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石窟

北朝石窟

石窟藝術是北朝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石窟寺是一種佛教的建築形式,起初是以洞窟為主,後來發展到露天摩崖造像。中國古代石窟的開鑿是隨著佛教的傳播方向,由西而東,由南而北的。中原地區最為著名的石窟是山西大同雲崗石窟和洛陽的龍門石窟,西北則有敦煌石窟。

雲崗石窟始建於北魏文成帝興安元年(452年),由名僧曇曜籌畫設計,主要洞窟開鑿於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之間,其規模龐大,其中最大的佛像更高達17米。北魏太和十八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又開始在洛陽城南的龍門鑿窟造像。龍門現存石窟1352個,造像9700餘尊,約有三分之一為北魏時所開鑿。石窟中的石像有佛、菩薩、天王、力士等。大型佛像神態肅穆安詳,寓動於靜。窟壁多飾以浮雕,有小型造像、佛教故事,還有禮佛圖像等,形態逼真,場面生動。石窟中還保存了不少碑銘題記,是研究書法和歷史的珍貴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