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銅幣

古銅幣

中國是使用金屬貨幣最早的國家。而金屬貨幣中,歷代又以銅幣為主。所以,中國古代的貨幣史,實際上就是銅幣史。中國在殷周時期固以齒貝為貨幣,後因真貝不夠,乃用仿製品銅貝代之。近年,在一些商朝墓葬中就發現了三枚銅貝。銅貝是向金屬貨幣過渡的形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了幣制。廢刀、布、貝等幣,規定只採有外圓中間有一方孔的方孔線,是由環錢演變而成的。秦以後的通行貨幣,都是方孔錢,只是名稱不同而已。銅幣,銅製的錢幣,亦稱“銅錢”。銅幣主要指清末民初時期的無孔銅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銅幣
  • 外文名:Ancient coins
  • 原料:銅、鐵、錫、鋁
銅幣歷史,銅幣保存,大清銅幣,光緒元寶,紀念幣,

銅幣歷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為鞏固中央集權制,實行了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政策,同時也對幣製作了重大改革:廢止戰國時期各國流通的刀形、布形、環形等形式不一、單位各異的各類銅幣,使用外圓內方的秦“半兩”錢,從此,中國銅鑄幣有了一個統一的形式,方孔銅錢在中國歷史上相沿使用了兩千多年,直至清光緒年間(1875--1907年)機制銅幣問世,才走完了它的里程。
秦始皇統一貨幣對實行統一的經濟政策、促進生產和流通的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同時更有利於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統一。然而,秦始皇只是統一了鑄幣的形狀和幣值單位,並沒有集中統一鑄幣權,鑄幣不受法律限制,私人可以鑄制。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時收鹽鐵為官,把鑄幣權收歸朝廷所有,統一鑄造新的五銖錢,嚴禁地方和私人鑄錢。
方孔錢的形式沿襲千年不衰的原因:有人認為“外圓內方”表達了中國人的一種“天圓地方”的人文主義觀念;有人認為是由於有方孔易於用繩子穿起來,圓形沒有稜角,便於攜帶;還有人義為是便於加工:銅錢鑄出來後,外廓有些毛刺需要銼光,在一串中穿一根方棍,一次能銼許多個,如是圓孔,錢就會跟著銼刀轉動。看來上面的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方孔錢的面值較低,流通中的需要量比較大,因此常常用繩子(稱為“緍”)穿起來使用。一百枚穿一串,稱為一吊,一千枚穿一串,稱為一貫,單獨使用稱為“文”。“文”、“吊”、“貫”等都是古銅錢的計量單位。
方孔錢幣因體積較小,鑄造起來很方便,近些年來,常有方孔錢幣模錢範出土,一模能同時澆鑄幾十枚銅錢。模也稱為“板”,宋時鑄錢每板能鑄六十四文。故民間用“板板六十四”形容某人的呆板,不知變通。

銅幣保存

1、珍貴的錢幣,都應單枚包裝。金銀幣,質地比較柔軟,相互磨擦,也會受損傷,浮雕最突出的部位是最容易擦傷的,因此金銀幣最好是單枚包裝。珍貴的古錢當然更應該如此。包裝要注意通氣。
2、貴金屬錢幣掉到地下,或是碰著堅硬的器物,都會磕傷,古錢大都通體銹透,掉到地下,便會粉身碎骨。用力過猛亦會造成斷裂破碎,對於這類鏽蝕嚴重的古錢,也要給予特別護理。
3、古錢表面一般都形成了保護銹,這種保護銹也叫老銹,銹結堅硬,有綠色的、藍色的、紅色的。能夠起到自身保護作用,最好不要破壞。
4、對於鏽蝕造成錢文不清的可以用食用的酸醋、硫酸等強酸浸泡,浸泡時應隨時翻動、觀察,適可而止,然後用清水、軟刷洗淨擦乾。古錢除銹,一般情況下,最好不採用物理手段,否則即使清理出來,品相也遭到破壞。鐵錢比銅錢容易氧化,因此對鐵錢表層的保護銹,包括傳世古色,更應注意愛護,否則只會促進它的腐蝕,得到相反的效果。
5、金銀幣時間長了,常會暗淡影響觀賞,可用布加少量的牙膏,輕輕擦洗,儘量不用刷子。
6、有害銹生了錢體很快就會爛透,而且還會傳染。有害銹呈粉末狀,發現有害銹的錢幣,應予立即隔離。
7、錢幣的收藏,應該按時代、類別,分類保管,因為質地不同,對於溫度、濕度等要求也不一樣。可以用抽屜式的錢櫃,分類入藏,也可以用不同的錢幣冊,或用板塊式的錢幣匣,分別入藏。入藏之前,應經過乾燥處理,切忌汗手接觸,錢幣櫃,匣、冊,應放置在乾燥無光的地方,以免潮濕生鏽。紙幣則還要防止油漬等的污染,注意防霉、防蛀,到夏天,特別是南方梅雨季節之後,每年至少要見一次陽光

大清銅幣

大清銅幣版式繁多,尤以當十者為最。多位清帝在位時發行過銅幣來作為流通貨幣,銅幣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使交易逐漸便利起來。而如今,大清銅幣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許多收藏家對大清銅幣愛不釋手,而收集多種多樣的銅幣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目標。
古銅幣

光緒元寶

清末銅價劇漲,民間毀錢為銅,以獲數倍之利,市面出現錢荒。廣東因停鑄錢,市面制錢日乏,小額流通十分不便。為救錢荒,同時受香港銅元及外幣影響,光緒26年6月,兩廣總督德壽與前總督李鴻章奏準廣東仿香港銅仙鑄造機制銅元。故清代機制銅元的鑄造由廣東伊始。繼而福建、江蘇、四光緒元寶銅幣川等省相繼仿鑄銅元。
古銅幣
銅元以紅銅96%--97.3%、白鉛0.1%、錫1%以及其他配合,每枚重二錢,當制錢十文。正面中央為“光緒元寶”及滿文“寶廣”,外環珠圈,上緣紀地文字為“湖北省造”。下緣紀值文字為“當十”;背面中央鑄“飛龍”圖及珠圈,上緣英文紀地“KWANGTUNG”,下緣英文紀值“ONECENT”。

紀念幣

民國建立以後,銅元繼續被大量行用,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帝王色彩濃郁的龍紋被換成了由稻穗組成的嘉禾紋。最先將嘉禾紋鑄於銅幣的應屬開國紀念幣,民國建立之初各地均有民國成立的民國紀念幣發行,其中尤以天津造幣廠鑄造的開國紀念幣最多。此幣有三種面值,尤其面值五文的極為珍罕。面值為二十文的有甘肅版和天津版之分,面文“二十"作小寫的為天津版,極為難得。面值十文的銅元最為常見,其品種樣式極為繁雜,但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正面為雙棋,背面為嘉禾圖及英文“中華民國·十文”雙旗外部還可分為有珠圈和無珠圈兩種;另一類背面為嘉禾圖及連葉紋,連葉紋一般都是逆時針排列,若見到有順時針排列的屬“反花”數量較少。
古銅幣
古銅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