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萬佛洞

龍門萬佛洞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萬佛洞前後兩室,窟門外兩側為二力士,前室南北壁原來刻有龍門石窟體型最大造型最為精美的護法獅子兩尊,20世紀30年代被盜,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門萬佛洞
  • 結構:前後室結構
  • 前室:二力士、二獅子
  • 後室: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
  • 地點:河南洛陽
簡介,規模,

簡介

萬佛洞因洞內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全窟氣勢莊嚴中充滿活潑的生機。比較下,奉先寺洞代表新的風格典範,萬佛洞則承接河南傳統圖像淵源,沿襲龍門舊風格,發展出唐代成熟的風格。洞窟呈前後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後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
萬佛洞為方形平頂,頂雕有一蓮花藻井,蓮花藻井周圍刊刻楷書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智運禪師,一萬五千尊佛龕”。
洞口過道北側上有“沙門智運,奉天皇太后太子諸王敬造一萬五千尊像一龕”的題記。兩個題記互為補充,說明什麼人為什麼造像的原因。永隆為高宗李治的年號。大監為宮中的女官。沙門智運和內道場智運禪師,指比丘尼智運的號。因該洞為智運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運洞”。
天皇指唐高宗,太后指武則天。洞內主佛為阿彌陀佛,面向豐滿圓潤,兩肩寬厚,簡潔流暢的衣紋運用了唐代渾圓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無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主佛端坐於仰覆蓮花束腰須彌寶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有四位金剛力士,他們的肌肉突出,富於動態,與主佛的靜態,一動一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更加襯托出主佛的安詳。主佛的背後還雕刻有52枝蓮花,每枝蓮花上坐著一位供養菩薩,他們或坐或側,或手持蓮花,或竊竊私語,神情各異,像是不同少女的群體像。五十二代表著菩薩從開始修行到最後成佛的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規模

在洞內南北兩壁上雕刻有15000多尊高約四厘米的小佛,把整個萬佛洞裝點成西方佛國中佛祖弘揚佛法,眾生虔誠聆聽的場面。在窟頂碑刻題記的外側是凌空飄舞的飛天,這些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與它對應的是窟內南北兩壁壁基下部的伎樂人,每側牆壁下部各有六位伎樂人,手持箜篌、法鑼、羯(jie)鼓,一方面為研究唐代音樂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他們與窟頂飛天上下呼應,營造了一種西天極樂世界裡歌舞昇平、萬人成佛的場景。
整個洞窟金碧輝煌,向人們展現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國土,烘托出一種熱烈歡快、萬眾成佛的氣氛。
洞外南壁雕有觀世音菩薩像,它是龍門石窟唐代眾多菩薩像的精美範例。菩薩通高85厘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成"s'形的曲線,勻稱適度,右手執塵尾輕依肩頭,左手提淨瓶嬌不勝力,整個姿態顯得非常優美端莊。儘管頭部略有損壞,那情態,那體態,那優雅的動作,讓人不難想像其面部是絕對明艷動人的。在這裡,人們不能不想到曹植在《洛神賦》中描寫洛神的句子:“其形也,翩若驚鴻,宛若游龍------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若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無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焉知雕塑家不是按照曹植的描述才精雕細刻這一尊觀音的?這是人性的覺醒,這種從神的身上去展示和追求人情世態的藝術風尚,我們要差不多1000年後才能在西方藝術家拉菲爾的《西斯延聖母》中才可以見到。中國著名戲劇大師梅蘭芳早年參觀龍門時,被她那優美的形象所吸引並大加讚賞,此後經過藝術加工,成功地運用到他的表演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