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葉大焯
- 出生地:福建閩縣
- 出生日期:1840年
- 逝世日期:1900年
- 字:迪恭
- 號:恂予
生平,評價,
生平
他濡染家風,幼承庭訓,稍長師事閩縣舉人薩大文。大焯勤奮讀書,年未冠補弟子員;讀書正誼書院時,成績十分優異;他與陳寶琛是正誼書院同學,後又在同一年進士及第,故相交莫逆。陳寶琛曾回憶說:“余弱冠偕君肄業正誼書院,君在稠人中,退然若不勝,及課藝出,輒冠儕輩。”葉、陳二人,當時皆深得掌教林鴻年器重。
鹹豐九年(1859),大焯鄉試獲捷;同治七年(1868)考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1871),散館授職編修。在京師,“日習為應奉文字”,暇日與陳寶琛、邵某等人於寓所中,“互期勉於澹退,遠權利,見則持《正誼堂書》相辨析,或及本朝掌故。”他們互相砥礪,切磋道藝文章,殆無虛日。光緒元年(1875),翰林院考試時,大焯以優異成績,轉遷贊善一職,充《實錄》總纂官。翌年,升詹事府洗馬,充湖北鄉試正考官。值其母過世,大焯丁憂回閩。服闋,遷左春坊右庶子,升侍講學士,並充日講起居注官、鹹安宮總裁。葉大焯平時除了講學,還充當皇帝侍班,以備聽政抉擇、朝會祭典時顧問。
謝章鋌與大焯之父為姻表兄弟。同治年間,在京會試前夕,謝、葉二人曾飲酒於林錫三京寓。酒過三巡,錫三雅興大作,遂以“同”字撰句消酒。大焯應題曰:“願為進士不須‘同’。”許多年後,謝章鋌談及此事,還戲解曰:“皆兆於此七字。”殿試時,大焯名列二甲,當時不經意之句,正可見其對御試的自信。
光緒八年(1882),大焯典湖南鄉試,於場闈中“拜視學廣東之命”。在廣東學政任上,葉巡察該省各府、州師儒優劣及生員勤惰。
值大焯視學粵省時,適當“闈姓弛禁”,然而根株未絕,流弊甚深。時廣東學風敗壞,考場弊端百出,“場內授卷,招覆頂替”“巡綽諸役,傳遞詩文”……“槍替”諸弊時有發生。大焯查明考場各種弊端,嚴行禁絕,“並將考試事宜認真整頓,以端士習而革澆風”。大焯並非一省主官,無力扭轉固弊,本可置身事外,然其操守謹嚴,遂向清廷自劾,並“委幕中人於有司”。而其中關係薩某一人,乃其受業師子,葉顧及“父為子隱”情面,遂“遲回未發”。後終以“詿誤失察”罪名,革職去官。事後,他深感有負國恩,自嘆曰:“吾自誤矣。”
據有關資料記載,葉大焯在廣東擔任主考時,曾遇年少的梁啓超,並親自考審其文藝,梁皆對答如流。梁久仰大焯聲名,請求大焯為其祖父撰寫壽序。大焯“為梁啓超的孝心感動,揮毫寫下了《鏡泉梁老先生慶壽序》一文”,並勉勖梁啓超努力向學,不可懈怠。
光緒十八年(1892),葉大焯主講省垣正誼書院。在書院中,他勤於訓迪,對生徒課藝之作“丹鉛手錄,集牒紛綸”;並選輯精粹者,“凡兩百六十三,論三十三,賦百有二,附駢文三,試帖兩百九十四,題曰《辰申集》”。光緒二十三年(1897),將之付梓,題名為《辰申集·正誼書院課藝》。
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政變,引發全國各界震動。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人士提出“實施書院改制”,開辦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戊戌書院改制設計者康有為,在《請飭各省改書院淫祠為學堂折》中,提出了“上法三代,旁采泰西”等書院改制思路與辦法,上奏以後,被光緒帝完全採用。於是,各地書院紛紛“奉旨執行”。然而實際上,“反對改制的聲音從未停止過”,如曾廉元即反對曰:“學堂之與書院,猶多之與夥,小之與鮮,名殊而實一也。夫果征事實,何必盡改學堂?如果屬虛名,何必盡廢書院?”
光緒二十六年(1900)十二月,葉大焯卒於正誼書院講堂,享年61歲,葬北門外董灣山,身後有《補拙齋文鈔》、《補拙齋藏書目》(1卷)、《葉大焯手稿》(4冊)等傳世。
評價
大焯為人淳厚謹慎,性情溫和平易,“持身接物,一以厚為歸”。“生平善氣迎人,議論不合,未嘗急言遽色,即甚異趣,亦難窺其喜怒。”光緒年間,因不通“宦情”致斷送仕途,罷官回閩後,即掌教正誼書院,勤於育人。當時閩省水旱連年,外患相乘。福建當局或以公事囑託,大焯“調劑利弊,以柔道濟之,或虛與委蛇”。正如陳寶琛所評價:“君以寬敦,失官何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