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洞石窟(甘肅萬佛洞石窟(鎮原))

萬佛洞石窟(甘肅萬佛洞石窟(鎮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萬佛洞石窟,位於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太平鎮大塬行政村寺南自然村浦河石岩上,距北石窟寺10公里,佛窟規模宏大,造像多,保存好,是古時聞名陝甘兩省的“萬佛洞”石窟。據史記載,此窟修建於北魏,1958年新建巴家咀水庫時被淹。至今50多年仍沿舊俗,並另行選址恢復重建了部分建築。萬佛洞雖被掩埋,但其水下遺址尚存,具有較高的科學考古、歷史藝術價值。2009年,鎮原縣博物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重新進行調查,將其作為水下遺址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萬佛洞石窟
  • 地理位置:甘肅省慶陽縣
概況,歷史,文物價值,

概況

萬佛洞石窟,位於鎮原縣太平鎮大塬行政村寺南自然村,1958年新建巴家咀水庫時被淹,淹沒前未留下任何記錄資料。至今50多年仍沿舊俗,並另行選址恢復重建了部分建築。萬佛洞雖被掩埋,但其水下遺址尚存,具有較高的科學考古、歷史藝術價值。2009年,鎮原縣博物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重新進行調查,將其作為水下遺址登記保護。對於萬佛洞石窟的考察研究,早在1993年4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寶璽對其進行了實地探訪,寫成了《〈重修萬佛洞碑記〉跋識》一文,並對探訪經過進行了追憶。

歷史

萬佛洞石窟位於西峰市(今慶陽市西峰區)西15公里蒲河川內,屬巴家咀水庫區,五十年代末已被水淹沒,有關它的記載甚少(僅見於慕少棠《重修鎮原縣誌》卷三、十六、文云:“萬佛寺,一名萬佛洞,縣東北七十里蒲河川,亦竅石為之者,金碧輝煌工費巨萬。”末明始建時日。

文物價值

對於萬佛洞石窟的考察研究,早在1993年4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寶璽對其進行了實地探訪,寫成了《〈重修萬佛洞碑記〉跋識》一文,並對探訪經過進行了追憶。現將張寶璽研究員的文章予以刊載,作為目前唯一僅存的權威史料供大家學習和研究。題目為編者加。
《重修萬佛洞碑記》跋識
萬佛洞石窟位於西峰市(今慶陽市西峰區)西15公里蒲河川內,屬巴家咀水庫區,五十年代末已被水淹沒,有關它的記載甚少(僅見於慕少棠《重修鎮原縣誌》卷三、十六、文云:“萬佛寺,一名萬佛洞,縣東北七十里蒲河川,亦竅石為之者,金碧輝煌工費巨萬。”末明始建時日。志錄郭鳳藻詩:“金碧輝煌處,殘碑不記年”。可見寺內原有殘碑。)。本碑是從陸為公先生那裡抄得,陸公費盡心血收集地方資料,為有名的收藏家,文化大革命中歷盡折磨,其圖書、文稿盡皆被查抄,但本書還是倖免罹難被保存下來了。陸公生前對萬佛洞石窟被水淹沒甚為惋惜,得知我是從事石窟藝術的調查研究工作的,囑託我儘可能的將石窟創建年代、內容、藝術價值等方面問題弄清楚,留存資料。
石窟已由原來的地上文物點,現在變成了難以看到的地下文物,肯定是有不少損壞之處,但它的文物價值仍然是存在的,變成了是大是小的問題了。好多問題竟成了謎,還是值得作一研討。關心萬佛洞石窟的人不在少數。碑記全文如下:
重修萬佛洞碑記
康熙三年(1664年)二月十九日,從來佛之功德,使名人亮其穎,不可殫述。所可述者,二谷之西,冢之東,平慶界有萬佛洞。其祠枕崑崙,面泰岱,左控岢嵐,右挾終南,德水呈祥,群山拱瑞,誠中土之福地,竺乾之勝概也。若夫時而鳥啼朝霞,時而炊煙雨岫,時而香花瑩如月,時而玉樹映覃花。何者?非佛國慈悲之景色與莊嚴之法界及其歷諸剎,宛轉層折,拾級而上,見其石寶鹹豁,四楹高聳,內設佛像萬宗,金花閃焯,寶色迷離,非復人間世,令人仰瞻之而思敬。
故每春仲望後四日(二月十九日),四方遠近布散聯絡而來,朝禮者如歸市,若男、若女、若士庶紳矜、若商賈貿易,日以萬計。是天下有三大道場,兼此而四矣。
此萬佛洞之所以名也,余與住僧如靜善因詢厥終始。蓋謂大明嘉靖(1522-1566年)時。葉姓者禱佛獲效,創建下層佛殿:白衣殿、三官殿、聖母殿、龍王殿各一座,故號葉家寺。形勢湫溢,河每為患。延至萬曆(1573-1620年)初,住僧明鑑、明知與真懷、真玉於上層創建阿彌陀佛殿、彌勒佛殿、藥王殿、觀音殿四座,而萬佛殿尚未之逮也。及萬曆四十載(1612年),真玉與知學如靜竭誠善行,於爽塏處創萬佛洞一座、禪堂三所,又名萬佛洞。崇禎之十載(1637年),洪制台、曹總裁、趙總戎、左總戎路徑其處,隨喜而捐金資,以襄聖果,共已告竣。
後四載(1641年)魚煌金死,綠林且螺集而蜂飛,十村十虛,本寺失守,而各像亦為之受損。既而滿漢兵戈旁午,寺功淪野火荒煙者十餘載。
幸大清定鼎之五祀,真玉、如靜歸祠委曲興復。幸遇總鎮台南西平邊陲,路出洞左,同老夫人布施,修金柱寶像。迨定秦晉,南征楚蜀,頒熏後,復虔心布施,幕佐南客住寺鳩修,遂結前願,其各殿視前更炳煥一新矣。
要之,前後百五六十年來,明鑑、明知、如靜之師祖也,創之於前,真玉、如靜之師也,承之於後。如靜則蒙請大人力,克繼其志,克終其美,茹幾許艱辛,以成不拔之浩功。余於時不揣鄙劣,敘其顛末,而願敢壽之於石。
根據碑文記述,石窟創於明代,先稱葉家寺,後稱萬佛洞。嘉靖年間(1522-1566年)建白衣殿、三官殿、聖母殿、龍王殿。萬曆(1573-1620年)初建阿彌陀佛殿、彌勒殿、觀音殿。萬曆四十年(1612年)建萬佛洞。前後累計共八座。這裡所說的“殿”似乎可以理解為石窟,如果不是這樣,理應別有木構佛殿建築,可是我們看到的情況不是這樣,除了石窟外是有一些小的山門、戲樓、鐘樓,僧舍建築,別無大的建築。而主要雕塑像都安置在石窟內,“殿”是對石窟的另一種稱呼。明清以來將石窟稱之為殿較為普遍,如將某某石窟常稱為某某大佛殿。另有所說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各類神像常常安置在石洞或窯洞內,亦稱之為殿。
再則,這裡“殿”“洞”並用,主要洞窟萬佛洞就稱為“洞”。這座萬佛洞肯定無疑是石窟,說明它是選擇了崖岩間有利地形建造而成,而且是眾“殿”“洞”之魁。這種以萬佛洞為主體的關係在明代萬曆四十年(1612年)才形成,延用至今。
關於石窟的性質,最初是佛道仙混雜,而後轉入以佛教為主,阿彌陀佛、彌勒佛、觀音菩薩、萬佛都是佛教雕塑中最常見的題材,如阿彌陀殿,自然是以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雕塑像為主尊,也可能配之內容相關的其他雕塑和壁畫。
另外,有些有識之士認為萬佛洞某些洞窟的創建年代絕非明代,遠則北朝,近則唐宋,明代不過是有較大規模的續建和重修而已。持這種看法者也不無道理,我國佛教藝術盛於南北朝隋唐,絕大多數石窟始建於那時,隴東地區北朝隋唐石窟就不在少數。可是碑文卻沒有那樣記述,石庫經淹沒於水下,這就是一大疑團了。要想解開這個謎底只有留待考古清理使石窟內石刻造像再現出來加以研究,即是明代文物也存在著極大價值,若存北朝隋唐文物其價值就更大了。要作這種考古清理實屬不易,不過地下文物仍屬國家保護之列,今後隨著各種條件的變化,如水庫之乾涸,作這種清理仍然是必要的和可能的。
追 憶
1993年4月間回西峰探親,與好友慶陽行署辦公室主任郭俊俊專門走訪了萬佛洞故址。由西峰經帥家堡,馬家半坡進入巴家咀水庫區,水庫已乾涸,可以行車。巧遇原居萬佛洞附近的趙有壁先生,據他說萬佛洞最最高層已沒入淤泥下20餘米,我們只遠望了一下原來萬佛洞的那個山頭。回途中有走訪了深知萬佛洞情況的其兄趙哲壁先生。以下是趙有壁、趙哲壁的回憶。
萬佛洞建於黑河川寺河灘西崖,寺崖的底層紅砂岩層上,座西向東面臨黑河,背依寺崖山。石窟及建築有如下數座,由南向北依次為白骨塔,大山門、戲樓、小山門。進入寺院以後洞分上下兩層。上層依次為彌勒洞、十八羅漢洞、木構鐘樓、藥王洞、觀音洞、玉皇洞、萬佛洞及倒座韋馱殿等五洞二樓殿。下層依次為木構三宵殿、三官洞、千佛洞、地藏菩薩洞、木構白衣觀等三洞二殿。
各洞殿內均為泥塑像,無石雕像。主要塑像:
彌勒洞,內泥塑大肚彌勒一身。
十八羅漢洞。
藥王洞,藥王加二帥身。
觀音洞,觀音及二童子。
玉皇洞,正壁玉皇大帝、關帝等三身。側壁六帥身(關平、周倉、大天王)。
萬佛洞,是最大的洞,約10見方米(另一說是18見方米)。高 5 米。平頂,頂上浮雕一朵大蓮花。洞內有四柱,小八角形,柱粗一人抱不住。正壁(西壁)佛台上三身泥塑坐佛像,中佛像側木製龕柱上泥塑二龍嬉珠。四壁皆分層泥塑模製小佛像,下層形大,上層漸小,號稱萬佛有餘。本世紀三十年代赤城人劉師領徒弟萬寶、銀學重修廟宇時,將部分塑像搬掉投入河中,雕像中的一部分是此時補雕的。窟內門前側並列三通平石化緣碑立於三十年代。窟內原存大明萬曆年間的木碑。洞為明朝建,正對萬佛洞窟門的是木構韋馱殿,稱倒座韋馱殿,內塑其身。
三宵殿,內塑三宵娘娘、慶陽賈森林修。
三官洞,內奉天地水神,側壁為十殿厭君。
千佛洞,形同萬佛洞、比萬佛洞小一半。內立圓形四柱。正壁佛台泥塑三身坐佛像。門口塑土地、城隍。
地藏菩薩洞,正壁為地藏像及善掌、惡掌二童子。兩側壁為地獄像,側壁小洞有燃佛燈。
白衣觀,內一座像,倒座一龍王。
寺內主要文物尚有鐵鐘一口,毀於1958年,由生產隊處罰趙哲壁時上交了生鐵任務,這是趙經歷過的。山門口石崖上鑲嵌鐵牌一塊,上有鑄文,1958年被破碎交了生鐵。上文所說的清康熙三年《重修萬佛洞記》在此處沒有印象。或許就是這塊鑄文。
以上是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情況。傳說石窟寺曾毀於1873年,清同治年間回漢民族衝突之中。至本世紀三十年代那次重修塑像是趙哲壁參加過的,並作過小工。
住持僧,從三十年代到解放初有陳道、范道、張海清。(前兩人姓名記不起了)。每冬由趙、魏兩家在萬佛洞前黑河上架木橋,次年古歷三月二十八日廟會後洪水之前拆橋。某年曾試圖架過一次板橋,不幸於廟會前一日被水沖毀。此後不再架板橋。
回憶與清碑比較起來,所述情況基本相符,唯三十年代重修時重塑了部分造像及增加了幾座建築,一部分洞窟名稱有所改變。但主要洞窟萬佛洞、觀音洞、藥王洞、聖母殿(三宵殿)名稱未變。僅清碑中龍王殿不知所在。而憶文多了玉皇洞、地藏菩薩洞、千佛洞,不知是改變名稱還是新建。三十年代的重修不僅僅是重修萬佛洞一窟,而是重修了所有洞窟,增新了塑像。
清碑載農曆二月十九日廟會,這個日子在佛教上是觀音誕生日,是否是這樣,碑文未記清。現在的廟會是農曆三月二十八,傳說是三宵娘娘生日,自萬佛洞成為水庫後,廟會搬到了原上南原村張城。
趙哲壁、趙有壁先生處於黑河川有名望的家庭。原居與萬佛洞僅一河之隔。上學回家或耕作之餘萬佛洞是他們的去處。重修工程及每年廟會皆由他們父輩主持,深知萬佛洞事務,其間一些事情是他們親身參與的。現家居馬家半坡前峁村,仍臨近黑河,在半山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