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20世紀50年代,美國“全國中學校長協會”發起組織“中等學校教職員利用實驗研究委員會”,鼓勵和幫助學校開展改革
教學組織形式和
教學方法的實驗。協作教學是在該委員會幫助下發展起來的。50年代末傳入英國,60~70年代曾在日本和其他一些國家試行。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歐美一些國家的學者和教育者為使殘疾兒童能在正常的教學環境中和正常孩子一樣接受正常教育而提出的。它包括多種模式:流動模式,諮詢模式,協助模式等。其特點之一是普通教師,特殊教育教師,職業教育教師,心理教師,理療師及其他專業人士協作實施教學。他們一起針對組合班級里學生的個性特點制定統一的,特定的,具體的教學目標、計畫和方案,集體討論解決學生的個性問題,發揮各自特長,實施多樣的,具體的,個性的教學,確保教學計畫順利進行,達到教學目標。
概念
協作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教師之間,教師與其他相關人員(研究人員,試驗人員,教輔人員,其他專業人員)就某個特定施教目標組成團隊或搭檔進行協同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他們相互協調,相互學習,互為補充,共同提高,共同完善。如Knackendoffel, Robinson, Deshier & Schumaker2000 年提出:協作教學是“一個不斷完善的教育過程,不同專長的教師自願組合在一起,面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探討並研究出各種方法,並在實施過程中隨時監控,及時改進。…合作教學不單純是一次具體協約教學模式,而是一整套實施程式。”具體地說,“是兩位教師同時擔任某個班級的教學任務,一同做教案,一同施教,一同監控所教班級學生每天的學習進度,保證其學習效果。” ( Barbara Flanagan, 2005 )。Jeanne Bauwens and Jack J. Hourcade, 1997 提出了三種協作教學方式:團隊教學(team teaching), 輔助學習活動(suppor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和補充指導( complementary instruction)。
特徵
協作教學意味著“一個以上的教師共同設計、上好一門課程,……共同建立多種協作機制。要集中多位專業人員的力量,非個人所能為之。( Lindsay Clandfield & Jo Budden 2005) 。 其五個特點是,協作備課,協作運作教學環節,共同承擔課堂教學任務,協作解決問題,同時出席教研教學活動。其基本要素是:組建教師團隊或搭檔(不同經驗的教師),具有協作精神和團隊意識,搭檔共同對課堂教學及效果負責,共同設計教學滿足每一位學生的需求,共享教學資源,相互尊敬欣賞對方的努力等。
分類
協作教學的基本類型有兩種:一是分層負責制,由教學小組的領導、主講教師、基層的一般教師和教學輔助人員逐層領導,分工協作進行教學。一是合作制,由兩名或兩名以上業務水平基本相當的同一
學科或不同學科的教師進行合作,對同一群
學生進行教學。它沒有主講教師和一般教師的區分,小隊中的教師按課業需要和個人專業特長輪流主講。
協作教學的一般實施過程是:50名到100名學生合成大班上課,由一位教師順次主講(介紹單元活動內容,引起動機,說明教材,設計學習活動,評價學習結果等),其他教師協助工作。然後學生分組學習和討論,教師分工輔導,最後學生們到特定教學中心,利用各種儀器、圖書和設備獨立學習(獨立閱讀,聽錄音、唱片,獨立觀察,實驗、製作,寫筆記和報告等)。教學小隊的教師集體定期開會研究、評價和計畫他們的工作。
理論
情境教學理論
情境教學理論是以建構主義知識為理論基礎發展而來的,它主張知識是學習者與情境互動的產物,且本質上深受活動、社會脈絡及文化的影響,知識只有在它所產生及套用的活動與情境中去解釋,才能產生意義(Brown, Collins, & Duguid, 1989) 。而學習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在專業領域中以“認知學徒(Cognitive apprenticeship)”的方式來進行文化浸潤(enculturation)。(楊家興,1995)。所以,個體必須置身於知識所在的情境、活動或社群中,透過觀察、模仿、及一連串的實際活動,經過不斷的試驗、探索、操弄、反思及修正的歷程,才能逐漸掌握知識或技能的意義。
設計網路教學模式的理論
網路教學的目的在於幫助和促進學習者的學習,而學習理論的主要目標就是希望以心理認知的研究為基礎,以便了解學習者的一些學習反應、行為表征、認知模式等,由“解釋如何學習”來幫助學習者能達成學習目標。超媒體可以作為實現學習理論的有效工具,反過來,也可以用學習理論的主張,作為發展超媒體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
特點
協作教學的基本特點是:①發揮教師的集體力量和個人特長,共同對學生進行教學,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可收到互助合作的效果。②根據學生向教師學習,相互學習和自我學習的不同學習途徑,採用大班上課、分組討論與獨立學習相結合的形式,既有集體的學習,又兼顧學生的個性特點,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
能力。③能比較有效地使用人員、儀器、圖書和設備。④教學小隊的教師還可開展某些教學研究活動,有助於提高新教師的水平。
英國有些教育家認為,協作教學在社會科學的許多學科方面,能充分發揮其優越性,但在數學、藝術等學科方面則有其局限性。
學習方式
競爭
基於競爭的協作學習是指兩個或多個學生針對同一學習內容或學習情景,通過網路進行競爭性學習,看誰能夠最先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由於競爭關係,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很自然地產生人類與生俱來的求勝本能。他們會全神貫注,學習效果也會比較顯著。這種模式是由學習系統提出一個問題,並提供學生解決問題的相關信息。學生先從網上線上學習者中選擇競爭對手,並協商好競爭協定,然後開始各自獨立地解決學習問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隨時看到競爭對手自己所處的狀態,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
合作
基於網路的合作學習是指多個學生共同完成一個學習任務。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根據各自的認知特點和知識經驗進行分工合作,在相互幫助、相互提示、相互爭論中,學生逐漸形成對學習內容的深刻理解和領悟。這種學習可以讓多個學生通過網路來解答系統所呈現的同一問題。他們之間的交流和協作通過公共的工作區來實現,在學習開始之前,每個學生都必須與他人討論,交流彼此的觀點並共享集體的智慧,最終在學習者之間達到一致的行動方案,並選擇他們認為最佳的合作方式。例如,教師通過網路向學生提供教學任務和教學課件,學生通過網路選讀與教學有關的背景資料,閱讀時學後第4人一組相互討論,總結資料中提出的應掌握的問題。
夥伴
在生活中,學生常會與自己熟識的同學一起學習,遇到問題相互討論,從中得到啟發和幫助。基於網路的夥伴學習與此相似,它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到並不是孤獨的,能和夥伴相互交流、相互鼓勵,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進行這種學習時,學生通常先選擇自己所學習的內容,再通過網路查找正在學習同一內容的夥伴。學習中遇到問題時,雙方便於工作相互討論從不同角度交換對同一問題的看法,直至問題解新局面。學習疲倦時,還可以在聊天區閒聊一段,使得學習過程充滿樂趣。
角色扮演
人們或許有這樣的經歷,給別人詳細講解某個問題之後,自己對該問題往往會有新的理解。也就是說,在幫助別人學習的過程中,自己也有所提高。基於網路的角色扮演協作學習就是讓學生分別扮演學習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學習者負責解答問題,而指導者則判斷學習者在解答過程中是否有錯誤。當學習者在解題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指導者幫助學習者解決疑難。在學習過程中,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可以隨時互換。
評價要素
協作式教學模式中的評價要素
1、教學目標的評價
在重視學科基礎知識、能力評價的同時,運用網路環境的優勢,強調如下幾項能力的目標設計和實施的評價。
信息能力:信息的蒐集、運用、加工、篩選、傳遞能力(包括主題瀏覽技能、交流技能、溝通技能、信息發布技能、網路參與技能等)。
自主探究能力:利用網路資源增強自主探究學習的興趣、主動性;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拓展學習內容、空間,豐富想像力、創造力。
協作交流能力:利用網路優勢增強協作交流的意識,養成良好的協作交流品質。充分運用網路進行人機交流、生生交流、師生交流。
教學目標的評價還應注意是否體現因材施教,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由於學生學科學習基礎和運用計算機的基礎不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要適應學生實際,具有一定的彈性、靈活性。
2、學習方式的評價
網路環境下協作式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為實現教學模式的變革提供有利的條件。要真正做到:從“知識接受型”轉變為“主動探究型”,從單純“理解型”轉變為“實踐活動型”。 協作式教學模式下的學習方式的評價,要強化: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利用網路資源增強自主學習意識、形成良好的參與狀態(主動性、全員性);利用網路優勢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學習過程。例如:學會瀏覽,學會選擇,學會發現重點、難點;學會新舊知識的對比、遷移、利用網路資源在學好教材基礎上拓展學習。包括預習、練習、複習及實踐活動。
探究學習:有強烈的求知慾望,主動、積極、自主探究;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運用網路資源啟迪思維,體現思維的獨立性、深刻性、創造性;在認真學習教材同時,利用網路資源蒐集、篩選信息,並加以歸類、整理,分析、解決問題。
合作學習:增強合作意識,養成良好合作品質;創設網路環境下新型的互助合作、資源共享、共同完成目標的學習方式。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人機互動,充分體現網路信息交流的優勢。
3、學科教學特點的評價
由於學科教學的特點和教學規律,及教材的不同,運用網路環境有很大差異。既要充分發揮網路教學的優勢,又要從實際出發。不是任何教材都適用於網路教學。特別是文科及藝術科更有其特殊性。
網路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必須體現學科教學特點及其教學規律。
例如:語文科:重視語言的積累、品味和實踐,重視情感的薰陶、感染;
英語科:重視聽說能力訓練,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辭彙的記憶、積累和運用。
美術科:重視美術基本能力的訓練,培養愛美、審美的情操,激發學生學習活動和創新能力。
4、教師主導作用的評價
在網路環境下,對教師如何發揮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有著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學評價要注重教師如何充分運用網路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組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教師既要引導學生運用原有合作學習方式協作交流,又要運用網路環境優勢拓寬協作學習渠道,並積極參與合作學習。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的和諧、合作的良好局面。
在網路環境下,教師的調控能力必須到位。要協調好:(1) 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關係;(2)網路資源和教材的關係;(3)現代教育技術和傳統的媒體的關係;(4)課內學習和課外拓展延伸的關係;(5)面向全體學生和發展學生個性的關係。
5、教學課件、學習資源的設計、運用的評價
教學課件、學習資源的設計必須和教學設計同步,體現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要有利於:(1)促進學生提高整體學習素質。改變只局限在認知領域的功能,要有助於知識與能力、情感和態度,過程和方法各方面都得到發展。(2)促進自主、探究學習。改變變相的灌輸,過於著重呈現知識結論。要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學會選擇,學會提出問題,學會運用網路資源學習。(3)促進合作學習。運用網路優勢,提供更寬廣的合作學習的渠道和空間。(4)促進學習的拓展延伸。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開闢豐富的網路資源,在學好教材同時,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
豐富、優質的網路教育資源是開展網路教學的條件和保障,協作式教學模式是實踐探索的各種模式之一,它還有很多我們沒有發現的東西,需要我們在不斷的摸索中發現,不斷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