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症

原發性骨髓纖維化(PMF)是骨髓增殖性腫瘤(MPN)的一種,主要表現為骨髓中巨核細胞和粒細胞顯著增生伴反應性纖維結締組織沉積,伴髓外造血。臨床特點起病緩慢,脾常明顯腫大,外周血中出現幼紅和幼粒細胞,骨髓穿刺常乾抽和骨髓增生低下。男和女發病率相等,白種人較其他種族多見。好發於中老年,大多在50~70歲間發病。但兒童甚至嬰兒亦可見到。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近年來,發現一組與結締組織增生有關的生長因子,如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巨核細胞衍生生長因子(MKDGF)、上皮生長因子(EGF)及β轉化生長因子(β-TGF)在巨核細胞中合成,儲存在血小板的α顆粒中。PMF有無效性巨核細胞生成,破壞巨核細胞釋放出大量PDGF、EGF、及β-TGF等協同刺激纖維細胞的增生,分泌膠原,同時釋放出血小板因子。後者抑制膠原酶的活性,使膠原降解減少,導致骨纖的形成。當甲狀旁腺功能或維生素D代謝紊亂時,也可導致骨髓纖維化。

臨床表現

起病緩慢,部分患者診斷時無自覺症狀或僅表現有乏力、多汗、消瘦、體重減輕及脾大引起上腹悶脹感等。嚴重的患者可有骨痛、發熱、貧血、出血;因高尿酸血症有少數患者可引起腎結石及部分引起痛風性關節炎。個別患者因耳骨硬化可致聽力減退。發熱多數可因感染引起,可有原因不明腹瀉。由於髓外造血可引起相應器官的症狀,幾乎所有患者均有脾大。約有10%~20%的病例合併肝硬化,由於肝血竇周圍血管阻塞及肝竇髓外造血引起門靜脈血流量增加所致。少數患者由於無效紅細胞生成可有黃疸

檢查

1.血象
大多數患者就診時均有輕重不等的貧血,晚期可有嚴重的貧血,通常屬於正細胞、正色素型。成熟紅細胞有顯著淚滴樣改變及異形。可繼發葉酸缺乏,此外,血容量相對增多,以及紅細胞無效生成。網織紅細胞計數輕度增多,在2%~5%;約70%的患者,外周血中出現幼粒、幼紅細胞也是本病的特徵之一。
白細胞計數增加,一般在(10~30)×109/L,很少超過50×109/L,少數患者白細胞計數可減少到(2~4)×109/L。分類中以成熟中性粒細胞為主,也可見到中幼粒細、晚幼粒細胞,甚至原粒細胞和早幼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輕度增加。
血小板計數高低不一,約1/3病例血小板增加,個別可達1000×109/L。外周血中可見到大而畸形的血小板,偶見巨核細胞碎片或巨核細胞。血小板功能有缺陷。
2.骨髓穿刺塗片及活檢
骨髓穿刺約有1/3的病例“乾抽”現象。骨髓塗片有核細胞常增生低下,也可為增生象。骨髓活檢見到大量網狀纖維組織為診斷本病的依據。
3.脾穿刺塗片
脾穿刺塗片顯示淋巴細胞和粒、紅、巨核三系細胞均增生。脾穿刺塗片診斷價值較大,但有出血的危險,必須慎重考慮。
4.肝穿刺與活檢
如同脾一樣有髓外造血。在肝竇中見到幼稚紅細胞及巨核細胞;幼稚粒細胞在門脈區多見。
5.X線檢查
部分病例X線檢查有骨質硬化徵象,骨質密度不均性增加,伴有斑點狀透亮區,形成所謂“毛玻璃”樣改變;也可見到骨質疏鬆,新骨形成及骨膜花邊樣增厚。骨質變化好發於長骨的乾骺端、脊椎、骨盆、下肢的長骨、肱骨、肋骨等尤為明顯,部分病例也有顱骨變化。
6.放射性核素骨髓掃描
放射性膠體(99鎝、52鐵、111銦等)為骨內紅髓、脾、肝等掃描攝取而出現放射性濃集區。骨髓纖維化的患者,肝、脾髓外造血區累積了大量放射核素,長骨近端等有纖維組織增生改變的紅髓則不能顯示放射濃集區。
7.染色體檢測
約半數染色體不正常,常見的為C組染色體呈三體,也可有del(13q),del(20q)。未見到Ph染色體。
8.其他
血清鹼性磷酸酶、尿酸、乳酸脫氫酶、維生素B12及組胺均見增高。2/3的慢性病例血清鹼性磷酸酶因骨病改變增加。但隨著病程進展逐漸降低。

診斷

2008年WHO提出的診斷標準:
1.主要標準:①巨核細胞增生和聚集伴異形(巨核細胞大小不一,核漿比例不一致,染色質濃集,球狀或不規則摺疊),常伴網狀或(和)膠原纖維增生。如網狀纖維增生缺如,巨核細胞的改變必須伴有骨髓細胞的增生,主要是粒系增生,紅系增生減少(纖維化前期);②除外PV、BCR-ABL1(+)CML、MDS或其他髓系腫瘤;③有JAK2V617突變或其他克隆性標記(如MPLW515K/L),如缺乏克隆性標記,則需除外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慢性炎症性疾病、毛細胞白血病或其他淋巴系腫瘤、轉移性腫瘤或慢性中毒性骨髓病。
2.次要標準:①幼粒幼紅細胞;②血清LDH水平增高;③貧血;④脾大。
符合三項主要標準和兩項次要標準可以診斷。

治療

目前對骨髓纖維化的治療缺少特效的措施。治療應根據骨髓纖維化組織增生的程度及臨床表現,給予相應的措施。治療的目的主要為改善骨髓的造血功能,糾正貧血、出血,緩解脾大所致的壓迫症狀。
1.糾正貧血
雄激素及蛋白和合成劑有改善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約有50%的患者對雄激素有較好的療效,部分患者還可使白細胞和血小板增多;肝病者慎用。丙酸睪酮隔日肌肉注射,也可用長效的庚酸睪酮肌肉注射,或口服司坦唑醇、羥基雄酮、羥甲雄烯異噁唑等。
2.細胞毒藥物治療
可以抑制骨髓造血組織的異常增殖,同時可以抑制免疫發病機制;從而防止骨髓纖維組織的進一步發展。一般用於脾大,骨髓處於增生階段,周圍血細胞稍多的病例。常用的有①苯丁酸氮芥聯合潑尼松,以保持血紅蛋白較好的水平和減輕脾大。②羥基脲,密切觀察脾大和白細胞、血小板數。少數患者用藥一年內可以改善症狀。③白消安或6-巰基嘌呤(6-TG),6~9周后肝、脾可縮小,血紅蛋白增加。
3.脾切除術
脾是本病主要髓外造血器官,有10%~25%患者脾切除後可引起肝迅速腫大,血小板顯著增高及感染的危險。因此,脾切除術一般僅限於:①巨脾有明顯壓迫症狀或出現脾梗死引起的持續性疼痛。②由於脾功能亢進引起頑固性溶血或血小板減少,經藥物治療無效且需長期反覆輸血但造血功能尚未完全喪失者。③伴有門靜脈高壓並發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者。對血小板數偏高者,術後容易發生靜脈內血栓,一般視為手術禁忌證。
4.脾區照射
對明顯脾大者,照射後可使症狀減輕,脾縮小,但療效短暫,4~6個月後脾又腫大,且有使周圍血象進一步降低的副作用。
5.干擾素-α
有抑制正常粒系祖細胞和巨核細胞增殖作用,常用α-2b干擾素治療,但僅少數病例臨床症狀及體徵取得一定程度的緩解。
6.1,25二羥維生素D3
體外1,25二羥維生素D3可以抑制巨核細胞的增殖並誘導髓細胞向單核細胞及巨噬細胞轉化,從而促進膠原纖維形成減少及裂解增加。
7.造血幹細胞移植
進來認為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有希望的治療。同基因或異基因移植均可以改變骨髓纖維化的進程,而且存在移植物抗纖維化的作用。
8.其他
有報告用大劑量甲潑尼龍治療,可使貧血改善、脾縮小。繼而口服潑尼松維持,漸減量停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