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台南平原由
大肚溪、
濁水溪、
曾文溪等河流三角洲組成,是包括
雲林、
嘉義、
台南、
高雄等縣市的濱海平原。台南平原地勢平坦,幅員廣闊,水系發達,河流、溝渠縱橫交錯,主要河流下游大都築有1.5-3.5米的防洪堤。瀕海地區多鹽田和養魚池,
鹽田一般寬30-60米,水深0.2-0.3米,底質堅硬;養魚池平均直徑約30米,水深約0.6-2米,底有淤泥和海藻。縱深多為水網稻田。該區是台灣經濟最繁榮的地區之一。南部的高雄港和左營港分別是台灣第一大商港和主要軍港,戰略地位尤其重要。高雄附近間或有低山丘陵,如
半屏山(海拔224米)、
壽山(海拔354米)、
鳳山(海拔141米)等。台南平原人煙稠密,鐵路、公路密布,物產豐富,工業發達。
氣候
台南平原主體為
嘉義縣市、
台南縣市以及
雲林縣和
彰化縣。地跨北回歸線,夏天7、8月間平均氣溫達到33℃左右,冬季1、2月平均氣溫在16℃上下。年降雨量1500-2500毫米,多集中於6至8月間。四季樹木蔥蘢,農作物南部一年三熟。
台灣第一大平原
台南
平原北起
彰化縣濁水溪南岸,向南至
高雄縣高屏溪(下淡水溪)西岸,東以
阿里山山系及其餘脈丘陵為屏障,西濱
台灣海峽,呈棗核形。南北長180公里,東西最大寬度約50公里,面積455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727人/平方公里,是包括彰化、雲林、嘉義、台南等縣市的濱海平原,海拔均低於100米,為台灣第一大平原。
台灣穀倉
台南平原中耕地面積約3250平方公里,占全省耕地總面積35.2%,素有“台灣穀倉”、“東方糖庫”之稱。平原上溪流密布,其中
曾文溪長達138公里,是台灣第四大河流。80年前興建的
嘉南大圳和
烏山頭水庫(即珊瑚潭)解決了台南平原2/3的農田灌溉,台南平原從此沃野千里,現在也是台灣
農業最盛、人口最密、經濟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河渠縱橫
早在台南平原開發的初期,先民們便利用平原上的短小溪流築壩截水,建設埤塘,灌溉農田,這就是台灣最早的水利工程。
日本侵略者占領時期,為了加強對台灣農產品的掠奪,在台南平原上興建了台灣最大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和
烏山頭水庫(即珊瑚潭)。該渠幹線北起濁水溪南岸雲林縣林內鄉,向南穿過條條溪流,到台南附近的曾文溪與鹽水溪之間。南北長達90公里,再加上支渠和分渠,總長1410公里,跨及雲林縣、嘉義縣、台南縣和台南市,形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的灌溉網,是台灣省目前最大的灌區。
兩種不同的溪流,對台南平原的經濟發展有著不同的作用。源於山區的河流,每到雨季,上游溪水暴漲,夾帶大量的泥沙,滾滾衝出山口,流入平原,造成洪水泛濫。若再遇上強勁的颱風,暴雨傾盆,危害就更加嚴重。但在每年的旱季(10月至翌年3月),降水量僅占全年雨量的1/5或者1/6,河流的水位便大大下降,而那些源於平原上的短小溪流,此時早已斷流乾涸了。不難看出,在台南平原上排泄洪水和發展灌溉,對農業的發展是不可缺少的措施。
農業發展
台南平原是
台灣島上開發最早的地區。從大陸漂泊過海的移民同當地先民們一起開拓了這塊荒原,成為台灣農業的發祥地。經過千百年來台灣人民的辛勤耕耘,發展農業,興修水利,把這片荒草覆蓋的原野變成了肥沃的良田。今日的平原上河渠如網,相間的蔗田和稻田一望無際;平直的海岸上,鹽田星羅棋布,一條條縱橫的鐵路穿插其間。這裡是台灣省農業最發達的地區,尤其是在台灣的經濟以
米、
糖為其支柱的時代,台南平原的農業乃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礎。以後,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米、糖在台灣經濟中的地位雖然遠不及從前,但台南平原的農業生產,對台灣經濟依然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嘉南大圳
嘉南大圳雖然是台灣島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但由於濁水溪流量不穩.而烏山頭水庫集水區域又不大,依然不能滿足農田灌溉的要求,直接影響了台南平原農作物種植和農業生產。在灌區,人們可以看到農民為了節餘用水而形成的十分有規律的作物布局。這裡大的田塊以150公頃為一單位,其中的1/3種植水稻,1/3種植甘蔗
甘蔗產區
來到台南平原上,有如置身於甘蔗田的海洋里。翠綠的甘蔗園一片連著一片,茂密的蔗葉隨風婆娑起舞。如遇上收穫季節,甘蔗田裡一片繁忙。蔗農們手持鐮刀忙著收割,一捆捆去頭砍尾的甘蔗堆滿了田壠。此時,台南平原上,一個個高聳的煙囪開始噴吐濃濃的黑煙,榨糖機日夜不停地轉動,空氣中瀰漫著蔗糖的甜香。所以人們把台南平原稱為台灣島上的甘蔗之鄉。
台灣是我國最重要的甘蔗產區之一,而台南平原是台灣栽種歷史最悠久、種植面積最大的甘蔗產區。早在元朝,汪大淵所著的《島夷志略》中,就有“煮海為鹽,釀蔗為糖”的記載。荷蘭侵略者占據時期,從大陸移居台灣的移民,便在這裡墾荒種植甘蔗,並逐年擴大種植面積,使甘蔗的種植在農業生產中越來越重要。鄭成功收復台灣後,積極鼓勵官民開荒種植甘蔗,並從福建引進甘蔗苗,大大擴大了甘蔗田的面積。
日本占領台灣以後,甘蔗的種植和台糖的生產,首先被日本侵略者所掠奪。他們曾說過:台灣的糖業,就是甘蔗的農業;無甘蔗的農業,則無台灣的糖業。在此期間,他們大力推廣種植白甘蔗,擴建新式糖廠等。甘蔗種植面積一度達到全島耕地面積的1/5,其蔗糖生產,在台灣工業中的產值占一半以上。蔗糖產量迅速增加,最高產量曾達到140多萬噸,僅次於古巴、爪哇,居世界第三位。砂糖源源不斷地從台灣運往日本,到1941年前,日本每年從台灣掠奪的砂糖幾乎占台灣全部蔗糖產量的80%-90%。
後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日本急需軍糧,才大大壓縮了台灣甘蔗的種植面積,而擴種水稻。到1946年,甘蔗田面積僅剩下4萬餘公頃,不及甘蔗種植全盛時期的1/4。
日本投降以後,台灣的糖業公司獨霸砂糖的製造與出口。為得到更多的外匯,又迫使農民恢復甘蔗的生產,到1950年,甘蔗的種植面積達到10萬公頃,同年糖的出口值占到出口總值的74%。60年代以後,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變化,在進出口物品中,農產品逐漸為工業產品所代替,甘蔗的種植面積又隨之下降。1977年,甘蔗的種植面積達到12萬公頃,為戰後最高水平,但蔗糖在農產品中的出口比重不斷下降。1978年砂糖和糖蜜的出口金額,僅占當年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出口總額的5%。可見此時的蔗糖生產、在台灣經濟中所占的地位已無法與50年代相比了。台南平原甘蔗的品種很多。50年代曾分別從夏威夷、菲律賓。澳洲及南非等地引進800多個品種,過去以從南非引進的蔗種最好,不僅產量高,含糖量也很高,並可縮根連續種植,很受蔗農的歡迎。到1954年該品種的種植面積占全省甘蔗種植面積的81%。但1960年以後,此品種逐漸退化,而被新育成的品種所代替,新品的種植面積占全省蔗田面積的90%。今日台南平原上種植的甘蔗.幾乎都是這種新品種。台南平原上的甘蔗生產,帶來了發達的製糖工業。平原上大大小小的製糖廠星羅棋布。台南縣糖廠最多,是台灣省最大的蔗糖生產中心,新式糖廠也大都布置在這裡。從糖廠伸出的條條專用鐵路縱橫交錯,一到甘蔗收穫季節,滿載甘蔗的小火車往來賓士。生產出的蔗糖,源源不斷地運往高雄港。
台南平原不愧為著名的蔗鄉。然而,由於台灣的蔗糖生產完全依賴於國際市場,直接受國際市場糖價波動的影響,蔗農們常為此蒙受損失。
淡水養殖
台南平原上的淡水養殖增加較快。農民們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將低產的稻田改為魚塘,面積達16萬公頃。魚塘里主要放養
鰻魚、
鯉魚、
鰱魚、
吳郭魚等,大都混合飼養。據漁農介紹,這種養法有不少好處,因為各種魚類生活習性不同,有的生活在水的上層,有的則生活在水的中層,也有的魚類喜歡在水底生活,將這幾種不同習性的魚類混在一起養殖,可以充分利用水面和飼料,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生態環境
台南平原雖經過300多年的開發,但生態環境保持良好,
農林漁業資源豐富,農業依舊占主導地位,
稻米、
柑橘、
甘蔗等產量位居台灣前茅,生態農業、園林花卉等也處於領先地位。人文景觀多樣,地方文化傳承有序,生活悠閒,民風質樸。在2007年台灣23縣市幸福指數調查中,
嘉義市、台南市分別列第四和第五位。
古蹟眾多
台南市古蹟很多,為全省之冠。現有古蹟70餘處,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其中列為全省一級古蹟的有7處,多是
荷蘭殖民者占領台灣時期和鄭成功時期留下的。全市古蹟分布可分為市內區和安 平區兩部分。市內的主要古蹟有
赤嵌樓、
孔廟、
武廟、
延平郡王祠、
竹溪寺、
開源寺、
大南門、
小西門等;安平區則有台灣城殘跡、延平街、二鯤(魚身)
炮台、德記洋行、東興洋行等。
平原介紹
也稱嘉南平原,北起彰化,南至高雄,呈棗核形,南北長180公里,東西最寬達43公里,面積達4550平方公里,海拔均低於l00米,為台灣第一大平原。平原內地勢開闊,人煙稠密,溪渠交錯,稻田密布,交通發達,為物產豐富的農業區,耕地面積占全島的40%。這么大的平原,對於一個孤懸大海、山脈盤結的島嶼來說,真是寶中之寶了。
台南平原由大肚溪、濁水溪、曾文溪等河流三角洲組成,是包括雲林、嘉義、台南、高雄等縣市的濱海平原。
在台灣省的地圖上,台南平原是一幅河、渠縱橫的畫面。就溪流而言,由北至南密布著虎尾溪、北港溪、朴子溪、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七股溪、曾文溪、鹽水溪等大小溪流十多條。這些溪流由於形成的地質年代不同,有著不同的水文特徵。其中曾文溪、北港溪、八掌溪、朴子溪等河流,都發源於阿里山西麓,形成於平原隆起之前。平原隆起之後,這些溪流在平原上不斷地侵蝕、延伸,最後注入大海,一般積水面積較大,流路也較長,大都在70公里以上,曾文溪長達138公里,是台灣第四大河流。除此之外,平原上還分布著一些小的溪流,如鹽水溪、七股溪、將軍溪等。它們是在海岸平原隆起之後形成的,流域面積只限於平原之上,流程短,流量小,主流、支流混亂不分,多為季節性河流。
嘉南大圳
水流有兩處來源:一是引濁水溪的水,在林內鄉由東向西排列著四個進水口,不過濁水溪的年內流量變化很大,秋冬季節降雨少,河水水位很低,不能供給嘉南大圳足夠的水量,利用濁水溪的水灌溉的農田,僅占全區灌溉面積的 1/3。另一水源是曾文溪上游的烏山頭水庫,這個水庫是截堵官田溪中游溪谷而成,因河叉繁多,形似珊瑚,所以又叫珊瑚潭。其最大庫容為 1.7億立方米,是灌區主要的水源,台南平原2/3的農田都依賴這個水庫供水灌溉。
嘉南大圳雖然是台灣島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但由於濁水溪流量不穩.而烏山頭水庫集水區域又不大,依然不能滿足農田灌溉的要求,直接影響了台南平原農作物種植和農業生產。在灌區,人們可以看到農民為了節餘用水而形成的十分有規律的作物布局。這裡大的田塊以150公頃為一單位,其中的1/3種植水稻,l/3種植甘蔗,另1/3的耕地種植雜糧。這三種作物的需水量和所需要灌溉的時間各不相同。水稻需水量最大,主要集中在夏季;甘蔗需水時間雖長,卻只在旱季灌溉就可以了;雜糧是不需要灌溉的作物。將這三種農作物組合在一個灌溉區內,進行輪換種植和灌溉,形成了三年輪作制。台灣島上的水利設施全部由“水利會”控制,農民用水除繳納昂貴的水租以外,還要分擔工程受益費等雜捐,大約占到生產成本的8%左右,這對農民來說是個沉重的負擔。
來到台南平原上,有如置身於甘蔗田的海洋里。翠綠的甘蔗園一片連著一片,茂密的蔗葉隨風婆娑起舞。如遇上收穫季節,甘蔗田裡一片繁忙。蔗農們手持鐮刀忙著收割,一捆捆去頭砍尾的甘蔗堆滿了田壠。此時,台南平原上,一個個高聳的煙囪開始噴吐濃濃的黑煙,榨糖機日夜不停地轉動,空氣中瀰漫著蔗糖的甜香。所以人們把台南平原稱為台灣島上的甘蔗之鄉。
台灣是我國最重要的甘蔗產區之一,而台南平原是台灣栽種歷史最悠久、種植面積最大的甘蔗產區。早在元朝,汪大淵所著的《島夷志略》中,就有“煮海為鹽,釀蔗為糖”的記載。荷蘭侵略者占據時期,從大陸移居台灣的移民,便在這裡墾荒種植甘蔗,並逐年擴大種植面積,使甘蔗的種植在農業生產中越來越重要。鄭成功收復台灣後,積極鼓勵官民開荒種植甘蔗,並從福建引進甘蔗苗,大大擴大了甘蔗田的面積。
日本侵略者占領台灣以後,甘蔗的種植和台糖的生產,首先被日本侵略者所掠奪。甘蔗種植面積一度達到全島耕地面積的l/5,其蔗糖生產,在台灣工業中的產值占一半以上。蔗糖產量迅速增加,最高產量曾達到140多萬噸,僅次於古巴、爪哇,居世界第三位。砂糖源源不斷地從台灣運往日本,到1941年前,日本每年從台灣掠奪的砂糖幾乎占台灣全部蔗糖產量的80%-90%。
後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到l946年,甘蔗田面積僅剩下4萬餘公頃,不及甘蔗種植全盛時期的1/4。
到魚鄉品嘗美味可口的魚鮮,大飽口福可謂快事。為了滿足遊人的要求,七股鄉建立了一處龍園。其式樣仿我國舊式庭 園布置,古色古香,寧靜優雅,並設有水上餐廳,遊人可以一面賞景,一面嘗鮮,別有情趣。在台南平原的南端,曾文溪和二仁溪之間,坐落著台灣最古老的城市―台南市。台南市被稱為台灣歷史的發祥地。遠在幾百 年前,位於台南市安平區的安平港一帶,曾是一片天然沙堤環護的淺海灣,當時稱為“大灣”,是台灣原住民中平埔人最早進行農業墾殖的地方,也是祖國大陸沿海移民進入台灣最早的地區。據《台灣·府志》等史書記載,在明萬曆年間,這裡已有福建泉州人的蹤跡,移民在這裡從事漁業捕撈、農業種植和與平埔人的貿易,使“大灣”一 帶成為台灣最早發展起來的經濟活動中心。
台南市古蹟很多,為全省之冠。現有古蹟70餘處,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其中列為全省一級古蹟的有7處,多是荷蘭殖民者占領台灣時期和鄭成功時期留下的。全市古蹟分布可分為市內區和安 平區兩部分。市內的主要古蹟有赤嵌樓、孔廟、武廟、延平郡王祠、竹溪寺、開源寺、大南門、小西門等;安平區則有台灣城殘跡、延平街、二鯤(魚身)炮台、德記洋行、東興洋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