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道堂

同道堂

同道堂是西六宮之一鹹福宮的後殿,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與鹹福宮同期建成。清沿明舊,仍名曰同道堂。殿面闊5間,黃色琉璃瓦歇山頂。檐下施單昂三踩斗栱,梁枋飾以龍鳳和璽彩畫。前檐明間安槅扇門、簾架,左右兩次間為檻牆、支摘窗,後檐牆不開窗。室內前後檐柱間均安裝落地罩,罩內有木炕,地面鋪墁為方磚,頂棚為白樘篦子糊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道堂
  • 性質:西六宮之一鹹福宮的後殿
  • 建成時間:明永樂十八年
  • 特點:殿面闊5間,黃色琉璃瓦歇山頂
介紹,意義,“同道堂”璽,

介紹

同道堂為鹹福宮的後殿。“同道”取志同道合之意。

意義

清乾隆皇帝就曾將這裡作為偶爾起居的便殿,辟出書房,並收藏古琴、古畫。現同道堂內原狀為清晚期遺蹟,題匾多為鹹豐帝御筆。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前夕,鹹豐帝還曾在此殿傳膳,並決定赴避暑山莊。鹹豐去世前,將“同道堂”小璽賜予嗣位的載淳,與賜給慈安太后的“御賞”璽共同作為皇帝諭旨下發的憑證。後來實際上“同道堂”璽為幼君載淳的生母慈禧太后掌握。
殿東西有耳房各3間,卷棚硬山頂,耳房前隔有小院。同道堂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與鹹福宮、同道堂圍合成一個狹長的小庭院,庭院東南有一座井亭。堂前台階兩側各有二漢白玉石台座,用來擺放香爐、神獸等。
關於同道堂的使用,朱家溍先生在《鹹福宮的使用》一文中有詳細的考證。文章引《國朝宮史續編》卷五十五:“鹹福宮後殿恭懸高宗純皇帝御筆匾曰‘滋德含嘉’。東室高懸高宗純皇帝御筆匾曰‘琴德簃’。西室高懸高宗純皇帝御筆匾曰‘畫禪室’”。由此推斷乾隆時期同道堂作為鹹福宮後殿,一度曾作為皇帝偶爾起居的住所。
“同道堂”門額、明間正中的“襄贊壼儀”、東次間的“譯經粹室”、東盡間的“克敬居”諸匾皆為鹹豐御筆。根據鹹豐十年(1860年)八月“起居注”記載:“己巳,上在鹹福宮後殿傳膳”、“詣圓明園”、“啟鑾幸木蘭”等語,可知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前夕,鹹豐帝曾在同道堂傳膳,並已經決定赴避暑山莊。
同道堂在晚清時期曾作為皮衣庫使用。
現為宮廷生活原狀式陳列。

“同道堂”璽

1861年(鹹豐十一年),鹹豐帝去世,慈禧太后6歲的獨子載淳嗣位,臨終前鹹豐任命載垣等八大臣輔政。鑒於康熙初年曾出現輔政大臣鰲拜專權的先例,鹹豐帝使用對輔政大臣牽制之策,即把他的“同道堂”、“御賞”璽,分別賜予載淳及皇太后鈕祜祿氏,以二璽代替朱筆。輔政大臣所擬上諭,必須加蓋這兩方印章才能奏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