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紙製作技藝(澤雅屏紙製作技藝)

竹紙製作技藝(澤雅屏紙製作技藝)

竹紙製作技藝(澤雅屏紙製作技藝),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澤雅屏紙產於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這裡仍有十幾個村落沿用古代造紙法生產澤雅屏紙。據史料記載:唐代時澤雅、瞿溪一帶就生產躅紙。明代洪武年間澤雅南山的《林處士墓志銘》記載,澤雅百姓在明初即從事紙業生產。福建南屏人為避元末之亂,遷居到澤雅,帶來了他們的技術與當地的閥紙工藝相結合,生產成紙,因此又稱為“南屏紙”,寄託懷鄉之意。清初居民增多,因交通閉塞,無其他經濟來源,屏紙生產成為當地農民的重要經濟支柱。織造澤雅屏紙的原料主要是水竹,其主要生產工藝流程有20多道工序。

2014年11月11日,竹紙製作技藝(澤雅屏紙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7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紙製作技藝(澤雅屏紙製作技藝)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遺產編號:Ⅷ-71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據史料記載:唐代時溫州一帶就開始生產蠲紙。甌海區南白象塔1965年出土的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殘頁即為溫州蠲紙。明·姜準《岐海鎖談》一書中曰:“溫州作蠲紙,潔白緊滑,大略類高麗紙。”《萬曆溫州府志》載:北宋時溫州蠲紙年貢500張。明初期,甌海瞿溪開設有造紙局。明宣德五年(1430年)溫州太守何文淵體恤民情,以水質渾濁,不宜再造蠲紙為由,奏請明廷撤銷了造紙局,但零星的造紙仍在繼續。
澤雅古法造紙術從先民手裡一代代傳承下來,曆元、明、清三代,至20世紀30年代,澤雅造紙的鄉民已近10萬人,約占當地人口的80%。40年代,澤雅屏紙登入上海,市場擴大至山東、江蘇、福建、台灣以及東南亞等地。解放後,人民政府對屏紙生產相當重視,先後設立“屏紙收購站”及“溫州地區屏紙產銷協作委員會”。做紙是澤雅鄉民主要的經濟收入,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與生俱來就和紙聯繫在一起。在澤雅屏紙生產的高峰期,曾經漫山遍野曬滿了金燦燦的紙張,因此澤雅就有了“金色的紙山”之稱。

工藝特徵

澤雅竹紙使用礪灰(石灰)處理纖維原料。礪灰製漿產生的廢水殘渣可以灌溉農田作肥料進行天然曝氣氧化,石灰渣還可以用作農業基礎設施或村間道路等建築材料。礪灰鹼性液與現代機械造紙使用的強鹼、強酸化學藥品相比,對紙張不會造成污染,屬於生態造紙。
澤雅竹紙利用太陽光曬乾。澤雅山場廣闊,卵石溪灘潔淨,都是曬紙的好場地。利用太陽光曬乾竹紙,既不消耗能源,又適合人類自然生活的衛生方式,也切合當今提倡的生態、低碳的生活理念。
澤雅竹紙利用天然山水製造。水是造紙的介質,沒有清潔的水作介質,植物纖維無法化成紙漿撈出好的紙張。凡是造紙的地方都在水源充足,水質清潔的山區,好水才能出好紙。對於紙來說,水與纖維原料一樣重要。宣城涇縣的宣紙除青檀皮與沙田稻草配合成優質纖維原料外,另一重要因素是利用烏溪的山泉清水製成紙漿造出好紙。澤雅竹紙從浸竹、醃刷、拌刷、踏刷、淋刷直到烹槽化漿,都是利用清澈的崎雲山源水。這裡出產“好運”“西雁”等多種礦泉水。水質潔淨是衛生紙衛生的前提,水質受污染,紙的表面如何潔白也是不衛生的紙。且不說添加化學藥品。

工藝流程

雅屏紙製作技藝造紙工序較為繁瑣,素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說,幾乎全憑手工。
首先是備料,這是第一道工序,俗稱砍竹,是準備造紙原料的過程。紙農一般用水竹為做紙的原材料,而且一年生的水竹較好。如果自家山上的青竹不夠,就到外地購入,藤橋、蒼南等水竹資源豐富的地方都是造紙原料的來源地;接著是斷竹,紙農從山上砍下水竹後,剔除枝葉,按照醃塘的長度截成竹段,大約一米多長,然後扎捆,俗稱刷;然後就是醃刷,也就是殺青,紙農把刷移入石砌的四方醃塘中碼好,用石頭壓住,放滿水,然後在上面鋪上石灰。以前放的是礪灰,這是為了加速刷的腐蝕軟化。紙農的家裡都有一個醃塘,一般都建在房前屋後,四四方方的,一個接一個,色澤金黃。
接下來就是翻塘。翻塘是為了讓刷軟化均勻,一般每半個月翻動一次醃塘里的刷。為了免受石灰水的腐蝕,以前紙農都是先塗上菜籽油再到醃塘里翻刷,天氣暖和時就脫了衣服只穿褲衩,半身浸泡在石灰水中。當下翻塘時都穿上橡膠的衣服和鞋子,戴上橡膠手套,以免身體受傷害。以前還有一道工序就是煮料,當下這道工序已經消失了,但是當地那些煮料的器物還在,這種器物叫紙烘,被閒置在路邊。它用磚砌成,底部周長約6米、高3米左右,中間有大鐵鍋,用來煮料,一般要煮上八天八夜,以加速刷的熟化。
刷醃好後就是曬刷,這是為了加強刷的韌性。刷經過暴曬後,還要放入水中沖洗,紙農一般把刷放入水碓上面的引水渠中,壓上石頭任由水流沖洗,以去除雜質、加速軟化。
做紙的工序中,搗刷是較為辛苦的。搗刷就是把熟化的刷放入水碓搗成絮狀物。搗刷很費時間,也很危險。碓頭砸在刷上的聲音震耳欲聾。紙農乘碓頭舉起的瞬間攪拌下面刷,這就叫跳刷。跳刷是不能分心的,一旦不慎,手就有可能被碓頭砸中,一隻手就稀爛了。那時是幾戶人家一起出資造一所水碓,然後由出資的幾家人輪流來搗刷。水碓日夜不停地搗刷,人休碓不休。當下澤雅唐澤村一所水碓屋裡,還保留著一塊清朝乾隆五十五年的石碑,碑上清楚地刻著水碓所有者的姓名。這種形式應該是溫州較早的股份制合作模式。
搗刷後的工序是撩紙。撩紙前要先把紙絨泡上水,然後紙農用腳把紙絨踩拌成紙絨漿,這叫踏刷。再把紙絨漿搬進盛滿水的紙槽里,用竹棍進行椪槽,讓那些絮狀物均勻地漂浮在水中,然後就可以撩紙了。撩紙是個技術活,一般人難以完成,這種技術只有在日常實踐中才能慢慢掌握。在紙農身體一曲一伸間,細細密密的簾把水中細細的紙絨撈上來,紙就初具雛形了。從日出橑到日落,一張張還帶有水分的紙疊加起來,形成一個紙岸。等紙槽里絮狀物越來越少、水越來越清時,紙岸和人齊高,撈紙人伸長手臂也夠不著這些紙岸時,這天撩紙的任務也就完成了。然後把紙岸壓乾水分,斷成一塊塊背回家後分紙。分紙是省力的,孩子們也可以勝任。
分好的紙要等好天氣曬乾,如果天氣不好,分好的濕紙只能放在那裡發霉,發霉的紙從金黃變成土黃,會影響賣價,紙農往往叫苦不迭。曬紙的工序之後就是拆紙了,要把曬乾的紙按照每“刀”100張整理好,然後用竹篾把40刀捆成一捆,用紙磋把紙捆毛毛草草的邊緣磨平,然後在紙捆上打上印記。列印相當於貼上品牌商標,都是“XX記”或者“XXX大隊”標識。紙印一般為長方形,有些是三角形,打下印記的紙捆就可以挑出去賣了。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澤雅古屏紙製造技術可以說是中國千年造紙術的活化石,在整個紙山範圍內現存水碓30多座(包括配套設施水渠、水壩等)、醃塘500多個、紙槽300多個。國內造紙古作坊以人工復原者居多,而像澤雅這樣當下仍在操作生產的原汁原味的成片實體十分罕見。
澤雅的屏紙生產工藝流程完整地保留歷史傳統的造紙工藝,與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記載的造紙流程基本吻合,甚至更為古老。澤雅造紙堪稱中國造紙的“活化石”,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傳承狀況
隨著經濟發展,澤雅傳統手工造紙的技藝保護存在危機感,但為了傳承這門古老的技術,保護古法造紙迫在眉睫,急需政府的組織引導,深入地調查研究,科學地規劃安排,制訂有效的保護和發展措施。
傳承人物
林志文,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竹紙製作技藝(澤雅屏紙製作技藝),申報地區為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溫州市甌海區文化館獲得“竹紙製作技藝(澤雅屏紙製作技藝) ”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溫州市甌海區文化館獲得“竹紙製作技藝(澤雅屏紙製作技藝) ”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6年9月26日,2016世界溫州人大會組委會、中國銀行溫州分行特別推出——“述說E時代的甌越鄉愁”徵集活動,林志文在活動中講述他與澤雅屏紙的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