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朝佛像
- 景點級別:剛出土文物
南朝佛像遺址位於成都市青羊區下同仁路126號。南北朝時期佛教藝術發展達到第一個高峰期、與北朝造像的豐富遺存相比,南朝造像實物資料極為稀少。已知的南朝造像多集中在四川地區,尤其是成都。在南朝,最富庶的地方當屬首都建康(今南...
維衛尊佛是佛教小乘教七佛之首,小乘教保持著早期佛教教義,注重個人修行,在江南一帶頗為盛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該佛通身用青石雕鑿而成,外施貼金,面相莊嚴慈祥,服飾依稀可辨,作全跏趺式。像背鐫刻“齊永明...
南朝佛立像是1953年四川省成都市西門外萬佛寺出土的文物,現收藏於四川博物院。文物尺寸 高128.4厘米。文物特徵 紅砂石,圓雕佛立像,佛像外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內著僧祗支,胸前系帶打結垂於袈裟外,褒衣博帶,袈裟下擺衣褶繁複。立像...
南朝北魏 基本介紹 南朝金銅佛造像傳世不多,現存兩件是宋文帝元嘉十四年 (437)和二十八年鎏金佛像,可為其早期代表。其中如元嘉十四年韓謙造坐佛像,通肩衣、禪定印、舉身舟形大背光等,仍具有犍陀羅造像作風。但背光上飾火焰紋、...
南朝金銅佛造像現存兩件,為宋文帝元嘉年間造像,可為其早期代表。一件是元嘉十四年(437)韓謙造坐佛像,通肩衣、禪定印,舉身舟形背光等,仍固守較早的傳統手法。光背飾火焰紋,四足方座上加一層束腰須彌座,衣紋規範化以及較北方金...
南朝和北魏 傳世的南朝金銅佛造像發現較少,現存兩件宋文帝元嘉年間造像,可為其早期代表。一件是元嘉十四年(437)韓謙造坐佛像,通肩衣,禪定印,舉身舟形背光等,仍固守較早的傳統手法。光背飾火焰紋,四足方座上加一層束腰須彌座...
佛像左下方分上下4列陽刻供養人名20,有界格。第一、二、三列上方的狹長空處分別橫向陰刻“眾姓弟子”、“一心供養”、“無量壽佛”,共12字。“永定”是南朝陳的開國皇帝陳霸先的年號。永定二年為公元558年。陳朝國祚只33年,...
南北朝鎏金銅佛像 南北朝鎏金銅佛像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雕塑、造像類作品。
佛像左下方分上下4列陽刻供養人名20,有界格。第一、二、三列上方的狹長空處分別橫向陰刻“眾姓弟子”、“一心供養”、“無量壽佛”,共12字。“永定”是南朝陳的開國皇帝陳霸先的年號。永定二年為公元558年。陳朝國祚只33年,...
與眾多的青銅器不一樣的是佛造像一般不入墓,但由於歷史上四次大的滅佛運動和一次次的戰亂及人為破壞,能保存的金銅佛造像大多是當年由虔誠的佛教徒埋藏入土的,它們也有一般出土青銅器所具有的特徵。目錄 前言 上篇 南朝金銅佛像 下...
南唐金佛像為五代時期的金銀器,系用極薄的金片模印錘鍱加工而成,正面及輔助紋飾浮雕感很強,製作精美工藝精湛。現收藏於揚州博物館。文物介紹 金佛像系用極薄的金片模印錘鍱加工而成。底部為覆仰蓮的蓮花寶座,以細線刻蓮瓣紋。佛...
呈現出有別於以往發現的瘞埋舍利方式的新特徵,為研究六朝時期舍利瘞埋方式與內涵提供了重要資料。出土的蓮花瓦當形制多樣,豐富了六朝瓦當體系,佛像體現出塑造成像、施釉、妝鑾等工藝特點,為研究南朝佛造像提供了新的研究資料。
《中國南北朝佛造像藝術》是2005年1月1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培生、劉雁琳。內容簡介 《中國南北朝佛造像藝術》是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目錄 前言 1、北魏時期 2、北魏-東魏時期 3、東魏時期 4、東魏-北齊時期 ...
南朝青瓷蓮花尊,南北朝時期南朝瓷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南朝青瓷蓮花尊,高49.5厘米,腹徑31厘米,口徑16.6厘米,足徑16.3厘米,侈口、長頸、圓腹,高圈足。器身上下遍布紋飾,頸下部兩側各有2尊交腳並坐的佛像,佛像有背光...
與此同時,夏中華在另一位收藏家古鴻生處見到了一批如出一轍的佛像,方知自己原來所買的全是贗品,白宇華的捐獻也是一場騙局。在江河市公安局副局長張小虎的支持下,夏中華歷經艱險終於找到了真正的南朝佛像,正當他欣喜若狂時,卻被...
此龕像是江南地區罕見的南朝大型摩崖佛像,對研究南朝佛教和造像藝術有重要價值。龕為敞口大龕,平面略呈橢圓形,前壁敞開,露頂。龕內正面鑿佛座,座上雕1尊大型佛像。佛像屢經後世妝鑾,現通體貼泥敷金,原貌已被掩蓋。現存佛座高...
南朝佛像的臉型較之清瘦的北朝佛像顯得較為豐滿,此像釋迦牟尼面相豐圓,表情溫和慈祥,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主尊兩旁線刻阿難迦葉像,再外側為脅侍菩薩象。舟形背光上以陰刻線條描述了釋迦牟尼初轉法論的佛傳故事:釋迦牟尼佛遊歷之時...
造型風格與東晉時隱居剡地的佛像雕塑大師戴逵、戴顒父子所傳技藝有關,同時也有北魏雲岡造像技藝影響。唐宋,造型有變:改作龕內跏趺坐,頂上圓光有所改動,足掌外露可量。元元統二年(1334),大佛左右侍像坍壞,更為坐像二,布銅網...
千佛石窟,兩窟毗連,大窟寬17.95米,深10.30米,高7米,共有佛像1040尊;小窟寬6.55米,深4.25米,高6米,共有佛像35尊。2013年,大佛寺石彌勒像和千佛岩造像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 石彌勒像 南朝南齊...
中國古代佛像的歷史發展以及每個時代的藝術特色和成就。南朝:南朝雕塑莊嚴、粗壯,蘊含剛強極大之力。北朝:南派(即印度)與北派(即中國)二派,所謂南派者,與南朝袈裟極相似,而北派富於力量,雕飾甚美。南派面貌平板無精神,絕無...
此時的佛像受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影響很大,一些能工巧匠製造出許多千姿百態的佛像作品。此時的佛像,大都或坐、或立在方形座上,背有蓮瓣形、火焰形背光。北朝佛像隨著政權的更迭不斷發生變化,時胖時瘦。南朝十分推崇“秀骨清像”,所...
”太清五年,即公元551年,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一尊有明確紀年和確切出土地點的名副其實的阿育王像(《成都市西安路南朝石刻造像清理簡報》,《文物》1998年11期)。這尊佛像的發現,使我們第一次知道了僧史上所記的阿育王像到底是...
千佛岩位於南京棲霞山棲霞寺東北側山崖上,是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梁天監十年(484-511年)逐漸開鑿而成。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龕,或七八尊一室。佛像現存515尊,佛龕294個,號稱千佛岩。後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峰都有開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