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來源
諾鄧村過去一般稱為“諾鄧井”或“諾井”,“井”就是鹽井。根據云南史料記載,雲南井礦鹽業在秦漢時期就已產生,公元前110年,今
安寧、
大姚、
雲龍已產鹽。從西漢至南北朝時期,雲龍為比蘇縣,古白語中“比蘇”即“出鹽地”的意思,漢朝設定比蘇縣的根本原因就是這個地方產鹽。唐初,雲龍屬姚州都督府尹州,據方國瑜教授《雲南郡縣兩千年》書中記載,
尹州即雲龍境,下領“
鹽泉”等五地。《新纂雲南通志》曾考證漢代的雲龍鹽井即今之諾鄧井,而唐初尹州下屬的“鹽泉”是否為諾鄧待考,但從現存史料和區域形勢分析,“鹽泉”即為諾鄧井是可能的。唐天寶年間,南詔政權攻占姚州都督府所有領地以後設定寧北節度,公元791年,改
寧北節度為
劍川節度,領有寧北、沙追、諱溺、
若耶、
浪穹、細諾鄧等地。樊綽《蠻書》中言:“劍川有細諾鄧井”,按方國瑜先生注,細諾鄧即今雲龍縣諾鄧井。《蠻書》成書於公元863年,可知“諾鄧”村名見諸於史籍也已經有1139年的歷史了,歷經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諾鄧”這個名稱一直延續至今。
公元1383年,明政府設雲南四提舉司,其中有“五井鹽課提舉司”,治所即在諾鄧,所謂五井即指諾鄧井、山井、師井、大井、順盪井。據《明史食貨志》:“五井(鹽課提舉司轄鹽課司七”,即除上述五井鹽課司外還有“鶴慶軍民府劍川州彌沙井鹽課司、麗江軍民府蘭州井鹽課司”兩處,到明嘉靖年間雲龍又新增石門、天耳、金泉(今寶豐三井。公元1393年,又在諾鄧設“上五井巡檢司”。提舉由中央政府委派,一般都以鄉進士提舉五井,如現今諾鄧村黃姓、李姓等族,先祖均因明代內地進士提舉五井而子孫落籍於茲。明代
李元陽曾為諾鄧黃氏族人撰碑,記載公元1466年,福建人黃孟通任五井提舉,任職9年後因所轄順盪井鹽課任務未能完成,遂留其子孫在諾鄧補征鹽課,自己告老回歸福建。後來提舉司衙門逐步演變成諾鄧村的“黃家宅子”,衙門舊址也在清代乾隆年間改造成了黃氏族人的科舉“題名坊”。
從有明確記述的唐代開始,諾鄧村的演變發展完全賴於鹽業經濟的興衰。南詔時期“細諾鄧井”的鹽業生產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到明朝中後期,,五井提舉司年上繳中央政府的鹽課銀達38000多兩。李元陽纂《嘉靖大理府志》記載:“後開五井,始分行鹽,地方台井之鹽,專行大理;五井之鹽,專行永昌。”可見諾鄧等五井地區所產食鹽在滇西早已負有盛名。雍正《雲龍州志》記:“諾鄧、順盪(鹽味更鹹,不必洗灶,而遂能成沙”。因諾鄧鹽質非比尋常,
保山、
騰衝—帶自古以來就十分喜歡食用“諾鹽”。由於鹽業經濟的發達,諾鄧村歷史上曾一度成為滇西地區的商業中心之一,在嘉靖《大理府志》所列市肆中地位重要。古代諾鄧的商路驛道,東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騰衝,西接六庫片馬,北連“茶馬古道”通
蘭坪、
麗江、
西藏。其時四方商賈雲集,百業昌盛,物盡其美,貨暢其流。村中集市每月“趕”四次,逢初一、十五“趕大街”,初八、二十三為“趕小街”,街道都因山就勢,雖然路面不寬,但北向山坡一面開的店鋪也有二三十家。因諾鄧地處山谷,幾面山坡上到處構建著層層疊疊、密密麻麻、風格各異的民居,院落形式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一顆印四合院”等等,由於山勢較陡,前後人家之間樓院重接、台梯相連,往往是前家樓上的後門即通後家的大院。村巷村道都是清一色的石板鋪就,且三步一階、五步一台,誰也數不清全村總共有多少級台階。
景區特色
諾鄧村過去一般稱為“諾鄧井”或“諾井”,“井”就是鹽井。根據云南史料記載,雲南井礦鹽業在秦漢時期就已產生,公元前110年,今安寧、大姚、雲龍已產鹽。從西漢至南北朝時期,
雲龍為比蘇縣,古白語中“比蘇”即“出鹽地”的意思,漢朝設定比蘇縣的根本原因就是這個地方產鹽。唐初,雲龍屬
姚州都督府
尹州,據方國瑜教授《雲南郡縣兩千年》書中記載,尹州即雲龍境,下領“鹽泉”等五地。《新纂雲南通志》曾考證漢代的雲龍鹽井即今之諾鄧井,而唐初尹州下屬的“鹽泉”是否為諾鄧待考,但從現存史料和區域形勢分析,“鹽泉”即為諾鄧井是可能的。唐天寶年間,南詔政權攻占姚州都督府所有領地以後設定寧北節度,公元791年,改寧北節度為劍川節度,領有寧北、沙追、諱溺、若耶、浪穹、細諾鄧等地。樊綽《蠻書》中言:“劍川有細諾鄧井”,按方國瑜先生注,細諾鄧即今雲龍縣諾鄧井。《蠻書》成書於公元863年,可知“諾鄧”村名見諸於史籍也已經有1139年的歷史了,歷經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
諾鄧”這個名稱一直延續至今。
景區美食
大理的餌絲很好吃,最好吃最有名氣的是“老王”餌絲,在巍山古城大水溝街和北街的交叉口處,1.5元/碗。大理古城人民路44號一家叫晉華小吃的店裡,餌絲、米線味道也很棒。
涼米線用煮熟的雞肉絲“罩帽”.外加核桃醬和小粉做成的滷汁,極爽口。各食品店均可品嘗。
地方民族特色食品.新鮮梅子用生石灰水泡後,用小刀雕出各種花紋,並將梅核取出,加蜂蜜、玫瑰糖放人瓶中淹制數月後食用。食之清香四溢,極其爽口。各土雜店有售。
把豬腿放入砂鍋中以文人燉粑,用肉湯煮熟餌絲、罩上粑肉即回食用。味極獨特.鮮美。各食品店均可品嘗。
這種面當地人稱“扯扯麵”,巍山古城後所街有一家店,他家的面極滑爽,1.5元/碗。不過,老闆一天只賣20斤面,賣完就走人。一般情況下,上午9:00就收攤了,所以想吃麵,就要早起。
特別介紹
白族的很多節日和盛會多集中在每年的3至4月間,此時來游,會感受到濃郁的民族風情。有歌唱到:“大理三月好風光”,所以在春季,無論是前往大理古城,或是登蒼山、游洱海,都再適合不過了。另外,每當夏秋之交的雨後,氣溫下降很快,當地有“一雨成秋”的說法,因此那時來大理旅遊最好能帶上幾件秋衣,以防著涼。
交通
可乘計程車前往景區,遊客從下關前往各旅遊景點都十分方便,大理市內的計程車起步價一般為6元。
景區購物
白族“三道茶”
馳名中外的白族“
三道茶”,以其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時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種禮儀。
第一道茶叫“苦茶”,是由主人在白族人堂屋裡一年四季不滅的火塘上用 小陶罐燒烤大理特產沱茶到黃而不焦,香氣瀰漫時再沖入滾燙開水製成。此道茶以濃釅為佳,香味宜人。因白族人講究“酒滿敬人,茶滿欺人”,所以這道茶只有小半杯,不以沖喝為目的,以小口品飲,在舌尖上回味茶的苦涼清香為趣。
第二道茶叫“甜茶”,是用大理特產乳扇、核桃仁和紅糖為佐料,沖入清淡的用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的茶水製作而成。此道茶甜而不膩,所用茶杯大若小碗,客人可以痛快地喝個夠。
第三道茶叫“回味茶”是用蜂蜜加少許花椒、姜、桂皮為作料,沖“蒼山雪綠茶”煎制而成。此道茶甜蜜中帶有麻辣味,喝後回味無窮。因桂皮性辣,辣在白族中與“親”諧音,而姜在白語中讀“菒”,有富貴之意,所以此道茶表達了賓主之間親密無比和主人對客人的祝福(如恭喜發財,大富大貴)。
現今,經過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發掘、整理、規範和倡導,“三道茶”已被廣泛的引用到大理的旅遊業及外事活動中,形成了有組織的“三道茶晚會”,來賓在晚會上除了能喝到地道的“三道茶”外,還可以邊飲邊看民族歌舞、服飾表演,欣賞白族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