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文

吉大文(1828-1897),字少史,又字仲郁,號觀察,諡文獻,清代崖州鏡湖人(今海南省樂東九所鎮鏡湖村人)。出身書香門第,幼承庭訓,刻苦力學,博覽群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大文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鏡湖村
  • 出生日期:1828
  • 逝世日期:1897
簡介,吉氏故居,大文詩作,駢文杰作,奉天誥命,榮壽祝文,墓志銘文,文獻像贊,急公興學,軼事典故,家族世譜,

簡介

少年曾賦詩述志,詩曰“少年立志要登科,有甚文章奈我何?書讀五車猶算少,詩吟萬卷不嫌多。若將海水如硯視,願把江山當墨磨。敕賜蒼天為白紙,揮毫寫出太平歌。”20歲全瓊應試,被稱為“海濱之秀”。鹹豐元年(1851年)恩科舉於鄉,開二百餘年崖州文運之先河,後三上春官不第,例授內閣中書。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離,辭官回家。熱心家鄉教化,積極倡建學宮、書院。1854年居鄉間期,主講樂羅、鰲山兩院,1872與何秉禮等鄉紳倡捐重修崖州學宮(孔廟)。有文才、武略,知州常咨以政務、軍事。同治七年(1868年)自籌經費、募勇300隨官兵征剿官坊峒(今樂東三平)黎族農民起義,光緒三年(1877年)黎族農民再次起義,州城告急。知州剋星額咨以軍事,採用其“攻其無備”戰略,把起義鎮壓下去。平叛紀績,於光緒四年(1878年)赴京報效,以道員身份發往福建,委辦厘稅總局。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為加強東南沿軍事防備,閩督再移檄調用,委善後總局,兼理營務處。大文以老成持重,軍國庶務綜理無遺,以此積勞,卒於行館。
吉大文像吉大文像
其詩文雄深雅健,膾炙人口。郭沫若校正《崖州志》時,亦極讚賞,稱其詩文不亞於進士。與其胞兄、道光己酉(1849)拔貢生吉大升有“大小吉”之譽。題“崖州八景”,著有《鏡湖詩抄》,列崖州文苑鄉賢。
吉大文一妻二妾,傳生三男:長德昭,次德崇,三德堅。德昭傳生進發,德崇無嗣,德堅傳生進銅。現已傳至第五代,子孫興旺。

吉氏故居

吉大文故居吉大文故居
故居位於村中,座東朝西,面向鏡湖及抱貴塘水流交匯處,為三進格局。第一進門樓,南北兩間。南門樓為主門,其屋脊高聳,有八十厘米許,塑成扇狀牌匾,雕工精美宏偉。正面陽刻“資政第”三字,背面雕文房四寶,兩端塑些傳統吉祥圖案,惜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毀於颱風。第二進為中亭,中亭兩邊為天井橫房。土改時房屋分給多戶人居住,八十年代住戶借危拆除兩側橫房,將木料搬走他用。第三進為正宅三間,中為廳堂,左右為廂房,再就是灶房兩間。原有一張舉人扁,六張高腳牌,其中兩張為“福建候補道”,兩張“迴避”,兩張“肅靜”,還有轎一架,專供舉人用,這些全作為“四舊”已毀。

大文詩作

註:吉大文詩作均摘自民國八年手抄版崖州《吉氏族譜》之《藝文志》,有些詩作個別字、句與《崖州志》所錄有別
少年立志詩
少年立志要登科,有甚文章奈我何?書讀五車猶算少,詩吟萬卷不嫌多。
若將海水如硯視,願把江山當墨磨。敕賜蒼天為白紙,揮毫寫出太平歌。
吉氏列派詩
德進承家訓,才高受國恩。人生能務本,世守美名存。
題《崖州八景》詩
鰲山疊翠
亂峰如劍繡屏環,潑墨嵐光指顧間。樹擁石船秋色老,草迷仙掌黛痕彎。
浮青海上晴時影,送綠城頭雨後鬟。畫本徐熙描欲滴,鰲山蒼翠勝他山。
抱郭雙流
迢迢溪澗夾山流,二水中懸嶺外州。城郭萬家襟帶遠,樓台三面海天浮。
寒潮春漲人招鶴,夜雨秋深客喚舟。雉堞高低波上下,彩虹明鏡共悠悠。
洞天幽勝
暝色沉沉曙色圓,幽花奇草碧於煙。峰頭日冷高低石,洞口雲陰大小天。
古寺秋深寒有鶴,隔林人靜畫鳴蟬。題書羽客行蹤杳,落葉空山得道緣。
落筆凌空
彩筆乾雲氣象雄,溪山寂寂洞空空。倚天岩邃煙霞暝,溜石泉寒渤海通。
五嶽動搖酣客興,一枝高聳鑿神工。何人掌據如椽大,點綴珠崖入畫中。
雲氣天光淡入秋,大湖明月浸波流。芙蓉寫照空中鏡,桂魄生香水上樓。
長笛客聲飛鳥渡,短蓑人影釣魚舟。歸時擬向君王乞,一曲清歌徹夜遊。
溫泉漱玉
海南風日四時溫,一勺甘泉地道存。漱玉聲和清有暈,熏人氣暖碧無痕。
波心夜閃輝山影,石骨睛鳴活水源。明月半潭春不冷,雪飛流過古藤根。
靈山騰雲
草樹溟濛淡遠曛,飛騰靈氣百重雲。峰腰曉碧從空束,澗口晴紅帶水紛。
觸石易為天下雨,出山應奏史臣文。忙間不管旁人指,賦入荀卿便絕群
峻岭迴風
突兀雲山入太空,珠崖東去嶺迴風。天低南國橫屏峙,地控炎方作鎮雄。
秋影不隨行客過,寒光如禁小城通。梅關北望三千里,冷暖平分一線中。
閩中贈別
他鄉離別倍傷神,何論知交故與新。詩思吟成千里夢,宦遊辜負十閩春。
天南雨滯鵬依海,冀北風高隼出塵。此日行藏真有命,憐君同是白頭人。
閩藩移文到崖行查應詔赴閩之作
(一)
廿年萍梗壯心灰,老大還聞吉語催。不是需才當代亟,緣何念舊遠方來。
《吉氏族譜》《吉氏族譜》
漢廷客滿平津閣,燕地誰登郭隗台?莫道天寒無物色,黃花時節待秋開。
(二)
鑑湖已乞賀知章,奉詔重登傀儡場。攘臂漫貽馮婦笑,折腰幾為督郵忙。
枯魚縱壑新逢雨,古樹生稊喜向陽。為語故人雙槳去,折梅應寄一枝香。
註:光緒二十一年,即1895年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此時吉大文再次應詔赴閩,時年67歲。
次韻陳一山潘孺初諸公都中聚飲之作(二首)
(一)
鬱郁長安竟久居,廿年鄉思斷鱸魚。幸無阮籍看人眼,應有楊雄問字車。
燕趙交遊多感慨,神仙糟粕盡元虛。何如斗酒談天罷,補綴嫏嬛未見書。
(二)
閒向花村問酒沽,胸中壘塊得消無。夢魂乍醒非蝴蝶,行止難言是鷓鴣。
海上懷人秋欲暮,天邊遊宦里將蕪。壯心烈士歌同聽,醉後誰當擊唾壺。
閩中漫興(二首)
(一)
行雲歷歷海南山,霖雨蒼生指顧間。錐穎久磨囊未脫,斧柯新伐手難扳。
宦途許我隨舒捲,時事輸人任鉅艱。廿載科名容易老,折腰空記逐朝班。
(二)
一官匏繫總虛名,悟到空空別趣生。雨後田園觀稼意,燈前兒女課書聲。
鉤批鱗甲魚貪餌,軛損皮毛馬服纓。歸去吾廬貧亦樂,北窗何日臥淵明。
閩中書懷
涉世人如不繫舟,帆隨宦海載沉浮。葫蘆堪誚書生畫,升斗徒承病客羞。
晚景功名強弩末,故鄉心事大刀頭。近來野性偷閒慣,不為蓴鱸不為秋。
辦理稅厘局有感
時事艱難會計深,司農籌畫道宜今。市廛法變周官意,鹽鐵論推漢吏心。
到處徵求關國計,幾人清白凜官箴。節流最是醫貧術,莫遣蒼生動越吟。
次韻林召閣廣文瓊台贈別
地北天南道路漫,騷壇酬唱別離難。吹來蘭氣燈前話,憶到梅花雪裡看。
海內風塵仍旅舍,珠崖鐘鼓此儒冠。暫時分手應重見,只待徵車召謝安
珠江浴月
水天一色共澄清,月到珠江分外明。濯魄無瑕潭百尺,涵光有影夜三更。
魚搖璧彩添濤力,風動蟾香入浪聲。上下秋空痕不定,孤輪如送客舟行。
獨上羊城第一樓,撐開眼界望神州。北來五嶺山遙伏,南去三門海近流。
平粵威靈銷霸氣,勝朝形勢問高邱。如今雜處殊方俗,作鎮憑誰奠玉甌。
江門訪白沙釣台
(一)
一棹江樓載酒來,倚檻高唱客懷開。東南人物多知少,風月公然屬釣台。
(二)
風流吾愛陳夫子,名世天生五百年。分得華山雲作枕,半窗梅影護書眠。
(三)
羅浮西望路多歧,仰止高山系我思。擬托梅花問流水,江山於我獨生遲。
客中除夕
故鄉才別是他鄉,屈指京華道路長。作客又逢冬日晦,離家況隔海山蒼。
燈前形影憐書劍,鏡里鬚眉怕雪霜。料得今宵兒女憶,問爺何處拜東皇。
京都元旦
玉燭調明富貴春,山河依舊歲時新。千官劍佩朝天禮,萬國琛球奉朔臣。
柏酒留賓鄰舍飲,椒盤遺俗大家陳。太平歌舞慚吾拙,未有羔羊獻紫宸。
詠七鰲井
冠山鰲已到蓬瀛,地氣锺靈水氣清。鑿飲自忘唐帝力,釣游誰識任公名。
壺心玉潤冰如貯,石眼泉甘醴盡傾。應有蛟龍深處隱,要歸湖海待雲行。
鏡湖
十里湖光一鏡清,陂塘猶志故鄉名。排山影倒魚穿樹,印載潮高雁趁程。
古渡斜陽秋有色,孤舟明月夜無聲。歸來賀監從君乞,釣隱煙波足此生。
樂羅舊縣(二首)
(一)
五指南來海接天,樂羅遺縣幾時遷。於今蠻語參軍少,自古歌聲令尹賢。
禮器傳疑西漢後,史書留冠吉陽先。平蕪十里田千頃,依舊人家繞市廛。
(二)
回首川原落日遲,灞橋官柳最相思。佳名尚列捐之傳,墜典誰新博德祠。
廢驛春深沙草怒,孤台秋老海風悲。我來不作滄桑感,為愛靈岩水石奇。
賀新婚(二首)
(一)
青鸞飛進合歡宮,佳境盈門喜氣濃。月下嫦娥欣跨鳳,雲間仙客慶乘龍。
百年琴瑟和堂上,午夜芝蘭入夢中。今日鹿車歡共挽,雞啼警戒兩相同。
(二)
芙蓉繡帳暖融和,善事相逢喜氣多。貞潔嫦娥辭月殿,承歡織女渡銀河。
詩題紅葉共斟酌,玉種藍田同琢磨。緣訂山盟宣海誓,長松千載付絲蘿。
祝雙壽
高堂合卺酒一盅,海屋添籌九秩逢。庚婺交輝光彩耀,椿萱並茂綠蔭濃。
靜修心性論莊子,頤養天年學葛洪。舉案齊眉雙耄壽,崖州名滿德門隆。
鹹豐癸丑年九月辛亥恩科舉人世侄吉大文題贈
示兒詩
臨亡不恨轉憐君,身後遺叮堪可聞。宦海風波徒險惡,鏡湖鄉里好耕耘。
詠菊
梅東作客為孫元度作
花花世界滿庭芳,不是金黃是菊黃。傲骨喜承仙掌露,榮英尤愛故園霜。
稱名隱逸前身瘦,閱歷繁華晚節香。陶令歸來詩酒興,與誰同愛素誰償。
步玉臣重九登落岩山原韻
石頂登臨眼界高,到來裙屐盡詩豪。人如杜老杯停酒,客似劉郎字寫糕。
古驛霜寒山落木,西洲風急海翻濤。重陽蹴鞠成佳話,寄興無心學楚騷。
註:孫元度,字玉臣,黃流優廩生
渡迴風嶺
天險高無極,炎荒欲限人。瘴鄉千里別,風氣一時新。
企石登梯屐,攀藤出峽身。平安過虎口,放膽逐征塵。
渡牛頭嶺
山海蒼茫處,天高絕路行。躋峰隨鳥上,穿峽逐猿鳴。
野渡人爭艇,香泉客濯纓。畏途車騎盛,穩步萬陽城。
渡九曲嶺
海曲山彌曲,峰多不記名。低橋溪腹渡,遠徑樹巔行。
九坂羊腸折,千盤鳥道縈。林間頻叱馭,誰似漢臣聲。
渡大庾嶺
寒暑分南北,輿圖劃半山。兩江通遠道,百粵負雄關。
地控仙霞上,天低大庾間。梅花知客意,沿路任尋攀。
渡海
一發中原地,青蒼海接天。胸吞無芥蒂,杯渡即神仙。
島嶼爭離合,鯤鵬倏變遷。風波揚不得,金谷太平年。
多港黎村李丞相祠
萬里投荒客,今生入鬼門。朝端無黨羽,海外有兒孫。
冠帶唐家寶,烝嘗李氏村。孤寒空下淚,南極望歸魂。
荏平早發
雞聲催曉起,鄉夢落床頭。馬滑霜堆石,人隨月下樓。
飯遲頻試餅,春冷預添裘。閱歷山東道,風塵亦壯遊。
喜友人至
不共南樓月,於今又六年。相逢人似雁,對語客如蟬。
燭影蕉窗雨,茶香竹徑煙。會來樽酒意,詩思入江天
舟次滕王閣
南浦飛霞外,前朝閣有名。幾人逢盛餞,一序待書生。
天遠吳山隱,秋高楚澤清。馬當何處是,風浪接江城。
壯起西江色,孤高見此山。獨擎天一角,直出水中間。
不借匡廬勢,常尊柱石班。潯陽多少派,收束赴重關。
江中舟行
掛席長江路,蒼茫望眼開。吳山趨海盡,楚水抱城回。
雲氣雙龍舞,潮聲萬馬來。六朝風景地,何處雨花台?
舟次揚州
佳麗揚州地,清游亦擅場。山堂存宋守,錦纜斷隋皇。
夜月歌樓管,春風酒市觴。廣陵潮發處,城郭蔭垂楊。
湖中晚望
四面山臨水,山青水亦青。夕陽沽酒市,遠火讀書亭。
卷葉鷗眠草,拖泥獺上汀。漁舟停棹唱,好共笛聲聽。
湖村
住近湖濱地,煙村事事幽。魚驚折社鼓,鷗狎曝書樓。
濕路懸橋板,低田泊釣舟。誰家歌水調,明月荻花秋。
嶺半炊煙起,隨牛遠入村。編茅安石灶,種稻爇山園。
祭鬼柴門肅,迎賓卉服尊。新年婚嫁日,席地鬧盤樽。
周濟夫評:清代崖州本為漢黎雜居之地,吉大文對黎村的景象、風俗當然十分熟悉,因而《黎村》能真切地勾畫出一幅樸野的風俗畫;瓊人詩中詠及黎族的,有這樣客觀筆觸者實在不多見。
樂安城
百峒嚴關鍵,安危此一城。水嫌煙瘴惡,山廓虎狼清。
變俗書生氣,宣威草木兵。防邊資策士,望闕請長纓。
溝口
五指河源遠,山多水合流。戌樓交虎跡,黎峒割鴻溝。
石亂溪聲壯,林寒棧道幽。此間真險絕,闢土要金牛
石門
鑿險通黎界,雄關石啟門。風腥山踞虎,泉遠壁懸猿。
世亂輕人命,天陰泣鬼魂。將軍誰破虜,百峒隸屏藩。
山居
為抱煙霞癖,岩阿結草廬。野花無譜載,山鳥有名呼。
採藥常攜屐,烹葵偶發爐。柴門知客到,犬吠近庭蕪。
江風吹月海初潮
(得潮字五言八韻)
浩蕩詩懷壯,凌風跨碧霄。何當江上月,遙接海邊潮。
桂魄光明滅,蘆花影動搖。青鳥群亂繞,白馬氣方驕。
玉宇流雲涌,銀濤逐浪飄。猛思連弩射,狂欲舉杯邀。
槎客途曾識,舟人語漸囂。欣逢恩湛渥,萬派共來朝。
註:此為辛亥(1851年)恩科秋闈及第詩,第四十九名。此應試詩是五言長律,音律嚴謹,豪邁雄奇、情景交融,結尾精巧,確是應試詩中的傑作。吉大文的其他詩作也很值欽賞。
吉大文故居詩竹門拓片吉大文故居詩竹門拓片
題竹(三首)
註:吉氏宅第堂屋六扇門刻有梅道人、南田老人墨竹畫
吉大文故居詩竹門吉大文故居詩竹門
(一)
素抱凌雲節,蕭蕭竹傲霜。蝸庭容小築,願老此君鄉。
梅道人有此本,茲仿其意,愧乏筆力耳一琯樵。
(二)
萬竹叢深日未晡,寒江煙雨翠模糊。東風無限瀟湘意,卻倚蕉窗望鏡湖。
琯樵蘇寫於榕垣客次
(三)
鵝溪絹素價兼金,不寫奇峰與遠岑。傳出寒梢掀舞勢,驕陽無力暗煙深。
擬南田老人畫作於三山不可居無竹之壘——琯樵

駢文杰作

吉大文同其兄大升一樣,亦精於駢體文。其晚年為友人、崖州撥貢生何秉禮撰寫的墓志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
皇清敕授修職郎儘先前補用教諭癸酉科拔貢文正何公墓志銘
夫太邱望重,會葬且萬極。人有道行高,銘碑無漸,一字象賢稽古,潛德攄今。其有琢器金光,澡心玉潤。四時之氣皆備,千尋之木難量。襟懷則霽月光風,品格則泰山北斗;風流如昨衛叔寶,舊好宜敦;神理長存戴安道,感懷獨切。見之文正何公矣。公諱秉禮,字竹筠,州城起晨坊人。高伯祖歲貢選授保昌儒學諱儀俊。高祖庠生諱儀偉。陶宏景辭官魏闕,清節彌高。何幼道帶衡門,盛名不減。曾祖庠生國學,諱敦益。祖儒士諱允信。家傳白璧,世守青箱,考例贈修職郎諱文轁。分金折券,慕鮑叔之高風;念佛供花,詣儒童而受戒。公石麟應象,玉燕征祥。早謝椿萱,先枯葛藟。燃藜照字,捎竹抄書。筆非樹而生花,心無機而集錦。年方弱冠,許學使取補弟子員,續之文學,江右知名。俶開秀才,洛中馳譽。蛟龍得雨,鷹隼乘風。次科吳學使異等食餼,學也。祿在其中矣。
且夫,士伸知己,政貴求賢,聽曲知音,衡文定價,胡乃毫揮珠落,鼎轉丹成。邱希范舒錦成文,燦爛風前之字。馬長卿凌雲奏賦,鏗鏘鉉外之音。屢踏黃槐,未奉丹桂。卞和已去,璞徒抱於荊南。伯樂未逢,馬空留於冀北。猶幸埋豐城之寶劍,氣直貫於北斗,遺淪海之明珠,睡獨探於驪鶴頜。行年四十,榮鷹拔萃之科。應試九重,喜授廣文之職。犍為太守,察李密之考廉。高平都公,重謝敷之職見。奇材見賞,薦表終虛,數也何奇?天乎,此醉遂乃棲心藝圃,息影書林。教設西河,經傳東魯。尊郭瑀則門人五百,奉嵇康而太學三千。馬帳從游,聽後堂之絲竹。鰲山主講,萃盛世之衣冠。四壁圖書,分榮史館。滿門桃李,不槐春官者矣。天厲弗戒,人生幾何,一病難醫,百身莫贖。以光緒十八年三月,溘從運往,享壽六十。嗚呼痛哉!帷,公養心苗秀,稟氣蘭香。卷掩蓼莪,威懷棠棣。始讀書而求理,務博學而成名。文章則賈茂薰醇,翰墨則顏筋柳骨。出言謹慎,阮嗣宗減否未嘗。植品清高,王夷甫貨財不計,其於鄉也,居有故廬,食無兼味,德仍讓齒,貴不昕人。爭乞字以盈庭,獨著書而閉戶。膏不自潤,車裘願共於親朋。清畏人知菽粟如求其水火,管幼安暴牛給草主愧犯刑。郭文通解刃脫巾,憐知謝罪。因己仁稱里,美化挽風澆。及其飲蠟登堂,懸書至室,謀參帷幄,餽絕苟苴。此生無由徑之行,今夕有談風之雅。龐仲達分符漢郡,資治任棠。陳仲舉攬轡豫章,先尊徐稺。匪唯檢身德裕,蓋亦淑世才優。至於東黎四毒,南徼稱兵,總戎之調度無方,統領之進剿不克。弩弓掛月,近逼軍營,銅豉喧雷,遙飛羽檄,跳梁勢急,出塞才難。劉觀察許以騶從賞之金帛,推出陸賈,倚若終軍。公盡卻兵戎,不張旗幟,一身是膽。趙子龍誠大丈夫單騎受盟,郭令公乃真男子,遂使南人不反,西夏投誠,解辦來庭,投戈請吏。非甚威德,何以化頑?未有雄材,焉能奉使?縱使介推忘祿,李廣難封,視等浮雲,毫無介意,其度量為何如哉。
大文御李龍馴,嵇攀鶴回,西方彼美,甚愧王褒,東道主人,頻懷伯玉,十年舊雨,兩地停雲。東野尚存,竅幸人文之盛,南軒已逝,轉傷吾道之孤。益友難逢故人焉!仰則青山埋玉,石室藏書,佳士佳城,福人福地,已切樵蘇之禁,彌深陵谷之思。門人趙君以濂等,心喪有禮,面命無詞,篤候芭侍側之情,慕子貢築牆之誼,獨居年永,傳道徒多。君子墳中,埋來銅劍,賢人壟上,銘在石函。銘曰:
不夷不惠,有守有為。道能致遠,義在隨時。尚書無理,驃騎風規。門多將相,世挺英奇。
文昌一星,華蓋一岳。吉夢初昭,離經總角。南象文明,東歸禮樂。笥發香生,器成玉琢。
采芹綺歲,拔萃中年。儒官道重,薦牘班先。臨池墨話,傍架丹研。心明湛月,性靜澄淵。
名動公卿,德孚鄉里。救乏指困,憐才倒屣。皮有春秋,色無幔喜。濟北高賢,汝南名士。
蓬廬雨晦,槐市燈紅。束修禮薄,載酒情隆。鑄顏非助,雕宰同工。教如時雨,坐北春風。
言偃得人,田文好客。吏治繭絲,兵機籌畫。志士持危,書生行役。一介尋盟,三苗來格。
人身如寄,天命靡常。水寒士去,星隕人忘。衣巾掛壁,卷帙堆床。死且不朽,閔而日章。
嗣子煢煢,先靈穆穆。馬鬣初封,牛亭已築。石碣文鏤,金碑字讀。一代令名,千秋芳躅!
誥授中憲大夫,晉授資政大夫,福建候補道,辛亥恩科舉人,愚弟吉大文頓首拜撰。

奉天誥命

誥封吉大文曾祖、祖、父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嘉謨垂奕葉,允昭世德之求。殊寵錫公朝,益展曾孫之孝。祗承新渥,用報曩徽。爾吉友參,乃福建候補道加四級,吉大文之曾祖父。敦修無斁,垂教有方。種德開先,堂構益恢於來緒。貽謀裕後,箕裘克紹於前休。懿矩攸彰,恩施遂逮。茲以覃恩,贈爾為資政大夫,錫之誥命。於戲!四世其昌,久聚德星之慶。九原可作,允承褒命之榮。國典薦膺,家風益振。
制曰:綏柔佐治,寵被既於外僚。貞順垂休,恩聿推於內德。特敷惠澤,用播徽音。爾羅氏,乃福候補道加四級,吉大文之曾祖母。肅雍可范,令善堪模。樹慈訓於後昆,爰著鐘祥之德。傳素風於奕葉,式彰貽谷之謀。允作母儀,丕昭國典。茲以覃恩,贈爾為夫人。於戲!九重錫慶,洊邀丹誥之褒。四世承恩,益煥朱綸之色。勤宣令聞,用闡幽光。
光緒伍年拾月初一日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良臣報績,爰歸美於貽謀。司仕詔功,必溯源於繩武。殊榮洊被,積代增華。爾吉啟秀,乃福建候補道加四級,吉大文之祖父。衍緒開先,垂休裕後。孫枝挺秀,聿昭世德之符。世業丕昌,大啟承家之學。茲以覃恩,贈爾為資政大夫,錫之誥命。於戲!錫五章而敷澤,珂里流光。推三葉以承恩,德門榮慶。祗膺茂典,長荷寵綏。
制曰:鴻恩錫類,聿彰貽谷之休。令范宜家,益著含飴之微。式逢慶典,爰沛殊施。爾羅氏,乃福建候補道加四級,吉大文之祖母。慶葉珩璜,訓嫻圖史。心莊體順,著台范於中閨。善積慶餘,表母儀於奕世。茲以覃恩,贈爾為夫人。於戲!播蘭陔之芳澤,寵被重闈。揚芝檢之徽音,光流華胄。榮章洊逮,德范猶存。
光緒伍年拾月初一日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夙夜宣勞,事君資於事父。雲霄布澤,教孝實以教忠。特賁絲綸,用光閥閱。爾吉春,乃福建候補道加四級,吉大文之父。操修醇篤,矩范嚴明。術在詩書,克啟趨庭之訓。業恢堂構,實開作室之模。茲以覃恩,贈爾為資政大夫,錫之誥命。於戲!錫天府之徽章,殊榮下逮。際人倫之盛美,茂典欽承。祗服誥詞,遂光譽問。
制曰:家聲昌大,夙彰式谷之休。壺教賢明,不替樹萱之慕。適蓬上慶,用錫殊榮。爾陳氏,乃福建候補道加四級,吉大文之母。敦習禮規,恪循箴訓。寢門治業,著恆德於貞心。閨塾授經,樹慈風於雅範。茲以覃恩,贈爾為夫人。於戲!恩能育子,挺杞梓之良材。善必稱親,被笄珈之茂寵。祗承嘉獎,允播徽音。
光緒伍年拾月初一日
摘自崖州《吉氏族譜》

榮壽祝文

恭祝
誥授中憲大夫、晉封資政大夫、福建候補道加四級,少史吉觀察大人暨德配晉封二品夫人周夫人榮壽大慶
嘗聞五百年有名世,海嶠靈鐘。八千歲為春秋,蓬壺日永。是以賦蓼蕭者,載詠龍光。頌閟宮者,兼及燕喜。自來檢玉檢金之策,必有介福介壽之詞。星耀躔弧,熙春鑄鼎。雲翻織帨,廣廈娛觴。而況迴風嶺畔,本是仙都。落筆峰前,原稱壽域。其人則翥鳳翔鸞,丰標駿望。其才則盤根錯節,匡濟鴻猷。如我友少史觀察之翹然特出。
觀察為候選訓導、歲貢生青峰公之次子,分發教諭、已酉拔貢伯階之介弟也。幼而穎異,長更沉潛。露抄雪纂,不辭麟士之勤。字酌句斟,兼有彥伯之勝。與伯階兄為戴醇士學使,賞識游庠,嗣是應試,均列前茅。丙午黃石琴中丞決科,稱為“海濱之秀”。其受業師雲澹人吏部,徐佩韋進士,邱雨田孝廉,罔不刮目相看待。而同門如楊蓉浦、張韻輩,亦皆推服。至辛亥恩科始獲售。以人之傑,破天之荒。固國二百餘年,吉陽所未有也。使其乘銳氣,奮前程,久住春明。密勤夏課,青雲直上,出入程明之廬,指日高翔。雍容著作之府,有如拾芥,詎愧簪毫。顧以椿壽方高,蘭芽未茁,情殷負米,籍申視膳之歡。念切析薪,以慰含飴之願。因以茅檐跧伏,絕意功名,依然蓬戶嘯歌,耽心弦誦。然而問字者頻來,擔簦者踵至。乃設馬融之縫帳,啟楊震之講堂,一時從游者多所載成焉。且夫,明體因而達用,君子自勵之修,緯武出乎經文,哲人兼權之計。
丁卯歲黎匪擾亂,觀察率勇助剿,大亂削平。大憲以捐資團練,深入黎峒,殲厥渠魁。經畫善後,深資得力,請以知府補用。事竣入都,捐升道員,簽分福建,隨即抵閩。檄委辦理厘稅總局,期滿奏留。以繁缺道員敘補,益獎勵為酬庸之典,得通儒始克成功。屏藩分鎖鑰之權,非才子何能勝任?況以生民黎雜處之地,值東西煽憂之時。男兒要立邊功,志士無忘血戰。丁丑、辛巳,兩次從征,入而募勇防鄉,出則揮軍搗穴。士行爭米取三百囷,越石枕戈經五六載。角端在手,向溝口而銅鼓沉聲。秋水橫腰,過石門而弩弓匿影。投鞭斷長溪之水,揚威者一島四州。積甲齊五指之山,納款者千黎百峒。銅出沙而鑄柱,石懸壁以銘碑。賊亦尊師,不犯康成之里。軍能破虜,久欽潞國之名。雖未邀再獎於上台,要亦播嘉言於婦孺。勞而不伐,功乃莫爭。而且情篤天親,禮敦友愛。郊祁聯步,塤篪並奏乎藝林。橋梓傳經,衣缽親承夫學校。蘭桂則三枝競秀,簪纓則奕葉揚休。不又為人倫之極盛哉。
德配周夫人,四德垂箴,三從式訓。贊芾珩於閫外,肅苹莒於廟中。持己儉先,率眾勤始。允葉家人之吉,群推內助之賢。陳君光烈等,以韓門弟子,親元獻師。資繕長生之帙,備述咫聞。徵益壽之文,用彰曼福。予以世誼,夙托心知,所願韓贏偕老,葛鮑齊年。壽榮之卉駢枝,鸞鳳之環合璧。紀百四十餘策之龍蓍初揲,頌升恆則介祉同賡。制一千二百雙之鴛錦為屏,養頤鼎而恩榮再宴。謹序。
賜進士出身誥授朝議大夫知府前知柏鄉事加四級紀錄十次年愚弟邱對欣頓首拜撰
賜進士出身二品御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年愚弟陳蘭彬參校拜書
摘自崖州《吉氏族譜》

墓志銘文

誥授中憲大夫、晉授資政大夫、福建候補道加四級、督辦全省稅厘總局、總辦省會善後總局、兼理營務處、內閣中書、辛亥恩科舉人吉觀察大人墓志銘
國家風氣之開,必有瑰奇卓犖之才應時而出,以德行修於已,以學術顯於世。能開二百餘年之風氣者,吾於少史觀察見之世。
觀察諱大文,字少史,為候選訓導、歲貢生青峰公(吉春1801-1868,字青峰,別字忠堂。道光二十六年,即1846年考選丙午科歲貢生)次子,分發教諭、拔貢生伯階公(吉大升1825-1870,字伯階,號小仙,道光二十八年考取戊申科拔貢生)同胞、同學。幼承庭訓,博覽群書,能為詩古文辭。戴文節按試臨瓊,取錄補弟子員。年才弱冠,全學使取,錄古學高等。是年(按吉大文所撰的《吉大升墓志銘》為道光二十八戊申年,1848。《崖州志》記為己酉年,即1849),伯兄登拔萃科,其尊大人亦此科歲貢,所遺廩缺,即觀察頂補,當時傳為佳話。
辛亥(鹹豐元年,1851)恩科舉於鄉。先此,崖州僻處瓊之極南,博為能文之士,代不乏人,多不遇於有司。自觀察始登賢書,遂開一州之文運(自明萬曆二十二年,即1594年蔡庭貞中舉後,至1851年二百多年間,崖州科考不振,沒有考取進士、鄉舉之士。吉大文中舉之後,又相繼有林纘統、張嶲、鄭紹材中舉,故州人盛讚,大文開啟二百餘年崖州之文運)。昔蘇文忠贈姜君弼(姜唐佐,字君弼,北宋海南科考中舉第一人),有“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之句,今又為觀察誦之。三上春官,俱報罷。援例以內閣中書,候選,恩在京供職。以尊大人年高,伯兄尚虛,子息不忍遠離。
貽高堂憂(1854年母故,在家守孝),主講樂羅、鰲山兩書院。勤於課士,一州之人化之。居無何(不久),官坊峒黎人倡亂,觀察乃自備口糧,募勇防守,民賴於安。戊辰(同治七年,1868)丁外艱(二月父故,時大文因“剿黎軍務,赴州會議”、“百里離家,千年永訣”),居家讀禮。黎人乘間竊發,勢益猖獗,官剿辦,苦無善策。觀察自籌經費,募勇三百,助官兵所不及。運籌決勝,直抵巢穴。己巳(同治八年,1869)春,黎匪就擒,以平定功,蒙瑞閣督獎賞,未及咨部。庚午(同治九年,1870)夏,伯兄棄養,無子。觀察同氣傷懷,功名之念置之度外。
丙子(光緒二年,1876),劉峴帥督粵,檢查成案,奏請免補中書,以同知儘先選用。次年(光緒三年,1877),東黎復亂,州城告警。其時克明府(剋星額)初蒞,未悉黎峒情形,以觀察志在平黎。委以巨任,募勇進巢。攻其不備,匪黨逃竄。鼓行而西,直抵樂安(抱由)。諭以大義,黎民鹹服。
是年(光緒三年,1877),奉部覆由同知選缺後,以知府補用。戊寅(光緒四年,1878)赴京,循例報效,以道員分發福建。閩督知其廉能,委辦厘務總局。觀察潔已奉公,辦事慷慨,有同鄉官閩者,欠庫數十餘兩,傾囊代償,免其遺累,時人嘖嘖稱之。越辛巳年(光緒七年,1881),黎人知觀察遠宦,集眾大亂,附近村墟盡遭焚掠。觀察聞命之餘,懇請回籍,以資防衛。其時,州人上控,大憲委劉鎮軍成元征之,觀察募勇助剿。次年(光緒八年,1882),鎮軍被參,觀察、劉鎮楚接辦,計誘匪首正法,而餘黨未能廊清,地方受害。張南皮(張之洞,直隸南皮人,晚清常以籍地敬稱)由晉督粵,復命馮萃亭宮保馮子材,字南乾,號萃亭,廣西欽州人,曾被封為太子少保,因此亦敬稱宮保),開道黎山,平其巢穴。觀察捐助軍需千四百金,以成其事。
丁亥(光緒十三年,1887)復赴閩候委,戊子(光緒十四年,1888)染足疾,艱於進趨,告假回籍就醫。乙未(光緒二十一年,1895。《崖州志》記為丙申年,1896)黃廉訪開藩來閩,移文檄赴調用。觀察自念受恩深重,年將七十,涓埃末報,復赴閩待命。蒙委善後總局,兼理營務處。觀察以老成持重,軍國庶務綜理無遺,以此積勞,終於行館。平生所學,百無酬一,士林惜之。回憶赴閩時,高軒枉過,共談時事。棟賦詩贈行,以常楊諸公相交勉,觀察深為許可。精神之瞿鑠,氣度之沖和,當必有所措施。為吾道引重,為梓里增光,孰意竟終於此也。觀察賦性醇厚,篤於內行,待人以誠,與物無忤,自奉儉約,見義勇為。凡修學宮、建祖祠、築橋、修堤諸善舉,不惜傾囊以成之。而其所學經濟,亦僅於平黎見之。吁可傷矣!
觀察生於道光戊子(1828)年九月十八日巳時,卒於光緒丁酉(1897)年十二月初五日辰時,享壽七十。德配周夫人,妾周氏、何氏。子三,長德昭,福建候補縣丞;次德崇,增廣生員;三德堅,業儒,皆何氏出。
光緒二十五年(1899)七月初八,卜葬於抱淺之二權原。諸及門(弟子)謀樹貞珉,以表有道,爰銘之曰:
大海之南,珠崖古鄉。篤生偉人,弱冠詞場。平黎記績,訓士有方。
天不愍遺,大雅雲亡。鬱郁佳城,莪莪崇崗。幽宮永在,山高水長。
誥授奉直大夫朝考即選教諭甲午科優貢生世愚侄王國棟拜撰
有挽幛謹錄之,以招來許
誥授中憲大夫、晉授資政大夫、福建候補道加四級、辛亥恩科舉人、享壽七十歲、少史吉觀察大人銘旌――福建全省提督學使翰林院編修弟戴鴻慈拜題
芳遺繡豸――閩浙總督邊寶泉頓拜
豸章望重――福建將軍弟裕祿頓拜
豸繡勛隆――福建都統弟綽哈布頓拜
神歸瓊島――福建學院弟戴鴻慈頓拜
公歸不復――福建臬台李興銳頓拜
豸繡榮膺――福建糧道弟唐寶鑑頓拜
神歸瓊島――福建蕃台弟周蓮頓拜
仙返榕城――福建鹽道弟余聯沅頓拜
齎志以終――福建糧道弟楊正儀頓拜
望重枌榆――候補道弟何成浩頓拜
人琴俱寂――福建道弟陳同書頓拜
福備箕疇――候補道弟聶元龍頓拜
瓊島歸真――內閣學士南洋大臣陳寶琛頓拜
哀動蘇程――廣東學院治弟葉大焯頓拜
瓊島歸真――翰林院編修弟廖驤頓拜
豸繡沉輝――江蘇候補道弟沈翊清羅豐祿頓拜
據云,張嶲(張嶲,1854年-1917),原名鏡清,字蓉舫,號芙舫、芙初,崖州黃流人,吉大文的學生,清丁酉順天科舉人,《崖州志》主編)讀罷上文後,嫌其“幽宮永在”來得不自然,而揮筆又銘曰:
時當嘉道,州運瞳瞳。唯一出穹,如日升東。少年登第,觀國賓充。難兄難弟,奕奕熊熊。公車石上,戰躓南宮。慨然投筆,杖軍從戎。綸巾羽扇,肆我儒風。勘平黎亂,晉階年崇。當服政駐,盪閩兵中。漕運鹽鐵,論辦驚雄。榕城三蒞,將建豐功。桑田瞬息,遂爾令終。自來自去,冥冥太空。懿哉夫人,約已飾躬。誼不為侈,匱圖於豐。屏當財物,家道隆隆。慈能逮下,緝發斯螽。偉然令婦,旌葦估公。古稀並屆,游神於沖。二權之野,佳氣蔥蔥。我銘此碣,齊壽出穹。”
摘自崖州《吉氏族譜》

文獻像贊

文獻公像贊
陳正儀
少史公,諡文獻。公少年夢一大人物贈蓮花一朵,曰此君前身:
大海之南,珠崖古鄉。篤生偉人,弱冠詞場。
平黎紀績,訓士有方。名知大吏,職重封疆。
繼鐘而起,纘甫聯芳。後先濟美,輝映吉陽
蓮花小影,早歲休祥。丹青圖畫,皎潔冰霜。
群賢仰哲,萬派流光。矧伊鄉彥,不虔對揚。
宜其動靜與俱,團扇珍藏也。
文獻公像贊
楊世貞
於維先生,珠崖之傑。弱冠詞場,平黎紀績。
任重封疆,八閩仗節。豸繡榮邀,圭璋表德。
纘甫留芳,繼鐘揚烈。庶士傾風,萬流仰哲。
夢裡前身,丹青點綴。風遠標儀,冰壺秋月。
仰止匪遙,虔恭對越。
摘自崖州《吉氏族譜》

急公興學

御批允準為崖州吉大文建“急公興學坊”
徐日霖
清光緒三十四年四月,經兩廣總督張人浚奏請獲皇帝朱批,旨準在崖州為已故福建候補道吉大文建立“急公興學”牌坊,以旌表吉大文捐助田產辦學的美德善舉。
吉大文(1828—1897),字少史,號觀察,諡文獻,清代崖州鏡湖人(今樂東九所鎮鏡湖村人),出身書香門弟,幼承庭訓,刻苦力學,博覽群書,為文雄深雅健。鹹豐元年(1851)辛亥恩科舉於鄉,是自明代萬曆二十二年(1594)至清代二百五十七年間,崖州首位舉人。吉大文瘁心鄉梓安定,曾以軍功獲議敘同知、以知府升用。光緒四年赴京引見,循例報捐道員,分發福建候補,先後在閩督辦稅厘總局、委辦省會善後局兼管營務等。卒於福建行館。
吉大文是多有善舉的崖州義紳。他熱心地方文教,執掌書院,倡建學宮,美譽卓著。吉大文生前留下遺囑,要兒子在他身後,將自置的田產捐作學產。吉大文於光緒二十三年逝後,他的兩個兒子吉德昭和吉德堅,遵照父親遺命,將吉大文生前自置的田產72畝,作價一千零六十兩銀,以吉大文個人名義,捐給新建的崖州官立高等國小堂,充辦學經費,並請允為吉大文建彰表牌坊。
崖州直隸州知州馮如衡依定例稟告,經兩廣總督張人浚複查核實後,奏報朝廷,懇旨準行在崖州為吉大文建立牌坊,給予“急公興學”字樣旌獎,以昭激勸。奏表上後,光緒皇帝朱批:“著照作請,該部知道,欽此。”
清光緒《崖州志》在“人物誌”所載吉大文傳略中,對這一史事記為:“子候補縣丞德昭、童生德堅,捐銀一千零六十兩充學堂經費。光緒三十四年,奉旨旌表。”由於簡述,造成指稱不明,使人誤讀為朝廷所旌表者為德昭、德堅兩兄弟。為澄清地方文史,茲特錄兩廣總督張人浚的奏表如下,以證其實。
兩廣總督張人浚奏籍紳吉德昭兄弟捐助學費請為其父母建坊片
再士民捐助地方善舉銀至一千兩以上者例準請旨建坊歷辦有案。茲據崖州直隸州知州馮如衡,卑州附城官立高等國小堂,常年經費不敷甚鉅,勸據在籍分發福建候補縣丞吉德昭與弟德堅,遵其故父二品頂戴福建候補道吉大文遺命,捐助自置田產七十二畝零,估值價銀一千零六十兩,充作官司高等國小堂經費,似此父子濟美,洵屬熱心興學,深明大義,稟經署廣東提學使王人文核明,詳請奏獎前來。
臣複查該紳士吉德昭與弟德堅,遵其父遺命,捐產助學,核其銀數與建坊之例相符合,仰懇天恩俯準崖州在籍分發福建縣丞吉德昭與弟德堅,為其故父二品頂戴福建候補道吉大文,在本籍建立專坊,給予“急公興學”字樣,以昭激勸。
除咨部外,謹附片具陳,伏乞聖鑒訓示,謹奏。
光緒三十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奉
朱批:著照所請,該部知道。欽此。
清末廢科舉後,崖州籌辦新學。光緒三十三年,崖州“合州捐貲”,將鰲山書院拓址改建為崖州首間官立高等國小堂(校址在今崖城中學內)。吉德昭、吉德堅兩兄涕遵父遺命捐助田產,即用充作始建的崖州高等國小堂辦學經費。
廢科舉後,為適應舉辦新學的需要,清朝政府於1904年頒發了《奏定學堂章程》。為了激勸更多的社會士紳官民捐助學堂經費,‘章程’中作出了捐資助學的獎勵規定:“紳董能捐設或勸設公立國小堂及私立國小堂者,地方官獎之,或紅花、或扁額;其學堂規模較大者,稟請督勵給扁額;一人捐資較巨者,稟請督撫奏明給獎。”獎勵分為三層次,即對捐款數額不大的個人或多人捐款,由地方官自行獎勵,無須稟明上級官府這;對捐款數目較大者,由地方官稟請督撫獎給扁額;對一人獨立捐資數額較巨者(一般銀數至少達1千兩左右),均得請旨建坊。其中,對個人對地方善舉捐銀至少1千兩以上者,由縣官提學使稟明督撫,再由督撫專摺奏請皇帝朱批賞給字樣或匾額,允準建坊。經請旨給予的字樣多為“樂善好施”、“急公好義”、“急公興學”、“輔翊士林”等。凡奏請“朱批”後,捐款人便可在地方建立牌坊,刻上給予字樣,如刻“急公興學”,即稱為“急公興學坊”,此類牌坊,大多立於捐款人原籍,以彰榮耀。各地常見規格為,四柱三間洞,重檐、硬山頂結構,紅柱綠瓦,在明樓的正脊下石匾刻“奉旨建坊”四個大字,以表明奉朝廷旨允所建,石匾上鐫刻“急公興學”四字,以表明朝廷給予的榮譽。至於奉旨允建旌表吉大文之“急公興字坊”,當年所建情況如何,筆者不得所知。
由於捐款興學既能倡導地方公益善舉,又能激勸地方敷興文教,因此地方督撫大員都重視按標準為捐款者請獎,並成為通行各省的定例。查光緒《崖州志》,在清光緒年間,崖州獲奏請“奉旨旌表”的捐資興學鄉紳,除吉大文外,還有兩人。一為妙山附貢生黎振元,其“疏財仗義,急公好義”,崖州興辦學堂之始,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間,率先“捐大黃、水蛟,包吉墩等田一百零六畝,為學堂公產,值銀一千零四十兩”。經督撫奏請,“奉旨旌表”,是為志載獲朝廷旌表“急公興學”第一人。二為水南州同王嘉珍,光緒三十二十年(1906)間,其子廩生澤夏廩生,以王嘉珍“遺命捐田,值銀一千零五十兩,學堂常產。”經督撫奏請,“奉旨旌表”,此外,獲知州、學正給予獎勵的地方紳民,為數不少。
參考資料
1、《兩廣總督張人浚籍紳吉德昭兄弟捐助學費請為其父母建坊片》(《政治官報.摺奏類》消光緒三十四年五月初四第二百十四號);

軼事典故

少年吉大文為師解圍
吉訓林
崖州抱旺陳瑞(鹹豐年間恩貢)乃一知名人士,因患風濕病辭了官,在鄰村鏡湖吉春(道光年間歲貢)家當私塾.。有一天,梅西恩貢生張鳳羽(道光年間貢)來吉家做客,席宴中便出一上聯向陳索對:
加馬當車乃謂駕,駟連四馬。
陳瑞聽是一副拆字聯,沉吟良久,對不出來。不料風濕病突然發作,手腳麻痛。主人吉春叫來五名僕人給他按摩,張鳳羽卻有意說是他急出了病,陳瑞著實難受。此時,陳瑞的門生吉大文(主人吉春之子)指著僕人道:“我老師故意裝病,已用這意思對中下聯,那是:
用人為仆也稱傭,伍並五人。
張鳳羽一聽拍案叫絕,道:請先生再對張某這一聯:
張珙借西廂,中有伊人豐色艷。
陳瑞一聽,有嵌入“艷”字的拆字。可是身子不適,哪有精神去對句。湊著吉大文求他暗助。吉大文點著頭,眼珠上下翻轉,竟走到張鳳羽跟前哭起來。吉春大罵放肆。吉大文回父親說是老師教他學劉禪
張鳳羽以為是陳瑞再以啞謎相對,只好向他請教。陳瑞料知吉大文已心中有數,當下叫他說出下聯:
劉禪哭亡蜀,渾無涕淚非心悲。
張鳳羽聽了這些下聯,對陳瑞佩服得五體投地。
吉大文三對陳瑞
吉訓林
初夏一天,吉大文和陳瑞攜家丁一同游山觀光,登上黎族寨邊的“石富嶺”。吉大文精疲力盡,肚中飢困,就命家丁在巔峰設灶做炊。陳瑞在旁聽到吉大文肚子裡咕嚕作響,笑占一上聯;
石富嶺中吟食賦
吉大文聽是諧音聯,一時對不出來,餐後繼翻山越嶺,滑下一山谷中去。這裡風景優美,獸走禽飛,鳥語花香。問家丁得知這谷地名乃“英哥谷”。因此對這下聯:
英哥谷里聽鶯歌
陳瑞只微點頭,但再也想不出適合的地名來工對。
師生迷巒山光谷景,詠詩作文。時正晌午,忽然烏雲密布,遠雷頻鳴,西風狂飆,山雨欲來。陳瑞看見六隻山鼠在榴樹枝上被風搖欲跌,正往地中扒下溜走。腦子一醒,又占一上聯:
六鼠下扒榴樹,風颳榴樹,六鼠竄溜速。
吉大文聽著這繞口令,老師出句真巧妙。彷徨不得下聯。突然山谷處電掣雷馳,轟爆聲中三隻野雞從山棘枝中驚鳴散飛。吉大文心頭一喜,對出下聯:
三雞上跳山棘,雷撼山棘,三雞飛散急。
陳瑞和家丁皆拍掌稱妙。
一陣疏稀的小雨下過後,六隻山鼠又走出來山谷中覓食。谷中忽有小野貓咪叫聲,六鼠驚鳴亂竄,縮回窩籠。陳瑞見狀,沉思片刻後再出一聯:
雛貓狂喊,六慌鼠散谷空鳴。
吉大文聽了不過是一簡單下聯,反覆吟之,不禁心中一怔;別讓老師耍了。但沉思良久對不出來,心中正在著急,谷上面忽傳來一陣仿佛是人的吆喝嬉笑聲,原來是幾隻獼猴正在欺負趕驅一隻悲鳴的雛鹿兒。吉大文心念一動,於是對出上聯。
乳鹿嬌咻,數惡猴驅禽猛蠖。
陳瑞哼了一聲,捋著鬍子很得意;“ 你不聽清楚么?”我說的是:
出茅匡漢,劉皇叔三顧孔明。
吉大文對其出句已在意料之中,我對的正是啊:
入虜剿酋,蜀武侯七擒孟獲
陳瑞目瞪口呆,贊道;我的得意門生有如丘文莊之才。一家丁也打個馬屁;“二公子不中狀必中舉。
註: 這故事 我小時候聽吉進珊先生口述,聯中“惡”字,音讀<wu>第四聲 。“蠖” 字應去蟲加口才對,但網上漏洞沒有載錄,打不出此字,取“蠖”而代之 ,君莫以誤 。
崖州舉人聯諷惡官
崖州,因邊遠荒涼,是歷代王朝對逆臣”充軍、流放的理想之地”。曾流放到崖州的歷代朝臣有宰相級的趙鼎、李德裕盧多遜胡銓裴度、韋丁胃、韋執誼以及蘇東坡、楊炎等。他們給崖州播下了文化種,使崖州盛開了楹聯花。曾有來客嘆曰:誰知絕島窮荒地;猶有幽人學士家。”
崖州鏡湖村有位讀書人名叫吉大文,鹹豐元年(1851 年)考中舉人。此人不僅有才華,而且嫉惡如仇,很同情百姓。
相傳在梅聯漁池村(今三亞市崖城鎮轄)有個陳家姑娘,嫁給西里農村一孟家男子,因雙方感情不好,男方懷疑女方有外遇。當時身任崖州教育長的孟父孟繼德和叔父孟繼光出謀,安排兩子到漁池村附近路上黑夜埋伏殺陳氏,以連砍十三刀、手段殘忍而惡名遠播。往後白天黑夜在此路上多有“陰靈”顯影出現,當地人們稱為“鬼”,嚇得道上行人驚魂失魄者眾多。吉大文以聯述之:
教術孟家奇,父繼德,叔繼光,七八年教育身膺,忽成道上醜聞,命子殺妻超高手段;
呼冤陳氏慘,夫真仁,伯真義,十三刃傷痕血濺,太息路旁埋恨,行人到此嚇斷孤魂。
又有一聯,相傳是梅嶺山村一秀才所作:
漁村陳氏女,翁繼德,教子殺內人,開口寬宏積善,身膺教育長,炎夏寒冬,埋恨路旁成萬古;
農舍孟家男,字真仁,疑妻有外遇,伙兄窄道行兇,血濺梅梢頭,白天黑夜,行人心悸十三刀。
吉家門第高大,分側門、中門、麒麟門。吉大文想他顯赫一方,就在那矮小的側門楹柱上掛一上聯:門矮躬身人”。意思是說,凡來人都只能從這矮小的側門進我家,見到我時還要彎腰為禮。偶一天,有位檢查地方稅收的巡按官駕到,一看吉門大喝道:來人!先給我剝下此小子所書!打開麒麟門,並給我寫上:身高昂首來’! ”吉大文見狀跪地叩首:我這奴才,該斬,該斬!”巡按官答:不斬,不斬,饒你一命!" 次年,吉大文得到朝廷重用,命他前往福建任福建省候補道,道台為吉大文的到任設宴洗塵,酌酒時道台出一上聯:生雁自南來,眼看東西頭向北;”吉大文即席應對:五峰朝北起,腰環山水頂連天。”

家族世譜

吉大文家族乃崖州名門望族,累代書香,從十一世高祖至今天之十九世後裔,代代采芹,墨香珠崖,有舉人、歲貢、拔貢生,父子連科,時人傳為佳話。八十年代十九世裔孫登科清華,故鄉鏡湖被認為龍氣祥聚之地。高祖(十一世):吉清齡,生卒不詳,乳名鄧佑,號信成,偉人也。公富於文而阨於遇,寒窗終老而不得志於時。退而設塾課藝,廣收生徒。乾隆三十九年(1774)歲在甲午,倡捐文表公祠於鏡湖村。進而廣搜遺書,閱舊年之老契,錄神牌之記載,輯成譜帙,使疏遠得以相聯者,賴公之力也。妣羅氏,傳友醇、友規、友端、友修、友超。
吉春墓華表吉春墓華表
曾祖(十二世):吉友醇,字子厚,乳名龍德,部名多士,鄉謚明毅。幼專攻詩書,文詞清勁,惜阻於命,未獲一第。迨年登強仕,始輟學焉。其齊家治族裕如也。首倡設九戶一會以免差役擾累,例授登士佐郎。妣羅氏,傳啟高、啟達、啟發、啟翰、啟秀(出繼友參)。
嗣曾祖(十二世):吉友參1734-1809),字替成,乳名兼厚,八品職員,鄉謚勤儉。以曾孫大文,誥封資政大夫。妣羅氏、陳氏。羅氏(1735-1808),孺人,鄉贈慈順,乃正真公長女,誥封資政大夫二品夫人。無嗣,啟明、啟秀承宗。
祖父(十三世):吉啟秀(1770-1833),字實圃,號因茂,鄉謚清義,恩拔成均進士(太學生),以孫大文,誥封資政大夫。公清白傳家,丕創鴻業。妣羅氏(1772-1833),乃羅輝文長女,京配孺人,鄉謚慈善,誥封資政大夫二品夫人。傳春、堃。女婿羅宗岳、羅毓秀。
父親(十四世):吉春(1801-1868),字青峰,別字忠堂,鄉謚文敏,敕贈文林郎,以子大文,誥封資政大夫。公幼而穎悟,長更聰強,被識為家駒,延師課讀。己亥年(1839)赴粵秀書院肄業,後考選道光丙午(1846)科歲貢生。凡十赴秋圍,六登壹等。鹹豐辛亥年(1851)由吏部銓選訓導。書法端潤,為一時翰墨之宗。公廣置祀田,為弟援例。佗修族譜,以聯宗支;建社學,以養人材;創捐“新賓興會”,以資科舉。道光二十九年(1849),捐錢四千,合眾建“少司徒”牌坊於州城學宮前。妣陳氏(1804-1854),傳三子:長大升,次大文,三大森(少故)。女婿羅廷正,光祿寺署正。
吉啟秀墓碑吉啟秀墓碑
叔父(十四世):吉堃(1812-1864),字載峰,太學生。妣羅氏、羅氏。傳四子:長大士(字希初,吉德華之父),庠生;次大松(字木公),軍功;三大勛,無嗣;四大榮,監生。
兄長(十五世):吉大升(1825-1870),字入卿,又字伯階,號小仙,鄉諡文肅,敕授修職郎。九歲能屬詩對,成童後為文有大家風範。丁未(1847)詣瓊台學院肆業,已酉(1849)考取拔貢生,庚戍(1850)赴國子監肄業,庚申(1860)由省分發教諭。後授館於鄉,一時名士多出其門。公資質聰強,博覽群書,廣學諸藝,如醫術、彈琴、舞劍、對弈、占卜等,頗得其精,味於其言。喜讀善書,存善念,樂善好施,災荒之年,曾施藥、熬粥以濟飢者。性剛嚴,嫉惡如仇。待故友,尤有風義。書法出趙董,秀骨天成。
著有《袁文箋注補》,肄業瓊台,駢體文膾炙人口,近體詩神韻拂拂。與胞弟大文有大小吉之譽。
三弟(十五世):吉大森(1834-1842),鄉贈敏達。幼習讀過口成誦,習寫字法清勻,亦詩亦文,頗得家人器重,視為文曲之星。道光壬寅年其父赴試在郡之時,竟於急疾而逝,時人惜之。
吉大森墓誌吉大森墓誌
堂弟(十五世):吉大士(1836-1894),字希初。公幼有家駒之譽,勝衣就傅,文詞書法,為伯階明經、少史孝廉所賞。鹹豐庚申年(1860)赴瓊台書院肄業,同治壬申年(1872)取列弟子員。先生家學淵源,文名蔚起,然艱於進取,未獲一售。妣曾氏,傳德基(字弼吾,理問)、德華(字朴吾,優廩生)、德樹(字敏吾)。後人為其墓銘曰:鬱郁青山,森森喬木。中有衣冠,藏此邱壑。操履方嚴,儀容肅穆。和不同流,貞不絕俗。浴素陶元,守真抱璞。爾雅澤躬,詩書貽谷。駒隙易過,牛眠載卜。一杯未乾,九原難作。敬勒短銘,庶彰芳躅。元石千年,定生金粟。
長子(十六世):吉德昭(1872-1912),字懋中。君英姿秀髮,讀書具有慧悟。少年跌宕自喜,舉業不甚留意,兩應童試不售,後隨父宦遊八閩,增長學識,循例報捐縣丞,光緒壬辰年(1892)進京考騐,分發福建候補,期間赴廣雅書院遊學。丁酉年(1897)福建鄉試入圍,同年父卒於榕城官寓,扶櫬歸里。自此無心進取,專攻醫術,遂精於內外科,至踵門求醫者無虛日。戊申年(1908)與弟德堅捐田百畝,值銀一千兩,為通州學費,州守以聞奉旨旌表,事載崖州志。德配陳氏(1873-?),系官村光祿寺署正陳際熙之女,附貢生陳漢宗、同知銜陳漢升之胞妹。賦性溫恭,夙嫻禮節,于歸後,執婦道甚謹,治家整肅,僮僕不能售其欺。側室陳氏(1873-?),州城增生陳邦仕公之次女,生一女,適十所村孟繼言。
名言:春華須努力,行矣趁芳辰。
堂侄(十六世):吉德華(1862-1949),字朴吾,別字朴齋。公幼而聰穎勤學,少年能詩文書法,為少史公所讚許,譽為家駒。1884年考取子弟員,經科食餼為優廩生。後几上秋闈不售,即在鄉塾教授生徒,桃李遍鄉里。淹通經史,尤長詩賦,書法偏重歐陽。繼承祖傳岐黃,診病謹慎,重於探究病原。雖劑量偏小,也多得妙手回春。故鄉里踵門求治者甚眾。為人治病,不受送禮,譽滿鄉梓。
著有《湖梅詩抄》,1919年崖州吉氏二次大修《吉氏族譜》主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