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興安嶺林區人口遷移與城鎮體系空間結構演變研究

大小興安嶺林區人口遷移與城鎮體系空間結構演變研究

《大小興安嶺林區人口遷移與城鎮體系空間結構演變研究》是依託東北師範大學,由李雨停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小興安嶺林區人口遷移與城鎮體系空間結構演變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李雨停
  • 依託單位:東北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申請課題基於人口遷移的區域機制,提出人口遷移的區域城鎮體系空間結構演變作用機理理論認識框架。以大小興安嶺林區為研究對象,運用O/D調查、空間計量與經濟計量等分析方法,實證分析人口遷移過程與城鎮體系空間結構演變格局及作用機理,並進一步提出大小興安嶺林區城鎮體系結構最佳化的人口遷移與空間引導模式。充實完善人口遷移與區域城市化及城鎮體系空間結構關係理論,最佳化林區城市空間發展格局,為國家國土開發與空間整治、實施城鎮化與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提供模式與政策參考。

結題摘要

項目提出的一個基本理論邏輯是“人口貧困-人口遷移-人口遷移刻畫區域空間-人口城市化-區域城鎮體系格局及演變”,在此基礎上,結合大小興安嶺林區人口遷移與城鎮體系演化特徵特點,從區域實證驗證理論假設,構成了本項目研究的“基本初衷”。認識到大小興安嶺林區“國有林業資源枯竭型地區”特徵屬性,從東北地區整體考證形成了“東北地區國有林業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問題及轉型思路研究”成果,從生態功能約束、地理區位障礙、工業化城市化空間缺乏、社會發展成本高昂和體制機制約束等五個方面分析了東北地區國有林業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困境;從建立林區資源開發利益共享機制、構建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發展實體工業經濟和最佳化林區人口布局等四個方面提出了轉型發展的思路建議。形成了“人口遷移與城鎮體系空間結構演變理論問題研究”的理論成果,分析了人口遷移的微觀機制(效用預期、行為約束、最優決策),人口遷移的城鎮化方向需求,城市發展權力與城市功能組織供給,城鎮節點與城鎮體系結構與演變,形成“人口遷移—城市空間-城鎮體系空間”的“客觀自然呈現”的基本理論認知。 選取大小興安嶺林區典型地區伊春市,形成了“伊春市人口遷移與城鎮體系空間結構演變研究”的理論成果。結論體現在,伊春市人口遷移的城鎮體系空間結構演變特徵,在階段經歷了城鎮體系空間的萌芽(1948- 1953年)、城鎮體系結構的空間拓展(1953-1957年)、城鎮體系結構的空間穩定(1957-1970年)、城鎮體系空間結構的調整(1970-1985年)和城鎮體系空間結構的發展最佳化(1985-至今)等五個階段;基於分形分析方法,測算結果表明伊春市17個縣市區空間結構是分形的, 反映出區域內城鎮體系的自組織演化在空間結構方面具有最佳化趨勢;從開發的政策導向、城鎮布局的交通路徑依賴、林區保護的政策導向、林場合併的空間結構調整、產業調整與就業擠出的市場調節導向、人口區域壓力與城市功能梯度性等角度分析了伊春市人口遷移與城鎮體系空間結構演變的內在機理。項目從理論層面初步構建了“人口遷移與城鎮體系空間結構演變”之間理論邏輯關係,基於伊春市人口遷移過程所呈現出城鎮體系結構演變分形與自組織特徵,基本驗證了理論提出的“初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