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吉林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由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於2022年8月18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林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8月18日
全文,印發通知,

全文

吉林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能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不僅是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也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持續、健康運行的基本條件。“十四五”時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全面推進“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的機遇期,是實現“30·60”雙碳目標、強化能源安全保障和加快綠色轉型的關鍵期。科學合理開展全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對於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東北振興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進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助力生態強省建設,切實保障全省“十四五”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章 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第一節 資源稟賦
  吉林省能源資源種類較為齊全,傳統化石能源儲量不足,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發展潛力較大。
  煤炭資源。到2020年底煤炭保有資源儲量約28億噸,可采資源儲量約7億噸,主要分布在長春、吉林、白山和延邊地區。
  石油、天然氣資源。到2020年底原油探明儲量累計17.62億噸;天然氣探明儲量累計2309億立方米。“十三五”期間,原油新增探明儲量累計1.43億噸;天然氣新增探明儲量累計623億立方米。
  油頁岩資源。油頁岩查明儲量1086億噸,占全國查明儲量80%左右,主要分布在松原、延邊和吉林地區。
  風能資源。潛在開發量約2億千瓦,可裝機容量約為6900萬千瓦,主要分布在白城、松原、四平雙遼等地區,占全省可裝機容量80%以上。
  太陽能資源。太陽能資源總體屬於二類。西部地區太陽能資源最為豐富,年日照時數為2800-3000小時。全省地面光伏電站潛在開發容量為9600萬千瓦,可裝機容量約為4600萬千瓦。
  生物質能資源。農作物秸稈產出量約為4500萬噸/年,可收集量約為3500萬噸/年,可能源化利用的資源總量約為1200萬噸/年。林業剩餘物資源約為1000萬噸/年,可能源化利用量約為400萬噸/年。垃圾量約為540萬噸/年,可能源化利用量約為400萬噸/年。
  水電資源。水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東部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各水系,抽水蓄能理論蘊藏量裝機容量超過3000萬千瓦。可開發常規水電裝機容量574.4萬千瓦,目前已開發480.5萬千瓦。
  地熱能資源。我省地熱資源豐富,淺層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長白山天池溫泉群、撫松縣、臨江市、長春雙陽區、四平伊通縣等地,如全部開發每年可節約標煤約3654萬噸。中深層地熱資源普遍存在於全省各個地區,分布不均。深層地熱(乾熱岩)資源相關研究處於起步階段。
  第二節 發展現狀
  “十三五”以來,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全省能源產業穩步發展,能源保障能力逐步增強,能源轉型升級持續推動,項目投資力度不斷加大,累計完成投資約1200億元。特別是2020年以來,全省能源發展緊緊圍繞“六穩”工作和“六保”任務,積極推進新基建“761”工程建設,克服疫情影響,實現破瓶頸、擴總量、調結構、降成本、惠民生,全省能源產業鏈和供應鏈保持穩定,“十三五”能源發展取得較好成績,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生產生活用能提供了重要保障。
  1.電力保障能力穩步增強。截至2020年底,全省電力裝機容量3277.6萬千瓦,年均增長4.6%。其中,煤電裝機容量1771.8萬千瓦;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1504.6萬千瓦(常規水電480.5萬千瓦,抽水蓄能30萬千瓦,風電577.1萬千瓦,光伏發電337.8萬千瓦,生物質發電79.2萬千瓦),年均增長11.5%,占總裝機容量的45.9%,比2015年提高12.4個百分點。2020年全省發電量990億千瓦時,年均增長7.0%,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電力保障,其中水電、風電、光伏發電和生物質發電等非化石能源發電量達到301.9億千瓦時,年均增長17.2%,占總發電量的30.5%,比2015年提高11.1個百分點,在能源結構調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化石能源產量總體下降。2020年,全省煤炭產量954.6萬噸,比2015年下降1341.4萬噸,年均下降16.1%;原油產量404.4萬噸,比2015年下降76.6萬噸,年均下降3.4%;天然氣產量20億立方米,比2015年增加0.3億立方米,年均增長0.3%。
  3.能源消費結構持續最佳化。2020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7186萬噸標煤,年均增長0.47%;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十三五”累計下降16.96%,超額完成能耗強度目標。其中:煤炭消費量8489萬噸,占比60.66%,較2015年降低8.61個百分點,煤炭消費量得到有效控制;石油消費量992.74萬噸,占比19.88%,較2015年提高0.19個百分點;天然氣消費量31.73億立方米,占比5.76%,較2015年上升1.85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消費量987.2萬噸標煤,占比13.7%,較2015年提高6.1個百分點。全省全社會用電量805.4億千瓦時,比2015年增加153.4億千瓦時,年均增長4.32%;全社會最大發電負荷1486萬千瓦,比2015年增加370萬千瓦,年均增長5.9%。
  4.重大能源項目紮實推進。
  電力設施建設有序推進。電力保障和調節能力不斷增強,豐滿水電站新建6台機組全面投入運行,長春東南熱電廠、大唐長春三熱背壓機組等項目建成投運,敦化抽水蓄能電站穩步推進,蛟河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電網供電能力和網架結構進一步加強,500千伏主網架初步形成,220千伏電網覆蓋全省9個市(州),各市(州)均形成多層66千伏環網。扎魯特-昌盛、延吉、昌盛、平包東等工程建成投運,敦化抽水蓄能電廠送出、吉林中部電網完善、甜水及向陽變增容擴建等工程穩步推進。至2020年,全省共有500千伏變電站17座,變電容量2686萬千伏安,線路長度5740公里;220千伏變電站97座,變電容量2586萬千伏安,線路長度12965公里;66千伏變電站928座,變電容量2584萬千伏安,線路長度20044公里。
  新能源加快發展。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占比不斷提升,生物質能源化利用步伐加快。100萬千瓦光伏領跑者項目相繼投產,119萬千瓦平價風電和魯固直流配套100萬千瓦風電開工建設,簽訂魯固直流300萬千瓦配套風電項目送受電框架協定,先後分5批實施了光伏扶貧項目建設,合計建設光伏扶貧電站1648個。“十三五”期間,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淨增630萬千瓦,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淨增165億千瓦時。生物質非電能源化利用加快推進。2020年,秸稈成型燃料加工利用規模達到100萬噸,燃料乙醇120萬噸升級改造項目完成90萬噸,累計產能達到150萬噸。
  油氣管道和儲氣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油氣骨幹管網初步形成,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北段(黑河-長嶺)和中段(長嶺-永清)吉林省境內段通氣投運,域外天然氣補充氣源成功引進;瀋陽-長春、四平-白山、長嶺-長春-吉林等天然氣支線管道建成投運。到2020年底,省內油氣管道總里程達到5229公里,其中原油管道1480公里,成品油管道160公里,天然氣幹線管道3589公里,覆蓋省內7個市(州)、15個縣。天然氣儲氣調峰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長嶺縣雙坨子儲氣庫、長春10萬立方米應急儲備站等項目已開工建設。成品油庫布局不斷完善,中石油、中石化等成品油銷售企業不斷完善全省成品油銷售網路布局,最佳化一次物流配送格局,進一步提高油庫利用效率,到2020年底,全省成品油總庫容137.56萬立方米。
  5.節能減排工作成效顯著。
  積極加強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印發《吉林省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規劃(2016-2020年)》(吉能規劃〔2018〕230號)、《吉林省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工作方案(2018-2020年)》(吉節減〔2018〕5號),明確我省控制煤炭消費總量責任主體,規範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管理,嚴格控制新增耗煤項目審批、核准、備案,從源頭上控制煤炭消費增量;“十三五”期間,嚴格限制大型煤電機組建設,煤電裝機規模淨增加僅31.8萬千瓦。
  積極推進煤炭去產能工作。嚴格按照“安全、環保、質量、技術、能耗”五大綜合標準,持續推動落後產能和不安全產能有序退出。印發《吉林省30萬噸/年以下煤礦分類處置工作方案》(吉能煤炭聯〔2020〕41號),根據我省實際情況,有序推進煤礦企業規模化、機械化、智慧型化改造升級。截至2020年底,累計完成煤炭去產能2776萬噸,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
  加快煤電產能提質增效。積極推進煤電落後產能淘汰工作,相繼關停大唐長山、樺甸熱電、蛟河熱電、渾江電廠和白山煤矸石電廠等機組,累計容量110.7萬千瓦,超額完成“十三五”期間火電組關停任務。按照國家能源局、生態環境部相關要求,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累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機組1353萬千瓦,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
  有效推進電能清潔供暖。“十三五”期間,積極落實國家及省政府關於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的重要精神,積極推廣清潔採暖技術。在電採暖領域,2017年我省出台了《關於推進電能清潔供暖的實施意見》(吉政辦發〔2017〕49號),省能源局會同省財政廳制定印發了《吉林省電能清潔取暖獎補資金管理辦法》(吉財建〔2019〕888號),通過市場化方式,引導企業和社會加大投入。2020年全省電能清潔供暖面積累計達到3534萬平方米,占全省總供暖面積3.93%,每年可消納電力28億千瓦時。
  6.改革創新取得積極進展。
  電力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完善電力市場交易規則,出台《吉林省售電公司準入與退出管理實施細則》《吉林省電力中長期交易規則》《吉林省售電側市場化交易實施細則》《吉林省電力市場交易售電公司履約保函管理辦法》等制度規則。加快放開發用電計畫,提高市場化電量交易規模,2020年市場交易電量累計達到282億千瓦時,省內經營性用戶全面放開。引入售電環節競爭機制,積極培育售電側市場主體,支持企業註冊成立售電公司並開展售電業務,全省售電公司達到83家。
  能源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傳統能源與新能源領域齊頭並進,緊跟國內外發展步伐,向智慧型化、高水平發展,部分科技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傳統能源領域,煤炭開採技術及裝備向智慧型化與信息化發展,燃煤發電機組技術研發持續向低碳、高效方向突破;油氣勘探和開採技術獲得階段性突破和進展,其中油頁岩原位開採研發技術領跑全國,全國成立的9個油頁岩開採技術研發分中心有3個落戶我省。新能源領域,風電制氫示範項目啟動實施,東北地區首條氫燃料電池公交線路在白城市正式投運;儲能技術日趨成熟,在高安全、高性能和低溫性等方面實現突破。
  7. 安全生產運行水平提升。“十三五”期間,全省持續加強安全防範、隱患排查整治和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開展“安全生產月”和“白山松水安全行”宣傳教育活動,能源領域安全生產運行水平顯著提升。適時開展油氣長輸管道保護治理專項行動,持續推進油氣長輸管道高后果區管控和安全風險排查整治,油氣長輸管道保護水平顯著提升。健全完善應急預案,研究制定《吉林省應對重大油氣供應中斷事件應急指揮部工作方案》(吉油氣事件辦〔2020〕1號)並有效實施。開展電力安全生產檢查,強化隱患排查整治,並研究制定《吉林省應對重大大面積停電事件應急指揮部工作方案》(吉大面積停電辦〔2020〕1號),積極應對極端狀態影響。持續加大對煤礦安全生產的整頓和監督檢查力度,近年來全省煤礦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明顯下降,百萬噸死亡率均控制在1.0%以下。
  “十三五”時期能源發展情況(略)
  第三節 存在問題
  “十三五”以來,我省能源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受自然資源和歷史發展等因素影響,我省能源總體呈現缺煤、貧油、少氣、多風、多光、多油頁岩等特點。從供給側看,一方面表現為煤炭、油氣等化石能源自給不足,對外依存度大;另一方面,火電裝機相對過剩,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發展受到制約,優勢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從需求側看,表現為能源需求總量小,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新能源占比低、用能價格偏高。供需矛盾主要體現在電力上,省內消納量較小,外送渠道不通暢。
  1.化石能源嚴重短缺。我省傳統化石能源總量小,能源工業起步早,資源開採時間長,經濟開採儲量少,擴產空間有限,產量逐年減少。煤炭資源緊缺尤為嚴重,煤炭礦區大部分為多年的老礦區,資源面臨枯竭,省內現有勘探區規模較小、可供建礦的勘探區煤炭資源儲量不大,難以有效緩解我省資源接續儲備不足的局面。2020年全省煤炭產量954.6萬噸,自給率為11%。油氣田生產已進入穩產階段,資源劣質化趨勢難以改變。隨著勘探開發對象日漸“低、深、難”,勘探開發投入產出性價比走低,油氣增儲、上產難度大。2020年全省原油產量404.4萬噸,自給率為40%;天然氣產量20億立方米,自給率為63%。為保障全省經濟穩步健康發展,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需求量將進一步增加,對外依存度加大,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優勢資源尚未充分開發利用。我省西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資源豐富,但資源潛力仍未充分挖掘。我省風能、太陽能資源可裝機容量分別為6900萬千瓦和4600萬千瓦,截至2020年底已開發容量僅占可裝機容量的8.4%和7.3%左右。我省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仍處於較低水平,距離打造國家級清潔能源生產基地仍有巨大發展空間。
  3.能源基礎設施薄弱。電力方面,“十三五”期間我省電網投資不足全國的1%,投資額度較低;主幹網架仍需加強,省外輸電能力不足,全省主幹電網僅在中部地區形成500千伏單環網結構,輻射東西方向的電網結構仍需改善;全省農網歷史欠賬較多,剛剛達到“兩率一戶”標準,與發達地區對比,農網變電容量及線路長度明顯偏低。油氣方面,基礎設施投入不足,使我省長輸管道等油氣儲運設施建設滯後,截至2020年底,仍有2個地級市(白城、延吉)及25個縣(市)長輸管道未覆蓋。
  4.用能成本相對較高。主要體現在電價、氣價相對過高。電價方面,由於電煤大部分靠外運,造成我省發電成本過高,一般工商業電價位於全國第2位,大工業電價位於全國第17位。氣價方面,天然氣終端價格偏高,特別是長輸管道未覆蓋地區價格更高。受長輸管道和儲氣設施建設滯後、銷售價格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因素影響,我省天然氣消費終端價格差異較大,其中居民商業和工業最高價格達到6.5元/立方米,車用壓縮天然氣最高達到4.88元/立方米,車用液化天然氣最高達到4.7元/立方米,偏高的價格不利於天然氣推廣利用。
  第四節 面臨形勢
  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加速演變,能源安全形勢嚴峻複雜,能源格局深刻調整,能源領域戰略博弈持續深化,能源秩序發展深刻變化。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國際油價低位震盪運行,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我國發展內部條件也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能源發展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清潔低碳轉型刻不容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革命,同時也為我國未來能源發展指明了方向。科技革命推動能源系統重塑,能源新模式新業態持續湧現,能源發展動力轉換加速,對能源清潔、經濟、靈活、可靠供應提出更高要求。總體上,能源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
  1.面臨挑戰。“十四五”是我國能源轉型變革的關鍵時期,我國的能源發展面臨著老問題新情況不斷交織集聚、疊加演化的局面。能源需求發生新變化,高質量發展要求更加突出;能源安全面臨新挑戰,新舊風險交織並存;綠色轉型出現新形勢,未來任務更加艱巨;創新發展進入新階段,科技和體制創新重要性更加凸顯。
  能源安全供應保障面臨考驗。隨著經濟穩步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全省對煤油氣等化石能源需求量將進一步增加,對外依存度加大,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對能源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清潔低碳轉型面臨多重挑戰。“十四五”期間,全省新能源發展規模性和延續性仍有待提高,提升新能源消費比重的任務依然艱巨。天然氣規模推廣受氣源、氣價、基礎設施等多重因素制約難度較大,煤電由基礎型電源向調節型電源轉變的市場機制仍需完善。能源技術創新驅動亟待增強。能源科技創新在能源發展中的作用還不顯著,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裝備製造產業不強,難以對未來全省能源轉型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撐。能源市場體系建設有待完善。全省能源價格尚未完全建立科學的市場化形成機制,能源的商品屬性還沒得到充分體現,市場配置能源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發揮不夠明顯,難以適應未來能源轉型變革的需要,能源體制尤其是電力、油氣等重點領域改革步伐亟待加快。
  2.發展機遇。
  政策機遇注入發展動力。習近平總書記五年三次視察吉林,給吉林帶來重大發展機遇,為吉林振興發展注入強大動能。當前我省能源發展正面臨“三期疊加”的特殊階段,即開啟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機遇期、吉林省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發展關鍵期、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轉型變革期。在這個關鍵時期,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三個五”戰略,紮實推進中東西“三大板塊”協調發展,加快構建“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積極推動生態強省建設,謀劃推進新基建“761”工程,全面做好“六穩”“六保”工作任務,為實現全省經濟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提供了新機遇,同時也為全省能源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資源優勢奠定發展基礎。我省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資源豐富,在“30·60”雙碳目標的背景下,“十四五”期間新能源產業將大有作為;隨著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正式通氣運行,我省天然氣供給能力將大幅提升,為民生用氣和天然氣產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氣源保障;油頁岩資源是我省優勢資源,儲量在全國位列前茅,近年來油頁岩開採轉化技術不斷突破,“十四五”期間將是我省挖掘油頁岩開發潛力、探索發展油頁岩產業的有利時機。資源優勢為我省“十四五”期間提升能源供應保障能力、最佳化能源結構,實現能源高質量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3.需求預測。根據我省經濟布局、產業結構調整戰略,“十四五”期間第三產業是經濟成長的主要增長點,第二產業是經濟成長的重要“壓艙石”。第三產業新增動能和第二產業尤其是製造業存量盤活將是“十四五”期間能源需求增長的兩大重要因素。為保障經濟穩步健康發展,“十四五”期間全省能源消費將繼續保持適當增加,重點行業能耗增量主要體現在電力、熱力和製造業等方面。
  以完成能耗強度降低激勵性目標為導向,合理安排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預計到2025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達到8270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長2.8%。為保障民生和工業的供電、供暖新增需求,煤炭消費將保持一定量的增長,預計達到9000萬噸,年均增長1.2%;隨著清潔能源替代逐步深入,石油消費總體呈小幅下降態勢,預計降至770萬噸,年均下降5%;隨著“氣化吉林”惠民工程的穩步推進,藉助俄氣的引進以及下游市場的培育,天然氣消費量將較大幅度增加,預計達到60億立方米,年均增長13.6%;隨著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開發利用規模擴大,非化石能源消費量逐年增加,預計達到1460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長8.1%;全社會用電量預計達到960億千瓦時,年均增長3.6%。
  第二章 發展方針和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對東北振興的重要指示精神為統領,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決貫徹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決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遵循“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緊緊圍繞“六穩”工作和“六保”任務,立足能源稟賦,發揮區位優勢,加強煤電油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持續推動能源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提升能源安全底線保障能力,全力打造國家級清潔能源生產基地,構建清潔能源大省,助力生態強省建設,完善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為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能源保障。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安全保障原則。立足省內資源環境條件,加大煤炭、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加快電力、煤炭、油氣通道建設,推動能源合作開發,積極引進域外資源,提高能源供應保障能力。
  ——堅持綠色低碳原則。積極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非化石能源,提高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水平,調整最佳化能源結構,降低碳排放,助力實現碳減排目標。
  ——堅持節約高效原則。落實國家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加強節能環保,促進能源系統整體最佳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堅持改革創新原則。深化電力、油氣體制改革,完善能源市場體系,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加強市場監管與服務,著力營造公平、開放、公正的市場環境。增強能源科技創新能力,積極引進先進技術,推進能源科技示範套用。
  ——堅持改善民生原則。注重民生需求,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提高城鄉用能水平,滿足城鄉居民對電力、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需求,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三節 發展目標
  能源供應體系更加完善。能源供應保持穩步增長,綜合能源生產能力達到4074萬噸標準煤。能源產能儲備和產品儲備保持合理規模,應對煤炭、天然氣等時段性短缺能力明顯增強,能源生產和運行安全水平持續提高。到2025年,全省煤炭產量1000萬噸,石油產量420萬噸,天然氣產量35億立方米,電力裝機6186萬千瓦,非化石能源裝機比重提高到50%以上。
  能源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深入推進,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8270萬噸標準煤,按照“控煤擴新、減油增氣”的原則,天然氣、非化石能源成為能源消費增量主體,煤炭消費比重下降到59.7%,石油消費比重下降到13%,天然氣消費比重提高到9.6%,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7.7%。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全社會用電量增速達到3.6%。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節能降耗成效顯著,單位GDP能耗降幅完成國家下達目標。
  改革創新動力作用增強。電力和油氣體制改革全面深化,有效競爭、公正開放的市場體系持續完善。能源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氫能、油頁岩等前沿技術得到示範套用。
  高效智慧系統持續完善。能源供需協調互動能力逐步增強,電力、天然氣需求側回響能力和系統調峰能力明顯提高。
  民生用能質量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優質能源獲得感提升,能源普遍服務能力增強。
  “十四五”時期能源發展主要目標(略)
  第四節 發展布局
  結合我省中東西“三大板塊”區域發展戰略和“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打造能源發展三大板塊。西部集中開發風光資源,打造吉林“陸上風光三峽”,形成綠色能源生產區;中部重點開發生物質能源和分散式風光資源,形成低碳消費核心區;東部重點開發水電資源,打造“山水蓄能三峽”,形成東北應急調峰保障和儲能區。做大做強新能源產業。充分發揮我省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資源優勢,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發展優勢,推動清潔低碳能源發展,促進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做優做精傳統能源產業。加大煤炭、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穩定省內化石能源產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化石能源供給保障能力。全力推進“一個基地、一條通道、一條產業鏈、兩張網、兩個園區、七大工程”建設(即“111227”能源發展重點任務)。
  1.一個基地——國家級新能源生產基地(吉林“陸上風光三峽”)。充分發揮我省西部地區豐富的風光資源和充裕的土地優勢,利用現有魯固直流特高壓通道和正在推進的“吉電南送”特高壓通道等電力外送條件,全力推進“國家級新能源生產基地”建設,積極打造3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即省內消納基地、新能源外送基地、新能源轉化(制氫)基地,形成吉林“陸上風光三峽”,建設成為國家松遼清潔能源基地的核心組成部分。
  2.一條通道——“吉電南送”特高壓通道。加快推進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在實現魯固直流全額外送基礎上,積極推進以我省西部為起點的“吉電南送”特高壓外送通道,將我省清潔電力送往華北等電力負荷中心,深度參與全國能源資源最佳化配置。
  3.一條產業鏈——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鏈。引進擁有核心技術的龍頭企業和擁有資金實力的戰略投資者,以提升核心創新能力為支撐,以建鏈、補鏈、延鏈為手段,重點發展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源化利用、氫能製備、儲能技術、動力電池等裝備製造業,延伸發展其他配套裝備製造業,打造裝備製造特色產業集群,建成相對完整的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鏈。
  4.兩張網——新基建“761”工程中的電網和油氣網。電網方面,著力完善省內電網結構,打造省域500千伏電網“兩橫三縱”骨幹網架,提高省內“東西互濟”和“北電南送”能力,強化市域骨幹網架,加快配電網升級改造,建成供電保障能力和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堅強智慧型的一流現代化電網。油氣網方面,加快推進油氣管網和儲備設施建設,逐步形成“兩橫三縱一中心”的油氣管網,天然氣長輸管道基本覆蓋縣級及以上城市,掃除“用氣盲區、供氣斷點”,構建“多氣源供應、全網路覆蓋、全領域利用”的產業格局。
  5.兩個園區——白城、松原兩個“綠電”產業示範園區。依託西部地區新能源資源優勢,採取新能源直供園區用電,打造“新能源+儲能+電網”的源網荷儲模式,實現綠色用電,降低用電成本,推進資源開發、產業發展、園區建設“三位一體”協同發展。實現園區內企業用能綠色、管理智慧型、電價優惠的目標,破解我省用電市場規模小、電價高等難題,形成電價窪地,吸引用電大戶落戶園區,促進我省新能源消納。
  6.七大工程——深入開展煤炭、油氣勘探開發工程,科學合理勘探開發煤炭、油氣資源,穩定化石能源生產能力。全面實施“氣化吉林”惠民工程,構建“多氣源供應、全網路覆蓋、全領域利用”的產業格局,提高天然氣普及率和利用水平。有序推動生物質能源利用工程,開展生物質發電、供暖等多元化利用,提升綜合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實施抽水蓄能工程,形成千萬千瓦級裝機規模,打造“山水蓄能三峽”,提升東北地區應急調峰能力。積極推進“氫動吉林”工程,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構建氫能“一區、兩軸、四基地”發展格局,打造“中國北方氫谷”。廣泛開展電能替代工程,通過推廣電能清潔供暖,加快電動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布局等措施,擴大用電總量,提高電氣化水平。持續推進新能源鄉村振興工程,在資源稟賦好、具備建設用地和接網條件的行政村鼓勵分散式新能源開發,增加村集體收入,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助力鄉村振興。
  第三章 重點任務
  第一節 增強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按照“六保”任務要求,堅持多元互補、內外互濟原則,結合我省中東西“三大板塊”發展布局,夯實能源安全保障基礎,完善“煤炭、電力、油氣”三大供應體系,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形成東中西部區域優勢互補、協調互動的能源發展格局,確保能源持續穩定可靠供應。
  1.完善煤炭供應體系。穩步推進煤炭地質勘探,增加煤炭資源探明儲量,集約高效開發省內煤炭資源,推進現有礦井提能改造,有序推進新增項目建設,加強域外煤炭資源合作,加快蒙東地區煤炭基地建設,保證煤炭安全供給。到2025年,煤炭省內產量1000萬噸,省外調入量8000萬噸。
  加大煤炭勘探開發力度。挖掘煤炭資源潛力,增加煤炭資源儲備量,提高資源保障程度。重點推進渾江煤田曲家營子、公主嶺市劉房子、四平市石嶺北部3個煤炭勘查項目,勘查面積117平方千米,預測資源量2.7億噸。集約高效開發省內煤炭資源,推進現有礦井提能改造,重點推進白山、長春、延邊等地現有礦井改擴建項目建設,新增煤炭生產能力400萬噸/年左右。有序推進白城蛟流河露天礦、中佶昊園琿春礦、水曲柳礦等新建項目建設,新增煤炭生產能力270萬噸/年。
  提高煤炭應急保障能力。完善產品與產能相結合的煤炭儲備體系,健全應急保障協調機制,提升煤炭供給體系彈性。規範改造現有省級儲煤基地,新建擴建一批保障功能更強的儲煤基地。完善“冬煤夏儲”“電煤應急保障”機制,支持熱電企業與省外煤炭生產企業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增強煤炭供應儲備能力。到2025年,省級煤炭儲備能力達到500萬噸以上,冬季採暖期儲備煤炭200萬噸以上。
  專欄1 煤炭建設重點項目(略)
  2.健全油氣供應體系。加大資源勘探開發力度,提高油氣資源探明率和採收率,努力實現增儲上產,開展油頁岩等非常規能源研發利用,加強長輸油氣管網、儲氣設施和液化天然氣接入站等規劃統籌,實現多元化供應格局。
  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以松遼盆地南部、伊通盆地為重點,加大省內原油、天然氣、油頁岩、頁岩氣精細勘探開發力度,提高油氣資源探明率,增加油氣資源可采儲量。穩步推進大情字井、大安、扶新、長春嶺、七棵樹等油田勘探,大力推進龍深、小城子、德惠、孤店、龍鳳山、金山等氣田勘探,推進大安、新北、乾安等地油頁岩勘探。“十四五”期間,預計新增探明原油儲量1.04億噸,新增天然氣探明儲量900億立方米。到2025年,全省石油產量穩定在420萬噸左右,天然氣產量提高到35億立方米。推進梨樹斷陷、龍鳳山次凹和伏龍泉斷陷頁岩氣、長嶺坳陷油頁岩等資源開發利用,力爭取得新突破。
  推進油氣引進多元化。進一步深化與中石油等上游油氣銷售企業的戰略合作,積極引進黑龍江和中俄原油管道石油資源以及中俄東線天然氣資源,增加我省油氣供應量。鼓勵省內企業參與域外天然氣開發項目,獲取和引進液化天然氣資源,打通我省東部地區天然氣資源入口,多渠道增加省內天然氣供給。到2025年,石油省外調入量350萬噸,天然氣省外調入量25億立方米。
  加快天然氣管網設施建設。提高管網互聯互通和資源調配能力,掃除“用氣盲區、供氣斷點”,逐步形成橫跨東西、連線南北的“輸氣大動脈”。推進吉林-延吉、延吉-琿春、梅河口-樺甸、白山-靖宇-臨江、松原-白城等天然氣管線項目建設,推進中俄遠東管道省內段項目建設。“十四五”期間,全省新建管道建設長度為1753公里,包括1條幹線和15條支線。到2025年,縣級及以上城市基本實現天然氣管網全覆蓋。
  加強天然氣儲備能力建設。加快補齊儲氣能力短板,為全省儲氣調峰和穩定供氣提供基礎保障。儘快形成地方政府3天的儲氣能力,建立以地下儲氣庫和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為主、液化天然氣儲罐為輔、管網互聯互通為支撐的多層次儲氣系統。繼續推進松原長嶺雙坨子儲氣庫建設,積極推動長春、吉林、遼源、梅河口液化天然氣應急調峰儲備站等項目建設,研究論證琿春150萬噸液化天然氣省級應急儲備項目。力爭到2025年,全省具備5-8億立方米儲氣能力。
  專欄2 油氣建設重點項目(略)
  3.最佳化電力供應體系。發揮新能源資源優勢,推動電力供給側轉型,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按需開發傳統電源,提升系統安全保障能力和調節能力。到2025年,全省電力裝機容量達到6000萬千瓦以上。
  合理髮展煤電項目。統籌區域熱力電力供應保障需求,有序推進長春、吉林、松原、四平、延邊、遼源、白城等地背壓機組建設;推進吉林、四平老舊機組“等容量替代”項目建設;推動長春二熱“退城進郊”搬遷升級改造項目前期工作。兼顧電力供應保障需求和新能源發展需求,謀劃建設支撐性、調節性先進煤電,加快推動雙遼電廠三期擴建工程(2×100萬千瓦)前期工作。預計到2025年,全省煤電裝機達到1959萬千瓦。
  加快發展氣電項目。遵循國家產業政策,充分利用天然氣中俄東線上游優勢,大力發展燃氣發電項目,彌補電力缺口,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加快推進4×96萬千瓦調峰電廠等氣電項目建設,力爭“十四五”期間建成投產。預計到2025年,全省氣電裝機將達到413萬千瓦。
  積極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做好新一輪抽水蓄能中長期規劃,進一步保障我省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緩解電網調峰矛盾,增加新能源電力消納,促進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十四五”期間加快推進敦化、蛟河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積極推進通化、和龍、汪清、敦化(大溝河、塔拉河)、靖宇、安圖等地抽水蓄能電站核准開工。預計到2025年,全省抽水蓄能開工建設項目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以上。
  大力推進風電建設。充分發揮西部地區風資源優勢、土地資源優勢和併網條件優勢,以白城、松原、四平西部地區為重心,大力提升風電基地開發規模,加快推進魯固直流配套300萬千瓦風電基地建設,穩步推進“吉電南送”特高壓輸電通道配套風電基地建設。在長春、吉林、延邊等中東部地區因地制宜開發分散式風電項目,實現風電靈活開發、就近併網。力爭到2025年,全省風電裝機達到2200萬千瓦。
  加快推進光伏發電。擴大白城光伏基地規模,穩步推進“吉電南送”特高壓輸電通道配套光伏發電基地建設。以白城、松原、四平西部地區為重點,加快光伏規模化開發。中東部地區因地制宜利用分散式光伏、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多種形式,推動光伏綜合利用模式發展。廣泛開展新能源鄉村振興工程,鼓勵村集體參與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開發建設項目,助力鄉村振興。力爭到2025年,全省光伏發電裝機達到800萬千瓦。
  穩步推進生物質發電。注重生物質能開發節奏與原料保障能力的銜接,加大各地財政對農林廢棄物“收、儲、運”環節的支持力度。有序推進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建設,重點推進洮南、輝南等地在建項目建設;積極推動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力爭“十四五”期間建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5處。預計到2025年,全省生物質發電裝機達到160萬千瓦。
  專欄3 電力裝機規劃重點項目(略)
  積極構建堅強電網體系。積極推進“吉電南送”特高壓輸電通道建設,做好省內電網與特高壓通道銜接,滿足西部清潔能源基地電力外送和全國範圍內最佳化配置需要。全力打造省內以中部長吉兩軸為中心的500千伏“兩橫三縱”堅強電網,充分發揮最佳化資源配置作用。加快推進金城-雙陽-茂勝東西第二通道建設,提升省內“東西互濟”能力;積極推進林海-平安-白山-通化-程家南北第三通道建設,提升省間“北電南送”能力和我省東部地區供電能力;推進乾安新建工程及向陽、甜水、昌盛、龍鳳擴建工程建設,滿足西部新能源基地電力外送需求;推進雙陽、德惠等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提高負荷中心供電能力。堅持分層分區原則,構建清晰合理、安全可靠的市域骨幹網架結構;加大老舊小區電力設施改造力度,完善城鄉配電網及電力接入設施、農業生產配套供電設施,提升供電能力和智慧型化水平,建設強健有序、靈活可靠的配電網。
  專欄4 “吉電南送”工程(略)
  專欄5 電網建設重點項目(略)
  4.提高運行安全風險應對能力。建立安全風險管控體系,保障核心用能需求,增強雨雪冰凍等極端狀態下生存能力和應急恢復能力,提升正常和一般應急情況下重點地區、重要用戶供能安全保障水平。加強電力供應保障。最佳化電網運行機制,築牢電網安全防線。加強負荷中心電源支撐能力建設,在重點區域、重點部位、重要用戶規劃、布局一批“重點保障、局部堅韌、快速恢復”的堅強局部電網,提升極端狀態下供應保障能力。強化重要能源設施安全防護。加強對水電站、樞紐變電站、重要輸電通道的安全保護,加強油氣長輸管道保護,健全管道保護體系,督促管道企業履行管道保護主體責任。提高對地質災害和極端惡劣天氣的應對能力。加強電力系統網路安全建設,強化漏洞管理,提升網路安全自主可控水平。推動煤礦智慧型化發展。推進煤礦智慧型化開採,實現智慧型化由採掘工作面向礦井全系統延伸,實現井下危險區域、高危崗位少人或無人作業。完善應急保障預案體系。持續推進應急體系建設,培訓演練基地、搶險救援隊伍和專家庫,完善應急預案體系,編制緊急情況下應急處置方案。
  第二節 全面最佳化能源消費體系
  堅持節約優先,提升用能效率,推動用能方式變革,培育能源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進生產生活用能清潔低碳化,促進全省綠色低碳轉型。
  1.促進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
  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加強商品煤質量管理,提高煤炭洗選比例,實現煤炭深度提質和分質分級;提升煤炭消費集中度,減少散煤直接燃燒,擴大城市散煤禁燃區範圍,逐步由城市建成區擴展到近郊;推進燃煤電廠、城市大型集中供熱鍋爐、工業燃煤鍋爐和窯爐等耗煤領域的設備改造及智慧型化建設,加快落後窯爐、鍋爐淘汰步伐,提高窯爐、鍋爐效率,推廣套用超低排放技術,從源頭減少煤炭消耗及污染物排放。
  加強培育天然氣下游市場。加快推進居民和公共服務設施使用天然氣,基本實現縣級及以上城市主城區居民管道燃氣入戶。在能源負荷中心和對冷、熱、電需求較大的地區,開展天然氣分散式能源項目示範試點。兼顧經濟和環境效益,在冶金、建材、醫藥等重點工業領域,推進工業燃料天然氣替代,提高天然氣普及率。
  2.提高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著力提高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助力能源消費綠色轉型。因地制宜,在生產生活各個領域穩步有序推進經濟性好、節能降碳效益佳的電能替代。促進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分散式利用,在風電富餘地區合理推廣蓄熱式電鍋爐電採暖,促進風電就地消納。在工業領域實施以煤改電、油改電為主的技術改造,推進工業綠色發展,優先採用電鍋爐、電窯爐、電熱水(汽)爐等套用,減少燃煤(油)使用。推廣農業生產生活電能替代,加快推進農田機井通電,實現農村機井用電全覆蓋,為農業電排灌提供保障。對省內新建的大數據中心、大型公用建築推廣蓄冷式空調技術套用,拓展新的電能替代領域。
  3.推進重點用能領域綠色低碳轉型。
  推進清潔供暖。堅持“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原則,因地制宜推進清潔供暖,提升城鄉居民用能水平。積極推進生物質供熱利用,在中小城市有序推進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建設。在農村集中居住區域推廣生物質成型燃料供暖項目。開展生物質能熱利用試點,用生物質為企業、機關、學校、居民供應熱能,打造低碳小區、低碳村屯、低碳小鎮、“零碳”供熱鄉鎮等試點示範項目。加快推進地熱能在供暖領域的套用,鼓勵選擇“取熱不取水”技術開發利用中深層地熱資源,因地制宜在全省工業園區、旅遊景區、新建住宅區、政府性投資的公共建築(辦公樓、學校、醫院)等場景開展中深層地熱資源採暖示範。大力發展電力清潔供暖,在長春、吉林、四平、白城和松原等電能替代試點示範基礎上,進一步向其他市(州)推廣電力清潔供暖模式,加快傳統燃煤替代。
  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統籌油、氣、電等多種能源供給,最佳化交通領域用能結構。開展綠色能源綜合服務站建設試點,推動加油、充電、加氫等服務一體化。提高車輛燃油經濟性標準,積極推動油品質量升級。推動燃料乙醇在交通領域的套用,有序發展燃料乙醇產業,大力發展纖維素等非糧燃料乙醇。積極推廣使用液化天然氣、壓縮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汽車,最佳化天然氣加注站等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和布局。探索氫能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推廣套用,推動氫能汽車的研發和製造。加快充換電設施布局和建設,全面推動車樁協同發展,鼓勵社會資本投建充電、換電場站,“十四五”期間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安全便捷、智慧型高效的充換電基礎設施體系,著力完善行業標準,強化市場監管,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充換電服務市場,打造“綠能充換電”新業態,全面推進交通領域電能替代。到2025年,力爭全省建成充換電站500座,充電樁數量達到1萬個以上,滿足超過10萬輛電動汽車充電需求。
  4.推動全社會能源節約利用。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把節能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促進能源系統整體最佳化,強化重點領域節能管理,持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完善節能評估制度,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推進高效節能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和新材料的套用,促進工業、建築、交通等領域和公共機構能效提升。調整用能結構和方式,培育發展5G、大數據中心等高端新興產業,引導能源資源向高技術、高效率、高附加值領域轉移。加快能源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加快能源全領域、全環節智慧化發展,推進能源梯級利用。加強能源需求側管理,實施能量系統最佳化、節能技術改造等工程,最佳化用能方式,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費。
  第三節 促進能源產業轉型升級
  立足於把我省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以建鏈、補鏈、延鏈為手段,打造以新能源裝備製造為代表的特色產業集群,推動我省新能源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1.全力打造高水平新能源產業鏈。最佳化產業布局,加快產業集聚,培育一批骨幹企業,不斷提升新能源裝備產業的競爭力。聚焦重點領域,圍繞新能源產業上中下游三個環節,重點建設風電、光伏、儲能、氫能四個子產業鏈,建成涵蓋技術研發、裝備製造、資源開發、套用服務的新能源產業鏈。進一步強化精準招商,鎖定產業招商目標,把延伸產業鏈、打造產業集群作為招商引資的方向,結合我省實際,聚焦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氫能製備、儲能、動力電池等重點領域,引進行業頭部企業落戶我省,藉助其人才、技術、資金優勢,打造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集群。
  2.加快推進“綠電”產業示範園區。依託現有或規劃建設的產業園區,打造白城、松原兩個“綠電”產業示範園區,實現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降低園區內企業用電成本,吸引用電大戶企業落戶園區,引進大數據中心、儲能、動力電池等高載能產業,增加園區用電量,提升新能源消納水平,形成發電、供電、用電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鼓勵全產業鏈開發風光資源,吸引更多的新能源裝備製造企業進駐園區。充分發揮能源產業園區對經濟發展的拉動效應,推進電力設施與交通、通信設施融合協同發展,提升油氣重大管道、天然氣儲備調峰設施等規劃建設水平,大力培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為促進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
  3.積極推進“氫動吉林”工程。加快形成氫能生產、套用、儲運、裝備、研發完整產業鏈條,著力打造氫能“一區、兩軸、四基地”發展格局。依託西部可再生資源優勢,中部場景、裝備和區位優勢,東部儲能和貿易優勢,打造國家級新能源與氫能產業融合示範區。橫向構建“白城-長春-延邊”氫能走廊,縱向構建“哈爾濱-長春-大連”氫能走廊。積極建設吉林西部國家級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化供應基地、長春氫能裝備研發製造套用基地、吉林中西部多元化綠色氫基化工示範基地和延邊氫能貿易一體化示範基地。力爭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產能達到6-8萬噸/年,氫能產業產值達到百億級規模。
  專欄6 “氫動吉林”工程(略)
  4.積極推動能源多元發展。推進生物天然氣項目建設,在我省燃氣管網無法覆蓋、當地天然氣價格較高地區,布局一批生物天然氣項目,用於輸入當地燃氣局域管網或汽車加氣站,形成穩定生物天然氣市場需求。加快推進生物質成型燃料項目建設,以稻殼、花生殼、玉米秸稈、木耳菌袋為原料打造成型燃料加工生產基地,推進生物質顆粒加工技術工藝的研發試驗與套用,逐步實現產業化。充分利用優質地熱能資源,合理推動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有序擴大伊舒斷陷盆地、松遼盆地和東南部地區地熱供暖利用比例。研究探索核能在供熱領域的套用,積極推進遼源市“燕龍”核供熱堆項目落地。
  第四節 打造智慧高效能源系統
  實現能源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推進能源生產與消費模式變革。促進能源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加快能源全領域、全環節智慧化發展,提高能源系統運行效率和智慧型水平。
  1.提升能源系統靈活調節能力。
  提升電力系統運行靈活性。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推動源網荷儲協同互濟。持續開展熱電機組儲熱改造和純凝機組靈活性改造,提升傳統電源調峰能力,加快推進煤電由主體型電源向調節型電源轉變。“十四五”期間通過火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新增系統調峰能力300萬千瓦。加快儲能設施建設,引導新能源開發主體在電網側聯合開展集中式儲能電站建設,儲能規模不低於新增新能源裝機容量的10%,儲能時長不低於2小時。提升用戶需求側回響能力,培育柔性電力負荷,建立健全基於價格激勵的負荷側回響機制,力爭到2025年需求側回響能力達到最大用電負荷的3%以上。開展跨省(區)間調峰互濟,完善區域電網調峰互濟協調聯動機制,發揮大電網資源最佳化配置能力,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到2025年,風光等新能源棄電率保持在10%以下。
  加強天然氣分級調峰能力建設。建立健全縣級以上地方政府燃氣應急儲備制度,加快推進3天儲氣能力建設。推進中石油、中石化等氣源企業儲氣能力建設,緩解氣源壓力。加強需求側調峰能力建設,推進不可中斷大用戶儲氣能力建設。完善氣價和市場化調峰機制,構建儲氣調峰輔助服務市場,用市場化手段挖掘系統調峰能力。
  2.積極建設智慧能源系統。
  加快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建設。結合需求側負荷特性、電源結構和調節能力,客觀評估並發揮系統調節能力,因地制宜確定電源合理規模與配比,加快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實現源網荷儲的深度協同,開展低碳轉型示範。在白城、松原等工業負荷規模大、新能源資源條件好的地區優先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試點工程,支持分散式電源開發建設和就近併網,最佳化配套儲能規模,充分發揮配套儲能調峰調頻作用,最小化風光儲綜合發電成本,提升綜合競爭力。加快推進“多能互補”建設,充分發揮我省西部新能源基地開發、東部抽水蓄能建設、全省煤電靈活性改造、電池儲能示範推廣的組合優勢,提高電力輸出功率的穩定性,提升電力系統消納新能源的能力和綜合效益。
  大力發展綜合能源系統。依託全省新基建“761”工程建設,促進能源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加快能源基礎設施數位化、智慧型化建設。著力推進5G技術、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在能源領域的推廣套用,推動電網、燃氣網、熱力網和其他能源網路的柔性互聯和聯合調控,加快建設多源集成互補、源網荷儲友好互動的能源網際網路,保障能源智慧高效安全供給。
  第五節 推動能源改革創新發展
  深化電力、油氣體制改革,完善能源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深入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增強能源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引進先進技術,推進能源科技示範套用。
  1.深化能源體制改革。
  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加快電力市場建設,推動吉林電力交易中心獨立規範運行;加快電力交易平台技術升級,豐富交易品種,制定電力現貨建設方案和交易規則,健全電力中長期交易市場、輔助服務市場,推動現貨市場建設。加強售電側市場規範引導,有序向社會資本開放售電業務,多途徑培育售電側市場競爭主體,完善落實增量配電業務改革配套政策,推進大安市冠麒、遼源礦業、琿春礦區等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項目實施,為用戶提供更多的用電選擇權,提升售電服務質量。完善儲能設施參與電力輔助服務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儲能對新能源的消納作用。完善輸配電價體系,完善跨區輸電價格機制。
  深化油氣體制改革。推動油氣勘探開發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油氣對外開放,推動形成上游油氣資源多主體多渠道供應的市場格局,促進油氣勘探開發市場有序競爭。加強市場監管力度,健全監管機制,加大油氣基礎設施公平開放監管力度,積極引導和推進省級管網以市場化方式融入國家管網,實現管網互聯互通和公平開放,減少供氣層級,降低企業用氣成本。完善油氣管網運營調度機制,實行統一調度、分級管理,強化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監管,提高管網設施利用效率。推動下游城鎮燃氣輸配管網逐步實現配售分離,加強城鎮燃氣配送環節價格監管。
  2.加快能源科技創新。
  加快能源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強創新引導,建立能源企業、高校、研究機構、套用企業“四位一體”的產學研用機制,以科技創新引領產品創新、產業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重點支持技術研發創新平台建設,加強能源領域創新人才引進培養,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鼓勵企業、科研機構廣泛開展國內外技術交流合作。
  加快先進能源技術裝備研發套用。抓住能源綠色、低碳、智慧型發展的戰略方向,加強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氫能制儲運用、高性能燃料電池、頁岩油氣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地熱能核能利用、“網際網路+”智慧能源、大容量儲能、高效太陽能發電和大容量風電等新能源發電、智慧型化採煤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高效自動化油氣勘探開採等先進技術裝備的研發、引進和套用,推動技術成果轉化,以技術進步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推進能源科技套用示範。實施產業集群創新利用發展戰略,推進新型能源裝備和技術的示範套用,加快先進技術產業化進程。加快高效氫氣製備、純化、儲運和加氫站產業示範和氫能市場培育,探索氫能商業化路徑。立足於油頁岩資源大省的基礎,開展油頁岩地下原位轉化規模試驗性關鍵技術攻關,加快產業化進程。依託國家油頁岩開採研發中心,建立國家級油頁岩原位開發及試驗的先導示範區,實施產業示範項目帶動戰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帶動全省油頁岩產業發展壯大。
  第六節 加快推進能源對外合作
  充分發揮我省“東北亞經濟中心”地域優勢,結合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積極參與省外、域外能源開發,引進域外企業共同開發能源資源,擴大能源合作領域,提高清潔能源外送規模,助力全國能源結構最佳化。
  1.促進化石能源開發引進多元化。加強域外煤炭資源合作,推進蒙東地區煤炭基地開發,支持包爾呼順、達來胡碩等煤礦建設,力爭新增煤炭生產能力900萬噸/年。積極引進俄羅斯和黑龍江省石油資源,形成省內、國內、域外多重石油保障體系。充分利用中俄東線工程引進國外天然氣資源,推進與周邊國家和地區之間油氣管道建設。通過引進海外天然氣資源,建立多氣源供應體系,推動形成“多渠道供應、全網路覆蓋、全領域利用”的天然氣產業格局。
  2.擴大清潔電力外送規模。充分利用扎魯特-青州特高壓通道輸電能力,進一步提高配套新能源外送規模;加快推動“吉電南送”特高壓外送通道及配套電源建設,提升新能源輸送比例,滿足我省建設國家級清潔能源生產基地電力外送需求,擴大清潔能源消納範圍。
  第四章 環境影響評價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合理控制能源消費、最佳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開展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修復,減少能源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實現能源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調發展。
  第一節 環境影響
  我省能源項目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土地的占用和擾動使原有地表植被和土地功能發生變化;煤礦開採、燃煤發電、燃煤供熱等產業對大氣環境的污染,包括揮發性有機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硫化氫等;煤炭開發的煤矸石、煤礦瓦斯和礦井水排放,油氣開採對地下水的污染;風能開發、電網項目產生的噪聲和電磁干擾。
  第二節 治理措施
  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相關法規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嚴格落實相關環境治理措施,開展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修復,預防和減輕能源開發使用對環境的影響。煤炭行業,重點解決地下水滲透、地表塌陷和積存尾礦等問題,做好土地復墾、塌陷地整治利用和水土保持工作。油氣行業,推進技術改造,採用清潔生產工藝,促進廢水循環利用。最佳化油氣管網布局,推進管道共建、廊道共享和委託代輸,減少土地占用和建築物拆遷,及時組織復墾,保護地形地貌。電力行業方面,嚴格新建機組環保準入和環保設施運行監督,完成在役機組超低排放改造,積極開展碳捕捉示範,加快推進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試點。降低風機運行噪音和電網電磁輻射等環境影響。
  第三節 環境效益
  建設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項目,可充分利用地區優勢,有利於促進地區經濟發展,且在能源生產過程中不排放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可顯著減少各類化石能源消耗,降低煤炭開採的生態破壞和燃煤發電的水資源消耗。生物質發電項目的建設有助於減少秸稈直接焚燒產生的大氣污染以及畜禽糞便對河流、水源和地下水的污染,有益於提高全省環境質量、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做到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相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本規劃實施後的環境效益主要包括:2025年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量相當於2500萬噸標準煤,與開發傳統化石能源相比,每年可節水約2000萬噸,每年可減少煙塵排放量約3250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約1.6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約1.7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約6600萬噸。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堅持黨的領導
  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在規劃實施中的統領作用,全面貫徹落實國家能源局、省委和省政府決策部署,明確職責分工,細化工作責任,強化督導落實,加強工作統籌,深化部門、地區之間協同聯動,及時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確保各項任務措施落細落實。完善權責對等、分級負責、監督評估的能源規劃實施機制。按照“五化”工作法,建立工作總台賬,制定任務清單、責任清單、措施清單和完成時限清單;將重點工作繪製成圖表,掛圖作戰,督導工作;建立責任機制、會商機制、對接機制、調度機制等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細、落實、落到位。
  第二節 突出規劃引領
  突出規劃的引領性、指導性作用。完善以能源規劃為統領,電力、煤炭、石油天然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專項規劃為支撐的能源規劃體系。加強能源規劃與國土、環境保護、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發展規劃的有效銜接,加強重大能源項目要素保障。充分發揮能源規劃對能源發展的引導作用,完善相應約束機制,重大能源項目前期工作、項目核准工作應以能源規劃為重要依據。建立能源規划動態評估機制,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和中期評估。加強能源項目庫建設,實現重大項目滾動實施、有效接續。
  第三節 強化政策支持
  積極推動能源體制改革,完善現代能源市場體系,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鼓勵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進入能源領域,推進能源投資主體多元化,創造良好的能源產業發展環境。積極引導創業資本進入能源領域,作為能源企業融資的有效途徑。落實國家相關財政、稅收等政策,發揮各級政府投資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加大投入,推動能源安全保障、能源轉型等重點任務實施。加強相關政策的統籌協調,形成推動能源規劃實施的合力。
  第四節 加強監督管理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強和規範事中事後監管,健全依法依規、全面覆蓋、透明高效、執紀嚴格的現代能源監管體系,保障能源規劃有效實施。加強規劃實施監管,建立規劃實施常態化監測機制,及時發現和解決規劃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向社會公開規劃制定和調整情況。加強能源安全監管,健全各類能源供應協調、基礎設施保護、雙重預防等機制,完善監控防護和應急體系,提升系統運行風險應對能力,確保能源供應安全。加強能源市場監管,落實電力、油氣等重點領域市場準入、價格成本、接入服務等方面監管規定,維護公平、開放、公正的市場秩序。加強能源服務監管,健全供電、供暖、供氣服務監管機制,提高城鄉居民用能質量。加強監管平台建設,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技術手段,實現橫向互聯、縱向互通的全過程協同監管,提高能源監管效率。

印發通知

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吉林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各市(州)人民政府,長白山管委會,長春新區、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範區管委會,各縣(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辦、各直屬機構:
《吉林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8月18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