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

2021年12月,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經省政府同意,印發《吉林省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林省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
  • 發布單位: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主要內容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是加快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期,是吉林在高質量發展新路上砥礪前行、積厚成勢的關鍵五年。為加快推進全省應急管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充分發揮應急管理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有效應對各類災害事故的職能作用,營造更加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根據《“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暫未下發)、《“十四五”國家安全生產規劃》(暫未下發)的制定思路和《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精神,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背景
(一)取得的成效。“十三五”以來,全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重要論述,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紮實推進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救援各項工作,與2015年相比,全省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救災各項主要指標持續向好,災害事故數量和損失得到有效控制,“十三五”應急管理領域相關規劃目標全面實現。
1.應急管理體系日趨完善。根據《吉林省機構改革方案》(吉發〔2018〕37號),大力推進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整合組織機構,完成9個部門、5個議事協調機構職能劃轉和人員轉隸工作,市縣兩級應急管理部門全部組建。制定出台《關於加強鄉鎮(街道)、村(社區)應急管理體系、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吉辦發〔2020〕32號),推進規範化建設工作試點。協商建立多項應急聯動機制和防汛抗旱約定,制修訂多項綜合預案和專項預案。安全生產委員會、減災委員會等議事協調機構的統籌規劃和綜合協調能力不斷提升,組織體系、指揮體系、預案體系不斷完善,全省應急管理體系基本形成。
2.本質安全水平不斷提升。加強領導,狠抓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全面建立;針對重點領域持續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重點領域安全生產狀況全面改善;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逐步建立;“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專項行動有效落實;安全生產標準化水平整體提升,全省安全生產形勢持續改善,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均保持快速下降趨勢。“十三五”末期,全省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較“十二五”末期下降50.98%;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全省均未發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3.災害防治能力不斷增強。建立了自然災害防治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深入開展災害監測系統建設和多災種、災害鏈風險綜合監測,全省重大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發布、應急救援和協同應對能力明顯提升。多部門協同推進自然災害防治八大工程建設,啟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全省城鄉災害綜合防範能力明顯增強。“十三五”期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從2016年的0.66%下降至2019年的0.45%,因災死亡失蹤人數2016年、2018年、2019年均為零。全省連續40年未發生重大森林火災。
4.應急救援效能不斷提高。不斷完善應急準備,組建省級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大力發展石油化工、礦山、地震、水域、山嶽等行業領域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和社會化救援隊伍,綜合化、專業化救援力量不斷充實;大型工程機械和搜救犬配備加強。全省59個核心消防救援站建設初具規模。重點城市、重要節點儲備庫建設初顯成效,省、市、縣、鄉(街道)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初步建立。成功處置長春龍家堡煤礦衝擊地壓、萬達廣場爆炸等突發事件,有效應對新冠疫情、“三台疊加”、雨雪冰凍、松原51級地震等風險挑戰,應急救援處置能力和保障能力明顯提高。
5.公眾安全意識不斷強化。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創新發展安全文化。“線上”“線下”相結合,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月、消防安全月、“5·12”防災減災日等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尤其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通過“吉林應急管理”公眾號持續開展輿情引導和防疫宣傳,做好復工復產安全防範和安全服務,社會公眾安全風險意識和應對災害事故能力不斷提升。
(二)面臨的挑戰。當前,全省正處於安全生產爬坡過坎期、自然災害易發突發期、改革轉隸機制磨合期,同時受氣候變化、國際國內形勢、新冠疫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等諸多因素耦合影響,各種新興風險隱患與存量風險隱患極易產生“疊加效應”,全省應急管理工作形勢嚴峻。
1.應急管理與社會需求有差距。城鄉安全風險底數和變數愈加複雜,與之相比,應急管理在體系構建、隊伍建設、履職保障、科技支撐等方面還存在短板,應急能力與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安全需求尚存一定差距,應急資金投入程度與經濟社會的全面、快速和高質量發展要求還不相適應。
2.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有待完善。應急管理部門組建後,業務領域、工作環節日益複雜,但現階段全省應急管理相關領域各部門職責分工尚未完全清晰,“防與救”“統與分”“上與下”的關係尚未完全理順,各方聯動的工作機制尚未完全形成,省級層面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仍有待完善。
3.城市安全發展面臨複雜挑戰。隨著我省新型城鎮化規劃的實施,城市(群)規模日益擴大,城市災害事故風險隱患不斷積累,多災種集聚和災害鏈特徵明顯,應急管理的複雜性倍增;同時,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不斷湧現,也給城市運行管理帶來新風險。科技支撐能力的相對不足,進一步加大了工作難度。
4.農村應急能力短板十分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房屋建築設防標準低,災害事故風險抵禦能力弱;應急設施裝備和救援力量配備薄弱,多數鄉鎮無專設的消防站和救援隊伍;村民大多並未接受專業化的應急知識教育,自救互救能力相對欠缺,與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需求有較大差距。
5.災害事故防控處置壓力較大。全省近年多次遭遇極端天氣,受颱風、乾旱、洪澇、暴雪和冰凍影響明顯,給城鄉防洪排澇、清雪除障、保民生、保全全等應急處置工作帶來嚴峻挑戰。全省森林覆蓋率高達45%,春秋兩季森林火險等級高,森林防火工作壓力極大。
(三)發展的機遇。“十四五”時期,全省仍處於重要戰略發展機遇期,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社會主義政治優勢、制度優勢更加彰顯,應急管理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
1.新發展理念指明方向目標。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工作,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統籌發展和安全,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省委、省政府也對全省應急管理工作作出一系列部署和要求,提出“平安吉林建設要達到更高水平”的戰略目標,為全省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持和發展指引。
2.機構改革提供組織保障。國家機構改革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應急管理體系與能力建設擺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不斷深化應急管理領域改革,國家層面的應急管理機構組建基本到位,“大應急”體系的頂層設計基本完成,為新時代全省應急管理體系構建開闢了理論與實踐新路徑,提供了重要的組織保障。
3.振興戰略提供契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時賦予吉林“新擔當”“新突破”“新作為”的重大職責使命,為全省實現安全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指明了前進方向。東北振興的政策機遇、新發展格局的融入機遇、國家重大戰略的對接機遇和產業升級的趨勢機遇及吉林省“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等戰略與老工業基地振興優勢、人文人才和科教優勢疊加聯動等利好因素持續匯聚,為全省大力推進應急管理工作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契機和動力。
4.社會協同構築人民防線。應急管理格線化管控體系與平安建設格線制的有機結合,形成了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格線化治理格局,全省社會協同治理體系建設不斷向前推進。尤其是新冠疫情的成功應對,為應急管理提供了寶貴的基層治理經驗,對強化安全生產基層基礎管理、築牢防災減災救災人民防線形成了強大的政策合力,有利於推動並形成應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5.科技進步助力精準治理。科技進步為應急管理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隨著科技興安戰略深入實施,應急管理領域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產品、新業態大量湧現,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5G等信息化手段廣泛套用,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的風險監測、預警預報、應急救援、災害防治等的精準治理水平將得到有效提升。
二、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關於應急管理重要論述,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找準職責定位,深入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規劃部署,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積極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為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創造安全穩定環境。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政治引領。始終從講政治的高度做好應急管理工作,把黨的領導貫穿應急管理工作各領域、全過程,建立健全黨領導應急管理工作的體制機制,完善各級黨委領導應急管理工作、及時解決重點難點問題的相關制度。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和紅線意識,大力實施安全發展戰略,最大限度地降低災害和事故風險,使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堅持以防為主、防救結合。樹牢風險管理理念,加強各類風險的識別、評估、會商研判和監測預警、回響處置,最大限度地控制風險、消除隱患;堅持事前防範、事中救援、事後救助相結合,做到防災、減災、救災相統一,提升救援綜合保障能力。
———堅持統籌協調、綜合施策。完善集中高效的統一領導,落實聯防聯動、群防群控機制。充分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的綜合優勢和各相關部門的專業優勢,鼓勵社會參與應急治理,注重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提高應急管理全鏈條社會化參與程度,實現責任共擔、風險共治、安全共享。
———堅持依法治理、科技賦能。加強應急管理法治建設,從立法、執法、守法等方面推進安全風險綜合防控。提升應急科技攻關和科技保障水平,推進應急管理數位化轉型賦能。加強應急管理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推動應急產業發展。
(三)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到2025年,全省應急管理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顯著增強,應急回響、指揮、處置能力和基層基礎保障能力顯著提升,防範應對災害事故能力和應急綜合保障能力全面加強,災害事故總量持續下降,重特大災害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基本建成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和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力爭到2035年,全省安全生產、防災減災形勢全面穩定向好,應急體系更加完善,基本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2.分類目標。
———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應急管理的組織架構和崗位配備更趨完備,部門職能邊界更加清晰,工作體制、協同機制更加合理,法規制度、標準規範體系全面建立,全省應急管理體系更加健全。
———應急管理事業基礎更加堅實。應急管理的人員隊伍、工作條件、物資裝備、待遇保障等明顯改善,履職能力、工作效能全面提升。縣級以上應急管理機構工作條件達標率達到80%;應急管理主要業務信息化覆蓋率達到90%;縣級以上應急管理機構專業人才占比超過60%,其中,新增人員專業人才占比不低於70%。
———災害事故抵禦韌性顯著增強。全省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機制進一步完善,多災種的綜合監測、風險識別、預警預報能力顯著提升,城鄉基礎設施防災能力、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水平大幅提升,重大風險化解與綜合監管能力顯著增強。災害事故信息上報及時準確;災害事故信息發布公眾覆蓋率達到92%以上。
———應急救援處置能力明顯提升。全省應急救援專業化、現代化、體系化程度不斷提高,搶險救援能力持續提升。專職消防人員占全省總人口比例達到0.4‰;航空應急救援回響時間(覆蓋範圍200公里以內)控制在2小時以內;打造4個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基地)。
———突發事件應對準備全面強化。應急預案、應急通信、應急物資(裝備)、緊急運輸等方面保障能力全面加強,災害救助能力全面提高。災害事故發生後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時間縮短至10小時以內。
———共建共治共享體系逐漸形成。應急管理基礎理論研究、信息化建設和科技套用取得較大進展,應急文化建設不斷深入,公眾應急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不斷增強,城市安全發展水平有較大提高,市場參與機制不斷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逐步形成。重點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新增從業人員安全技能培訓率達到100%;民眾應急救護培訓達標普及率達到2%;推動長春市創建國家級安全發展示範城市;新增100個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
三、主要任務
(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健全完善應急管理體系。
1.完善應急管理體制。
健全應急管理指揮體系。推進省市縣三級黨委、政府成立應急委員會、應急指揮部,建設應急指揮中心;建立健全鄉鎮(街道)應急指揮機構;健全安全生產、自然災害防治相關議事協調機構運行規則和工作制度;規範設定各級各類專項指揮機構,形成統一指揮、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指揮體系。
健全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明確開發區等政府派出機構應急管理組織架構、工作職能等,規範鄉鎮(街道)、村(社區)等基層應急管理機構設定及崗位配備。
理順應急管理職責。推動進一步理順應急管理部門與水利、林草、地震、消防等行業部門的職責,不斷完善責任清單、權力清單,明確應急管理部門與行業部門在綜合監管、行業監管、屬地管理上的責權分工,嚴格落實各部門的防災減災、應急救援、技術支持和應急保障責任。
完善應急管理工作制度。推進各級應急管理部門雙重領導、地方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實行準軍事化管理。建立黨委、政府定期研究應急管理工作和應急管理部門定期報告工作情況的“雙定期”制度,健全應急值班值守、監測預警、信息報送、分級回響、調查評估等制度,推動形成橫向、縱向貫通的應急管理工作體系,堅持不懈運用“五化”(清單化、圖表化、手冊化、模板化、機制化)和“六步”(帶著問題搞調研、牽頭制定總方案、組織審核分方案、制定圖表落任務、指導檢查強監督、通報問責嚴督辦)工作法,狠抓工作落實。
強化格線化管理制度。整合現有格線資源和力量,落實應急管理格線工作內容標準,將應急管理、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納入格線管理工作重要內容。
2.最佳化應急管理機制。
探索形成規範化應急指揮機制。在全省各市(州)、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建立處置不同類型突發事件的聯合救援指揮機制,完善地方分級指揮和隊伍專業指揮相結合的指揮模式,制定科學規範的應急指揮規則和應急流程,建強專業指揮與支持團隊,統籌建設全省應急綜合指揮平台,健全完善覆蓋全災種、全鏈條、全要素的應急指揮機制,以及重大災害事故風險聯防、信息聯網、回響聯動、任務聯戰、物資聯保的工作協調機制。
構建統籌聯動的應急協作機制。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統籌職能,健全與相關部門、行業領域的重大安全風險研判會商、防範預警和處置救援等應急聯動機制,加強省內各地區及與遼寧、黑龍江、內蒙古等地重大風險的聯防聯控,強化軍地災情動態通報、兵力需求對接、應急資源保障等方面的數據共享和資源共用,形成上下協同、部門協同、行業協同、區域協同、軍地協同的應急協同格局。增進國內國際合作交流。
加強信息發布與輿情應對機制。制定全省應急管理宣傳工作總體方案,完善信息發布、輿情應對、警示教育等工作機制,打造公益宣傳、風險提示、信息發布、新聞報導四大平台,積極穩妥開展重特大突發事件的輿情應對處置。
3.健全應急管理法制。
加快應急管理地方法規體系建設。推進全省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等領域立法,加快《吉林省自然災害救助辦法》等應急管理地方法規、規章的制修訂工作,使法律法規全面覆蓋應急管理重點行業領域和關鍵工作環節。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嚴格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
加強應急管理標準體系建設。圍繞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礦山、冶金等工貿行業領域和自然災害防治,以及風險調查評估、風險監測和管控、應急預案制定和演練、現場救援和應急指揮、應急救援裝備、應急物資儲備以及應急設施布局等方面,加快全省應急管理標準體系建設,重點突出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應急隊伍及裝備配備、應急物資儲備管理等地方標準的制定和推廣。
4.壓實應急管理責任。
嚴格落實地方屬地責任。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為主原則,進一步明確各級應急管理事權和支出責任,強化人員、經費和制度保障。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全面落實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和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自然災害防治責任制。推動制定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職責清單”和年度“工作清單”,把安全生產納入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
嚴格安全生產目標責任制,將應急管理履職情況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重要考核內容。嚴格落實行業部門監管責任。按照“三個必須”要求,釐清各部門監管權力與責任清單,明確安全監管職責,建立部門監管職責動態完善機制,緊盯分管領域,寧可越位不可缺位,形成合力,消除監管漏洞盲區。統籌落實自然災害防治責任,銜接好“防、減、抗、救”責任鏈條,壓緊壓實各方責任。
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強化企業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和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法定責任,深化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嚴格重點崗位資格準入管理,健全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安全生產責任管理及追溯制度,落實安全誠信、安全承諾制度。強化監管執法,對存在重大隱患問題整改不到位、發生亡人事故的,一律採取嚴懲重罰,並通報曝光,警示督導企業落實主體責任。
健全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建立災害事故直報制度,嚴厲追究瞞報、謊報、漏報、遲報者責任。健全重大災害評估和事故調查處理機制,依紀依法實施責任追究,推動落實改進措施。開展溯源反思,加強對未遂和輕微事故的調查分析。建立完善災害事故應急處置評估和整改措施落實情況“回頭看”制度,定期開展系統評估,查找差距、督促整改。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