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燈彩(如皋燈彩),南通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通燈彩(如皋燈彩)
- 類別:傳統美術
南通燈彩(如皋燈彩),南通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項目。
南通燈彩(如皋燈彩),南通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項目。 製作工序 如皋燈彩製作風格之獨特、聲譽之卓著值得記述。早在東晉安帝義熙七年(411年),燈彩已在如皋民間流行,當時多為竹篾、紙...
如皋燈彩,是流行於江蘇如皋 的一種傳統技藝,第四批如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東晉時,燈彩即已在如皋民間流行,曾行銷 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 等華僑、華人較多的南洋各國,並屢屢參加國內外展覽和比賽,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和印度賽會銀質會。歷史淵源 如皋在東晉義熙置縣時,燈彩即已在民間流行,當時多...
南通燈彩,南通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擴展項目。 歷史淵源 燈彩,又叫“花燈”,已有近兩千年歷史,它與流傳民間的元宵賞燈習俗密切相連。據考證元宵賞燈始於西漢,盛於隋唐,明清尤為風行。南通燈彩的造型強調了“神似”,具有中國傳統燈彩藝術的原始特徵,不強調作品的過於精細,而展示...
燈彩(南通燈彩),江蘇省省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項目。發展歷史 燈彩,又叫“花燈”,已有近兩千年歷史,它與流傳民間的元宵賞燈習俗密切相連。據考證元宵賞燈始於西漢,盛於隋唐,明清尤為風行。南通燈彩的造型強調了“神似”,具有中國傳統燈彩藝術的原始特徵,不強調作品的過於精細,而展示...
燈彩(角斜燈彩),南通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項目。歷史淵源 燈彩,又叫“花燈”,已有近兩千年歷史,它與流傳民間的元宵賞燈習俗密切相連。據考證元宵賞燈始於西漢,盛於隋唐,明清尤為風行。文化特徵 南通燈彩的造型強調了“神似”,具有中國傳統燈彩藝術的原始特徵,不強調作品的過於...
何林祥 何林祥,南通“包氏”燈彩的第四代傳人,也是這項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他製作的燈彩融合紙紮、繪畫、剪紙、雕刻等藝術門類,小巧精緻,神態逼真,色彩瑰麗明快。
燈彩(秦淮燈彩),江蘇省句容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秦淮燈彩亦稱“金陵燈彩”“南京燈彩”,是南京地區代表性的民間藝術之一。秦淮燈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吳時期,它汲取了中國傳統紙紮、繪畫、書法、剪紙、皮影、刺繡、雕塑等藝術之長,在製作中綜合木工、漆工、彩繪、雕飾、泥塑、編結等諸多工藝手段...
20世紀80年代,如皋杖頭木偶率先打破傳統木偶戲的表演格局,巧妙運用皮影、布袋、提線、燈彩等木偶藝術表演手法,真人與木偶幻化交替表演,開創了木偶藝術人偶同台的先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藝術特色 如皋杖頭木偶戲是一門包含木偶製造跟扮演內容的綜合藝術。在木偶製造方面,數百年來如皋的一代代木偶藝人一直翻新,...
燈彩(蘇州燈彩),江蘇省蘇州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蘇州燈彩是流行於江蘇省蘇州地區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據考證,蘇州燈彩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南北朝時期,其造型以蘇州古典園林的亭台樓閣為範本,燈體以蘇州上乘絲綢為面料,燈面以吳門畫派的藝術技法繪製,燈花以唐代“華勝”再現的蘇州套色剪紙做成。蘇...
中國燈彩在民間又叫花燈,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多於傳統節日、婚壽吉慶之時懸掛,以烘托喜慶氣氛。它與流傳民間的元宵節賞燈習俗密切相連。據考證元宵賞燈始於西漢,漢代“元宵不禁夜”,宮廷、民間張燈結彩,以示萬民同樂,以後相沿成司。由來起源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唐詩曰:“紫禁菸花一萬...
如皋風箏與北京、天津、濰坊風箏齊名,是中國四大風箏產地之一,具有十分悠久的製作和放飛歷史。如皋風箏有三大獨特創造:一是音響風箏,二是燈彩風箏,三是摺疊風箏。清初著名戲劇家李漁,以家鄉如皋風箏為背景創作的傳奇愛情喜劇《風箏誤》(京劇改名《鳳還巢》),被評為中國歷史上十大著名喜劇。有人賦詩讚美如皋風箏:...
燈彩(硤石燈彩),浙江省海寧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硤石燈彩主要流傳於浙江省海寧市硤石鎮,早在唐僖宗乾符年間已譽滿江南,南宋時被列為朝廷貢品。硤石燈彩集詩詞、書法、繪畫、篆刻、金石、刺繡等工藝於一體,以針刺紋精巧細美見長,其燈體以宣紙、竹篾、鉛絲為主要材料,製品工細絢麗,玲瓏剔透,...
燈彩(手扎燈籠)燈彩(手扎燈籠),是山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所獲榮譽 2024年12月19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山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包括燈彩(手扎燈籠)。
燈彩製作工藝,連雲港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統美術類項目。歷史淵源 燈彩,又名花燈,是花燈、宮燈、風燈等多種扎制燈籠的總稱,也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一項民間工藝。據《贛榆縣誌》記載,古時,贛榆境內一直流行著元宵節燈會的習俗。製作工序 工藝流程為:劈竹子——扎骨架——裱糊——穿珠子、吊穗子...
南通的造型風箏,以如皋所出為代表,融燈彩、繪畫、風箏於一體,與北派風箏相比,更顯精巧工細,靈活美觀。我國南鷂北鳶兩大流派的風箏在世界上久負盛名,南通是南派風箏的主要產地,在品種紛繁的南通風箏中,哨口風箏(又名哨口板鷂)最具特色。哨口板鷂可融雕、扎、書、畫、繡等多種工藝於一體,工藝精湛,不僅...
揚州燈彩是江蘇省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自隋唐以來即已生產,用以慶賀佳節,裝飾市景。元宵佳節,扎燈、觀燈更成為民間千百年來的傳統習俗。揚州燈彩多以小巧玲瓏見長,色彩艷而不俗,以牛、羊角製成的明角燈(琉璃燈)為最,形式有宮燈、折燈、走馬燈、動物燈、花卉燈等,造型優美,燦爛多姿。在第一批江蘇省非...
劉耀生,男,漢族,燈彩(潮州花燈)傳承人。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評審意見 劉耀生,自幼隨父學藝並師從已故國家級傳承人林漢彬,熟練掌握潮州花燈的關鍵傳統製作技藝和操作技術,掌握該項目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最擅長製作鯉魚燈,其技藝精湛全面。作品...
萬載民間燈彩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藝術比較豐富,風格各異。有花燈、龍燈、魚燈、獅燈、蚌燈、茶燈、車燈、馬燈、船燈(採蓮船)、西瓜燈、扇燈、鼓燈、楊梅燈等十多種。這些燈彩不但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流傳面廣,幾乎全縣每個鄉村都有自己的燈彩。在這些傳統民間燈彩中,最具特色和最受民眾喜愛...
胡金龍,男,漢族,燈彩(硤石燈彩)傳承人。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評審意見 胡金龍,師從硤石燈彩全能藝人孫惟君先生學習硤石燈彩製作技藝,不僅熟練掌握硤石燈彩傳統“針、拗、結、扎、刻、糊、裱、繪”八大技法,更是擅長燈彩外形設計、剖面圖繪製、光源...
燈彩(潮州花燈),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花燈流傳於廣東省潮州市轄下的廣大地區,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重刊的《班曲荔鏡戲文》有“三街六巷好燈棚”唱詞,佐證了潮州花燈的繁盛。潮州花燈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型,一是彩扎...
燈彩(上海燈彩),上海市盧灣區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上海燈彩是在民間燈彩的基礎上於20世紀初發展起來的。上海燈彩以花紋圖案細緻、色彩鮮艷著稱,以前曾流行於真如、大場等上海西區。藝人們扎制的《萬家回春燈》、《繡球燈》、《青獅燈》和《荷花燈》等都具樸素的民間特色,構思巧妙,敷彩和諧大膽...
蘇州燈彩製作技藝,蘇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 歷史淵源 蘇州燈彩是傳統的民間藝術,在人們娛樂文化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燈展、燈會”,這種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節日慶典活動中,能增添節日熱烈的氣氛,表達美好的願望,能創造出良好的社會效應,蘊含著豐富的...
1987年12月,在《如皋文史資料》第三期發表史話《如皋燈彩》。1989年12月,在《如皋文史資料》第四期發表史料《1910年~1910年在如皋出版的報刊通覽》。此後,在《如皋文史資料》第五期發表《關於〈報刊通覽〉一文的補正和訂正》。1990年1月27日至3月24日,在《南通日報》總第8467、8507、8514、8521號連載發表...
全國十大流派彩燈藝術,是中國主流的彩燈藝術。包含北京花燈、秦淮燈彩、自貢彩燈、蘇州燈彩、上海燈彩、硤石燈彩、仙居燈彩、泉州花燈、台灣花燈和佛山彩燈。十大流派彩燈藝術 北京花燈北京花燈起源於清朝末年,曾作為皇宮彩燈的宮廷燈彩藝術,逐步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北京民間燈彩。製作技藝主要是彩扎、裱糊、編結、刺繡、...
燈籠又統稱為燈彩,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工藝品。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燈籠發展出了不同的地域風格,每一種燈籠都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燈籠綜合了繪畫、剪紙、紙紮、刺縫等工藝,與中國人的生活活息息相連。燈籠成了中國人...
何麟強 何麟強,南通燈彩藝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所獲榮譽 2011年11月17日授予第五屆“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燈市,民間布各種奇巧燈彩應市,稱為“燈市”。唐代始,正月十五夜張燈,至宋代臻於極盛。明朝的燈會,則開始演變成了純粹的市場行為。每年的正月初十日到十六日,各地的客商和巧匠就會雲集京城,將自己製作的花燈拿到東安門外迤北大街售賣。文化習俗 唐代始,正月十五夜張燈,至宋代臻於極盛。自臘月末至正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