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灕江流域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空間結構演變研究》是2010年9月1日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鐘泓。
基本介紹
- 書名:灕江流域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空間結構演變研究
- 又名:Ecotourism resources of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in Lijiang Basin,Guilin,China
- 作者:鐘泓
- ISBN:9787549500567
- 類別:科學論文集
- 頁數:194頁
- 定價:36.00元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9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字數:218000
內容簡介,摘要,作者,榮譽,目錄,
內容簡介
本論文基於MapGIS6.7建立灕江流域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空間資料庫,使用時序分析、疊置分析、緩衝區分析、網路分析、層次分析等方法研究灕江流域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空間結構特徵和演變過程及其影響因子;通過緊密度、聚集度、連結度指數等分析流域資源的空間形態;運用引力模型等探討空間結構演變的動力機制以及灕江流域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空間結構最佳化與調控。
摘要
(1)灕江流域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空間結構可分為起步期(1990年以前)、成長期(1990年-1998年)、發展期(1998年-2008年)。起步期生態旅遊資源開發重點在中游桂林城區地帶,新開發數量較少;成長期新開發數量點增長快,但質量低:發展期以灕江流域上游和下游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為重點,上游合計新增開發景點數量是1990年以前的10倍,下游陽朔新增景點數量是1990年的4.62倍,而中游桂林城區段呈現下降趨勢,至2008年,全流域開發數量是1990年以前的1.88倍。 (2)灕江流域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空間形態緊密度C=0.42、最近鄰比率Rn=0.9375,表明流域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空間緊湊度較低,總體呈弱集聚分布,中上游為均勻分布(Rn=1.484)而下游呈集聚型分布(Rn=0.441);連結度β=1.592、r=0.539顯示旅遊資源之間連結度不高、道路通達度中等,未能形成完善的旅遊交通網路;點、線緩衝分析表明,51.2%旅遊資源集中在以城鎮為中心的5km範圍內,國道兩側2km線緩衝區旅遊資源占流域總量的74.4%,桂林-陽朔段為資源密集分布區。地域結構上,灕江上遊資源開發力度稍遜於下游,中游開發質量最高,其次是上游。空間結構演變過程表現出資源開發圍繞城鎮沿國道線兩側推進的點-軸發展為主圈層開發為輔的複合型開發格局,開發方式仍屬資源依賴型,同類型資源開發競爭激烈。44個因子貢獻度分析表明:影響灕江流域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空間結構的4個關鍵因子為:資源價值0.1185、交通位置0.1181、資源類型0.0807、資源分布0.0774。 (3)資源的集聚與擴散、政策環境與產業結構調整、互利共生與競爭是灕江流域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空間結構演變的主要驅動力。根據灕江流域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空間結構特徵及演變規律和結合存在問題,構建了一個中心,兩翼展開、三類保護地、四個發展軸、三個聯動網的網路型最佳化體系。 灕江流域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空間結構特徵、演變規律、驅動機制進行研究為推動我國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空間結構演變研究向縱深方向發展奠定了基礎,其空間結構演變規律的研究對我國其他生態旅遊區具有較強的借鑑意義。
作者
榮譽
其中1篇論文曾獲得廣西地理學會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1篇獲桂林市社科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和獲2項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主持廣西哲社課題“桂北少數民族文化生態旅遊發展模式研究”,主持廣西區科技廳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灕江流域旅遊產業生態系統生產力有效調控機理研究。參與並通過鑑定的科研項目主要有: “廣西科技攻關項目——桂北鄉村旅遊示範”項目,該項目獲桂林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廣西鄉村旅遊經濟發展研究,該項目獲廣西第十次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擔任廣西鄉村旅遊點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標準的主要撰寫人,該標準已經在廣西全區範圍推廣使用。 主持或參與教改工程項目8項,是“旅遊資源基礎(概論)”國家級建設性精品課程的主持人。2009年主持的“基於項目驅動的景區開發與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獲2009年廣西教改成果二等獎。2010年主持的“景區開發與管理專業教學平台”獲2010年廣西教育技術套用大賽優秀獎。
目錄
- 摘要
- ABSTRACT
- 目錄
- 表格目錄
- 圖形目錄
- 1 引言
- 1.1 選題背景和研究意義
- 1.1.1 選題背景
- 1.1.2 研究意義
- 1.2 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
- 1.2.1 生態旅遊及其研究進展
- 1.2.2 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研究進展
- 1.2.3 生態旅遊資源空間結構研究進展
- 1.2.4 GIS與GPS技術在生態旅遊資源開發中的套用進展
- 1.3 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基本理論
- 1.3.1 區位論
- 1.3.2 增長極理論
- 1.3.3 梯度理論
- 1.3.4 空間擴散與核心邊緣理論
- 1.3.5 點-軸漸進擴散理論
- 1.3.6 圈層結構理論
- 1.3.7 可持續發展理論
- 1.3.8 承載力理論
- 1.3.9 人地關係理論
- 1.3.10 旅遊地生命周期理論
- 1.3.11 地域分異理論
- 1.4 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研究方法
- 1.4.1 時間序列分析方法
- 1.4.2 GIS技術
- 1.4.3 數據分析法
- 1.4.3.1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 1.4.3.2 比較分析論證方法
- 1.4.3.3 GIS空間分析
- 1.5 灕江流域研究現狀
- 1.6 立題依據與研究內容
- 2 研究地區概況
- 2.1 範圍
- 2.2 自然環境
- 2.2.1 地質、地貌與土壤
- 2.2.2 氣候與水文
- 2.2.3 動物與植物資源
- 2.3 社會經濟狀況
- 2.4 旅遊業發展情況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獻資料分析
- 3.2 生態旅遊資源野外調查
- 3.3 空間資料庫建立技術
- 3.3.1 資源開發時序分析
- 3.3.2 空間結構特徵分析
- 3.3.3 空間形態分析
- 3.4 指標體系與關鍵因子
- 3.5 驅動力分析
- 3.6 空間結構最佳化與調控分析
- 3.7 技術路線
- 4 結果與分析
- 4.1 空間資料庫的建立
- 4.1.1 數據來源與處理
- 4.1.2 地圖數位化與專題圖形成
- 4.2 時間序列分析
- 4.2.1 1973-1990時段
- 4.2.2 1990-1998時段
- 4.2.3 1998-2006時段
- 4.2.4 時序特徵
- 4.3 空間結構分析
- 4.3.1 疊置分析
- 4.3.2 緩衝區分析
- 4.3.2.1 點緩衝區分析
- 4.3.2.2 線緩衝區分析
- 4.3.3 最短路徑分析
- 4.3.4 地域結構分析
- 4.3.5 等級結構分析
- 4.4 空間分布形態分析
- 4.4.1 區域形態
- 4.4.2 空間聚集形態
- 4.4.3 交通網路密度與發達度
- 4.5 空間結構演化特徵
- 4.5.1 以點-軸發展格局為主,圈層開發為輔的複合型發展格局
- 4.5.2 開發方式上仍屬於資源依賴型
- 4.5.3 發展趨勢上將向南、向西北發展
- 4.6 空間結構影響指標
- 4.6.1 構建原則
- 4.6.2 因子層次結構與分析
- 4.6.3 計算過程與基本步驟
- 4.6.3.1 構造比較判斷矩陣
- 4.6.3.2 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 4.6.3.3 層次總排序
- 4.6.4 關鍵因子分析
- 4.6.4.1 自然環境影響因子分析
- 4.6.4.2 生態旅遊資源因子分析
- 4.6.4.3 區位環境影響因子分析
- 4.7 空間結構演變驅動力
- 4.7.1 集聚與擴散驅動力分析
- 4.7.1.1 經濟基礎
- 4.7.1.2 生態旅遊資源的價值
- 4.7.1.3 生態旅遊資源單體的空間分布
- 4.7.1.4 區位特性
- 4.7.2 政策環境與產業結構調整驅動力
- 4.7.2.1 營造發展環境,制定發展政策
- 4.7.2.2 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發展
- 4.7.3 互利共生與競爭驅動力
- 4.8 空間結構最佳化與調控
- 4.8.1 研究區存在問題分析
- 4.8.2 空間結構最佳化
- 5 結論與討論
- 5.1 結論
- 5.2 創新點
- 5.3 討論
- 參考文獻
- 個人簡介
- 導師簡介
-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