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課異構模式

同課異構模式

同課異構模式是指同一課程同一教學內容由於教師的教學風格、習慣、授課環境條件等的不同所導致的課堂進程、結構、師生活動空間、授課方式及其效果等方面存在差異的課堂模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課異構模式
  • 套用於:教學
  • 決定點學生學習的基本特點
  • 性質:教學模式
概要,詳述,產生原因,意義和價值,注意點,詞源,

概要

同課異構模式,既是新課改進一步深入、深化的研究課題,也是新課改探索和課程內容在具體到課堂時教學手法多樣性研究的對象,還是課程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進行實質性研究的內容和“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具體反映。

詳述

"同課異構模式”是指的這樣的情形:同一教學內容由幾個教師接連上課或是由一位教師連續幾次上同樣課題的課,所採取的上課方式、進程和效果等往往存在差異或不同。
這種模式的教研,促進了教師積極參與和積極探討的意識,操作性強,通過對比,有利於教師對新課程理念與方法的把握,有利於教師把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為實際的教學行為。
這種模式也促使每位教師在教研中必須去仔細地觀察、深入分析,並對照比較提出個性化的意見,提高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與教學領悟能力。因此,這種教研方式在校本教研中被廣泛使用,也起到了積極效果,但往往難以做到精準和到位,還是會存在一些問題和誤讀。

產生原因

有教師認為“同課異構”的目的是為了教學研究,也有的教師認為“同課異構”活動就是要強調“異”。其實並不盡然,主要有以下兩點:
首先
“同課異構”是由學生學習的基本特點決定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課程內容要關注學生的經驗,各學科的課程標準也都對關注和豐富學生的經驗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這對深化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於學生而言,一次完整的課堂學習是學生從自身的認知起點出發,向課堂學習目標不斷漸進與逼近的認知發展過程。就這一過程來說,在學習目標既定的情況下,起點的選擇決定著這一過程的距離長短,而適宜的距離空間是學生開展課堂學習所必需的。其實,有的時候,學生在理解、構建新的知識的時候,雖然缺乏相應的知識基礎,但卻具有一定的經驗基礎,在“已知”上並不是一張白紙。可實際上,很多老師在備課和上課的時候,往往忽略學生已有的經驗,將學生作為零起點進行課堂預設。鑒於此,我們的備課預設或課堂上應給予充分的考慮,並從中開始。例如:在七年級歷史與社會課程中有關於理財的內容,結果發現在住校學生比較多的班級對合理安排個人的消費就比較有見解,而在生活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家庭的學生較多的班級則在關於國家的投資、預算等內容了解的比較多,這就要求我們有不同的教學設計。
其次
教師的個體差異。教師的教學設計其實就是教師根據自己對課程的理解,對課程內容的一個再開發的過程。而教師對課程內容的發掘,到教學策略的選擇,從對問題的設計,到課堂氛圍的營造,甚至用一套什麼樣的語言,背後都有思想的底蘊,只是有時我們不自覺罷了。而這種底蘊與教師對教育的認識、專業知識水平、課堂的管理能力、甚至性格特徵等都有著密切的關係,特別是在綜合課程中,原有學科背景不同的教師對同一個問題的理解和設計必然有很大的區別,而這些差異中的大多數是無法改變的。這個也是為什麼一個優秀教師的成功教學設計其他教師很難移植的一個根本原因。

意義和價值

首先
開展“同課異構”活動有利於教師更好的理解課程標準,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同課異構”中的“異構”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是通過不同的教師或者是同一個教師用不同的設計上同一節課這樣的手段來幫助教師更好的理解課程標準、更好的把握適合不同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更好的了解適合不同學生特點的教學情景、發現平時教學中的一些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方式等,來實現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目的。而這些問題通過獨自的思考很難得到透徹的理解並獲得解決,但拿出來大家一起研討後,很快就可以明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個教師都不可能是一切優點的全面的體現者,每一位教師都有他的優點,有別人所不具備的長處,能夠在精神生活的某一個領域裡比別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現自己。”教師之間的這種差異性資源,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其次
開展“同課異構”活動還有利於教師的成長,促進教師的發展。“同課異構”活動為教師的成長提供研究案例,教學活動是無法獨立於教室文化脈絡之外,成功的教學有賴於教學者對教學情境的複雜性有充份的了解,並在教學現場進行有效率的教學決策。教師每天在課堂上做出無數的教學決定,而且通常是要依據當時複雜的現實情況來判斷如何做最好,沒有所謂的”正確的“或”單一的“最佳教學決定適用於所有的課堂,“同課異構”活動為教師這樣的決策提供了討論和學習的案例,從中我們可以發現有效與無效的教學活動,合理與不合理的教學情景等,這對教師的成長都有很大的好處。“同課異構”活動還為教師間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不論是課前對課程標準的討論還是課後對教學設計與效果的分析都是“同課異構”活動中教師得到發展的重要環節,在這些環節中教師之間的深入討論互相取長補短、資源與信息的共享等對教師的成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顯的。
在教師的專業發展中,個人的感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過程。教師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表現出的實踐知識和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緘默的知識和情境性教育機智。這些緘默知識和教育機智難以以“客觀知識”的形式、用語言來陳述和傳授,只能在個人實踐活動中得以表達。“同課異構”活動中的相互聽課或者是個人用不同教學設計上同一個內容的過程就是一個體驗和感悟的過程。而這些體驗和感悟通過教師個人的思考與實踐可以影響甚至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達到促進教師發展的目的。

注意點

開展“同課異構”活動的就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係:
首先
要處理好集體備課與個人教學特色的關係。集體備課資源共享可以幫助教師更好的把握教學目標,加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是集體智慧、同伴互助的體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每個教師又有自身的特點和教育思想這是教師個人風格的體現,是他人無法改變的。一味的根據其他教師的觀點來設計自己的教學是不會成功的,教學也是不能發揮教師個人的特點的,因此教學的效果也是低下的,教師在整個活動中獲得的個人體驗也是有限的。因此集體的智慧和交流應該主要在對課程標準的把握和課後的交流與探討中,體現在教學目標的是否有效的達成上,而不是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和細節的設計上,體現在教師之間合作文化的構建上。
其次
要處理好“存異”與“求異”的關係。“同課異構”活動中對教學的不同設計是一種客觀存在,“異構”的目的是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和教師的實際開展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而不是為“求異”。開展這樣的活動可以促使教師去學習、思考、探究,並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發展,而避免出現教師簡單的利用各級教研部門組織的集體備課的成果,或者簡單照搬網路中其他教師的教學設計。因此在“異構”中並不排斥教師使用相同的材料,也不排斥教師使用相同的方法,只要是適合教學要求的,才是最有效的。不考慮有效性的一味求異與照搬照抄別人的教學設計的結果是一樣的。

詞源

同課異構模式中的一個關鍵字是同課異構,該詞來自於化學上描述單質、化合物結構的兩個基本概念,即同素異形現象(體)和同分異構現象(體)。前者是指同種元素形成不同單質問題,如同是碳元素的石墨和金剛石、活性炭,後者是指化合物有著同種分子式卻有不同的空間結構問題,如醛和酮、酯和醚等。該概念其實反映的是課堂中的具體教學手法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