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第一部分 規劃背景
一、發展現狀
“十三五”時期全市老齡工作取得長足發展,確定的目標任務基本完成。五年來,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著眼首都城市發展全局,堅持從最佳化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政策創製和完善服務體系建設等多方面著力,初步構建起老齡事業發展的總體架構,服務保障水平顯著提升。
——老齡工作體系日趨完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老齡工作,“十三五”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被列為市級重點專項規劃。市人大通過多種監督形式持續推動《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落實,市區老齡工作機構編制和人員力量配備得到加強,老齡工作形成了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良好工作格局。老齡委的議事協調作用充分發揮,工作機制不斷健全和完善,央地、軍地一體化積極推進,市老齡委成員單位調整充實至52家。
——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升。2020年,調整後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月平均基礎養老金、城鄉居民月平均福利養老金分別比“十二五”末增長30.73%、77%和94%。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老年人生活保障制度日趨完善,經濟困難老年人城鄉低保制度實現了制度和人群全覆蓋。統籌建立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和高齡老年人津貼制度。
——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以居家服務為重點,統籌推進居家社區機構“三位一體”發展,初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養老服務格局和服務模式。通過實施養老照料中心建設三年行動計畫,累計建設並運營養老照料中心262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1005家。通過加大居家服務政策扶持力度,極大提升了養老服務的便利性。建成運營養老機構544家,養老床位10.7萬張。
——健康服務成效初步顯現。初步形成1家市級和16家區級老年健康服務指導中心的組織架構。公共衛生服務不斷豐富,65周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可以享受免費體檢、痴呆風險篩查以及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免費接種等服務。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從2015年的66.8%上升到2020年的70.6%。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用藥制度,符合條件的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患者,在社區可享受2個月的長處方便利。在全國率先開展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建設,累計建設老年友善醫療機構253家。
——敬老愛老氛圍更加濃厚。擴大老年人社會優待範圍,將享受優待服務的人群擴大至本市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持續推進“孝順之星”命名和“孝順榜樣”社會化評選,“十三五”期間,累計評選1.9萬名“孝星”和90名“孝順榜樣”。組織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情市情教育,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意識明顯增強。建成老年大學30餘所,80%的街鄉建立社區教育中心,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質量不斷提升。
二、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面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和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帶來的雙重變局。人口老齡化疊加城市發展轉型也是貫穿21世紀首都北京的基本市情。
(一)“十四五”時期北京市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
老年人口的基數大,“十三五”末本市60歲以上常住老年人口429.9萬,較“十二五”末增加了63.7萬,預計“十四五”末老年人口將達517萬,較“十三五”末增加87萬。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成為新常態,預計到“十四五”末,人口老齡化水平將達到24%,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到2035年,老年人口接近700萬,人口老齡化水平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高齡老年人比例略有降低,8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呈現小幅下降趨勢,但“十四五”之後,隨著第一次生育高峰出生人口開始步入高齡,到2035年,高齡老年人口將突破100萬,社會撫養比持續增長,高齡化趨勢加速。
(二)“十四五”時期北京市老年群體需求顯著變化
健康養老成為最迫切、最突出的需求。北京戶籍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超過82歲,健康長壽成為老年群體的最大願望。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失能、半失能的高齡老年人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健康和照護問題將成為人口老齡化過程中最為突出的問題,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疊加的趨勢將越來越顯著。精神文化和自我實現需求日益強勁。伴隨代際更替和收入水平提升,老年群體需求總體上由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型,關注重點由生活保障向生活品質、精神愉悅轉型。老年人渴望更加豐富多彩、有尊嚴的晚年生活,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老齡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將更為明顯,對發展多層次、精準化的養老保障體系和服務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年宜居環境需求急劇增長。隨著北京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基礎設施不適應人口老齡化速度及老齡社會發展進程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可以減少老年人居住環境和日常生活中的風險和不便,滿足老年人維持生活獨立、參與和融入社會的需求,是北京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十四五”時期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面臨機遇
黨中央高度重視,為首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總書記就老齡工作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作出部署,五中全會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為推進老齡事業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利契機。隨著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聚焦,社會各界通過各種形式對首都老齡工作進行督促、指導,從2015年起,市人大常委會連續5年通過執法檢查、議案辦理、專項工作報告、專題詢問等多種形式,專題督辦老齡工作,對促進首都深入推進老齡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首都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老齡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北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整體上已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水平,特別是在人均GDP、全員勞動生產率等體現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指標上領跑全國,具備了應對老齡社會較為充足的經濟基礎。以首善標準提升治理效能,為老齡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北京不斷提高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挑戰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不斷增強,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持續提高,為北京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提供了有利條件。銀髮經濟催生新的消費潛能,為老齡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十四五”時期,“60後”群體將成為老年人消費主體,他們具有更高的自主意識、消費意識、參與意識。老齡產業將成為拉動內需、擴大就業、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促進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第二部分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為統領,按照“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的總體方針,準確把握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和老齡化社會運行態勢,緊緊圍繞構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體系,堅持養老服務與健康服務有機融合,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相互促進,體系化、智慧型化、精準化、便利化同步推動的思路,強化風險防控意識,整合政府、社會、企業、家庭、個人全方位資源,凝聚改革發展的強大動能,提升質量、完善機制、夯實基礎,構建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老齡社會治理體系。
二、基本原則
——黨政主導,家社共治。堅持黨對老齡工作的領導,政府履行保基本、兜底線、強機制職能,積極引導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老齡事業發展,豐富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發揮家庭養老基礎性作用和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積極性。
——綜合應對,精準施策。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融入所有政策,將老齡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解決當前突出矛盾和重點難點問題,推動為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立多層次的長期照護保障制度,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探索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的老年護理體系建設。
——協調發展,深度融合。堅持城鄉統籌、區域協同發展,促進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推動京津冀養老服務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初步實現老齡事業和老齡產業雙輪驅動、雙業並舉。
——創新引領,開放共贏。發揮北京國際交往和科技創新中心優勢,加強國內外交流合作,推動京津冀老齡事業協同發展,引入新理念、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消化吸收,總結提煉,探索超大型城市群老齡事業發展的新路徑。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安排逐步完善。初步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與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相適應、與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及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相協調的老年友好型城市。老年健康服務體系、養老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老年人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社會優待、家庭贍養、社會參與等制度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風險應對能力不斷加強,老齡產業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老年宜居環境建設富有成效。
第三部分 主要任務
一、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
適應首都人口老齡化形勢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提高社會養老保障能力。
(一)健全社會養老保險體系
完善養老保險制度體系。積極落實國家各項養老保險改革舉措。促進企業年金髮展,強化職業年金管理。健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體系。探索引導參保人多繳費、長繳費的相關政策。加快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託投資,實現保值增值。適度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實現保險經辦“多卡合一”。最佳化經辦服務流程,推動“全城通辦”政務服務新模式,全面提升社保領域經辦服務水平,打造具有首都特點的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新名片。
(二)建立完善多層次的醫療保險制度
完善本市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保障老年人基本養老,促進各類醫療保障,互相銜接,進一步減輕個人醫療費用負擔。鼓勵商業保險公司開發商業健康養老保險產品,大力拓展重大疾病、住院等保險產品和服務。最佳化定點醫療機構協定管理流程。探索將基本治療性康復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
(三)完善老年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優待、社會慈善體系
完善對經濟困難的失能和高齡老年人照護服務補貼制度。建立完善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機制,重點安排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等項目,優先保障基本養老服務對象。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佳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建立困境老年人救助資料庫,精準實施臨時救助。繼續落實老年人家庭住房保障優先待遇,加快實現老年人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公園、景區、公共文化服務場館、公交運營等單位不斷完善服務規範、改進服務措施,持續做好老年人優待工作。支持保險機構推進老年人意外險、失獨家庭綜合保障等涉老保險項目增點擴面。完善計畫生育家庭養老獎勵扶助政策。做好老年慈善工作,建立健全慈善參與養老服務的制度機制和方式,創新拓展老年慈善捐贈網路,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老年慈善活動品牌,弘揚孝親敬老慈善文化。
(四)加快建立多層次的長期照護保障制度
積極穩妥推進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工作,適時在全市推行符合市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失能評估、護理需求認定和護理服務等標準體系和管理辦法。開展兜底性長期照護服務保障行動計畫工程,保障特殊困難老年人的長期照護服務需求。探索將商業性長期護理險作為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的有效補充。支持商業保險機構參與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經辦服務。
二、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充分發展、醫養有機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
(一)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
完善家庭支持體系,增強家庭養老保障能力。制定支持子女贍養照顧老年人的政策措施,鼓勵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制定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子女及近親屬回歸家庭照護支持政策,推進失能老年人家庭照護者技能培訓,提高失能老年人照護者的護理知識和技能。鼓勵為失能老年人家庭提供支持性喘息照護服務。建立健全養老家庭照護床位支持鼓勵政策,明確上門照護的服務對象和服務標準。支持養老服務機構建設、運營家庭照護床位。
(二)大力發展就近養老服務
落實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完善街道社區就近養老服務網路。健全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企業和社會組織提供專業化服務、基層民眾組織和志願者提供公益互助服務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打造以社區為平台、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的居家養老社區服務“三社聯動”機制。建立養老服務顧問制度。全面實行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完善老年人巡視探訪制度,困境老年人得到有效幫扶。普遍建立居家養老社區應急支援系統。依託社區心理服務站,推動開展老年人心理關愛服務。
(三)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
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與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的整合利用,推進區域養老服務聯合體建設。統籌轄區內養老服務機構、養老照料中心、敬老院、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養老家庭照護床位,重點推進就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推動應建未建空白區域街道鄉鎮就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加快解決養老服務設施配置不足問題。有序推進設施嚴重老化、存在安全隱患的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敬老院)設施改造提升。鼓勵連鎖化大型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運營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到2025年,建成並運營街道(鄉鎮)養老照料中心280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不少於1200個。
(四)提升農村養老服務水平
探索“以院統站帶點”農村養老服務模式,全面推進以鄉鎮綜合性養老機構為重心、以農村幸福晚年驛站為平台、以農村鄰里互助養老服務點為網點的農村養老服務網路建設,促進農村養老服務提質升級。加大農村養老服務資源整合力度,盤活農村閒置資產用於建設養老服務設施。全面實施鄉鎮敬老院設施改造提升計畫。支持社會資本在農村興辦養老服務機構,推進農村幸福晚年驛站建設。培育農村老年協會,強化農村老年人社會支持體系建設。制定農村鄰里互助養老服務點建設規範,加大對提供服務人員的支持力度,建成鄰里互助點不少於1000個。發展鄉村養老、城鄉互助養老等新型養老模式,推進城市老年人到農村進行季節性養老、旅遊休閒養老。
(五)強化養老機構服務能力
合理規劃養老機構建設,最佳化養老機構資源配置。建立健全養老機構應對重大傳染性疾病、機構關停等特殊情況的應急處置機制。提高公辦機構兜底保障能力,完善公辦養老機構入住綜合評估和輪候制度。深化公辦養老機構管理改革,推動公辦養老機構連鎖化、品牌化運營。支持社會資本投資興辦養老機構,加快推進扶持政策從“補磚頭”向“補人頭”轉變。實施城企聯動普惠養老服務專項行動,加大對護理型、普惠性民辦養老項目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養老服務機構服務標準、監管標準和評價體系。建立養老機構資金預付費第三方存管制度,確保資金使用安全。構建專業監管、信用監管、行業自律相結合的養老服務綜合監管體系。全面建立養老服務市場主體信用記錄,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
三、構建老年健康服務體系
以維護老年人健康權益為中心,以滿足老年人健康服務需求為導向,著力構建與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相適應的公平可及、綜合連續、覆蓋城鄉、就近就便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
(一)加強健康教育與預防保健
樹立個人是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促進老年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充分發揮村(居)委會公共衛生委員會作用,動員多方面力量,統籌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將健康教育納入老年大學及社區老年教育課程內容。積極宣傳適宜老年人的中醫養生保健方法。向老年人及家庭成員廣泛開展生命觀教育。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險因素干預、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失能預防三級預防體系。開展腦健康篩查以及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篩查和健康指導。持續提升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率和服務質量,為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提供醫養結合服務和健康服務。開展老年人心理關愛項目,促進65周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二)加強疾病診治與便利就醫服務
完善以老年醫院和綜合性醫院老年醫學科為核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相關教學科研機構為支撐的老年醫療服務網路。推進老年健康指導中心建設,加強區域老年健康服務統籌指導。開展社區老年健康服務規範化建設,為轄區老人提供綜合連續的健康服務,2025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範化達標率不低於80%。加大家庭病床及巡診服務供給,提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醫療和老年健康服務能力。完善中醫醫療機構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養老機構的合作機制,促進優質中醫藥資源向社區、家庭延伸輻射,持續推進北京中醫藥健康養老身邊工程。推動二級以上中醫院設定治未病科室。推進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建設,推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慧型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醫療機構100%落實老年人醫療服務優待政策,建立老年人掛號、就醫綠色通道。
(三)加強康復與護理服務
完善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最佳化康復醫療資源配置,提高康復醫療服務質量和服務能力,滿足老年患者的康復醫療需求。將護理機構(含護理院、護理中心、護理站,下同)納入長期護理保險服務機構定點範圍。研究制定護理機構發展的支持政策,鼓勵社會資源舉辦護理機構,建立完善以機構為支撐、社區為依託、居家為基礎的老年護理服務網路。大力發展“網際網路+護理服務”模式,推進護理服務延伸至社區和家庭,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護理服務需求。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社會辦護理機構承接公共衛生、基本醫療和基本養老等服務。
(四)加強長期照護與安寧療護
補齊長期照護短板,探索從居家、社區到專業機構的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模式。建立老年人健康和能力評估標準的銜接互認機制。大力發展社區嵌入式長期照護服務,推進家庭照護床位建設,為失能失智、重度殘疾老年人家庭提供支持服務,推進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建設。擴大安寧療護服務供給,鼓勵醫療機構開設安寧療護科和安寧療護病區,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養結合機構開展安寧療護服務,完善安寧療護價格政策,推進安寧療護規範化發展。
(五)加強養老服務與醫療服務結合
增加醫養結合服務供給,統籌養老與醫療服務資源,鼓勵醫療衛生機構、養老機構以多種形式開展合作,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醫養結合服務。積極引導醫療衛生機構、養老機構等各類服務主體開辦康復醫院、護理院、安寧療護機構等。通過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星級評定等方式,鼓勵大、中型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鼓勵執業醫師(含中醫醫師)依法依規到養老機構提供醫療健康服務。提升居家以及社區(村)醫養結合服務能力,通過信息聯通、設施共享、人員對接等手段,整合養老照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社區衛生服務站等區域養老、醫療資源,將巡視探訪、上門巡診等居家醫養服務有效銜接。推進面向醫養結合機構的遠程協同服務能力建設。簡化醫養結合機構審批登記。支持社會力量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舉辦醫養結合機構,並按規定享受稅費、投融資、用地等有關優惠政策。養老機構和協定合作的醫療衛生機構普遍開通雙向轉介綠色通道。所有養老機構實現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
四、鼓勵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
引導老年人樹立終身發展理念,營造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社會氛圍。
(一)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
激活老年人力資源,引導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願的老年人繼續就業。支持老年人自主創業。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庫,鼓勵專業技術領域人才延長工作年限。向老年人提供政策諮詢、職業指導、職業介紹等公共就業服務。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年齡段勞動就業需求和特點,加強就業信息收集與發布,推進全方位就業服務。推動用人單位與受聘老年人依法簽訂協定,保障老年人在勞動過程中的合法收入、安全和健康權益。積極挖掘老年人中的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凝聚強大的正能量。關心下一代健康成長,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積極貢獻。
(二)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建立健全老年人體育協會等體育組織,推廣普及適合老年人特點的體育健身項目和方法。支持社區因地制宜,利用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組織開展適合老年人的體育健身活動。完善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設施網路。鼓勵文化娛樂產業為老年人提供文化娛樂服務。建立老年心理服務組織和服務網路,開展心理諮詢、情感疏導、應急干預等服務。
(三)促進老年教育事業發展
完善覆蓋市、區、街(鄉鎮)、居(村)四級老年教育服務體系。培育100個市級老年學習示範校(點)及一大批區級老年學習示範校(點)。完善“網際網路+老年教育”服務模式。探索“醫、養、文、體、教”等場所與老年人學習場所共建共享模式。組建老年教育志願者服務團隊和老年學習共同體,各鄉鎮、街道至少組建一支老年教育志願者服務團隊,每個村委會、居委會培育3-5個老年學習共同體,以各種形式經常性參與教育活動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比例達到40%左右。
(四)支持老年志願服務
積極引導老年人參加基層社會治理與社會公益活動。推動社工和志願服務規範化、常態化、專業化發展。培育和發展基層老年人協會,推進老年社會組織規範化建設。開展“銀齡行動”,鼓勵低齡老年人參與為老、助殘等領域生活服務、健康服務、精神慰藉和法律援助等社工和志願服務。建立為老志願服務“時間銀行”制度,完善志願服務激勵回饋體系。2025年,老年志願者註冊人數達到老年人口總數的30%。
五、加強老齡人才隊伍建設
推進老年健康管理、生活服務、老齡產業等領域的老齡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為老服務人力資源隊伍職業化、專業化發展。
(一)加強養老服務隊伍建設
加強養老護理員職業體系建設,暢通職業晉升通道。引導企業積極開展養老服務人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教育培訓制度。建立健全市、區、養老服務機構分級分層培訓體系,實行養老服務人才分類培訓制度。實施養老護理員技能提升專項行動。加強中醫健康養老護理員及師資培訓。建立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大賽和技能大師傳幫帶機制。加強養老服務技能人才培養選拔和宣傳工作。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形成政府支持,行業(企業)為主體,社會多方參與的多元化服務評價體系。建立完善養老護理崗位獎勵津貼制度。依託現有資源,建設3-5所市級養老服務人才培訓院校。
(二)推進老年醫學專業建設與發展
發展壯大老齡科學學科集群,擴大中高等職業院校涉老專業招生名額,加快培養老年學、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康復輔具配置等專業人才。加大老年醫學等領域領軍人才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健全老年護理專業化教育體系、加快培養醫療護理隊伍,逐步建立醫療護理員培訓制度。
(三)壯大老齡產業從業隊伍
加快老年健康服務、老年文體娛樂、老年生活服務、老年產品研製、老齡產業經營等人才隊伍建設。推動構建與老齡產業發展相適應的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和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明確老齡產業從業人員職業發展路徑,完善符合相關職業特點的薪酬分配製度。通過定點招聘、共建培訓基地等方式,到對口幫扶地區開展招聘活動。
六、著力推進老齡產業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推動全市老齡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最佳化老齡產業營商環境
落實社區家庭服務業稅費優惠政策,落實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政策,減輕涉老企業稅費負擔。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老齡產業發展。境外資本在北京通過公建民營、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參與發展養老服務,同等享受境內資本待遇。擴大集中式居家養老機構試點。研究組建健康養老產業集團,推動本市培訓療養機構改革,優先轉型為養老服務設施。鼓勵物業產權單位適當延長租賃期限。完善市管國有企業內部考核機制,鼓勵利用企業物業資產提供養老服務。
(二)推動老齡產業融合發展
促進養老服務業與教育培訓、健康、體育、文化、旅遊、家政等幸福產業融合發展。培育以老年健康、養老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旅遊項目和產品,打造一批老年健康旅遊基地。加大對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家政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支持家政服務網點建設項目和家政行業規範化發展項目。探索“物業服務+養老服務”模式,引導和規範養老地產良性發展。豐富養老信託和其他資產管理產品等適老性金融產品和服務。
(三)培育發展老年用品市場
制定促進養老服務消費支持政策,建立養老消費監測機制。出台老年人康復輔助器具配置、租賃、回收和融資辦法。研究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養老機構老年人產品用品基本配置目錄,探索在養老機構、城鄉社區設立康復輔助器具配置服務(租賃)站點。
七、推進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
將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的理念貫穿到城市規劃、建設、治理的全過程,營造包容、接納和尊重老年人的社會風尚。
(一)提升無障礙環境建設水平
大力推進無障礙設施與服務體系建設,健全無障礙設施管護長效機制,制定完善無障礙環境建設管理地方標準。做好《北京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落實工作。加大城市道路、信號燈、隔離帶等適老化改造力度,加強對坡道、電梯、扶手等公共建築節點的改造。全面發展適老型智慧型交通體系,加大無障礙公車配置力度,加強公交站台無障礙改造,最佳化周邊無障礙設施與軌道交通車站無障礙設施的銜接,提供便捷舒適的老年人出行環境。做好政務服務大廳、賓館酒店、商場超市餐廳、醫療機構、公園景區綠地廣場、銀行、公共廁所等公共服務場所無障礙環境建設。實施網際網路套用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圍繞老年人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慧型技術“數字鴻溝”問題。開展公共場所無障礙設施預約服務,促進老年人社會融合。
(二)開展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
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推進城市居住社區無障礙規範化建設和改造。提升社區服務能力和水平,示範建設一批老年友好型社區,探索建立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模式和長效機制。制定居家適老化改造政策服務包,將經濟困難老年人家庭納入重點保障對象,實施家庭適老化改造,有效滿足居家養老需求。加快既有社區道路設施、休憩設施、信息化設施、社區服務和生活性服務場所等與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領域的適老化改造。加強步行系統安全設計和空間節點標誌性設計,配建有利於各年齡群體共同活動的健身和文化設施。加強社區生態環境建設,鼓勵開發老年宜居住宅、專業化養老社區。
(三)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
健全老年人權益法律支持體系,進一步完善老年人權益保護法規制度。完善老年人監護制度。健全老年維權網路和工作機制,完善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維護老年人權益服務網路。深入開展主題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在消費、理財、保健、房產等老年人有重大侵權風險或重大涉案的領域開展專項行動,加大風險防控和主動干預的力度。依託各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站)、12348熱線、北京法律服務網等平台,深入開展老年人法律服務、法律援助工作。完善涉老案件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及聯合查處綜合治理等機制。加強老年人運用智慧型技術能力的教育和培訓,提高老年人智慧型化套用實際操作能力,保障老年人在信息化環境下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權益。對維護老年人權益工作先進典型給予表彰或獎勵。
(四)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社會環境
加強人口老齡化國情市情宣傳教育。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講好首都老齡故事、傳播老有所為事跡,引導全社會形成協同推動老齡事業和老齡產業發展的共識。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敬老、養老、愛老、助老、孝老主題教育活動,營造孝親敬老良好社會氛圍。加大對首都特色“孝親敬老文化”的挖掘和宣傳力度,繼續開展“孝順榜樣”命名活動,編制新時代首都北京“二十四孝”故事,選樹新時代孝老愛親先進典型並加大社會化宣傳力度。將養老、孝老、敬老納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將贍養父母行為納入公民個人社會誠信檔案。
八、強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科技支撐
充分發揮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優勢,把技術創新作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第一動力和戰略支撐,通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首都老齡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深化以人才為根本、市場為導向、資本為支撐、科技為核心的系統創新,提升老年相關產品和服務的科技研發和創新能力,搭建創新平台。統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創新資源,共同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北京老齡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和產業科技服務體系。加強人體機能增強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套用,優先開發機械外骨骼、視網膜植入、聽覺增進裝置、生物晶片及人機共融的智慧型機器人等智慧型產品。
(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在中關村醫療器械產業園等醫護康養產業集聚區重點推進一批老年照料、生活輔助和功能代償產品研發項目。充分發揮北京人工智慧、物聯網和5G通信等技術優勢,最佳化老年輔助設備器具設計,為老年人功能退化缺損提供智慧型科技輔助和代償。推動有需求的家庭和養老服務機構普遍配備康復輔助器具並提高智慧型化水平。開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創業孵化和雙創示範工作,實現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規模化。擴大適老化智慧型終端產品供給,積極推廣健康管理類可穿戴設備、攜帶型健康監測設備、自助式健康檢測設備、智慧型養老監護設備、家庭服務機器人等,滿足多樣化、個性化健康養老需求。
(三)加快發展智慧養老
建立互聯互通的老齡健康信息協同與決策支持平台,逐步實現老齡委成員單位間老齡數據的互通與共享,為加強老齡工作統籌協調和提升老齡工作科學決策水平提供信息化支撐。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推進智慧健康養老套用系統集成。強化涉老數據信息安全保障機制建設。支持養老機構智慧型升級改造,推動“智慧養老院”和智慧型化養老社區建設,促進科技養老在社區落地。加強養老終端設備的適老化設計與開發,大力發展“網際網路+社會服務”消費模式,為老年人提供綜合化智慧養老服務。
九、推動京津冀老齡事業協同發展
落實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依託現有京津冀協同工作機制,加強三地在健康養老產業方面的合作,引導北京市養老、健康等資源向津冀布局。
(一)促進京津冀養老事業協同發展
推動構建京津冀協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支撐體系,做好立法協同、監督協同、監管協同。實現京津冀養老服務信息資源實時發布、同步共享、遠程獲取。推進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信用評價等養老服務執行標準的互通互認。對接收京籍老年人的環京周邊養老機構,提高本市運營補貼。推動北京社會保障、老年福利異地有序接續。支持入住環京周邊養老機構的京籍老年人憑養老助殘卡免費乘坐地面公車。
(二)促進京津冀健康服務協同發展
積極推動京津冀三地醫療資源的對接、共享,推動京津冀範圍內醫療檢驗結果互認,推進跨省異地就醫門診醫療費用直接結算。促進北京優質醫療資源輻射津冀地區,推動北京市屬醫院,尤其是老年病、心腦血管病等專科醫院為京津冀共建養老服務機構等提供遠程醫療指導、定期巡診等服務。
(三)促進京津冀養老產業協同發展
搭建京津冀養老產業協同平台,推動三地信息化平台融合,加強信息資源同步共享和標準資質互認。發揮各地資源優勢,促進產業鏈對接和功能互補,整體提升區域養老產業競爭力。研究出台推動北京養老項目向廊坊市北三縣等環京周邊地區延伸布局的實施方案,推動健康養老資源向京外區域布局。鼓勵北京市屬企業利用在津冀自有土地發展健康養老產業,鼓勵有實力的北京企業和社會組織投資或模式輸出,積極推動北京養老服務機構與北三縣、雄安新區及近京地區合作設立分支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