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空間結構演化機理與模式體系構建研究

區域空間結構演化機理與模式體系構建研究

《區域空間結構演化機理與模式體系構建研究》是依託南京師範大學,由陸玉麒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重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區域空間結構演化機理與模式體系構建研究
  • 項目類別:重點項目
  • 項目負責人:陸玉麒
  • 依託單位:南京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針對現有區域空間結構演化機理以及模式之間內在邏輯關係缺乏深度分析,各模式以定性描述為主,且動態模擬和定量分析不足,由此導致針對我國區域開發實踐的指導性相對不足的問題,本項目基於均質空間、均質區域和異質區域三個基本假設,旨在從類型學、發生學、動力學三個視角梳理區域空間結構的形成過程與演化機理,以核心邊緣結構理論為基礎確定不同類型區域空間結構模式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推進區域空間結構模式由概念模型走向數學模型、由靜態描述走向動態模擬,提升區域空間結構模式的體系化水平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針對新形勢與新特點對點軸系統理論以及基於此的多種空間布局方案進行適應性評估,以區域空間結構模式體系化的構建為基礎,通過包含點軸系統理論在內的多模式的組合分析,以及在此基礎上通過點軸區域耦合理論的提出、檢驗及其套用分析,從而更有效地解釋我國未來空間格局的演化態勢,提升其對我國區域開發空間格局的解釋和套用能力。

結題摘要

項目在區域空間結構理論體系的構建以及中國空間格局演化規律與布局基礎理論兩大方面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研究進展,完成了預期的研究目標:一是重新設定了區域空間結構理論提煉的基本假設:現有基本假設為均質平原(均質空間),來源於古典區位論,也是空間學派的立論基礎。本項目認為均質空間的假設過於抽象,導致地理學研究對象即區域的徹底虛化,而應由均質區域所替代;二是理清了區域空間結構演化的內在機理:包括由均質區域基本假設衍生的區域規模、區位功能、開放狀態、演化路徑,以及異速增長、空間極化、距離衰減與區域邊緣效應等,構成空間空間結構演化的主要影響因素;三是構建了區域空間結構理論體系:在重新設定區域空間結構理論提煉的基本假設,由原來的均質空間改為均質區域,並提煉了基於均質區域衍生出的規模、功能、開放和演化四大屬性,以及歸納整理異質、極化、衰減、邊緣等四大效應的基礎上,構建了由點(點狀結構理論)、線(軸線結構理論)和面(面域結構理論)構成的區域空間結構理論體系;四是構建了陸海運輸空間均衡理論:基於陸海運輸成本的比較分析,構建了陸海運輸的空間均衡分析模型,給出了中國和歐亞大陸陸海運輸的空間均衡線,從綜合集成角度進行了歐亞大陸的空間功能分區,從演繹角度提煉了陸海運輸空間均衡理論,為“一帶一路”提供科學基礎;五是構建了區域雙核結構的空間識別與統計方法:構建了雙核結構的統計分析模型,在國家和省級2個層面進行了我國沿海和沿江雙核結構的空間識別與統計分析研究。提出雙核結構,是推動中國區域發展的空間基因,是分析中國區域發展的重要空間視角;六是構建了村莊集中與空間最佳化的方法論體系:通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研究思路的結合,通過城鄉統籌思路的納入,構建了自身實力/規模指數法、空間競合/二次疊代法城鄉統籌/功能分割法動態彈性/綜合集成法等四位一體的方法論體系,為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村莊最佳化布局提供方法論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