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鄉村聚落地域類型、演化機理與最佳化模式研究

江蘇省鄉村聚落地域類型、演化機理與最佳化模式研究

《江蘇省鄉村聚落地域類型、演化機理與最佳化模式研究》是依託江蘇師範大學,由馬曉冬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蘇省鄉村聚落地域類型、演化機理與最佳化模式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馬曉冬
  • 依託單位:江蘇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面向新時期鄉村聚落的轉型發展,基於高解析度、多時相的衛星遙感影像,結合村鎮經濟社會統計與實地調查等資料數據,運用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空間韻律測度、空間聚類、空間最佳化模型等技術,分析江蘇省鄉村聚落的形態、規模與分布的格局特徵及區域差異;構建鄉村聚落分類的指標體系,並以此劃分江蘇省鄉村聚落的地域類型;探索典型地域類型的鄉村聚落體系的規模、功能、形態、社會等空間結構及空間組織規則;研究不同類型的鄉村聚落體系的時空演化模式及機理;分析不同城市化進程與機制影響下的鄉村聚落體系演化的空間依賴性;尋求基於公共服務設施公平性與可達性的鄉村聚落體系分類最佳化調控的路徑。本研究將有利於豐富和發展鄉村地理學的定量研究,以期為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理論依據。

結題摘要

面向新時期鄉村聚落的轉型發展,基於高解析度、多時相的衛星遙感影像,建立了江蘇省鄉村聚落形態的典型圖譜;結合村鎮經濟社會統計與實地調查等資料數據,構建了江蘇省鄉村聚落的空間資料庫和屬性資料庫。此基礎上,本項目運用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空間韻律測度、空間聚類、空間最佳化模型,以及數理統計模型等方法,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1)揭示了江蘇省鄉村聚落形態分異格局和地域類型。鄉村聚落呈現出集聚分布特徵且聚落規模普遍偏小,但存在明顯的空間差異性,其整體分布與地貌類型具有較高的相關性,鄉村聚落可劃分為八種類型:徐連崗嶺-低密度大團塊型、宿淮平原-中密度寬頻型、沿海墾區-高密度條帶型、蘇中圩區-中密度弧帶型、江南平原-中密度小團塊型、湖盪崗地-低密度散點型、寧眙丘陵-團簇狀散布型、里下河-低密度團簇型。(2)探索了典型地區鄉村聚落體系的空間結構。蘇北地區鄉村聚落具有 “南密北疏”的特徵,在規模分布上,呈現出高值簇的空間集聚特徵,在形態分布上,蘇北地區鄉村聚落形態的空間分布格局具有較好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蘇中地區的鄉村聚落具有小規模密集分布分特徵,聚落形態較為規整,聚落體系鄰水分布的格局比較明顯,其地域類型可分為里下河湖盪型、沿江沿海灘地型和蘇中平原型;蘇南地區鄉村聚落的空間分布為集聚分布模式,根據聚落的空間形態,可分為團塊狀、條帶狀和點狀三種類型,形態複雜、分布較破碎的鄉村聚落分布於蘇州市的中部和其西北部、常州市的南部、鎮江市的西南部及其東北部地區,平面形態規整、破碎度小的鄉村聚落分布於南京市和無錫市的大部分地區。(3)評價了鄉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發展的均衡水平。蘇錫常地區農村人居環境最高,蘇中及蘇北地區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有待加強。蘇南和蘇中的地區的農村公共服務的均衡度較高,而蘇北大部分地市的農村公共服務的均衡度較低,但是,江蘇省農村公共服務的區域差異小於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從城鄉公共服務的差距來看,江蘇省基礎教育服務城鄉差距明顯,醫療衛生服務鄉村遠落後於城市,生態環境服務城鄉差距相對較小,基礎設施服務城鄉差距位居中等。(4)提出了鄉村轉型發展的分類調控路徑。近10年來,江蘇省的鄉村發展可以用產業結構和經濟水平細分為12種類型,並根據轉型速度可劃分成滯後轉型、慢速轉型、中速轉型和快速轉型四種模式,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引導社會發展轉型、推進空間功能轉型等是每個模式需有所側重的方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