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宣(江南吳氏鼻祖吳宣)

吳宣(江南吳氏鼻祖吳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氏宣公,字宣城,又字守德,簡公長子生於(874年4月~950年10月)江南吳氏鼻祖,生於唐僖宗乾符元年甲午(874年)四月十五日未時,卒於後漢乾祐三年(950年)。其始祖為周王朝始祖古公亶父的長子泰伯和次子仲雍,姬姓。泰伯仲雍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斷髮文身逃到吳地,創建了吳國。二十五世之後,吳王夫差被越王勾踐滅國,吳國宗姓子孫以國為姓,改姓吳。吳宣是吳國賢公子季札的第五十三世孫,時居西蜀閬州閬中縣蘭登谷錫山吳登山下,隨父親到西川上任,後娶西川節度使孟知祥之女,生三子,長子綸,次子經,幼子紹,18孫77曾孫 360玄孫。

基本介紹

  • 本名:吳宣
  • 別稱:守德
  • 字號:宣城
  • 所處時代:五代十國(後蜀)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四川
  • 出生時間:874年4月
  • 去世時間:950年10月
  • 主要成就:官至駙馬
譜系,吳氏世系表,考證世系表,宣公派世系,周年祭祀,

譜系

泰伯七十一世吳綸(吳宣長子),公元904年生,娶劉、朱、曾氏,共生十子:長子吳宏,徙龍塘;次子吳宥,字承順,居祝家山,後遷居福建寧化石璧寨;三子吳華,遷南塘,後裔析出山塘,鳳凰塘等支吳氏;四子吳福,遷南城東坑菱湖塘,後裔析出窯前山塘;五子吳珍,遷江西寧都安福塘;六子吳萬,遷廣昌三角塘;七子吳興,遷居古塘;八子吳寶,遷居福建建寧縣石塘;九子吳儀,遷南塘磜下,後裔析出石塘、嶺村、鹿子源、大田坎、小竹、牡羊等地吳氏;十子吳景,遷石井塘,後裔析出韭源等支吳氏。
泰伯七十一世吳經(吳宣次子)生於公元907年,留守石井裡產業。娶?氏生三子:長子吳和,居撫州石井裡,後裔析出金陵格山、伏牛吳氏;次子吳仁,居撫州石井裡,後裔析出彭澤、宜黃、棠陰吳氏;三子吳禮,居石井裡,遷吉州梅田。
泰伯七十一世吳紹(吳宣三子),娶?氏生五子:長子吳權居祝家山,後裔遷上塘源;次子吳安居祝家山,遷艾婺源;三子吳政居宜黃潢源,後裔析出棠陰吳氏;四子吳洪遷潢源,後裔析出新城,梅源吳氏;五子吳永徙北源,後裔析出新城,梅源吳氏。
根據江西萍鄉、廣東龍川、福建永定等地吳氏族譜中的資料,吳宣有三子十八孫七十七曾孫三百多玄孫,都極富開拓精神。除江西的臨川榮溪吳氏,金溪、竹溪吳氏,建昌南豐吳氏,吉安吳氏,宜黃棠陰吳氏,寧都吳氏,廣昌吳氏等地的吳姓人大多是吳宣的後裔之外,吳宣的後代還廣泛地播遷於福建、廣東、廣西、台灣、香港以及南洋各地,在文化、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層出不窮,歷時千年不衰。

吳氏世系表

第一種:(根據北宋時期《吉安吳氏族譜》記載的吳氏源流考)
1太伯仲雍-2季簡-3叔達-4周章-5熊遂-6柯相-7疆鳩夷-8餘橋夷吾-9柯廬-10周繇-11屈羽-12夷吾-13禽處-14轉-15頗高-16句卑-17去齊-18壽夢-19季札-20征生-21啟蕃-22詡-23售-24庸-25勾余-26厥由-27申-28吳芮-29淺-30信-31廣志-32千秋-33衍陵-34全-35隆-36吳復興-37章-38吳漢-39成-40盱-41如勝-42允承-43偳-44熊慶-45康年-46延英-47之則-48式-49皋益-50劼-51始泰-52符雋-53豫-54戢-55薈-56琨-57襄-58洵文-59鬷-60盾-61奎-62臧-63若遠-64世偉-65兢-66泰-67通明-68琲-69初雲-70篪(簡)-71皙(宣)
第二種:(明清民國時期江南各種族譜上記載較多)
1太伯仲雍-2季簡-3叔達-4周章-5熊遂-6柯相-7疆鳩夷-8餘橋夷吾-9柯廬-10周繇-11屈羽-12夷吾-13禽處-14轉-15頗高-16句卑-17去齊-18壽夢-19季札-20重道-21利堅-22成鏗-23若水-24玉-25梓-26烜-27圭-28鎬-29沐-30霍-31莊-32森-33永-34敬-35封-36篔-37葳-38吳漢-39檟-40蒸-41璞-42鑊-43佑-44瑚-45梁-46庫-47圻-48式-49壁-50鉅-51涿-52隱-53煜-54噩-55齊-56竺-57禎-58堂-59吳明徹-60逵-61靖-62蒞-63秀-64稇-65兢-66泰-67通明-68吳武陵-69初雲-70篪(簡)-71皙(宣)

考證世系表

台灣《吳氏大譜譜》53頁(延陵長房征生世系)
《中華吳氏大統宗譜》262頁《重道世系》
代數
公名
備 注
代數
公名
備 注
40
漢公
章公次子
生二子:長成、次國
38
葳公次子
41
又名
生二子:旦、旰(又名蒸)
39
42
旰公
生子:勝
40
43
勝公
又名璞
生二子:恢、鑠
41
44
恢公
原名鑊
生子:祐
42
45
季英
生二子:鳳、愷
43
46
鳳公
原名瑚
生子:駕
44
47
駕公
原名梁
生二子:庫、幽
45
48
庫公
生二子:圻、猛
46
49
圻公
生子:璧
47
50
璧公
生子:鉅、銳
48
51
鉅公
生二子:忠、壯
49
52
忠公
又名涿
生一子:隱之
50
涿
53
隱之
原名集
生二子:煜、犖
51
隱之
54
隱之長子
生子:土噩
52
55
土噩
煜公之子
生二子:齊、○
53
土噩
56
又名班
生子:竺
54
57
生子:禎
55
58
原名尚
生二子:堂(又名標)罕
56
59
原名堂
生子:明徹
57
60
明徹
原名誾
生子:達
58
明徹
61
生子:靖
59
62
生子:蒞
60
63
生二子:秀、稠
61
64
生子:競
62
65
生子:秦、泰
63

宣公派世系

泰伯第七十一世 宣 公 妣孟氏 妣氏 妣氏 簡公之長子,名曰宣成(本房江南始祖),競公(唐衛尉少卿兼修國史注)之七世孫也,隨父任五代時之蜀國,居四川之閬州蘭登谷巫錫山,後仕孟知祥,尚其女公主為駙馬,知祥欲公繼嗣蜀,公不受攜妻子徇江而東,至江西撫州府臨川縣之石井居之,數年留次子經公處其地,與長子綸公,三子紹公移南豐縣嘉禾驛李寧莊,又遷祝家山金斗窠將軍出洞形家馬,公生於唐禧宗乾符元年甲午四月十五日未時(西紀八七四年),至於五代後晉高祖皇帝天福元年丙申(西紀九三六年),公六十三歲攜妻子渡江,歿於五代後漢阮高帝乾祐三年庚戌九月(西紀九五零年),享壽七十七歲,次年九月葬南豐從固鄉又名世賢鄉染源者,土名青魚潭華家窠,坐東向西,號青翠下潭形,公妣合葬,公居左孟氏居右,生三子,長綸、次經、三紹,據不完全統計宣公後裔總共多達300多萬
2世綸公,宣長子,宋朝狀元,字伯宗,生於唐昭宣帝天佑元年甲子(904)正月初四,33歲與父母兄弟同遷臨川石井,繼遷南豐縣洽灣鄉坪下村金斗窠。北宋太宗至道三年丁酉(997)歿,享年94歲。與劉妣合葬江西建昌府南豐縣金斗窠,朱曾二妣合葬天井湖。妻劉氏、曾氏、朱氏、李氏。生10子47孫。子十:長子吳宏、次子吳宥、三子吳華、四子吳福、五子吳珍、六子吳萬、七子吳興、八子吳寶、九子吳儀、十子吳景。
2世經公,宣次子,字伯克,生於唐昭宗天祐四年(907)丁卯二月初一日亥時,宋初狀元,時居江西撫州臨川石井壽九十葬石井塘,配湯氏生子三,長和配唐氏生四子遷撫州石井塘,次仁宋進士配劉氏生二子遷臨川彭澤,三禮配黃氏生五子遷吉州梅田。
2世紹公,宣三子,字伯初,生於唐昭宗天祐七年庚午七月初三日未時,宋封三鞭總制,與長兄移居江西建昌府南豐縣,卒與妣合葬金斗窠,享壽八十歲,配邱氏林氏官氏生子五,長權配丁氏生三子遷上塘,次安配曾氏生三子遷艾婆祝家山,三政配黃氏生四子遷宜黃梅源,四洪配章氏生三子遷南豐黃源,五永配鄧氏生三子遷南豐新塘。
3世宥公,即承順公,又字開拔別字仁郎,綸次子,宣公十八世孫之一也。宋進士,敕贈文林郎官吏部,誥封中憲大夫,生於五代紀後梁均王龍德二年(922年),卒於北宋仁宗年間,為吳氏入閩始祖。原居江西南豐嘉禾驛梓口李寧莊,昆季十八襲父綸公分授產業,嗣因宋仁天聖五年(1027)八月二日火焚居乃遷居竹家山析山塘,以父昔有逢塘逢井逢源之誓,因居之後隱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教子耕讀不樂仕進,又隱居福建石龍巖筆架山下。卒與妣鄒氏合葬漳州龍巖縣筆架山虎形坐坤向艮未山醜向兼坤虎形,即墓葬於龍巖石牌前筆架山下大路上,後又立承順銀牌葬於上杭縣勝運里蘭家渡官壓坪燕子閣形,為“燕子傍梁”。配鄒氏彭氏,按興寧刊譜載又配陳氏黃氏,生子四:坎一、坤二、震三、巽四。
4世坤二公,字祥興,宥次子,派行六,宋敕贈文林郎、欽擢御史、奉正大夫,隨父由寧化遷龍巖,公生於宋真宗鹹平六年(1003年),遷永定,卒於宋哲宗元符3年(1100年),享年97歲,初葬永定,再葬上杭,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移葬大埔縣湖寮鄉之五虎山麓,清宣統元年重修,並於山麓下建承坤祠一座。配彭氏,興寧刊譜又配王氏,王妣葬永定縣溪南里繡針落槽形,彭妣與第三子吉甫公赴任廣東惠州府博羅縣令,卒於任所,運柩回龍巖,途遇大雨,阻於永定之金豐里瑤上,雨止,封域隨起,乃號為天葬地,其地名鋪氈玉枕形巽山,即永定溪南里錦封窯背,巽山。生三子:泰甫、興甫、吉甫。
坤二公墓:坤二公祖考妣墓於2011年由湖寮轉葬大埔縣茶陽鎮新村雪坪。
5世吉甫公,又名遠謨,坤二公三子,世居福建省汀州府永定縣群萃州,宋進士,原任廣東博羅縣知縣,忠信廉明,邑人戴德,名載邑志。生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壬戌正月二十日,卒於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癸未,享壽八十有二歲。配林氏傳派福建永定、晉江縣靈水、廣東大埔等處。公葬福建永定縣扶來圩豐田裡湖雷鄉蓮塘崗銹針落槽形庚山甲向,妣林氏福娘,卒於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辛卯,葬大埔縣與永定縣相連地界斷缺背,又曰溝沙坪村中逆水吸水龜形,戌山辰向。豐順湯田刊譜載長治地方藍樹校向狗社坪,戌山辰向。乾隆25年(1760年)潤五月初四日午時,重修分金,九大房永遠昌盛,惟墳左地坪被鄒姓建築圍牆,有礙觀瞻,次年邀請各戶題銀,向鄒姓買拆圍牆地基數丈,即立界無異,裔孫見龍買墓前圍地數丈。生子二:長五四郎,次五五郎。
吉甫公墓:1998年因建梅州至坎市鐵路建設需要,遷移至湖雷鎮石坑前頭崗山上。
6世五四郎,五四郎,吉甫之長子,名文偕字友模,為宋進士,居福建永定群萃州,嘉定年間(1208-1224)汀州寇作亂,公因避亂,後徙廣東大埔巒州新村(雪坪)。公生於南宋高宗紹興12年(1142)壬戌7月15日午時,卒於宋理宗紹定2年(1229)已年醜6月11日丑時,享壽88歲。葬於大埔新村斷缺背錫坪湖屋後,母墳旁,虎形,壬山丙向。妣張氏,卒葬斷缺背黃龍現爪形,癸山丁向。明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十月初十日寅時,千七千八兩房及近地嗣孫集議更葬,金骸十有一二。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丁卯十月二十日動工,二十八日豎碑,子山午向兼壬丙分金,此系千七千八公房與永定南門房作主,妣張氏六娘葬新村大岌上桅桿樹下貓兒洗面形又號黃龍獻爪癸山丁向,碑鐫千七千八公名字。永定思賢村朴園公云:前因修張婆太,千八公裔將千八公罐附葬千七公葬,不願亦將千七公罐附葬,後掘得張婆金埕於墳底,此碑獨鐫千七千八之由來,永定南門煌甲公,登明崇禎癸卯科進士,豎桅於此,以示榮耀。五四郎妣張氏六娘生九子:千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
7世千九郎五四郎之九子,名遜,字恭,妣廖氏。生於南宋寧宗嘉定十七年(1214)甲申歲,卒於元世忽必烈中統七年(1266)丙戊歲,公婆合葬上杭扎灘。公居福建汀州永定南門裡、曬龍坑、分留、畲灘、箭灘、樟樹潭、青龍寨。千九郎名遜,生二子:長六四,名發,字若華。六千九郎次子六五郎。
8世六四公,名發,字若華,六四公妣黃氏生二子、陳氏生五子:念一字德玉、念二字德榮、念三字德道、念四字德達、念五字德元、念六字德金、念七字德慶。六四公最後遷於祖妣,合葬錦豐鎮彭婆太墳側。
9世念七公,由永定箭灘遷居鎮平縣大地村石禾坪。二世奕興妣廖氏。三世承宗妣安氏。四世榮裔早逝,妣鐘氏擔維錦到葵嶺楓樹下開基。
重修青魚潭墓序:吳府公諱宣,娶孟氏夫人,唐太史兢公之七世孫也,自蜀徙於江西,卒於後漢乾祐三年(950年)庚戌九月,葬於南豐青魚潭。生三子十八孫七十七曾孫三百六十元孫,宋朝天聖年間,析處撫、贛、建武、四軍之地,以逢塘、逢井、逢源為識,其後皆為盛族,而南豐、南城兩縣尤盛,近丙午歲,族弟東安主薄吳文容,經呈有司,復修青魚潭吳府君及孟氏夫人墓一所,及祝家山金斗窠綸、紹兩府君,及天井湖朱曾墓四所,合族往拜祭奠,又從而封溝之,蒙憲戶部宏齋先生賜之序,其間有教有戒,反覆諄切,凡尊祖敬本,視此暢然興感焉,今列譜於序文之首,凡我子孫永傳世守,勿忘勿墜。
宋淳佑九年(1249)已酉歲正月朔日十三世孫從政郎常德府推事官攀龍謹書
宣公像贊:不膺王爵孟家封,跋涉雲山幾萬重,來向江南為始祖,後人千古仰高風。
宣公後裔詩
不膺王爵孟家風
跋步雲山幾萬重
來向江南為始祖
後人千古仰高峰
據《永定吳氏族譜》:永定縣下洋鎮思賢村的吳姓開基祖是念一郎綱,吳伯雄是吳姓客家人入閩始祖吳承順(吳宥)傳下的第27代裔孫,是念一郎綱傳下的第16代裔孫。“全台第一家”吳伯雄家族,出自永定縣思賢鄉思賢村,是當今台灣吳氏中最顯赫的一支。據載:思賢村吳氏是吳宥之孫吳吉甫遷往廣東,又由廣東遷永定的一支後裔。1856年,吳伯雄的曾祖父吳聖昌攜家眷從汕頭乘船渡台,海上遭遇風暴,妻子落水而死。吳聖昌父子到台灣後,住在台灣桃園縣中壢鎮。吳伯雄祖父吳春叔在台灣考中秀才,生下吳鴻麟、吳鴻森等8個兒子,又傳下子孫百餘眾。這支吳氏家族不僅人丁興旺,而且資財雄厚,更孕育出不少聲名顯赫的政要人物。吳鴻麟、吳鴻森都是新竹縣參議員,桃園客家政壇元老,吳鴻森還是省議員。吳鴻麟的兒子吳伯雄歷任國民黨中常委、台北市長、國民黨主席,成為台灣政壇的顯赫人物。吳伯雄堂兄吳運豐的桃園客運、中壢新國民綜合醫院、信東製藥、維邦實業、維邦租賃、優美關係等企業,跨越交通、金融、貿易、醫藥等領域,吳氏家族號稱“全台第一家”。

周年祭祀

江南吳氏巨族吳宣公誕辰1140周年祭祀慶典,又凝聚了很多各地的吳氏宗親。台灣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宗長特命參祭代表吳國禎宗賢、世吳主席吳良民宗長等宗親,由其是江西南豐宗親們為了學習、發揚、傳承吳文化辛苦了,你們又做了件大好事。南豐縣委、縣政府悉聞吳伯雄同胞對宣公文化等吳文化的情深意濃,這次南豐縣政府決定劃撥五十畝地,營造以吳文化為主軸。這將是江西省內又一塊吳文化寶藏,江西省內值得研究的吳文化很多很豐富,由其是長沙王吳芮公的文化資源,其精髓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孝、仁、義、愛。
吳宣(江南吳氏鼻祖吳宣)
吳宣(江南吳氏鼻祖吳宣)
我國正在刺激旅遊業發展,我們就應該宣傳好民族品牌、民族文化,一次的旅遊和一次的華夏文明文化教育相結合。吳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各地吳氏宗親應該團結好世吳會、華吳會和各地的吳氏宗親會,尋找和發掘當地的吳文化資源。比如我們安溪縣感德鎮就有深厚的保生大帝吳夲文化,保生大帝吳夲在東南亞信眾很多,閩台廟宇就有好幾百座。再加上中央電視台,各省台播放的“神醫大道公”又是很好的發揚吳文化、吳夲醫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