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回天:清德宗光緒

無力回天:清德宗光緒

圖書簡介

光緒皇帝的性格及形成因素,他對女人的態度,他身邊智囊謀臣的胸襟、才智,朝廷上下形成的各種勢力的相互牽制、掣肘,國內外瞬息萬變的局勢,國民麻木不仁的狀態……這一切都告訴我們光緒皇帝無法擺脫他那沉重的悲劇命運。大清帝國無法避免那段屈辱、黑暗、殘暴的歷史。每一件往事,每一個細節,都在真實地告訴我們歷史不是“意外”的產物,每個人物乃至一個國家的命運曲線更不是“如果”所能調整和改變的。《無力回天(清德宗光緒)》通過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側面,把光緒帝國展現在人們的面前。《無力回天(清德宗光緒)》由張明林編著。

基本介紹

  • 書名:無力回天:清德宗光緒
  • 作者:張明林
  • ISBN:9787802108417
  •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作者,編輯評論,目 錄,基本信息,圖書摘要,

作者

作 者:張明林著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編輯評論

光緒帝作為封建末世的君主,他的名字是同變法與革新緊緊連在一起的。他在政治上所遭遇的坎坷,無論對於大清王朝,還是對於中華民族,都是不幸的。紫禁城上空的一顆希望之星隕落了。從此清王朝急劇衰敗,迅速滑向毀滅的深淵。不到三年,清帝的皇冠便在辛亥革命的烈火中化為灰燼。由張明林編著的《無力回天(清德宗光緒)》通過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側面,把光緒帝國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目 錄

第一章哀苦命被選繼位王子誕生無祥運醇王奕譞善修身生母那拉太后妹同治遺詔屬成人載湉繼位行大禮穆後魂歸離恨天吳氏尸諫空遺恨第二章御外侮痛失山河甲午風雲帝制危帝黨上疏主抗戰廷臣議論決策難應日釁詔書宣戰甲午戰易帥受阻前方戰火後黨爭起用奕訴帝失策恭王調停力主和六旬壽誕慶疆無慈禧主和戰局危東渡受挫國受辱清廷派使赴和談二使受辱遭頑拒任命鴻章求日寇光緒召見憤拍案屈辱議和喪國威群議紛紜持久戰聖上猶疑逼上和下詔罪己帝自責臥薪嘗膽求進取第三章興變法壯志難酬變法前奏風雲涌康有為上第四書康有為上第五書總署辯論法革命怒拍案決意變法詔定國是維新法袁世凱戊戌告密“我誅榮祿如殺一狗耳!”光緒神秘的召見袁世凱告密的後果“去留肝膽兩崑崙”慈禧太后與榮祿密謀廢立變法敗六君喋血光緒帝請懿旨被留頤和園慈禧太后城內外軍隊已調配完畢譚嗣同冒昧夜訪袁世凱,康有為乘火車離京光緒帝被囚涵元殿,皇宮太監全遭慘死譚嗣同決意伴孤君扶清滅洋義和團義和團忠義愛國義和團扶清滅洋愚民術“法力無邊”京城洋人驚恐,急調洋兵護使館西摩聯軍敗回天津,京城義和團圍攻教堂慈禧太后頒旨宣戰奉旨義和團協攻使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帝制衰亡曙光露第四章傀儡帝身不由己二度垂簾傀儡帝幼帝受寵辟群疑典學授讀天資高慈安病逝千古謎陪坐金鑾後主政中法戰爭露鋒芒甲申易樞權樞爭訓政細則掩政爭到期歸政政爭起帝黨後黨是非多第五章黨爭割據遍朝野明哲保身王文韶帝相知遇翁同穌屈膝求和孫毓汶維新死敵剛毅相損兵折將裕祿相太后情夫榮祿相華金壽打李鴻章左宗棠責曾國藩張之洞隨禮示廉薛尚書處死太監第六章神秘崩逝巨星隕風雨滄桑話崇陵瀛台遺恨千古愁萬年吉地吉不吉崇陵樹木的來源第七章宮廷鬥爭慘烈戰木偶皇帝假治政假光緒案悲喜劇瀛台起居慘際遇廢立計畫成泡影立大阿哥起風波帝妃囚徒幽會難珍妃之死恨悠悠謀殺光緒帝未遂追封亡魂為貴妃忠義太監死國難庚子西逃帝蒙塵光緒之死千古謎生不逢時話光緒第八章末世風流睡獅醒夫妻義守土不去地方官法不可饒乞討立塾武訓傳以身殉校顯貞節樹倒猢猻風流散光緒朝文苑風流民間市井大要案附錄:——光緒王朝野史逸聞孝哲後絕食殉君違祖訓上演淫劇焚遺詔東後晏駕爭典禮恭王免職松筠庵會議保賢高道士募捐修廟

基本信息

·語言:簡體中文
·出版時間:2011-01-01
·版次:1
·總頁數:362
·印刷時間:2011-01-01
·印次:1
·字數:345000
·ISBN:9787802108417
·大小:16開
·裝幀:簡裝
·紙張:膠版紙

圖書摘要

鹹豐十年八月,英法聯軍大舉入侵津京地區。鹹豐帝於八月八日(9月22日)偷偷從圓明園北走。鑾輿不備,扈從無多。這一天,鹹豐帝只吃了兩枚雞蛋,第二天,也只吃了幾碗小米粥。鹹豐帝的倉皇出逃是很狼狽的。奕譞雖然要求上前線參加抵抗,但未被批准,只得隨其四兄前往熱河。到熱河後,他仍然在上書房讀書。隨鹹豐帝一同赴熱河的有其親信肅順、載垣、端華等八位大臣,而恭親王奕訴卻被留在了北京,辦理同英、法交涉事宜。奕譞是個很有政治眼光的人。在熱河期間,這個21歲的年輕人卻頗有心計,他沒有混人到權勢炙手可熱的八大臣之中,而是同八大臣曲意周旋,虛與委蛇。他掩蓋了他真實的意圖。在暗中,他通過親信下屬,用來往密札的方法,同在北京的六兄奕訴保持著熱線聯繫,把熱河行在的情況不斷地密報北京,又把從北京得到的情報密告兩宮太后。是年冬,他請假回京。在留京期間,他同六兄奕訴密切接觸,商討對策。後又返回熱河。他是兩宮太后和奕?之間的最可靠的中間聯繫人。十一年七月十六日(1861年8月21日)病危的鹹豐帝口授遺詔,立載淳為皇太子,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為顧命大臣。同時,鹹豐帝在臨終前賜給皇后鈕祜祿氏一方“御賞”印,賜給皇太子載淳一方“同道堂”印。“同道堂”印由其生母懿貴妃掌管。皇帝的諭旨,起首處蓋“御賞”印,即印起;結尾處蓋“同道堂”印,即印訖。只有蓋上這兩方印,才證明所發諭旨已得到皇帝的批准,否則便是無效的。這就給了兩宮太后和小皇帝以某種程度的否決權。布置完這一切,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鹹豐帝便撒手西歸了,幼子載淳繼位,是謂同治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