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寧盆地
- 面積:約948km2
- 地點: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
- 氣候:亞熱帶海洋性氣候
氣候,歷史,歷史名人,民族風情,發展狀況,交通農業,旅遊,
氣候
優越的氣候條件,使這裡“草經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放”,一年四季綠樹成蔭,花果飄香,市區綠化覆蓋率近40%,以致“半城綠樹半城樓”,形成了“城在綠中,綠在城中”的獨特亞熱帶風光,因而被中外遊人盛譽為中國的“綠都”。
歷史
南寧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邊陲古城,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在古代,南寧屬於百越領地。秦始皇統一嶺南地區後,南寧屬於桂林郡。西漢時期,漢武帝又將它置於玉林郡管轄。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置大興郡,以南寧為郡治所在地,南寧建制從此開始,至今已有1600多年。
唐朝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將該地命名為邕州,設邕州下都督府,這就是南寧簡稱“邕”的由來。元朝泰定元年(公元1314年),中央政府將邕州路改為南寧路,取其南疆安寧之意,“南寧”由此得名。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南寧成為自治區首府至今。
它轄有邕寧、武鳴兩縣,全市總面積10029平方公里,市區面積為84.76平方公里,全市人口280萬,市區人口為90萬,聚居著壯、漢、苗、瑤、侗、仫佬、毛難等30多個民族,有著燦爛的民族文化和多采的民俗風情。
南寧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早在遠古的新石器時代,南寧的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從事著原始的漁獵和農牧活動。歷史上的南寧屬百粵領地,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從鬱林郡分出晉光郡,晉興郡治設在晉興縣城即今南寧,這是南寧第一次成為既是縣級又是郡級的治所,也是南寧建制的開始,距今有1600年的歷史。
唐貞觀八年(634年),南寧稱為邕州,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邕州路改名為南寧路,意為"南疆安寧",南寧由此而得名。南寧歷史上素以商貿發達而著稱,宋代就有各地商團常駐會館,明朝已發展為左、右江商品集散中心,有"小南京"之稱。光緒三十二年(1907年),南寧闢為對外通商口岸。
南寧又是一座富有光榮傳統歷史的英雄城市。千百年來,從宋知州蘇緘率領邕州全城軍民奮力抗擊交趾(今越南)李朝對我國發動的大規模侵略戰爭,到擁戴抗法名將劉永福、馮子材衛戍抗敵;從投身辛亥革命、聲援"五四"運動、支持出師北伐、參加為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八軍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的百色起義、龍州起義到浴血奮戰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的崑崙關大戰;從守衛祖的南大門到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南寧人民為保衛家園、追求進步寫下了光榮的史篇。
1958年,南寧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
歷史名人
陸榮廷(1859—1928),南寧市武鳴縣人,舊桂系首領。1912年初任廣西提督。辛亥革命爆發後,在南寧宣布獨立。廣西逐漸形成以他為首的舊桂系集團。後因以李宗仁為首的新桂系崛起,舊桂系勢力逐漸衰亡。
梁列亞(1892—1982),南寧市揚美圩人。追隨孫中山,參加了鎮南關起義。辛亥革命後,歷任孫中山機要員、新廣西日報社長等職。曾積極投身抗日戰爭,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新中國成立後任上海文史館館員。
雷經天(1904—1959),南寧市津頭村人,參加過五卅運動、北伐戰爭、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和鄧小平領導的百色起義,擔任紅七軍前委委員,歷任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法庭庭長、代理院長和院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廣西省政府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長、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等職。雷經天故居位於南寧市津頭鄉河堤路雷屋17號,
鄧穎超(1904—1992),河南省光山人,生於南寧,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會活動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2007年2月4日,鄧穎超紀念館隆重開館。紀念館位於南寧市朝陽路3號,展出鄧穎超各個歷史時期的珍貴照片300餘張。
莫文驊(1910—2000),南寧市亭子村人,歷任紅七軍參謀及直屬政治處主任、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四十一軍政治委員等職務。
新中國成立後,任廣西軍區副政委兼南寧市第一任市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副院長、院長,福州軍區副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民族風情
師公舞是南寧一帶很為流行的一種民間舞蹈,它源於原始巫舞,是一種古老的宗教祭視舞蹈,原屬道教的梅山教派,也是古代“屍”“儺”舞在南寧的發展。
南寧是師公舞流行地區之一。常以平話伴唱,故又稱“平話師公”,師公樂舞有外壇和內壇之分。內壇師公多與道公結合,有文、武兩科,主要用於唱贊神聖、祖廟、土地等祭祀活動,有“魯班架橋舞”、“功曹舞”、“打草舞”,還有落走渡朝、金花、銀花仙女舞等。
外壇師公舞多反映農民勞動生產的過程。有“雷舞”,反映當地祝願與寄託一年風調雨順,農事順利,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美好生活的願望。
還有“使牛舞”,男、女“打草舞”及歌舞、戲劇綜合的“八娘過渡”、“送雞米”等等。道公即道教門徒,他們尊張道陵為天師,南寧道公自稱梅山派,各自為體,自願組合,大抵是一個小範圍(幾個村)結成一班,每班五至七人,其中有一個道公頭或師父,其活動也多限於較小的範圍內,形成一個小型的、不大穩定的宗教團體。有道事時就集中做道,無道事時則各自在家人事生產勞動。道公有道經,多用古壯字和漢字寫成,世代相傳。其經為七言和五言上下句排歌式,腰腳韻,多用方言土語誦唱。
道公舞和師公舞主要在為死者超度、剪花架橋、安龍祭祀等停工中進行,其中有獨舞和群舞之分,相交進行,由鼓鑼伴奏,手持器械且歌舞,通過踏步、跳躍、轉體、彎腰和擺手等程式化的姿勢,表現請神、送魂、趕鬼等內容。舞姿婉轉奔放、富於變化。
賽龍舟又叫扒龍船,南寧民眾為了紀念屈原而於端午節開展賽龍舟活動。南寧賽龍舟的歷史源遠流長,但始於何時,暫時無法考證。有文字記載的,早在清朝嘉慶年間,南寧府就舉行過龍舟賽。
1934年,《南寧民國日報》記載:“扒龍船舊習,行見一年一度,在邕江中游駛競技矣。”這年端午節舉行的龍舟賽共有9支隊參加,分順水和逆水兩項進行。海關一帶江岸,由興寧路起,至凌鐵一帶,觀眾爆滿。比賽中,南寧無線廣播電台敦請陽秋樂藝團演奏的粵曲名曲在邕江河畔悠揚迴蕩,增添了龍舟比賽的熱鬧氣氛。
比賽獎品有布匹、燒豬、酒等。比賽結果,省公安局第四分局龍舟隊順水和逆水都獲得第一名。
發展狀況
交通農業
南寧自古以來就是桂西南和川、貴、雲、桂地區的一個流通中心及主要商品集散地,清朝時就闢為通商口岸,而今則是一座正在迅速崛起的現代化城市。南寧水陸空交通四通八達,民航已開通318條國內、國際航線;鐵路有湘桂、黔桂、黎桂、南昆等幹線,可直達祖國的東南西北;公路已結成便捷暢通的交通網;另外,人們還可以乘船順邕江而下,到達廣州、香港、澳門等地。南寧的經濟也繁榮昌盛,它是廣西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和最大的商貿城市。在農業方面盛產水稻、甘蔗、蘑菇、八角等農副土特產品和香蕉、鳳梨、柑橙、芒果、荔枝、龍眼等亞熱帶水果。
旅遊
以南寧為中心的桂南旅遊區是廣西三大旅遊區之一,那壯麗的邊關河山風采,浪漫的海灘風貌,星羅棋布的靈山秀水,奇岩異洞,以及歷史悠遠的古蹟故址,千古之謎的花山壁畫,世界第二大跨國瀑布,還有那壯族人民娓娓動聽的山歌,瑤族同胞熱情奔放的舞步......
山、水、人、情構織成了南寧多層次的旅遊景觀,展現出撩人的亞熱帶風光和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它強烈地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踏上廣西之旅的南線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