記載,吳氏祠始建於清朝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 年);後毀於火災,同治十年(公元1871 年)重修,不幸再次失火;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 年),陡山在外經商的吳氏兄弟傾其數十年積蓄,帶頭髮起重修吳氏祠,族人紛紛回響,共耗銀萬兩以上,歷時兩年建成。
吳氏祠堂位於陡山垸的西南方,門前有小溪潺潺流過。遠遠望去,祠堂高高的牌樓異常醒目和氣派,翹起了龍頭魚尾式的三層飛檐,牌樓面上懸掛著一系列的銅鈴,稍有風過它就會發出悅耳的響聲。牌樓正中懸掛著一筆力遒勁豎匾,上書“吳氏祠”,牌樓內還有一塊橫匾,上面同樣也是龍飛鳳舞的四個大字:“ 家承賜書”,大門兩側高約7 余尺的石柱上鑿刻著“大禹耕田,文王訪賢”的楹聯。祠堂在建造上採取一進數重的風格,每重的用途皆有明確分工,形成前有牌樓,後有深院,中有大廳的格局。
走進大門,拾級而進,迎面是寬敞的大院,院落正中有兩株合抱的桂花樹,清朝同治年間栽種的,這棵百年丹桂曾幾度枯榮,現在仍枝繁葉茂,每逢金秋時節,香飄數里。
祠堂第一重是“ 觀樂樓”,這兩層木樓建在祠堂第一重進門處,樓梯在圍牆內東西兩側,可沿木梯上樓,站在祠堂進門處仰面而望,能看到樓頂部所繪的八卦太極圖,在八卦圖的外圍又是八幅畫,畫的是騰雲駕霧,登壇拜將之類的神話人物。這觀樂樓做工極為考究,全部為木材做成,梁、柱、幅上無一處不是雕龍畫鳳,鐫刻花鳥人物,樓頂用磚砌起高高翹起的有著優美曲線的飛檐翹角,角上用白玉雕刻有奇禽異獸。觀樂樓的主要功能是娛樂,在樓上沿四周“ 回”字形雕花壁板走廊,可以全方位地居高臨下觀看樓下歌舞戲曲表演,觀樂樓正中所坐的乃是族中族長,長輩及紳士秀才之類族中顯赫人物。
觀樂樓下四周,桂花樹周圍的空地處,全部用青磚鋪地,地面整齊而平坦,底下迴廊柱子間連線處用木雕花板相隔,這些花板刻工細膩,刀法嫻熟,所表現的內容也都出自史籍典故,如“文王訪賢”、“大禹耕田”、“群英會”等等。
尤其令人叫絕的是觀樂樓下9 米長的樓檐木雕《武漢三鎮》,雕刻的是光緒初年武漢三鎮景象。氣勢恢宏,古樸典雅的黃鶴樓高高矗立,浩淼的長江從武昌、漢口流過,江上千舟競發,逐波追浪,三鎮間拱橋飛架,橋上人流簇擁,從人們的穿戴中可以看出有學生商賈士子工匠各色人等,服飾髮型皆為晚清風格,細看橋上有人倚欄而立,眉宇生動,似對江水幽思;有人氣宇軒昂、極目遠眺。萬千人像皆有喜怒哀樂,立體地再現當時的武漢三鎮景象是一幅少見的木雕珍品,有專家稱其為研究古武漢人文歷史的活化石。
站在前庭的桂花樹下向南望去,可以看到前樓高懸字型莊重的“ 觀樂樓”匾額。據資料記載,樓下兩邊主柱,篆刻有一副對聯,上聯是“桂苑溯仙蹤渾疑廣樂頻張月里霓裳傳法曲”,下聯是:“桃花尋古蹟依舊家聲遠振樓頭鐘鼓慶賡歌。”該對聯繫當時書法名家所書,惜在“文革”中被毀。
走過前院,踏上兩級石階,就到了祠堂的上殿——拜殿,這裡殿廳寬闊,兩邊擺滿油漆雕花太師板椅,乃過去吳氏宗祠議事之處,大殿廳正中擺一長溜雕花香案,上面供有吳氏列祖列宗牌位,此處長年香燭繚繞,供品不斷。在大廳與前庭相鄰處的正中,有用粗紅銅線綑紮的金龍一條,柱子兩邊是三尺高的木雕藝術掛幅,雕的是葡萄,葡萄的葉、藤、須、果都雕刻得栩栩如生,定睛細看,在碩大的葡萄葉和捲曲的藤、須空隙間,竟有一群老鼠藏匿其中,這些老鼠或露或藏,或下或上,活靈活現。近前細看,才發現這些老鼠也是雕刻的,令人驚嘆的是,這些木雕老鼠居然也被雕得似乎毛茸茸的,如活的一般。觀賞的人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眼力,方能將這幾十隻老鼠數個清楚明白,整個畫面構成一幅令人難忘的“百鼠戲葡萄圖”。此外,大殿的四壁還雕有仙鶴、鳳凰、麒麟、獅子等珍禽異獸,刀工熟練,形象逼真,妙奪天工。
沿著拜殿兩邊的邊門再往後走,就到了寢殿。在拜殿與寢殿之間,又有一塊與前面栽種桂花樹庭院面積相仿的後院,庭院正中植有兩株樹齡在八十年以上的老梅。這梅樹於寒冬時節清香撲鼻。寢殿是吳氏家族過去議事後休息住宿和族中長老者小範圍議事之處。後庭的東西兩邊為廂房,每間廂房門皆用雕花鼓皮門。四扇門上用極精細的刀法雕刻四個斗大的鳥體字:“漁”、“樵”、“耕”、“讀”。鼓皮門的上下方雕的是:《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台》、《蘇小妹三難新郎》等文人學士風流倜儻故事。
凡到過吳氏祠的遊客,無不讚嘆這一“文化瑰寶”的精緻和匠心,無不被它藝術氣質的布局和每一細節所感動。2007 年2 月,湖北省作協副主席、作家劉醒龍等參觀該祠後,發出驚嘆:“吳氏祠的莊重、古樸、典雅沿襲了濃重的鄂東地方風格,它的文化內涵不遜於周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