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厄魯特營是清朝在新疆駐防軍的一部分,厄魯特營的人員組成比較複雜,大體上由三部分人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厄魯特營
- 國家:清代
- 成立:1767年7月
- 性質:駐防軍
清代厄魯特營是清朝在新疆駐防軍的一部分,厄魯特營的人員組成比較複雜,大體上由三部分人組成。
清代厄魯特營是清朝在新疆駐防軍的一部分,厄魯特營的人員組成比較複雜,大體上由三部分人組成。...
在其他部營,如伊犁滿營(2個營)、索倫營、厄魯特營、綠營等或被消滅,或被打散遷走他處的情況下,仍完整地保全了錫伯營的建制,成為清廷在伊犁地區的唯一官方...
有滿營、錫伯營、索倫營、察哈爾營、厄魯特營兵千餘,綠營兵千餘人駐防。是清代新疆西北邊防重鎮。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重要聚居區。同治三年(1864),以戰亂,城遭...
伊犁地處西陲,將軍鎮守,故駐有滿洲、蒙古八旗兵,有綠營屯兵,有錫伯、索倫、察哈爾、厄魯特兵,約束嚴明,所以靖邊圉而資控馭。惠遠城滿營自乾隆二十九年至三十一...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鞏留置為厄魯特 鞏留鎮 營牧地,光緒十四年(1888年),置寧遠縣,鞏留劃為寧遠縣境,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塔什圖畢地方置為新滿營屯...
厄魯特蒙古營分左、右兩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廷己招收流散各地和外逃的準噶爾人,編為右翼厄魯特昂吉,有兵396名,六佐領,1767年又增二佐領,共八佐領...
清朝設定伊犁將軍及道府縣後,屬厄魯特營遊牧區。光緒十四年(1888年)屬寧遠縣(今伊寧縣),民國19年(1930年)改屬鞏留縣,民國35年(1946年)劃歸新源縣。...
特穆爾哩克渡口,清代新疆地名。見《新疆識略》等書。位於今中亞伊塞克湖東北,是鐵末里克河流入查林河處的渡口。清朝在此設有卡倫,屬厄魯特營領隊大臣管轄。 ...
明末清初為蒙古準噶爾部遊牧地,清乾隆年間成立厄魯特營,為下五旗的牧地,隸屬伊犁將軍。1934年由鞏留縣析置特克斯設治局,轄今特克斯、昭蘇廣大地區。1937年6月...
傳說蒙古族左翼厄魯特營組建之後曾多次遷建寺院,經過幾番周折後,選址到昭蘇洪那海溝口。並從迢迢數千里之外的北京請來80名能工巧匠,於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
至清朝政府統一新疆後,伊犁置將軍及道、府、縣,新源被置為厄魯特營遊牧地,劃分為上三旗及下五旗。下五旗在在霍諾海、崆吉斯、哈什一帶,新源全境就包括其中。...
除撥運寶伊局鑄錢外,余運貯惠遠城供制鉛丸用。六十年(1795),因生產不敷供給,復於厄魯特營駐牧地察奇爾阿滿山採挖。 [1] ...
至清朝政府統一新疆後,伊犁置將軍及道、府、縣,新源被置為厄魯特營遊牧地,劃分為上三旗及下五旗。下五旗在在霍諾海、崆吉斯、哈什一帶,新源全境就包括其中。...
4. 錫伯營領隊大臣、索倫營領隊大臣、察哈爾營領隊大臣、厄魯特營領隊大臣、惠寧城領隊大臣各一員。 5. 協辦領隊大臣、專理遊牧領隊大臣各一員。 6. 設協辦大...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鞏留置為厄魯特營牧地。光緒十四年(1888年),置寧遠縣,鞏留劃為寧遠縣境。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塔什圖畢地方置為新滿營屯地。清...
伊犁將軍領滿、索倫、錫伯、察哈爾、厄魯特營和哈薩克、布魯特(今柯爾克孜)等諸部,兼辦中俄交涉,節制伊塔事務。辛亥革命後,因伊犁將軍為都督取代,伊塔事務歸都督管轄...
書中記敘了許多清代中葉土爾扈特、新疆察哈爾營、厄魯特營活動的重要史料。翟繼昌逝世翟繼昌(1770年——1820),浙江嘉興人,居吳門(今江蘇蘇州)。大坤子,畫承家學...
二十九年(1764),撥500戶移居伊犁,為伊犁厄魯特營上三旗。其居原地者,後稱熱河額魯特,隸熱河副都統管轄。 [1] 參考資料 1. 高文德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
清朝伊犁將軍及道府縣後,屬厄魯特營遊牧區。光緒十四年(1888年)屬寧遠縣(即現伊寧縣),民國19年(1930年)改屬鞏留縣,民國27年(1938年),尼勒克地區從鞏留縣撤出...
清朝設定伊犁將軍及道府縣後,屬厄魯特營遊牧區。光緒十四年(1888年)屬寧遠縣(今伊寧縣),民國19年(1930年)改屬鞏留縣,民國35年(1946年)劃歸新源縣。新疆生產...
第三節 厄魯特營、察哈爾營 第四節 新疆衛拉特蒙古黃教寺院的建立、寺院組織及活佛系統 第十一章 青海地區衛拉特蒙古的發展 第一節 盟簱制度實施後的青海衛拉...
第六節 厄魯特營八旗第七節 滿營與新滿營第八節 沙俄侵占伊犁第五章 清代伊犁(下)第一節 清代伊犁兵屯第二節 清代伊犁民屯第三節 清代伊犁回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