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射線探測器

半導體射線探測器

半導體射線探測器,用半導體材料製成的能將射線信息轉換成電信號的探測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半導體射線探測器
  • 用途:將射線信息轉換成電信號
歷史,原理,類型特點及套用,

歷史

1949年K.G.麥凱首次用放射線照射PN結二極體觀察到輸出信號。

原理

 半導體探測器實質上是一個半導體PN結。在一般通用二極體三極體所用的半導體PN結交界處,存在一個沒有自由載流子的耗盡區。由於N型半導體的多數載流子(電子)與P型半導體的多數載流子(空穴)的擴散形成的空間電荷電場又使這些載流子返回,達到動態平衡後致使在空間電荷區內不再有可自由移動載流子,即載流子被“耗盡”。而耗盡區只有固定不動的施主正電中心與受主負電中心,因此有很高的電阻率,即當加負偏壓時有極小的漏電流。當射線在耗盡區內沉積一定能量並激發產生電子–空穴對時,這些電子–空穴對在結區電場中分別向正極和負極運動並被收集,可使電極輸出明顯高於漏電流,產生同射線沉積的能量成正比的電信號。同通用電子學PN結相比,PN結作為探測器,更有其特殊點:
①較寬的耗盡層,因為耗盡層寬度隨反向偏壓(P邊為負極,N邊為正極)增加而增寬,故正負極間電壓常加到數百伏。
②電子–空穴對在電場中運動過程中不被複合並有高的遷移率,可得到大而快的電信號,這也要求加高反向偏壓。
③較大的結面積(0.01~200厘米2),由此可得到較大的耗盡區以產生較多的電子–空穴對。
④PN結兩側分別有高導電率的重摻雜硼的P+層–金屬膜作為歐姆接觸陰極,重摻雜磷的N+層–金屬膜作為陽極。

類型特點及套用

 由於在摻雜的矽和鍺中產生一個空穴–電子對所需的能量約為3電子伏,此值僅為氣體電離型探測器產生一個電子–離子對所需能量的1/10,因此半導體探測器比氣體電離探測器的能量解析度好得多(見電離室)。這是除半導體探測器體積小以外的最重要優點。探測器的形成方法常用離子注入法和類似PN結特性的金屬–半導體面接觸勢壘法。早期用的擴散法因形成不靈敏的死層較厚已不常用。發展較快的有以下幾類:
①金矽面壘型探測器。較常用的一種探測器,能量解析度較好。特別是當處於全耗盡狀態工作,即加較高電壓使耗盡區接近材料厚度時,能對空穴–電子對有完全的收集,且死區極薄,可得到薄窗和進行高精度的粒子能量沉積測量,並有快回響時間。這些特點適合於粒子定時和粒子鑑別。但這種探測器厚度只能做到1毫米以下,不能測量稍高能量的粒子全部能量。
②鋰漂移型探測器。利用鋰漂移效應可使矽或鍺的耗盡區大大增厚(可達2厘米),有利於測量硬γ射線、質子、β射線X射線。鋰漂移型探測器有平面型、頂帽型、同軸型和槽溝型等結構。由矽–鋰探測器組成的X射線螢光分析儀已廣泛套用於工業、農業、醫學、考古、礦產、環境和空間技術等領域。鍺–鋰探測器雖然也可使探測器製得很厚,且有很高的能量解析度,在γ譜學方面起過重要作用,但需要在液氮中保存和使用。
③高純鍺(HPGe)探測器。由於耗盡區寬度隨雜質濃度減少而增寬,因此減少雜質濃度(即高純度鍺)也是增寬耗盡區的方法之一。結構也分為平面型和同軸型兩種。同軸型高純鍺探測器可製成大體積,可測到10兆電子伏能區的γ射線能量。高純鍺探測器可在室溫下保存,有取代鍺–鋰探測器的趨向。
④其他探測器。用於粒子物理實驗、核醫學和同步輻射等領域的位置靈敏矽微條探測器發展很快。砷化鎵、碲化鎘和碘化汞等化學半導體探測器受到重視。因它們皆有高原子序數、高密度,適合於測高能γ射線,並可在室溫下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