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造紙(廣東省肇慶市四會地方傳統技藝)

古法造紙(廣東省肇慶市四會地方傳統技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古法造紙,廣東省肇慶市四會地方傳統技藝,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地處西江、北江交匯地帶的四會古法造紙技藝,主要集中於鄧村鎮。據有關記載,四會古法造紙自南宋以來,到21世紀初已有800餘年歷史。四會古法造的紙通稱會紙,以四會當地盛產的竹子為材料。造紙設施有醃池、水搗坊、紙槽、曬場、抄紙作坊等,造紙器具主要有簾架、竹簾、榨桿,製作過程包括砍竹、撻竹、醃竹、碎竹、舂竹、打漿、抄紙、榨紙、松紙、曬紙、包裝等20多道工序。

2007年6月18日,古法造紙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入選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VⅢ6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法造紙
  • 批准時間:2007年6月18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肇慶市四會
  • 遺產編號:VⅢ68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千年之前,東漢的科學家蔡倫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張紙。走進鄧村,造紙作坊緊挨著棟棟民居。經過漿池前面的曬紙場時,風吹過,深黃色的紙片隨風飛舞,千年的餘韻悠悠揚揚。
鄧村的造紙歷史可追溯至南宋,有800年餘年歷史了。據四會當地族譜和《四會縣誌》記載,早在約公元1270年左右,大量中原人士南遷,其中有張、陳、程、申等姓氏族人遷徒至四會鄧村白龍、官陂一帶定居,同時帶來以竹造紙的手工技術。鄧村四面環山,溪水長流,竹林處處,有豐富的造紙資源。移民們建起了灰池、水車、水雄、作坊、曬場,砍竹造紙,農忙時種田,農閒時造紙,兩業並進,世代相傳。
四會鄧村古法造紙作坊資源形成相對集中的地域分布格局,在地區下轄19個自然村,幾乎每家都有造紙作坊。
到清嘉慶、道光年間,鄧村造紙已盛行,紙品銷往廣州、佛山等地,並遠銷香港、澳門、東南亞地區。後來,這種造紙技術傳至四會當地的橄欖、都真、謳坑、威整、大水、小水、黃田、馬逕乃至鄰縣廣寧的春水、排沙等地。
至21世紀初,鄧村傳統的古法造紙工藝依然保留完好,屬中國國內罕見,被專家稱為“古法造紙活化石”。

工藝特徵

四會古法造的紙通稱會紙,以四會當地盛產的竹子為材料。會紙纖維粗糙,色澤淺黃或土黃,吸濕性強,還有暗燃特性,且燃燒完全,多用於紙盒、紙板、炮仗、獅頭乃至冥品製作,也用於做紙朴、紙媒,加之價格低廉,為民間日常生活中所使用。

工藝流程

原料與工具
四會古法造紙主要以當地盛產的竹子為材料。造紙設施有醃池、水搗坊、紙槽、曬場、抄紙作坊等,造紙器具主要有簾架、竹簾、榨桿。
製作步驟
四會古法造紙製作過程包括砍竹、撻竹、醃竹、碎竹、舂竹、打漿、抄紙、榨紙、松紙、曬紙、包裝等20多道工序。竹子先在石灰池醃浸半年,又經清水浸漂4個月,再堆漬半月才進行打漿,方法是在山溪中裝上水車,帶動木碓將灰竹搗舂成漿,便可抄紙榨紙。
砍竹,把從竹林砍伐所得的竹子,去除枝葉,砍成90厘米左右長度的竹段;
撻竹,用斧背或錘子把竹段撻裂,綑紮成竹把,以便於沒泡;
醃竹,將竹把用石灰水浸泡;
碎竹,把經石灰浸泡的竹把撈起,斬成10厘米長左右的竹段;
舂竹,用水雄把竹段舂成竹粉;
打漿,是將竹粉投進漿池再漚制、打漿;
抄紙,用竹簾抄製成紙:榨紙,即用槓桿壓榨抄出來的紙,除去水分;
松紙,用手工把粘連在一起的紙鬆開;
曬紙,就是把鬆開的紙排放到曬場,把紙曬乾。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21世紀初,四會鄧村一帶年產紙製品1500多噸,出口約1000多噸。造紙作坊700多間,紙品廠1100多間,從業人員5000多人,年產值7000多萬元,是當地一項主要收入來源,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
會紙還可作為製作面具、道具和繪畫、書法之用。傳承了中國古代造紙術又獨具地方特色的鄧村古法造紙,在重視文化軟實力不可的21世紀,價值是不言而喻的。會紙不僅僅是眼前的經濟效益,它蘊涵著豐富的科學技術內涵,是一份寶貴的歷史遺產。更重要的是它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為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延續,在保存和流傳人類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傳承狀況

由於新型紙品和塑膠替代品的大量湧現,會紙製作已受到巨大衝擊,加上家庭作坊式生產的局限,年輕人又多不願從事這種勞動強度大、經濟效益低的手工操作等原因,四會古法造紙技藝已處於瀕危狀態,急待採取更多的有效保護措施。

傳承人物

張熀元,男,1936年生,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法造紙的代表性傳承人。他9歲即開始學習古法造紙,有幾十年的豐富造紙經驗,通曉古法造紙的每一道工序及操作技巧。

保護措施

四會當地政府為保護古老的造紙技藝,先後建立了介紹中國造紙歷史的“古法造紙展覽館”和展示造紙技藝的“古法造紙館”。
四會當地政府把鄧村民間古法造紙與貞山風景名勝區規劃在一起,構築四會旅遊走廊,打響了中國古法造紙第一村的旅遊品牌。
2015年1月,廣東衛視《Hello中國》攝製組到四會民間造紙第一村——鄧村進行採風拍攝,為中國傳統技術的傳播,以及四會古法造紙技術的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4年,廣東省美術館畫家李鋼用會紙創作了名為《2004雅典阿提亞視覺藝術的奧林匹克》參加2004年雅典阿提亞視覺藝術展,引發了美術界的濃厚興趣和積極評價,為會紙開闢了新的用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