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會古法造紙

四會古法造的紙通稱會紙,以當地盛產的竹子為材料。造紙設施有醃池、水搗坊、紙槽、曬場、抄紙作坊等,造紙器具主要有簾架、竹簾、榨桿,製作過程包括砍竹、撻竹、醃竹、碎竹、舂竹、打漿、抄紙、榨紙、松紙、曬紙、包裝等20多道工序。竹子先在石灰池醃浸半年,又經清水浸漂4個月,再堆漬半月才進行打漿,方法是在山溪中裝上水車,帶動木碓將灰竹搗舂成漿,便可抄紙榨紙。其主要工藝環節,與古籍《博物志》、《後漢書集解》中所述一千九百年前蔡倫的挫、煮、搗、抄造紙術一脈相承,也與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記載的古代造紙法相一致,是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的活例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會古法造紙
  • 申報地區:肇慶市四會市 
  • 通稱:會紙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地處西江、北江交匯地帶的四會市古法造紙技藝,主要集中於鄧村鎮。據縣誌和有關族譜記載,南宋時張、陳、程、申姓人家由中原輾轉遷徙至鄧村一帶定居,帶來了以竹造紙的技術。鄧村四面環山,溪水長流,竹林處處,有豐富的造紙資源,古法造紙技藝於是傳承延續下來,至今已有800餘年歷史。

工藝特徵

會紙纖維粗糙,色澤淺黃或土黃,吸濕性強,還有暗燃特性,且燃燒完全,多用於紙盒、紙板、炮仗、獅頭乃至冥品製作,也用於做紙朴、紙媒,加之價格低廉,為民間日常生活中所廣泛使用,清中葉就已行銷廣州、佛山及港澳,遠銷東南亞。幾年前已有畫家嘗試用會紙作畫,並用現代技法創作出風格特異的作品參加2004年雅典阿提亞視覺藝術展,引發了美術界的濃厚興趣和積極評價,為會紙開闢了新的用途。

傳承保護

當地政府為保護古老的造紙技藝,先後建立了介紹我國造紙歷史的“古法造紙展覽館”和展示造紙技藝的“古法造紙館”。但由於新型紙品和塑膠替代品的大量湧現,會紙製作已受到巨大衝擊,加上家庭作坊式生產的局限,年輕人又多不願從事這種勞動強度大、經濟效益低的手工操作等原因,四會古法造紙技藝已處於瀕危狀態,急待採取更多的有效保護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