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長乾寺地宮
- 相關文載:《聖塔佛光》
- 地位:參觀人氣最高的“熱點展區”之一
- 開始考證時間:2007
地宮位置,地宮簡介,考證由來,民間集資,身份成謎,塔剎建造工藝,建造研究,
地宮位置
“佛頂骨重光,使長乾寺地宮石函上的記載,終於和實物相印證,對我們考古工作者來說,這是非常欣慰的。”在佛頂骨盛世重光大典的新聞發布會上,南京市博物館副館長華國榮介紹,從2007年初至今,市博物館考古部對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古發掘,先後發現並清理了屬於明代大報恩寺的香水河橋、中軸線主幹道、天王殿、大殿、觀音殿、法堂,當然最重要的發現就是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的長乾寺地宮重要遺蹟。大報恩寺北側的畫廊基礎, 永樂年間所建造的大報恩寺,為佛塔所作的四面佛龕是108間畫廊。在19世紀外國畫師所繪的大報恩寺塔銅版畫中,寺塔周圍的畫廊清晰可辨。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有哪座寺院的畫廊具有如此宏大的規模。 這些文獻記載的畫廊的確存在,而且遺址保存得非常完整。此外,大報恩寺北側的圍牆也已找到一段遺蹟。
南京長乾寺地宮
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是佛教界仰止崇拜的至高信物,而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作為六朝古都的南京更添光彩。昨天,南京市長季建業表示,佛頂骨舍利是南京一筆厚重的、難以估量的文化財富,也是南京獨有的文化資源,一定會以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之心,珍惜這筆偉大的文化財富,把它保護好、傳承好,不斷發揚光大。
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使得南京這座六朝古都的佛教文化深厚底蘊得以進一步彰顯,更讓世人重新認識南京的佛都地位。多年之前,南京就規劃大報恩寺遺址公園,復建琉璃寶塔,以此將南京打造為佛教文化勝地。然而在長乾寺地宮及七寶阿育王塔被意外發掘之後,讓人激動、自豪的同時,也讓原先的規劃陷入尷尬,復建計畫也一再推後。不過昨天傳出訊息,大報恩寺琉璃塔2010年內就將率先啟動,完工後,佛頂骨舍利將被永久供奉在琉璃塔內。
地宮簡介
《央廣新聞》報導,國慶節期間,南京市博物館在整修後的南京朝天宮內向公眾展出了近3000件館藏文物,成為該館1978年正式掛牌以來展出文物數量最多、等級最高的一次展示。其中長乾寺地宮出土的阿育王塔及兩套金棺銀槨是首次公開展出。
特別值得一看的就是《玉堂佳器》展覽中收錄的南京市博物館最負盛名的20餘件鎮館之寶,包括青瓷蓮花尊、南朝石窟唯一存世的菩薩頭像、漁翁戲荷琥珀杯等等。每一件展品都稱得上“國寶級文物”。“三稀殿”內陳列有三件“稀世梅瓶”,分別是“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釉里紅“歲寒三友”梅瓶和“內府”白釉梅瓶,特別是“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號稱“十億不賣”。
考證由來
南京中華門與秦淮河緊密相依,古老城牆訴說著歷史滄桑。在秦淮河南岸,有一片地勢開闊之地,當地居民把此處稱為“寶塔根”。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寶塔根”從東吳開始就產生過眾多皇家寺廟。其中最有名的要屬明代報恩寺,其為明成祖朱棣下令所建,寺中琉璃塔曾被稱為“中世紀世界第八大奇蹟”,後毀於清太平天國時期。
此前,挖掘工作正是衝著報恩寺而來。在季士奇和賀雲翱看來,大報恩寺塔地宮發掘是中國考古界的“一件大事”。關於皇家佛塔地宮的考古資料只有陝西法門寺一,而且其出土文物更可揭示明代南京作為都城在文化、科技、藝術等方面的文明程度和成就。7月17日召開的南京“大報恩寺文化園區項目”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曹勁松也表示,金陵大報恩寺塔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最負盛名的標誌性建築,此次開掘意義重大。
從2月開始,由大明文化實業有限責任委託,在南京市博物館等專家帶領下,就對報恩寺原址區域進行長時期詳細勘探、論證,並確定挖掘地址上可能埋有地宮。從2008年1月開始,挖掘工作正式開始,並被命名為“古報恩寺遺址考古”。
直至7月中旬,考古挖掘取得突破性進展:在挖掘到4.2米時,考古人員發現了兩塊石板,石板下藏有地宮。石板吊起後,坑洞裡散落著幾百枚銅錢。底部則發現一鐵函,周圍有四塊石板保護。後來經過專家證實,這些銅錢並非明代“永樂通寶”,而是宋代常見的龍紋厭勝錢;石板上碑文則明確顯示有“長乾寺”三字。
民間集資
長乾寺地宮鐵函內發現了全國出土的最大阿育王塔,這座七寶阿育王塔立即吸引了世人的目。有專家認為,這座地宮可能是宋初由長乾寺住持可政大師通過“民間集資”修建而成的。
身份成謎
碑文顯示,“滑州助教王文”是一個重要人物,正是他和可政共同組織了地宮修建。那么這個“滑州助教王文”究竟是何許人也?
查閱史料後發現,滑州就是現在的河南滑縣一帶,級別不會超過蘇州或淮安這樣的地級市,而助教則是一個從九品的官階,是官員中級別最低的,這更給考證工作增加了難度。根據宋代的官制州助教主要授予納粟補官者,即政府給交納錢糧的大戶一種特殊身份。也就是說,滑州助教很可能並不是說在滑州當助教,或者僅僅是一個虛銜,可以按這個級別向朝廷領俸祿,這就是宋初特殊的“寄祿官”制度。
塔剎建造工藝
雖然只是露出了塔剎,塔身和塔座仍在鐵函中讓人們難睹真容,但金塔近1.1米的高度還是震驚了考古界,現場專家稱其為“世界塔王”。昨天,一位金屬工藝專家解讀了塔剎的製作方法。
專家稱,塔剎相輪和山花蕉葉採用的是一種叫作“錘揲法”的金銀加工工藝。與鑄造法相比,錘揲法不僅工序簡單,而且可以將金銀器做得輕薄,大大節省了珍貴的金銀原材料,其方法是先錘打金銀板片,使之逐漸伸展成片狀,再將其鋪在用松香、牛油和瓦灰等熬成的膠板上,或者是在製作好的模具上,錘打出各種繁複的花紋。此次七寶阿育王塔有凸紋也有凹紋,這是兩面錘揲的結果。
而相輪的破損部位表明中空的相輪在加工時使用了古代的點焊法,即用硼砂等助熔劑使銀粒加熱熔化,再將其粘在各部件之間,待其冷卻,銀部件就牢牢焊接在一起。而山花蕉葉有兩排規則的鉚釘樣凸出物,表明其很可能使用了鉚接法。
建造研究
有專家根據地宮現有的信息認為,地宮可能是民間籌資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