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三才

北地三才

魏至北齊時期,北朝出現了幾位比較正統的詩文作家,模仿南朝詩文創作,雖然水平有限,難與南朝相比,但它卻標誌著北朝文學開始復甦,也邁開了南北文學融合的第一步。其中較著名的是溫子升邢邵魏收。號稱北地三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地三才
  • 時間:魏至北齊
  • 類別:詩文作家
  • 代表:溫子升
溫子升,人物簡介,生平事略,文學成就,作品精選,司徒元樹墓志銘,邢邵,魏收,

溫子升

人物簡介

溫子升(495-547)字鵬舉,濟陰冤句人【今山東菏澤】,祖籍太原(今太原)人北魏著名文學家,官至中軍大將軍。溫子升是晉朝將軍溫嶠的後世子孫,父親溫暉,曾任兗州左將軍長史,行濟陰郡事。北魏孝明帝初,在全國選拔辭人補充御史之職時,他在8000名應考人中名列榜首,一舉成名,補為御史,時年22歲。 他的詩文與當時的文學家邢勛齊名,時稱溫、邢、魏(魏收)為“北地三才”。當時濟陰王王元暉讚揚溫子升的詩文超過宋朝的謝靈運、梁朝沈約的作品,南朝梁武帝也大加稱讚說:“曹植、陸機復生於北土。” 溫子升在軍事上也有卓識,曾得孝莊帝及上黨王天穆的賞識,封為伏波將軍、侍讀兼舍人、金紫光祿大夫、後遷升為散騎常侍、中軍大將軍。 547年(東魏武定五年),元瑾作亂,高澄疑子升同謀,把他囚入晉陽獄。是年餓死獄中,有《文筆》35卷及《永安記》3卷傳於世。明人輯有《溫侍讀集》。

生平事略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溫子升出生。溫子升為西晉時大將軍溫嶠之後,世代居住江東。其祖溫恭之,為南朝宋彭城王劉義康戶曹參軍,為了逃避政治迫害,投奔北魏,定居於濟陰冤句(今山東菏澤),“因為其郡縣人焉”。父溫暉,曾任北魏兗州將軍府長史,行濟陰郡事。由於溫子升一家是新投的南來戶,這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推廣門閥制度的社會中,顯然屬於“家世寒素”的家族。但是,溫子升並不氣餒,他少時受學於崔靈恩、劉蘭,非常用功,經常夜以繼日,孜孜不倦地讀書學習。稍長乃博覽群書,通讀諸子百家,文章寫得婉約清麗。 溫子升最初步入仕途時,為廣陽王元淵的低級幕僚,“在馬坊教諸奴子書”。這期間,他創作的《侯山祠堂碑文》,深得當時著名學者常景的賞識,稱讚溫子升為“才士”。溫子升的文彩開始引起元淵的注意。 北魏孝明帝熙平初年(516年),中尉、東平王元匡公開招聘能文善辭者為御史,當時應試者達800人之多。溫子升與盧仲宜、孫奉等24人被選中。那些落榜的士子懷疑其中有鬼,吵吵嚷嚷,擺出一副決不罷休的樣子。元匡派溫子升出面處理此事,眾人“皆受屈而去”。他的才幹博得同僚的稱讚。於是,溫子升被任命為御史,這年他剛22歲。從此,起草公文、信函、檔案都由溫子升執筆。 李神儁行荊州事時,徵辟溫子升為錄事參軍。後來,朝廷徵召溫子升,李神儁表請留人,屯部郎中李獎退表不許,於是還朝。 北魏孝明帝正光末年(525年),廣陽王元淵為東北道行台,召溫子升為郎中,“軍國文翰皆出其手,於是才名轉盛。”黃門侍郎徐紇接受各地表啟,素以回表敏捷迅速而著稱,唯獨對於元淵的來表要再三酌斟,因為元淵的表奏出自溫子升的手筆,而溫子升“才藻可畏”。 孝昌二年(526年),元淵軍披葛榮領導的各族人民起義軍打敗,無淵被俘獲斬首,溫子升也做了俘虜。葛榮的部將都督和洛興與溫子升為舊相識,於是偷偷地放走了溫子升,並派人護送他到達冀州,然後又繞道返回洛陽。經過這番曲折經歷之後,溫子升對於仕宦的念頭髮生了動搖,從此他一心一意閉門讀書,手不釋卷,厲精不已。 北魏孝莊帝即位(528年>,任命溫子升為南主客郎中,修起居注.有一次,溫子升未能按時值班,尚書、上黨王元天穆準備對他施以“捶撻”刑罰,溫子升聞訊就溜走了。元天穆大怒,上表請以他人代替他的職務,孝莊帝不同意他的建議,說:“當世才子不過數人,豈容如此,便相放黜?”不久,元天穆受命鎮壓邢杲領導的山東流民起義,召溫子升同行,溫子升不敢應召。元天穆威脅他說,“吾欲收其才用,豈懷前忿也。今復不來,便須南走越,北走胡耳!”溫子升不得已才應召,加伏波將軍、行台郎中,受到元天穆的重用。 北魏孝莊帝永安二年(529年),南朝梁派陳慶之護送降粱的魏北海王元顥入洛爭帝。元天穆召溫子升商議對策,溫子升分析當時形勢說:“元顥新入,人情未安,必有徵無戰。”他建議元天穆領兵“克復京師,奉迎大駕”。此乃齊桓公晉文公之壯舉,可惜元天穆沒能採納他的建議,反而派溫子升入京巴結元顥。被任命為中書舍人。 不久,爾朱榮挾持孝莊帝進軍洛陽討伐元顥陳慶之軍敗走,元顥被殺,收復洛陽。孝莊帝還宮,對曾任元顥官職的人大加廢黜,唯獨溫子升仍被留用為中書舍人,並除正員郎。元天穆感慨地對溫子升說:“恨不用卿前計。” 爾朱榮收復京師以後,自以為功高勛重,專橫跋扈,陰謀攫奪北魏政權,與孝莊帝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永安三年(530年),孝莊帝乘爾朱榮朝覲的機會,親手殺死爾朱榮溫子升參與了謀殺爾朱榮的預謀,當時下達的敕詔,就是他起草的。隨後,爾朱榮的侄兒爾朱兆由并州出兵攻洛陽,殺孝莊帝及左右大臣,立元恭為節閔帝。溫子升害怕禍從天降,預先逃走。 後來,高歡又進兵洛陽,殺節閔帝,立元修為傀儡皇帝(孝武帝)。溫子升又被起用為侍讀兼中書舍人鎮南將軍金紫光祿大夫。不久,又改任散騎常侍、中軍大將軍。 東魏建立以後(534年),溫子升又被齊文襄王高澄引為大將軍府咨議參軍,為高歡作《神武碑》文。 東魏孝靜帝武定五年(547年),溫子升因被懷疑參與了元僅、劉思逸荀濟等人謀害高澄的密謀,被逮捕下獄,活活餓死於晉陽(今太原)獄中。之後,又被暴屍街頭,籍沒全家。太尉長史宋游道為其收葬,並收集其文章編為《文筆》35卷。溫子升還著有《永安記》三卷。今傳《溫侍讀集》輯本一卷。。 溫子升生性恬靜,與物無競,對人或事物從不妄加毀譽,凡言皆有準的。楊遵彥作《文德論》認為:“ 古今辭人皆負才遺行,澆薄險忌,唯邢子才、王元景、溫子升彬彬有德素。”

文學成就

在北魏到北齊的文學史上,溫子升是一位有成就的著名文學家、詩人。他的詩文與當時的文學家邢邵齊名,時稱溫、邢、魏(魏收)為“北地三才”。當時濟陰王王元暉讚揚溫子升的詩文超過宋朝的謝靈運、梁朝沈約的作品。他創作的詩文淬到江南,梁武帝很常識他的文筆,深有感慨地說:“曹植陸機復生於北土,恨我辭人,數窮百六。”陽夏守將傅鏢出使到吐谷渾,看到那裡國君的床頭上放著數卷書籍,都是溫子升的作品。當時文人對溫子升的文學成就給以很高的評價,王暉業說:“江左文人,宋有顏延之、謝靈運,梁有沈約,我子升足以陵顏轢謝,含任吐沈。”楊彥遵作《文德論》,認為古今辭人皆負才遺行,澆薄險忌,唯邢子才、王元景、溫子升彬彬有德素。《北史·文苑傳》評論溫子升的孫彥舉說:“並自孤寒,郁然特起。鹹能綜采繁縟,興屬清。”古人的這些讚美之詞可能有所誇張虛飾,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溫子升在當時的文壇上確實產生過很大影響。 溫子升的詩流傳下來的不多,形式和技巧方面都有摹仿南朝的印記。由此,一般文學史家對溫子升的文學成就往往估計不高,也不那么重視研究他。講到溫子升時,只是認為他的詩文全是摹仿南朝風氣,“雖以詩名,俱無特色”。其實這種論斷未免失諸片面。應當看到,溫子升的某些作品自有其特色。他的詩以《搗衣詩》為最有名,藝術性也最高,開了唐人閨怨詩的先河。他的《白鼻蝸》則類似《梁鼓角橫吹曲》中的《高陽王樂人歌》。高陽王元雍是北朝後期人,其樂人所唱可能本是民歌或據民歌改作。溫詩和《樂人歌》寫的都是豪門少年相聚酒肆的事。這種題材在南朝詩歌中極為罕見。他的《涼州樂歌》二首更有新意,如第二首:“路出玉門關,城接龍城坂。但事弦歌樂,誰道山川遠。”此詩反遠行看作樂事,在文學史上顯示出與眾不同的高亢激昂的精神風貌,從中也可以看到溫子升詩的特有容。 溫子升寫的駢文能保存沈約任昉那種用典少、不求生僻、便於時用的風格,不同於南朝流行的“徐庾體”駢文那樣動輒用典,拘礙過甚。如溫子升所作《寒陵山寺碑》,若與庾信的一些碑誌相比,確實是寫得流暢、簡練一些。

作品精選

溫子升詩選:
戲 為 詩帽上著籠冠,袴上著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 白 鼻 騧少年多好事,攬轡向西都。相逢狹斜路,駐馬詣當壚。 結 襪 子誰能訪故劍,會自逐前魚。裁紈終委篋,織素空有餘。 安定侯曲 封疆在上地,鐘鼓自相和。美人當窗舞,妖姬掩扇歌。 敦 煌 樂客從遠方來,相隨歌且笑。自有敦煌樂,不減安陵調。 涼州樂歌二首遠遊武威郡,遙望姑臧城。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 路出玉門關,城接龍城坂。但事弦歌樂,誰道山川遠。 春日臨池光風動春樹,丹霞起暮陰。嵯峨映連璧,飄颻下散金。 徙自臨濠渚,空復撫鳴琴。莫知流水曲,誰辯游魚心。 詠 花 蝶素蝶向林飛,紅花逐風散。花蝶俱不息,紅素還相亂。 芬芬共襲予,葳蕤從可玩。不慰行客心,遽動離居歡。 從駕幸金墉城茲城實佳麗,飛甍自相併。膠葛擁行風,岧嶢閟流景。 御溝屬清洛,馳道通丹屏。湛淡水成文,參差樹交影。 長門久已閉,離宮一何靜。細草緣玉階,高枝蔭桐井。 微微夕渚暗,肅肅暮風冷。神行揚翠旂,天臨肅清警。 伊臣從下列,逢恩信多幸。康衢雖已泰,弱力將安騁? 搗 衣長安城中秋夜長,佳人錦石搗流黃。香杵紋砧知遠近,傳聲遞響何淒涼。 七夕長河爛,中秋明月光。蠮螉塞邊逢候雁,鴛鴦樓上望天狼。溫子升文選

司徒元樹墓志銘

昔樞電降祥,姬水成業。握八符以馭世,膺五命以會昌。欽明格於上下,光宅被於宇宙。卜年永久.歷世遐長。有文王之孫子,啟周公之苗裔。積善所及,踵武稱賢。每以辛李為言,恆持韓白自許。殫百慮之一致,盡能事於生民。而蒼蒼在上,義歸無厚。徒有東平避世之意,空懷北海自晦之情。疾非逢霧,終異啟手。銘曰:明允篤誠,發於岐嶷。未鏤已雕,不扶而直。修禮以耕,強學為殖。孔既嘆魯,莊亦吟越。況以度思,有懷明發。翻然高舉,歸於魏闕。長路未窮,朝光已沒。

邢邵

邢邵(496~?),字子才,小字吉少,河間郭(今河北任丘北)人,北地三才之一。十歲能屬文,雅有才思,日誦萬言,一覽便記。有書甚多,不甚譬校,嘗謂:"日思誤書,更是一適。"少在洛陽,承平無事,與時流專以山水游宴為娛。文章典麗,既博且速。年末二十,名動公卿。常與陽固裴伯茂等相唱。和每文初出,京師為之紙貴。初仕魏為著作郎,累遷中書侍郎爾朱兆為亂,邵避居嵩山。入北齊為黃門侍郎,國子祭酒。晚年,博覽典籍,無不精通。時溫子升為文士之冠,世謂之"溫、邢。"魏書以天才艷發後出,及溫死,方稱"邢魏"邵雖貴,不以才傲物。嘗居一小屋,滿置果餌,與賓客共啖內行修謹,親戚雍穆。邵著有文集三十卷,(《隋書志》作三十一卷。此從《兩唐書志》及《北齊書本傳》)行於世。 邢邵【思公子】 綺羅日減帶,桃李無顏色。 思君君未歸,歸來豈相識。

魏收

魏收(507~572),字伯起,小字佛助,北齊鉅鹿下曲陽人。機警能文,與溫子升邢子才號稱三才子,但生性輕薄,人稱“驚蛺蝶”。他奉命著《魏書》時曾聲稱:“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則使入地。”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歷仕北魏東魏北齊三朝。他在北魏末年節閔帝普泰元年(531年)就擔負了皇家的“修國史”的工作,這時他才二十六歲。東魏時,他擔任過一些重要官職,但始終兼任史職,負責修史。北齊天保二年(551年),他正式受命撰魏史。這距他開始接觸有關魏史的工作,已有二十年的歷史了。當時,文宣帝高洋對他說:“好直筆,我終不作魏太武誅史官。”高洋這個人在歷史上並不怎么樣,但他能講出這樣的話,也是難得的。魏收撰《魏書》,可以直接繼承、借鑑的文獻並不多。據他自己說,可資參考者,主要有鄧淵的《代記》十餘卷,崔浩的編年體《國書》(一稱《國記》),李彪改編年體為紀、表、志、傳綜合體國史等,但這些都不是完整的成品;再就是邢巒崔鴻王遵業等撰孝文帝以下三朝《起居注》和元暉業撰的《辨宗室錄》;其餘就是當時還能見到的有關譜碟、家傳。魏收與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博總斟酌”,只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就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帝紀十四篇,列傳九十六篇,志二十篇。魏收自認為是“勒成一代大典”的盛事。 《魏書》記載了鮮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東魏被北齊取代這一階段的歷史。共一百二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實共一百三十卷。舉凡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情況,書中都有較詳盡的交待。其二十卷志尤有價值,從東漢初班固修《漢書》到唐初修《五代史志》近六百年間,《魏書》以外的各紀傳體史書中或根本沒有書志部分,或雖有書志,但缺少刑法、食貨等重要內容,《魏書》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官氏志》針對北魏政權的特殊情況記錄北魏官制,兼及拓跋部所屬各部原有姓氏與所改的漢姓。《刑罰志》記載北魏政權司法制度,對於北魏各族人民對統治者的反抗鬥爭做了如實報導,據不完全統計,見於《魏書》的各族人民起義達一百三十餘次之多。《食貨志》對於北魏的均田制有詳細記述,為後人研究北魏的土地制度,提供了可貴的材料。《釋老志》是《魏書》首創,記載了佛道兩教在中原地區的傳播及其變革,對於佛教發展的記述尤詳,可看作是一部中國佛教簡史。《魏書》歷來為人所詬病處在於其矯飾之過,但作為研究北魏歷史的重要著作,仍有其不容忽視的價值。 《魏書》在流傳過程中亡佚甚多,本紀缺二卷,列傳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殘缺不全,分別由後人取魏澹《後魏書》、李延壽《北史》、《高氏小史》等補足。中華書局1974年出版有點校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