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地體系的演變過程及機理研究

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地體系的演變過程及機理研究

《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地體系的演變過程及機理研究》是依託南京師範大學,由張莉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地體系的演變過程及機理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張莉
  • 依託單位:南京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克里斯泰勒提出的中心地理論因嚴謹的數學推導和完美的數學圖形而被公認為經濟地理學尤其是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基石,並在城市和區域的研究中獲得了極大的套用和發展。然而,建立在無邊均質平原假設條件下的中心地理論是一種理想化的空間結構模式,是完全競爭條件下的靜態均衡理論,沒有能夠提供中心地體系的演化階段和過程模式。本項目擬以時間為主線,以空間的發展演變為脈絡,以區域發展環境變化為切入點,開發中心地體系歷史地理與空間分析信息系統,梳理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地體系的演化過程,剖析中心地體系演化的影響因素和動力機制,揭示中心地體系的演化機理,分析不同尺度不同區域背景下產生的不同類型的中心地體系。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提煉中心地體系的演化階段和過程模式,解析中心地體系與其它區域空間結構模式間的邏輯關係。以期在理論和實證兩方面對中心地體系的動態演化研究進行有益的補充,並為構建區域空間結構模式體系進行探索和嘗試。

結題摘要

本項目梳理了先秦以來長江三角洲地區城鎮體系的演變過程,分析了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地等級規模結構、中心地職能結構和中心地空間結構的演變,結合不同歷史時期的區域環境,剖析了中心地體系演化的影響因素和動力機制,並對中心地結構與其他區域空間結構模式的邏輯關係進行了探索。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結果有以下幾點:(1)均質區域背景下,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地呈現凝聚性分布,分布軸線為南京—寧波連線,中心地中心性即為其幾何居中性,呈現出以湖州市為中心,向南北遞減的圈層分布模式。(2)梳理了長江三角洲地區行政區劃及城鎮體系的歷史變遷,長江三角洲地區統縣政區與縣級政區數量之比最終隨著行政區劃的落定比值逐步穩定在6左右,基本符合中心地理論中城鎮體系的演化規律。(3)分析了自先秦以來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地的等級規模結構、職能組合結構、空間結構及其演變過程。將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地結構的演變分為四個階段:蘇州作為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的中心地結構、中心地等級體系下的雙核結構及其競爭、雙核結構中門戶城市上海的崛起和區域一體化發展。(4)長江三角洲地區自上而下的中心地體系形成模式。區域中最初的發展過程是高等級中心地的選址與最終確定,而不是中小城鎮自下而上發育。其後,中心地周邊的次一級中心地形成與發展,進而高級中心地的規模進一步生長。該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每當次一級的中心地在高等級中心地的補充區域中出現時,與之同時進行的時高等級中心地的進一步發育。(5)基於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地結構演變過程的分析,探討了中心地結構與核心-邊緣結構、雙核空間結構、點軸式空間結構和城市對稱分布結構的聯繫,中心地結構是在均質背景下提出的,而其餘四個空間結構模式都有其特定的區域背景,可以看作是不同區域背景下中心地結構的修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