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隍廟

北京城隍廟

北京城隍廟指的是北京居庸關都城隍廟。城隍是古代中華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北京古代城隍廟位於交道口南大興胡同18號(原30號),坐南朝北,原大興縣衙署對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京城隍廟
  • 地理位置:交道口南大興胡同18號(原30號)
  • 建於:公元1368至1398年
  • 類型:道教活動場所
北京居庸關都城隍廟,基本介紹,相關建築,古代北京城隍廟,

北京居庸關都城隍廟

基本介紹

居庸關都城隍廟是在中國城隍廟中地位較高的城隍廟,建於公元1368至1398年(明洪武年間),1997年重新修繕完成,是目前居庸關長城內規模最大的一座廟宇,也是唯一開放的道教活動場所。每天來自全國各地的朝拜者、還願信眾甚多。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達官貴人,都會虔誠拜神,以求城隍保佑。這種習俗延續至今。幾百年來未曾中斷過。
居庸關都城隍廟處“天下第一雄關”之上,“居庸疊翠”之間。在山巒重疊,溪水長流,植被繁茂,景色怡人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交相輝映中體現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教理念。
在中國,我們能夠看到許許多多的城隍廟,裡面供奉著城隍老爺和他的屬下們。每年,人們都會在春、秋、冬三個特定的時間濃重祭拜他,城隍老爺究竟是位什麼神呢?它是怎樣逐漸發展而來的呢?
古時候,有水的城池被稱為城,無水的城市被稱為隍,後來二者合二為一,就有了城隍。接著守護城池的神被稱為城隍。城隍有消災解厄,定國安邦的才能,他還是守護一方城池的神仙,同時他也是掌管陰陽兩界的判官,職權範圍相當於人世間的地方官。道教認為城隍具有“懲惡揚善、保衛一方疆土”的功能,說他能久旱時降雨,逢澇時放晴。
居庸關都城隍廟中供奉的城隍是明代開國元勛徐達大將軍。徐達是安徽鳳陽人。作為一名傑出的將領,徐達不僅具有優異的軍事才能,而且具有許多優秀的品德。他嚴於律己,能與士卒同甘共苦。徐達不貪女色,不圖貨利,攻占平江及大都之後,封姑蘇府庫,置胡宮美人財貨不取。徐達平時在南京家住一所低濕狹小的房子,朱元璋幾次想給他換一所較好的房子,他都推辭了。出征時,遇到軍糧不足,士卒吃不飽飯,他不飲不食,不進營帳休息。
徐達為明王朝的開創立下了蓋世之功。明朝建立後,被朱元璋授為太傅、中書右丞相,後封魏國公,並以其長女為燕王妃,次女為代王妃,三女為安王妃。儘管勞苦功高、地位顯赫,但徐達依然謙虛處世,從不居功自傲。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徐達能擺脫鄉土觀念的羈絆,不和同鄉拉幫結派,沒有卷進胡惟庸淮西集團的是非之爭,令朱元璋十分倚重。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達仙逝。朱元璋追封他為中山王,賜謚“武寧”,命供太廟,位為第一。後來朱元璋又封徐達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在徐達曾經修建並駐守的居庸關長城修建城隍廟祀奉徐達。從此,徐達貴為城隍神,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頂禮膜拜。

相關建築

一、山門
居庸關都城隍廟,廟前設有戲台一座,為年節祭祀時演出社戲、取悅城隍爺的地方,所以坐南向北,前台正對廟門內。廟門為三間,外有石獅守門,內設城隍爺所乘用的白馬和軟轎。其間壁畫描繪了“城隍”巡視出行的場景。
二、土地廟,山神廟
走過山門廟內,先為左小殿供本方土地爺、土地奶奶,並繪有二十四孝圖壁畫;右小殿供奉本地山神爺和山神奶奶,繪有忠、孝、廉、節、禮、義、仁、愛八德壁畫
三、十殿閻王
再往前參觀,為什麼城隍廟內還供奉閻王呢?是因為城隍管領亡魂諸事,所以城隍就成了閻王的總管了。城隍廟一年有三次大的活動,就是城隍出巡,山門裡繪畫便是,第一次出巡是在春季的“清明節”,名叫“收鬼”;第二次是在秋季的七月十五“中元節”,名叫“訪鬼”;第三次是在冬季的十月初一“民歲臘”,名叫“放鬼”。這三個時候百姓都要城隍廟中為祖先做超度道場,祈求祖先安靈,子孫幸福。
閻王殿里還繪有“ 龍圖” 和“十八層地獄圖”壁畫,壁畫主要是反映因果報應:人活著時在陽間所做的各種善事和惡事,死時到陰曹地府所受的各種待遇。十殿閻王為地獄之神,在中國被百姓奉為掌管生死大權之神。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這個鬼就是城隍爺派去的,舉頭三尺有神靈,我們做的任何事城隍爺這都有記錄。
四、城隍殿
城隍殿內正中供奉的城隍爺便是明代開國大將徐達,後面是他與夫人的寢殿。中國人崇尚積德行善,逢年過節祭祀祖先,盡人子之道,祭拜城隍爺可以使逝去的先人早登仙班,脫離苦海,個人心想事成。城隍爺兩邊的黑白無常、牛頭馬面、生死判官、文武判官是他的助手。
五、寢殿
因為這是一座皇家廟宇,採用以前衙門辦公的格局 “前府後院” ,就是說,前面供城隍爺辦公、後面是城隍爺休息的地方。

古代北京城隍廟

據上世紀50年代調查,主要建築有廟門、前後殿及東西配殿。廟門三間,硬山筒瓦過壟脊,蘇式彩畫,內檐徹上明造,門兩旁有同治十年(1871年)刻的石楹聯:“陽世奸雄違天害理皆由己;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正間為穿堂。前殿三間,為過壟脊筒瓦頂,蘇式彩畫。後殿三間,硬山大脊筒瓦頂。東西配殿各三間,硬山合瓦頂,蘇式彩畫。廟內有民國九年(1920)碑1座,高2.4米,寬0.65米,厚0.19米,為《崔公德政碑》(崔公為民國初年大興縣縣長)。
據記載廟內原還有“清移建昭顯城隍廟碑記”碑,額題“萬古流芳”,劉永懷志,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二月立,碑陰題名,碑側聯語。
傳說中的城隍為城市的守護神抵,原意為城漾。古稱城塹有水者為池,無水者為隍。《周禮》中蜡祭八神中的第七神水庸,傳即後世之城隍。城隍之論由來已久,南北朝時即有城隍神廟。明太祖曾詔令天下,府、州、縣城隍之神,惟有司得祭,清代繼之。此廟當即為大興縣之城隍廟。
1985年調查訪問時得知,過去每年農曆四五月間舉行城隍會,即城隍出巡,或者逢久旱不雨或連陰不晴之時,也有城隍出巡的活動,屆時當地百姓將藤胎城隍像抬出,所謂的“出駕”,後面跟隨由老百姓扮成的牛頭馬面、判官小鬼,還有由小孩扮成的魚鱉蝦蟹等水族。一些善男信女打著扇子搧風祈雨或求晴,隊伍從大興胡同西口出發,一路敲鑼打鼓,香菸繚繞,繞交道口一圈再回來,把城隍像放歸原處,此風俗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據1937年調查報告,廟內尚有道士五名,負責人名牛明德。建國後改作民居,廟內原建基本存留,山門已封閉,改成居民住房,外面的石聯尚存,碑及其他文物皆無存。
北京都城隍廟這座古廟坐落在西城區鬧市口北面的城方街(舊名城隍廟街)路北,原是金中都城外的一座古剎。元至元十七年(1280)改建,天曆二年(1329)正式改稱都城隍廟。明清兩代,幾度重修,頗具規模。正殿叫大威靈祠,後面有寢殿兩廡是十八司。因都城隍是天下城隍的總頭領,所以前面闡威門兩傍塑有全國各行省城隍的十二尊立像。明代全國有十三行省,因陪都南京位於江南省,故該省城隍單獨立廟。
都城隍廟的廟市歷來很有名,西自廟門起,沿城隍廟街向東,直到舊刑部街,長達三華里。廟市極為繁華,各種貨物琳琅滿目,應有盡有。都城隍廟香火極盛,除享受人間的供奉外,每年舊曆五月初一還要接受大興,宛平兩縣城隍的朝拜,即所謂“城隍出巡”。光緒初年該廟毀於大火,從此日見衰落,接受朝拜的地位也由江南城隍廟取代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