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誼書院(福州正誼書院)

正誼書院(福州正誼書院)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正誼書院,創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是清代福建省城四大書院之一,其前身為閩浙總督左宗棠創立的“正誼書局”。

康熙四十六年(1707),福建巡撫張伯行創鰲峰書院,設“正誼堂”,取《漢書·董仲舒傳》“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之意,收集宋至清初濂洛關閩學派理學名著及歷代名臣文集55種刊刻行世。

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在新美里(今黃巷)設正誼書局,重刊《正誼堂全書》。各書卷末均刻有長方形篆書牌記:“同治五年夏月福州正誼書局重校開雕”。

同年,鎮閩將軍兼署閩浙總督英桂撥款購得駱舍鋪(今東街28號一帶)民屋,將正誼書局移於此。沈葆楨、楊慶琛等人適於其時請建專課福州十郡舉貢的書院,英桂遂如所請,撤書局,設正誼書院,延師課士。

光緒二十八年(1902)正誼書院與鄰近的鳳池書院合併為“全閩大學堂”。光緒三十年(1904),更名為“福建高等學堂”。1911年,福建光復,翌年,福建政務院教育司在正誼書院舊址設署辦公。

福建圖書館創建於1911年,以福州四大書院(鰲峰、鳳池、正誼、致用)及課吏館舊存圖書為館藏基礎,初設于越山書院舊址,1913年遷入正誼書院舊址後,長期在此辦館。

建國後,福建省圖書館不斷擴建, 但原書院遺留房屋始終都是館舍的一部分。

2009年,福建省圖書館對“正誼書院”的原有建築物進行修繕,於2011年竣工,實用面積約400平方米。2015年1月25日,書院重裝後正式對外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誼書院
  • 創立時間:1867年
  • 類型:書院
  • 地址:福州市東街口少年兒童圖書館旁
機構發展,學院規定,地址,宿州正誼書院簡介,陝西涇陽縣正誼書院簡介,歷史背景,地圖信息,
福州正誼書院,前身為正誼書局,閩浙總督左宗棠在清同治六年(1867年)所創立。
左宗棠為重刊《正誼堂全書》而創設的正誼書局,其淵源可追溯至康熙年間的鰲峰書院“正誼堂”。康熙四十六年(1707),理學名臣張伯行任福建巡撫,“甫下車,即開鰲峰書院”,取《漢書·董仲舒傳》“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之意,設“正誼堂”,廣聘學者,“訂儒先居敬窮理力行之書,刻名臣節義經濟之集”(《鰲峰書院志》卷二《祠祀》),收集宋至清初濂洛關閩學派理學名著及歷代名臣文集55種刊刻行世。同治三年(1864),閩浙總督左宗棠率兵入閩追擊太平軍餘部,五年(1866)二月,班師福州。左宗棠欽慕張伯行匯刻群書之舉,又因自己“鄉舉以後,即得是刻殘編讀之,以未睹全書為歉”(左宗棠《與楊雪滄書》),亟搜尋舊刻,僅得44種。左宗棠“以閩中理學之邦,思有以延其緒”,同時為勸學養士,下令設正誼堂書局(後定名為“正誼書局”),飭司道籌款,重刻《正誼堂全書》。左宗棠親自發布告示,要求“有志問學之士,其願入局任分校之役者,各赴署報名”(《左文襄公告示·創設正誼堂書局告示》),通過考試選拔人才,一時學子云集,盛況空前。正誼書局於是年六月初四在新美里(今黃巷)正式開局,至次年2月,僅費時9個月就校刻《正誼堂全書》63種,其中原屬康熙版的49種,另訪得張伯行撰著、集解的著作14種。全書版式一致,版心下鐫“正誼堂”三字,各書卷末均刻有長方形篆書牌記:“同治五年夏月福州正誼書局重校開雕”。
同治五年(1866)十月,左宗棠出任陝甘總督離閩。行前,其應福州眾士子之請,為正誼書局題寫楹聯一副:“青眼高歌,異日應多天下士;華陰回首,當年共讀古人書。”(書局改建為書院後,此聯懸於正誼書院正堂。)其後,鎮閩將軍兼署閩浙總督英桂撥款購得駱舍鋪(今東街28號一帶)民屋,將正誼書局移於此。沈葆楨、楊慶琛等人適於其時請建專課福州十郡舉貢的書院,英桂遂如所請,又購書局鄰近房屋加以擴建,於翌年二月裁撤書局,在此設立正誼書院,延師課士。
書局雖撤,但尋訪刊刻圖書並未停止,同治八年至光緒十三年(1869-1887)又續刻《唐宋八大家文鈔》等5種,均以正誼書院名義刊行。《正誼堂全書》的刊刻始於正誼書局,終於正誼書院,歷時22年,共收書68種,合計526卷。
正誼書院首任山長為林鴻年。林鴻年(1804—1886),字勿村,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道光十六年(1836)狀元。道光十八年(1838)被任命為冊封使出使琉球,後歷任廣東瓊州知府、雲南臨安知府、雲南按察使、雲南布政使、雲南巡撫等職。同治五年(1866)正月,因圍剿太平軍不力被革職。林鴻年回鄉後,受聘為書院首任山長,主講書院19年,培養了不少人才,如葉大焯、陳寶琛、林紓、陳衍、吳曾祺等一批英傑才俊。
清末新政,正誼書院與鄰近的鳳池書院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合併為“全閩大學堂”(福建最早的一所公立學校)。兩年後,清廷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全閩大學堂更名為“福建高等學堂”。1911年福建光復,翌年,福建政務院教育司在正誼書院舊址設署辦公。1913年9月,教育司改為教育科,隸屬於民政長公署,其搬離原署後,福建圖書館隨即遷入正誼書院舊址,以書院為館舍。
福建圖書館創建於1911年,以福州四大書院(鰲峰、鳳池、正誼、致用)及課吏館舊存圖書為館藏基礎,初設于越山書院舊址,自1913年遷入正誼書院舊址後,長期在此辦館。
建國後,福建省圖書館不斷擴建,但原書院遺留房屋始終都是館舍的一部分。1949年至1995年,正誼書院作為福建省圖書館少年兒童閱覽室和采編部門使用,直至1995年遷往湖東路今址。
在歷經百年風雨滄桑後,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正誼書院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正誼書院入選國家文物局“文廟、書院等儒家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目錄。正誼書院門額上鑲嵌的青石橫匾,書院內的部分門柱、立柱、橫樑、石板等部分構件仍為當年舊物,《正誼堂全書》刻版及福州四大書院的部分藏書至今仍保存在福建省圖書館。

機構發展

後來地方紳士楊慶深、沈葆楨聯函鎮閩將軍英掛,請求改書局為書院,專教十郡的舉人、貢生。時兼署總督的英柱接受他們的建議,決定購買駱舍鋪(現東街省立圖書館舊址)民房改建書院,到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書院建成。取漢儒董仲舒語“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之意,又因書院由正誼書局演化而成,所以定院名為“正誼書院”。書院經費除以正誼書局原有經費為基礎外,另撥一筆官帑補充。
正誼書院(福州正誼書院)
正誼書院建築樸素大方,院大門上有一塊字徑盈尺青石刻的橫匾,上鐫“正誼書院”四個大字,是當時閩籍書法家鄭世恭所書,該匾額現還嵌於福建省圖書館後進正門上,另一複製原大青石匾嵌乾福州一中校園碑廊上。書院有大講堂,而無學舍,後進五間排全座為山長住宅、右邊有大客廳一座,中懸首任山長林鴻年所撰並書的對聯:“客皆當代要津,到此地只談風月”;“我本昔年都講,願諸生共筮雲雷”以易經久“雲雷屯君子以經綸”,謂有才以經世人書院每年二月上旬開始招考,投考資格以舉人五貢為限,不收卷資,不許冒名頂替,每年報考約四、五百人。每年二月十五日以前,由總督巡撫親臨書院(初在貢院)主持元考。經評定甲乙後,錄取內課(超等)十五名,每名給膏火銀四兩;外課(特等)八十五名,每名給膏火銀三兩;附課(一等)一百名,不給膏火(原定內外課名額統共只有一百名。)書院規定每年從元考錄取後開課,十二月初二散學。散學時總督巡撫親臨參加散學儀式,學員要穿冠服隨班行禮。
這個小院就是正誼書院這個小院就是正誼書院

學院規定

書院規定每月考課兩次,初二為師課,十六日為官課。師課由山長主持,課題以制藝和試帖詩為主。官、師各課,考列在一、二十名之內的,都另有獎賞。
正誼書院首任山長道光十六年(1836年)狀元林鴻年,曾任雲南巡撫太平軍初起時,襲雲南邊境,鴻年初次聞警,便棄城而逃,所以被劾去官。回籍後,充正誼書院山長。雖然他常以“狀元”二字梗於胸中,脾睨一切,但在書院主講十九年,還是造就了很多人才。士子中如葉大焯、陳寶深、林纖、陳衍、吳增棋等皆是當時待出人才。所以正誼書院對於晚清文學界起了推進的積極作用。

地址

今陝西省鹹陽市涇陽縣永樂鎮陝西交通技術學校的前身就是正誼書院。

宿州正誼書院簡介

  在宿州治內,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州趙霖創建,原名培菁書院,道光十三年(1833年)知州周天爵集資擴建,更名為正誼書院.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辦為高等國小堂,光緒三十二年改為官立正誼中學堂.民國時期辦中學,農校,職校.解放後辦安徽省宿城第一中學,1966年中學遷南門外新址,原址改為行署機關辦公處所.
正誼書院(福州正誼書院)

陝西涇陽縣正誼書院簡介

 正誼書院,位於陝西涇陽縣。清光緒七年(1881年)三原知縣焦雲龍就原賀瑞麟講學地創修。建門堂各5楹,房舍10餘間,土窯10多間。
正誼書院(福州正誼書院)

歷史背景

陝西巡撫馮譽驥題“正誼書院”匾。門人劉升之捐銀2000兩,發商生息,以為常年之修脯資。焦親為主講洛、閩義理之學。焦積書數千卷,又刊程朱遺書。焦氏歿,其門人值年經理院務。戊戌變法後,關中、宏道書院均改學堂,“味經”、“崇實”俱廢,唯“正誼”猶存。

地圖信息

地址:東街街道東街25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