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歷史文化,地名由來,觀音文化,牌坊文化,武術文化,文物古蹟,文化遺產,方言,風景名勝,地方特產,著名人物,城市榮譽,
建置沿革
春秋時期屬晉國。
戰國時期屬趙國。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析赤縣置南和縣、
朝平縣,均隸屬巨鹿郡。其中南和縣治所即今和陽鎮,朝平縣治所在今前郭平村南瓦礫崗。景帝中元二年(前144年),分
巨鹿郡置
廣平郡,南和縣、朝平縣屬廣平郡。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封趙敬肅王子偃(景帝孫)為平乾王,以廣平郡為國,改
廣平國為平乾國,南和縣、朝平縣屬平乾國。宣帝五風二年(前56年),廢平乾國為廣平郡,南和縣、朝平縣仍屬之。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廣平郡封為廣平國,仍轄南和縣、朝平縣,屬
冀州刺史部。
東漢光武六年(公元30年),裁撤朝平縣,歸併南和縣。光武十三年(37年),撤銷廣平國,併入巨鹿郡,南和縣改屬巨鹿郡。建安十七年(212年),南和縣改屬
魏郡。
三國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南和縣更隸冀州廣平郡。
北魏太和十二年(496年),析任縣復置南和縣,仍屬廣平郡。孝昌三年(527年),胡太后為擴大其地方勢力,將廣平郡的
襄國縣、任縣、南和縣劃出,設定北廣平郡,屬
殷州,治所設於今和陽鎮。南和縣屬
北廣平郡。
北齊天寶七年(556年),撤銷北廣平郡,併入廣平郡,南和縣屬廣平郡;撤銷任縣,併入南和縣。
北周(567—581年)時期,析廣平郡置
南和郡,治所設於今和陽鎮。南和郡轄一個縣,即南和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撤銷南和郡,南和縣屬
洺州。開皇十六年(596年),割洺州的
龍岡縣、南和縣、平鄉縣置
邢州,南和縣屬之;析南和縣復置任縣。大業二年(606年),任縣併入南和縣。大業三年(607年),邢州改為
襄國郡,南和縣屬之。
唐武德元年(618年),南和縣從邢州劃出,置
和州,隸屬邢州總管府,轄南和縣。武德四年(621年),撤銷和州,劃屬邢州;析南和縣復置任縣。天寶元年(742年),邢州改為巨鹿郡,轄南和縣。至德二年(757年),撤銷巨鹿郡,復置邢州,南和縣仍屬之。五代時期南和縣隸屬邢州未變。
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任縣併入南和縣,成為南和縣的一個鎮。元祐元年(1086年),析南和縣復置任縣。宣和元年(1119年),邢州改為
信德府,南和縣屬之。宣和四年(1122年),因澧水過境,南和縣更名為
澧川縣。宣和五年(1123年)仍名南和縣。
金天會七年(1129年),信德府復為邢州,南和縣屬之。
元中統三年(1262年),邢州升為
順德府,轄南和縣。至元二年(1265年),順德府改為
順德路;南和縣併入沙河縣,同年復置,更名為和陽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和陽縣復名南和縣,順德路改為順德府,南和縣屬之。
清沿明制,南和縣屬直隸省順德府。宣統三年(1911年),南和縣屬直隸省大順廣道順德府。
民國元年(1912年),南和縣設行政公署,不久改為縣政府。
民國二年(1913年)3月,撤銷府、州建制,南和縣屬直隸省
冀南道。
民國三年(1914年),冀南道更名為
大名道,南和縣仍屬之。
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撤銷大名道,南和縣直屬河北省。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南和縣屬河北省第十五督察區;10月12日,政府官員南逃,縣政府垮台;10月24日,日軍占領南和縣城,南和縣處於無政府狀態。
人民政權 | 國民黨政權 | 日偽政權 |
---|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中共領導的南和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駐郝橋;8月,南和縣抗日民主政府歸屬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管轄。 民國三十年(1941年),南和縣屬冀南十三專區,抗日民主政府遷往廣平、曲周一帶。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南和縣屬冀南三分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27日南和縣解放後,南和縣抗日民主政府改稱南和縣人民政府,移駐縣城;11月,南和縣隸屬冀南四專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南和縣屬華北行政區冀南四專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恢復河北省建制,設立邢台專區,南和縣屬河北省邢台專區。 |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22日,國民黨南和縣政府成立,取代了偽政權。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27日南和縣解放後,國民黨南和縣政府流亡石家莊,石家莊解放後又流亡北平。 據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底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的全國行政區劃備案資料,南和縣直屬河北省。 |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7月,偽縣公署成立。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偽縣公署改為縣政府。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設立偽順德道,南和縣屬之。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南和縣黨部接管偽縣政府。 |
1958年4月,撤銷邢台專區,南和縣劃歸邯鄲專區;12月,撤銷南和縣、任縣、廣宗縣、平鄉縣,將原4縣的行政區域併入巨鹿縣,稱“巨鹿大縣”。
1961年5月,恢復任縣建制,以1958年原任縣、南和縣併入巨鹿縣的行政區域為任縣的行政區域。
1962年3月,恢復南和縣建制,以原南和縣併入任縣的行政區域為南和縣的行政區域。南和縣屬邢台專區。
1967年12月,邢台專區更名為
邢台地區,南和縣屬之。
1993年6月,邢台地區與邢台市合併為地級
邢台市,南和縣屬邢台市。
2020年6月,國務院批覆撤銷南和縣,設立邢台市南和區,以原南和縣的行政區域為南和區的行政區域,南和區人民政府駐和陽鎮和陽大街285號。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明代,南和縣編戶十三里,十七社。里為縣以下行政單位,管理行政事務,里下有村;社為徵收田賦的區劃單位,由社主負責兌換錢糧。明末,里的職能消弱,社的作用增大。
清康熙六年(1667年),南和縣編戶十七里,轄三鎮、六十村、九屯、四十四莊、五寨,總計一百二十一個自然村。後以社代里,乾隆十四年(1749年),南和縣有十七社,一百五十七村。
民國十七年(1928年),全縣設5個警區,一區區公所駐城關,二區駐大召,三區駐河郭,四區駐賈宋,五區駐郝橋。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縣政府派檢察員駐區公所,後任為區長,負責行政事務。區下設鄉,鄉下設村,村下設保,保下設甲,鄉長、村長、保長、甲長各1人,承辦上級委派各種工作,並負責維護治安。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期間,偽縣公署實行大鄉制,將全縣劃為4個區,轄154個自然村;南和縣抗日民主政府轄4個區(郝橋區、城關區、白佛區、南大召區),各區設區政府。
民國三十年(1941年),日偽實行保甲制,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保,千戶左右為一鄉(鎮),經編成二保以上者由各保共同編設聯保所或保長聯合辦事處。南和縣共有10個聯保所或保長聯合辦事處,97保,1308甲,12671戶。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2月,南和縣分為4個區,共163個村:一區駐城關,轄44村;二區駐賈宋,轄50村;三區駐三召轄28村;四區駐郝橋,轄41村。
1950年,一區和二區合併為一區,駐河郭;原四區改為二區,三區不變。南和縣轄3個區,177個自然村。
1953年5月,將行政區改為鄉,全縣設立35個鄉鎮,各鄉設鄉人民政府。其中:
第一區轄2個鎮、10個鄉:城關鎮(區級)、河郭鎮(鄉級)、東南張鄉、三思鄉、東宋村鄉、南豆村鄉、吳屯鄉、大東韓鄉、張路鄉、賈宋鄉、西侯莊鄉、西里鄉;
第二區轄12個鄉:侯村鄉、東薛屯鄉、四營鄉、邵屯鄉、北師鄉、白佛鄉、北高村鄉、舊果寨鄉、郝橋鄉、史召鄉、徐莊鄉、崗上鄉;
第三區轄個11鄉:大郝鄉、北莊鄉、宋台鄉、東南張鄉、東三召鄉、左李趙鄉、後郭平鄉、屹塔頭鄉、善友橋鄉、南大召鄉、西任城鄉。
1954年8月,撤銷3個區,由縣直接領導35個鄉鎮。
1956年7月,全縣35個鄉合併為16個鄉:城關鄉、大東韓鄉、賈宋鄉、史召鄉、東南張鄉、河郭鄉、東三召鄉、三思鄉、閻里鄉、西里鄉、駱駝牧鄉、四營鄉、東薛屯鄉、郝橋鄉、善友橋鄉、西任城鄉。
1958年初,由16個鄉調整為14個鄉:城關鄉、閻里鄉、三召鄉、東南張鄉、侯郭鄉、薛屯鄉、郝橋鄉、史召鄉、邵屯鄉、賈宋鄉、東韓鄉、三思鄉、河郭鄉、西里鄉;9月,全縣14個鄉、160個農業社合併為4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4個人民公社的管轄範圍與1953年以前的4個區相同,公社以下設管理區作為公社的派出機構,全縣共有177個自然村;12月,南和縣併入巨鹿縣,原南和縣境內的4個人民公社隸屬巨鹿縣。
城關公社:轄西里管理區、三思管理區、河郭管理區、城關管理區。
賈宋公社:轄賈宋管理區、東韓管理區、邵屯管理區。
三召公社:轄三召管理區、閻里管理區、東南張管理區、侯郭管理區。
郝橋公社:轄郝橋管理區、史召管理區、薛屯管理區、駱莊管理區。
1961年5月,恢復任縣建制,撤銷原南和縣境內的城關、賈宋、三召、郝橋4個人民公社,在管理區的基礎上於原南和縣境內設立14個人民公社:城關人民公社、三思人民公社、西里人民公社、河郭人民公社、東南張人民公社、候郭人民公社、閻里人民公社、都橋人民公社、薛屯人民公社、史召人民公社、東韓人民公社、邵屯人民公社、賈宋人民公社、三召人民公社。6月,原屬南和縣的新果寨劃歸廣宗縣停西口人民公社。原南和縣境內有14個人民公社,177個自然村。
1962年3月,恢復南和縣建制,轄14個人民公社(城關人民公社、三思人民公社、西里人民公社、河郭人民公社、東南張人民公社、候郭人民公社、閻里人民公社、都橋人民公社、薛屯人民公社、史召人民公社、東韓人民公社、邵屯人民公社、賈宋人民公社、三召人民公社);同時將賈宋人民公社所轄的孫杜科、單趕科、陳杜科、翟莊、紅莊5個生產大隊劃歸任縣大宋人民公社,郝橋人民公社所轄的駱莊、達六莊、東協台、李白鋪、程爾寨、東望、西望7個生產大隊劃歸任縣駱莊人民公社,郝橋人民公社所轄的雙蓬頭生產大隊劃歸任縣辛店人民公社。
1984年5月,撤銷14個人民公社,改建為14個鄉,行政區域、行政機關駐地不變;各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全縣轄14個鄉,210個行政村。9月,城關鄉改為城關鎮,行政區域不變。
1985年3月,撤銷郝橋鄉,設立郝橋鎮。
1987年12月,城關鎮更名為和陽鎮。至此,南和縣轄2個鎮、12個鄉,215個行政村,共有176個自然村。
1994年7月,撤銷賈宋鄉,設立賈宋鎮。
1995年3月,友善橋村分為東友善橋村和西友善橋村。
1996年1月,撤銷東韓鄉,將其所轄的行政區域併入和陽鎮,鎮人民政府駐東關村;撤銷邵屯鄉,將其所轄的行政區域併入賈宋鎮,鎮人民政府駐程牌村;撤銷東薛屯鄉,將其所轄的行政區域併入郝橋鎮,鎮人民政府駐寺後村;撤銷侯郭鄉,將其所轄的行政區域併入東三召鄉,鄉人民政府駐東三召村;撤銷東南張鄉,將其所轄的行政區域併入閻里鄉,鄉人民政府駐閻里村;撤銷西里鄉,將其所轄的行政區域併入河郭鄉,鄉人民政府駐梁牌村。至此,南和縣轄3個鎮、5個鄉,216個行政村。
2000年1月,南大召村分為東南召村、中南召村、西南召村3個行政村。
區劃詳情
截至2019年,南和轄3個鎮、5個鄉。
鄉鎮 | 面積(平方公里) | 戶籍人口(人)(2018年) | 所轄居委會、村委會、社區 |
---|
| | | 4個居委會:建設大街、和陽新村、文明路、和陽東村 35個村委會:東關村、北關村、南關村、南內村、縣前村、縣西村、西關村、前後台村、南王莊村、沙道村、鞏莊村、張李召村、左李召村、楊李召村、焦莊村、冀屯村、范莊村、楊牌村、東三官村、西三官村、東辛寨村、西辛寨村、北裴莊村、路莊村、東韓村、馬莊村、西東韓村、西韓村、西劉村、賈莊村、北鄭村、西侯莊村、東侯莊村、三張村、西內村 3個社區:星城花園社區、萊茵假日社區、樂園社區 |
| | | 47個村委會:程牌村、韓牌村、冀牌村、李牌村、豆牌村、唐莊村、田莊村、北楊莊村、北徐莊村、郄村村、張路村、韓村村、東賈郭村、西賈郭村、西薛屯村、吳屯村、楊屯村、牛屯村、康屯村、西樊屯村、北里莊村、南里莊村、井莊村、小胡村、前寺上村、後寺上村、邵屯村、南師村、北張莊村、岳村村、寧營村、蘭營村、梁營村、劉營村、朱營村、大會塔村、前小林村、後小林村、武莊村、白佛村、蘇史張村、單杜科村、駱駝牧村、北師村、齊莊村、北王莊村、李莊村 1個社區:水岸星城社區 |
| | | 30個村委會:寺後村、郝橋前西村、郝橋後西村、郝橋前東村、郝橋後東村、東泥井村、西泥井村、東劉莊村、霍莊村、南郝村、紅廟村、東楊莊村、西高村、梁莊村、程莊村、蘇街村、西徐莊村、東徐莊村、崗上村、東鄭莊村、大林村、東薛屯村、東樊屯村、豐化莊村、北葭村、南葭村、吳村、候西村、候東村、焦村 |
| | | 32個村委會:東三召村、西三召村、南頭村、宋莊村、回莊村、圪塔頭村、張街村、東南召村、中南召村、西南召村、肖莊村、前東村、前西村、後東村、後中村、後西村、小屯村、東任城村、西任城北隊村、西任城西隊村、西任城東隊村、侯一村、侯二村、侯三村、侯四村、柴里村、丁莊村、西善友橋村、東善友橋村、史街村、胡街村、高街村 |
| | | 12個村委會:閻里村、大郝村、宋台村、南楊莊村、聶莊村、段村、東南張村、北莊村、閻圈村、前高莊村、後高莊村、河上村 |
| | | 27個村委會:梁牌村、郭牌村、盧牌村、仝牌村、趙牌村、樊牌村、橋西村、郄莊村、刁莊村、康莊村、北豆村、南豆村、東徐旺村、西徐旺村、南徐旺村、張相村、迓祜村、孔村、西里村、西鄭莊村、左村、辛莊村、南張莊村、南裴莊村、瓦固村、劉義屯村、崗頭村 1個社區:職工之家社區 |
| | | 22個村委會:梁牌村、胡佃村、八角寨村、白莊村、果寨一村、果寨二村、果寨三村、果寨四村、果寨五村、東林村、高牌村、胡牌村、李牌村、史召橋村、史召西高莊村、南高張村、南高李村、北高一村、北高二村、北高三村、北高四村、北高五村 |
| | | 13個村委會:東北部村、西宋村、淮莊村、西大村、東大村、里首村、西南部村、東南部村、西北部村、前郭平村、後郭平村、辛村、南韓村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和區位於河北省南部、邢台市中南部,東鄰平鄉縣,南接
雞澤縣、
永年區,西連
襄都區、
沙河市,北靠
任澤區。地理坐標東經114°36′—114°52′,北緯36°55′—37°06′,區境南北長22公里,東西寬25公里,近似正方形,總面積405平方公里。區人民政府駐和陽鎮和陽大街285號。
地質
南和區大地構造屬新華夏第二沉降帶中部,是華北沉降區渤海台向斜的一部分。自中石炭世至早二迭世沉積一套先是海陸互動,後是
陸相的含煤碎屑岩系。華北陸台自
三迭紀以來先後經歷了
印支旋迴、燕山旋迴和喜馬拉雅旋迴不同程度的改造,使河北平原產生次一級的隆起和斷陷,同時伴生北北東向、北北西向若干組斷裂,是地震多發區之一。從中石炭世以來為一套海退式沉積序列。
地層方面,
基底缺失晚
奧陶世至早石炭世沉積。在中石炭統之上沉積了上石炭統至
二迭系的含煤碎屑岩系,而
中生代時三迭系和
侏羅系處於剝蝕狀態。
白堊紀以來本區急劇下沉,接受了巨厚的白堊系和新生界沉積。
地貌
南和區地處
河北平原西南部,
太行山山前
沖積扇地帶,地勢平坦開闊,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海拔高程在30.5—50.8米之間,地面坡降度為1/2500。由於河流的淤積、泛濫與改道,局部形成大小不同的窪地、崗地、二坡地、沙丘、平鋪沙地等微小地貌單元,總體的地貌特徵為“六窪三堤一沙地”。“六窪”為史召河間窪地、崗上河間窪地、小林窪、楊屯河旁窪地、西里蝶形窪地、侯郭—郝橋河旁窪地,“三堤”為洺河故道、乾河故道、百泉河故道高出地面1—2米的自然堤。在故河道自然堤與窪地之間,是全境地貌單元的主體——微斜平地(二坡地)。區域南部有三思至閻里扇面平鋪沙地,沿澧河向北向南呈扇狀分布。澧河東南岸有東南張沙丘群地,高出地面3—6米,呈不連續帶狀分布。
氣候
南和區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 四季分明,大陸性氣候明顯,天氣過渡性突出、變異性顯著。春季(3—5月)乍寒乍暖、少雨多風,夏季(6—8月)高溫多雨,秋季(9—11月)晴朗涼爽,冬季(12月—次年2月)寒冷乾燥。年
平均氣溫13.2℃,其中1月平均氣溫-2.5℃,極端最低氣溫-21.9℃(1981年1月26日、1990年1月31日);7月平均氣溫26.9℃,極端最高氣溫42.5℃(2005年6月22日)。年平均
降水量499.6毫米,年極端降水量最多為842.8毫米(1963年),最少為246.9毫米(1972年);降水量季節分布不均,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1.2%,冬季占全年降水量的3%。年平均
日照時數2236.1小時,5月最多,12月最少。
年平均風速2.0米/秒,4月風速最大,8月最小;全年南風頻率最高,為19.16%。
氣象災害主要有
乾旱、
洪澇、
寒潮、
大風、
冰雹等。
水文
南和區河流屬
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境內有順水河、南澧河、沙洺河、溜壘河4條行洪河道,南澧河支流溜子河1條縣級排瀝河。滏陽河中游窪地大陸澤滯洪區涉及賈宋、郝橋、史召、三召四個鄉鎮,60個行政村,人口11.9萬人。
南和區地下水屬淺層淡水,分為2個
含水層。其中第Ⅰ含水層(潛水層)為降雨入滲直接補充層,底板埋深一般在30米以上;第Ⅱ含水層(潛水—承壓水層)埋深多在100米左右,由西向東逐漸變深,水質較好,為地下水主要取水層。澧河以西地下水位埋深多為4—8米,澧河以東多為8—10米,機井開採深度均在100米以內。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乾旱和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年均下降0.4米。
土壤
南和區境內的土壤共分3個土類(潮土、水稻土、風沙土),5個亞類(潮土、褐化潮土、濕潮土、淹育型水稻土、流動風沙土),8個土屬,27個土種。土類中,潮土占土地總面積的99.3%,水稻土、風沙土極少。 潮土亞類是南和縣的主要土壤,分布於全境,占土壤總面積的92%,包括3個土屬、16個土種,其中面積較大的土種有分布於三思至閻里平鋪沙地的沙壤質潮土、縣域西北部和東北部二坡地上的輕壤質潮土以及侯郭、史召、郝橋的中壤質潮土。褐化潮土亞類主要分布在固定沙丘和洺河故道,占總面積的5.4%。濕潮土亞類主要分布在西里淺平窪地和賈宋鎮楊屯—豆村河旁窪地,占總面積1.6%。水稻土主要分布在賈宋鎮西樊屯以東,占總面積的0.16%。流動風沙土主要分布在澧河中上遊河漫灘上,占總面積的0.52%。
南和區土壤有機質平均值為18.5克/千克,在全國屬於中等偏下水平;土壤pH值平均7.80,屬鹼性土壤;耕地土壤全氮平均含量0.0081克/千克,屬全國中等水平;鹼解氮平均含量88.39毫克/千克;有效磷平均含量19.42毫克/千克;速效鉀平均含量94.76毫克/千克,低於河北省平均水平(135毫克/千克)。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歷史上百泉河(順水河)水量豐富,南和區西部均引百泉河水灌溉。由於百泉灌區的影響,全縣地下水源豐富,挖井即有水。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氣候、生態環境變化和上游修建水庫等因素影響,南和區4條主要河道水量逐漸減少,1983年後百泉河基本停止向南和縣供水。1990年前,南和區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487億立方米,其中年平均自產地表水量為1200萬立方米,客水量1.68億立方米,來水無保障,利用率極低;年平均地下水可採用量6869.9萬立方米,而實際採用量為8240萬立方米,工農業生產主要依靠超采地下水維持。
南和區水資源分區屬海河南系滏西平原(Ⅳ2-5),區內屬淺層地下水,平水年P=50%,年降水總量為1.97億立方米。據《河北省邢台市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報告》、河北省水資源二次評價和南和縣中長期供水規劃,全縣水資源總量為7085萬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6038萬立方米。南和區為水資源極度匱乏地區,長期以來,由於地表水資源缺乏,工農業生產主要依靠超采地下水維持。針對水資源短缺現狀,南和縣先後建設了引黃入冀滏陽河線南和縣配套工程、邢清乾渠、地表水廠等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和引黃管道工程,調入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客水,並實施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
土地資源
2009年,南和縣土地總面積40480公頃。其中農用地3213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9.38%;建設用地667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6.50%;其他用地166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12%。土地利用率95.88%,土地墾殖率為75.13%,均處於較高水平。土地產出率較低,僅為5.93萬元/公頃,土地利用集約度底;城市建築容積率和建築密度普遍較低,土地立體利用程度不高。
礦產資源
南和區境內已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有磚瓦用黏土 、河砂等,現均已禁止開採。南和區全境為巨厚的新生代地層覆蓋,尚未發現其他礦產資源。但據周邊縣市鑽探資料分析,境內
石油和
煤炭較有遠景。石油產於
白堊紀和
第三紀地層中,屬斷陷盆地型湖沼相沉積,沉降快速而沉積巨厚,有利於造成良好的成油環境和使原始有機物質向石油轉化的條件,是理想的油氣遠景地區,周邊的任丘、南宮、邱縣即為見證。另據1988年河北省地礦局分析,南和位於邢台含煤區臨清含煤帶範圍內,鄰近地區任丘、南宮、巨鹿和臨清等地有含煤地層和可採煤層;預測
煤種屬
氣煤和
肥煤,埋深1500—2000米,難以開採利用,僅作長遠規劃考慮。
人口
2018年,南和區年末戶籍總人口396657人,較上年增長1.2%,其中:鄉村人口268413人,城鎮人口128244人。年末常住人口336975人,城鎮人口187021人,城鎮化率55.5%。年內出生5595人,其中:計畫內出生5282人,計畫生育率94.41%。出生率14.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62‰。年內共做“四術”2056例,綜合節育率為86.09%。
經濟
依據地區生產總值和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河北省統計局對2018年南和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據進行了修訂。經河北省統計局授權,修訂後的全縣生產總值(GDP)達到70.0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3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8.9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0.7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人均GDP)20808元,比上年增加2124元,一、二、三產結構比重為29.0:27.1:43.9。
2018年南和區財政收入71284萬元,比上年增長12.9%,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44420萬元,增長20.8%。財政支出224898萬元,增長31.3%。
第一產業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全縣農林牧漁業產值達340847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9%。其中:農業產值255710萬元,林業產值4530萬元,牧業產值67926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分別比上年增長6.2%、-33.3%、5.6%。糧食總產295810噸;棉花總產2.7噸;油料總產1841噸,增長1.4%;蔬菜總產440658噸,增長6.3%;肉類總產15578噸,增長1.0%;禽蛋總產36234噸,增長2.4%;豬存欄786百頭,下降11.7%;家禽存欄33421百隻,增長1.0%。
截至2018年末南和區農機總動力達507243千瓦,增長3.1%;大中型拖拉機1881台,增長35.23%;小型拖拉機3120台,下降6.9%;化肥使用量(折純)16249噸,下降2.8%;農藥使用量527噸,下降2.6%;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8800公頃。
第二產業
工業生產增長較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29759萬元,比上年增長11.3%(用發展速度法計算)。實現利潤7211萬元,下降44.2%;流動資產合計426284萬元,增長18.3%。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增加值33078萬元,增長基本持平。
第三產業
2018年南和區金融貸款餘額949962萬元,金融存款餘額1411671萬元,分別增長17.6%和14.9%。其中:住戶存款959397萬元,增長15.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0%。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7%;農村個人固定資產投資下降14.6%。
2018年末全區公路總里程達到848.9公里,其中:國道82..1公里,省道36.9公里,縣道19.4公里,鄉道167.6公里,村道542.9公里。
郵政業務總量2487萬元,完成各類郵政業務計有訂銷報刊雜誌204萬份。
全社會用電量87090萬千瓦小時,同比增長11.95%。(電力部門口徑)。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2169萬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城鎮完成235892萬元;鄉村完成166277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5%、16.8%。
全區出口總額117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7.7%。實際利用外資1419萬美元。
民營經濟成長明顯。實現增加值46927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9%;實繳稅金45593萬元,增長6.9%。
交通運輸
南和區交通便利。京港澳高速、107國道、S329省道縱貫南北,邢臨高速、515國道、S325、S326省道橫貫東西。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8年末全區共有各類學校146所,其中:國小52所,國中10所,高中1所,職教中心1所,進修學校1所,特教學校1所,幼稚園80所,共有在校學生65100人。
文化事業
南和區於1949年率先成立文化館,1978年文化館析出圖書館,1984年成立文物保管所,1954年成立南和豫劇團,之後又相繼成立了南和縣電影公司、人民劇場、電影院等,1986年成立南和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截至2009年,南和縣有文學、攝影、書法、繪畫、舞蹈、音樂、美術等各種民間協會36家,2013年成立南和宣傳文化中心。截至2014年,南和縣有文化館、圖書館和文化展演中心各1個;農家書屋218個、農村文化廣場186個,
醫療衛生
2018年末全區共有衛生機構14個,醫療病床980張,衛生技術人員858人。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南和區始置於西漢(前202年)。古稱“和城”,其“和”字之由來出自古人對南和歷史狀況和風物人情之描述:“泉清而甘醇,土膏而禾茂,人和而知禮,物厚而阜安”。酈道元在《水經注》里說:“湡水在其南著,和城是也。”另據《元和郡縣誌》記載,因“北有和城(今河北省晉縣,西漢時也稱和城——今注),故此縣雲南”,按地理方位取名邢台市南和區。
南和自建縣以來,一直以“南和”為主名,雖曾有嘉禾、安澧、澧川、和陽之名,但因為時過短,均未得以流傳。
觀音文化
南和區素稱觀音之鄉,千手觀音的傳說”(又名三皇姑傳說)在邢台南和流傳時間不僅長久,而且影響深遠,是觀音中國化和女性化的轉折點,南和白雀庵歷代碑刻以及南和地方志都記載了這個“千手觀音的傳說”,在白雀庵觀音雕像內發現的明代《觀世音本願真經》也詳細記載了南和的妙善修煉成為千手觀音的經歷。
千年古剎白雀庵是觀世音菩薩的應化之地。相傳南北朝亂世之時,南和人妙莊嚴揭竿而起建立了百里小國,國號興林國,自稱妙莊王,妙莊王的三女兒(三皇故)名叫妙善,自幼心地善良,出家白雀庵修行。後妙莊王火燒白雀庵,五百尼姑遇難,三皇姑妙善僥倖逃脫,歷盡千辛萬苦,到達蒼岩山。後妙莊王得一怪病――人面瘡。需親生兒女手眼方可治癒,兩位皇姐不肯獻,妙莊王命在旦夕。三皇姑聽說後,毅然剁手剜眼,為父治好了人面瘡。從此,妙莊王改暴從善,降旨敕封三皇姑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三皇姑慈心至極,而道業成就,感生“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護持眾生。“白雀庵觀音菩薩女道場”的世名由此而生。
牌坊文化
牌坊是我國封建社會旌表“忠孝節義”和“重臣名宦”功德政績的石雕建築。古城南和,歷史悠久,賢臣倍出,民謠有“順德府好城牆,南和城好牌坊”之說。據清朝《南和縣誌》記載,南和縣原有牌坊36座。僅在府前街就有七座牌坊,即:三世宮保坊,為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李起元立;恩光三世坊,為刑部左侍郎李若珪立;天恩覃敷坊,為兵部員外郎朱家卿立;金吾世胄坊,為錦衣衛世襲實授百戶朱時萬立;平定邊疆坊,為右副都御史朱正色立;掖垣都諫坊,為禮科給事中李若珪立;節制三省坊,為勛陽巡撫右僉都御史李若珪立。
這些牌坊均系明王朝皇帝降旨敕建,是具有明朝建築風格的古雕群,個個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全部以青石加工成構件,以榫和鉚眼連線成仿木結構,主體四柱三間,斗拱飛檐,獸吻卷脊,枋梁楣額。通體浮雕著飛龍、走獸、人物、花鳥及山水,是融建築、書畫、雕刻為一體的藝術品,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武術文化
南和縣武術歷史源遠流長,人民自古就有練武的習俗,早在宋代南和籍女劍客白蘭雯便聞名四方,元代120名武僧遷居順德府,在30處寺觀傳拳授藝,其中師徒眾多的寺觀中就有南和白佛寺。明代洪武初,南和縣李賈,家承岳飛之師傅山西周侗之拳械,在南和開壇教拳。明代中期,南和縣籍的少林住持小山宗書,將少林拳術傳播至南和縣,清代南和武術達鼎盛時期,梅花拳祖師鄒洪義、小架梅花拳祖師張從富均曾傳拳於南和縣,南和王世清為鹹豐年間武狀元,民國南京中華武術擂台賽上,南和籍女子豆五妮名列前茅。拳場遍及全縣,大紅拳、小紅拳、二郎拳、梅花拳等流行甚廣;抗戰時期大刀會、小刀會、紅槍會、白槍會等武術組織發動民間力量抗擊日軍;建國後各類武術組織紛紛成立,主要習練華拳、查拳、意拳、大小紅拳、二郎拳、梅花拳(五、六路)、太極拳等。其中梅花拳起源於平鄉、廣宗、威縣、南和一帶,後傳到冀魯豫等縣,現弟子遍布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文物古蹟
古墓葬 | 張賓墓、左村漢墓群、吳村古墓、朱正色墓、西任城村古墓、前東村漢墓群 |
---|
古建築 | |
---|
古遺址 | |
---|
石刻 | 北齊造像碑、澧水石橋碑、馬尚書故里碑、高塘墓表及神道碑、駱駝牧石雕群、宋璟故里碑 |
---|
革命文物 | |
---|
現代文物 | |
---|
文化遺產
南和區抬黃槓是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約十年舉辦一次,傳承千年,相傳源自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時,百姓自發給黃巾軍送糧的義舉。主要集中在南和縣河郭鄉、賈宋鎮。起槓時,河郭鄉“四牌公”槓頭高舉“四牌公”大旗,三十二隻槓按順序排列其後,由三眼槍鳴槍開道,三十二桿黃槓後面配備三十二匹馬。兩個抬杠人默契配合,踩著槓的震顫鼓點,槓桿在脊背上任意轉動。槓桿上綁有兩串銅鈴,隨著槓桿顫動而拍打,三十二桿槓同時作響。槓箱在中間,重約三十公斤。
槓箱頂部用彩綢彩球彩帶編織在一起,兩邊插有雞毛撣子,上下搖擺。黃槓有二十四式套路,野雞旋窩和賽馬最精彩,人、馬、槓一起運作,人歡馬叫,如萬馬奔騰,是京津冀地區延續時間最久、規模最大的民間社火。
方言
南和區處於冀魯官話邢衡片區,方言呈過渡色彩,形象鮮明,節奏感強,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南和方言有23個聲母,41個韻母(39個可以兒化);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五個單字調,其中陰平、上聲為平調;入聲多用於縣城一帶,較輕微,向東向北至郝橋、賈宋一帶入聲已基本消失,往西、往南與沙河、永年、雞澤交界處亦有入聲痕跡。
南和話有“圪頭詞”,詞綴“圪”可作為名詞、動詞、形容詞、象聲詞的前綴,且表示一定的辭彙意義和語法意義。南和方言尖音字和團音字界限分明;助詞“的”“地”“得”聲母脫落,讀作[ei];動態助詞“著”讀作[de];“了”常讀作[lao];“呢”在陳述、疑問句中讀[ai]。此外還有豐富的土語辭彙,如“圪浸”、“慮細”、“濕旱”、“肉忸”等。
風景名勝
和陽八景
南和古城,平畦綠野,土膏禾茂,風光秀麗,景色宜人。古“和陽八景”旖旎多姿,美不勝收,蜚聲遐邇,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為之駐足留戀,登臨遊覽,留下了吟詠和陽風物美景的傳世佳句名篇,自古有和陽八景、和陽十二景之說。其中明清時期的《和陽八景》為:筆架聳翠、澧水揚清、鳳池春煙、雞台晚照、梅亭綠蔭、荷沼香風、古剎晴虹、仙壇秋月。
白雀庵
白雀庵位於南和區城東北10公里處白佛村,是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千手觀音妙善的初禪之地。白雀庵始建於1600多年前的晉朝,是黃河以北規模最大的尼姑道場,也是河北省一處對外開放的僧尼活動場所,是在全國佛教最有影響力的二僧道場和著名的千手觀音道場。庵院香火旺盛,農曆四月初四、九月二十五有廟會。
南和農業嘉年華
南和農業嘉年華是中國農大設計的國內第四個農業嘉年華綜合體,也是河北省首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嘉年華品牌。位於邢台市中興大街東延線路南、南和區賈宋鎮,規劃面積446畝,創意風情館是農業嘉年華核心部分,占地99畝,建設連棟溫室4.1萬平方米,設定了疏朗星空、畿南糧倉、本草華堂、童話果園、花樣年華、同舟共冀6個主題場館,場館內容極具創意,景觀絢麗奪目,主要以蔬菜、瓜果、花卉、糧食、功能性植物、水科技為元素,展現不同地域的農藝景觀。
地方特產
南和金米
南和金米即俗稱的小米,是國家認證的A級綠色食品,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粒緊密、色金黃,故稱“金米”。據《南和文史概覽》記載:唐朝名相宋璟是南和人,曾把家鄉小米帶進皇宮獻給武則天享用,女皇覺著出奇好吃,就封南和小米為“金米”,南和金米成為貢品。現代南和金米不施農藥、化肥,米軟、粘、香。
小米煎餅
南和小米煎餅是南和區的特色小吃。南和小米煎餅,以其香嫩鬆軟的口感,獨特的小米香味,多種營養成分深受百姓喜愛。其簡單的製作方法,更是傳承百年。2016年,南和小米煎餅製作工藝申請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道邢台美味,正走出邢襄,邁向全國。 南和縣特色小吃小米煎餅取材於南和金米,並輔助添加小麥面、葡萄乾、熟芝麻和白糖,經加水調和後,打糊發酵,上鐺烙熟即可食用,具有焦、嫩、香、甜,粗糧細作,營養均衡特色。
盧氏帶鱗酥魚
盧氏帶鱗酥魚製作技藝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技藝,被列入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併入選河北省第二批“燕趙老字號”“古代貢品”保護名錄根據《本草綱目》“魚鱗活血化淤利氣之功效”的記載,藝人將鮮魚摳腮去內臟反覆淨洗後,置於磁州窯大砂鍋內,輔以鮮蔥、香姜、花椒、香醋、白糖等數十味佐料和陳皮、銀杏果、木草、草決明等48種名貴藥食同源香料,慢火煨制10小時,大火料窨,武火收汁,便加工成骨酥肉嫩、溢香爽口的特色帶鱗酥魚。
趙家蒸包
趙家蒸包南和區的特色小吃。趙家蒸包取材於小麥粉、肉餡和蔥,做法簡單,經發酵作皮,十香粉調味、爐香碾粉調味後,經蒸籠蒸熟後即可食用,具有香、嫩、不膩、滿口留香,皮薄餡大特點。相傳清末民初時期有個姓趙的人家在南和縣城開了個飯店,主營蒸包,吸引了眾多食客,百年來代代相傳。
著名人物
宋璟(663年~737年),邢州南和人,唐代四大名相之一,十七歲中進士。歷任義昌令,上黨尉、監察御史,鳳閣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刑部尚書,黃門監等職。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書右丞相。授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公。經武周、中宗、睿宗、殤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把一個充滿內憂外患的唐朝,改變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大唐帝國,史稱“開元盛世”。
朱正色(1539—1606),字應明,號和陽,明順德府南和縣朱營村人。明萬曆甲戌科進士,歷官縣令、兵部員外郎、兵備僉事、兵備副使、巡撫、右副都御史,官階正二品。是明朝萬曆年間的傑出賢臣,曾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四庫全書》中收錄了朱正色讀史筆記《涉世雄譚》。朝廷在縣城大街建有平定邊疆坊、金吾世胄坊、恩覃敷坊三座牌坊表彰。
白壽章(1897—1973),原名錫庚,宇壽禪,南和區河郭鄉左村人,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書畫大師,其作品繼承國畫的傳統意蘊,又推陳出新,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
王寶強,1982年4月29日出生於邢台市南和區,中國內地男演員、導演。王寶強6歲開始練習武術,8歲在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2003年,憑藉劇情片《盲井》獲得第4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2004年,因參演馮小剛執導的劇情片《天下無賊》而獲得關注。
城市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